本报讯 5月2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文集《俄罗斯国家发展
本帖最后由 嫩江一叶 于 2015-4-29 11:47 编辑 <br /><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black14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0%; PADDING-TOP: 10px"><FONT id=Zoom><P>。</P></FONT></TD></TR><TR><TD style="PADDING-RIGHT: 5px; PADDING-LEFT: 5px; PADDING-BOTTOM: 5px; PADDING-TOP: 5px"></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black14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0%; PADDING-TOP: 10px"><FONT id=Zoom><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交通报社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关于抗震救灾的工作部署,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预案,精心组织领导,采取多项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宣传报道部党组的部署,以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灾区交通部门和广大职工抗震救灾、抢通保通“生命线”的举措和行动;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中国交通报》和中国交通新闻网、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向全国全社会报道交通运输行业的作为;以一切为了抗震救灾为宗旨,选派记者奔赴抗灾前线,加出报纸,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较好地宣传报道了部党组的部署以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一线抗震救灾的新成果和英雄事迹,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5月13日至23日,《中国交通报》共用19个整版报道抗震救灾新闻,刊发稿件150篇、图片66幅;中国交通新闻网发布抗震救灾相关新闻678条、图片105幅;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累计5天摘播《中国交通报》抗震救灾新闻。 </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RONG>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实行强有力的组织指挥 </STRONG></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早,报社党政班子立即召开全社中层以上干部会,对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作出紧急部署: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组成特别编辑部;向驻部记者和各相关记者站发出通知,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及时调配人员,以最快的速度选派文字、摄影、声像记者奔赴一线进行现场报道,先后有7名报社本部记者和8名驻地记者奔赴灾区一线;抽出专门人员报道民航和邮政部门的抗震救灾消息,做到重大新闻不漏报;明确中国交通新闻网全天24小时值班,滚动播报救灾信息,保证交通运输部网站新闻及时更新;加出报纸,尽可能多地拿出版面报道抗震救灾消息;加强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联系,争取多转播交通系统抗震救灾的消息;及时从其他部门抽调编辑保证新闻中心加班后的正常运转;加强后勤保障,保证出报期间安全;坚持每天组织一次协调会,部署安排、及时调整宣传报道方案。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在报社党政领导班子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下,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RONG>前线英勇奋战 后方加班加点 </STRONG></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报社同志纷纷请缨到一线,先后有7名同志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过泥石流,翻越大滑波,及时发回大量稿件。参加过今年年初京珠路一线抗冰保通报道的刘兴增,这次又随部工作组赶往救灾一线。陈志明的哥哥刚刚病逝,杨宝众的孩子正面临中考,他们接到赴一线的命令后,分别迅速赶往灾区。家在甘肃武都灾区的田翔接到前往灾区的任务时,正在义务献血,他来不及收拾随身物品,穿着短袖衫就奔赴重灾区映秀镇。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报道的杨烨、杨秉政,再三请缨奔赴一线,目前正在卧龙采访。郑宗杰接到随部领导赴甘南灾区的任务后,立即投入了战斗。截至5月23日,本报一线特派记者共见报稿件67篇(幅)。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灾区的驻地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50多岁的四川记者站站长蒋志安在救灾现场连续奋战7天7夜,白天冒着生命危险在一线采访、拍照片,深夜赶回成都发稿、传照片。大家劝他“年纪大了,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适当轮换着休息一下”,但他仍然奋战在一线。四川记者站副站长吴丹每天坚守岗位值班,负责联络,向各个渠道通报一线的信息。成都记者站站长罗华贵因办公大楼剧烈摇晃不能及时发稿而抱歉,全然没有考虑到自身安全。甘肃记者站站长赵志礼听到甘肃省交通厅要派车队前往九寨沟紧急接运被困游客,不顾路途艰险,随车前往,当天晚上就发回了报道。贵州记者站记者李黔刚、重庆记者站副站长朝霞、陕西记者站记者白秋薇、山西记者站副站长石中生等都主动请缨,加入到当地交通部门的支援、慰问队伍,前往灾区进行现场报道。截至5月23日,在前线采访的驻地记者向报社发稿约170篇(幅),已见报51篇(幅)。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中国交通报社新闻中心为了及时报道最新的灾区道路抢通保通进展,连续加班加点,每天都工作到次日凌晨四五时,最晚工作到凌晨6时。5月12日23时,本报各印点已经出胶片,准备付印,当报社领导得知部党组开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时,当机立断调整头版内容。已经下班的值班编委、部主任、主编、责任编辑、照排车间的排版传版人员马上返回报社重新做版。为了及时报道前方抢通公路的消息,报社在5月17日星期六加出报纸,全面报道灾区交通情况及抗震救灾期间的交通人和交通事。在连续作战的日子里,值班编委、新闻中心和编辑部的同志累得两眼通红,身体极度透支,但每个人都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每天从早8时到次日凌晨坚守在驻部岗位,适时发回最新报道,并向报社反馈部最新信息。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报社信息中心的网络编辑第一时间在中国交通新闻网上开通了抗震救灾专题。3名网络编辑白天黑夜两班倒,人歇网不歇,信息不断,确保全部重要信息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发布。除做好中国交通新闻网的新闻发布外,他们在政府网站新闻频道共发布抗震救灾相关新闻231条,图片105张。 </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RONG>各方互动联动 奉献赤热爱心 </STRONG></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为了配合抗震救灾的报道,报社所有部门都积极行动,专刊中心的编采人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信息,为新闻版提供大量现场新闻。在接到增刊的任务后,临时抽调人员,工作到凌晨6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专刊中心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抽调4名编采人员支援新闻中心的工作,靠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size=5> 通联部加强了和灾区记者站的联系,把报社的部署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经常夜里还在和记者站的同志联系,沟通情况并及时转达到编采部门。后勤部门随时待命,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并保证各种需求。为了解除前方记者的后顾之忧,工会积极组织慰问活动。 </FONT></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报社广大员工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有的出差在外的同志打回电话参加捐款,离退休干部李长青、康文田、王静、李志高等主动送来捐款,有的同志数次捐款。截至目前,已有128人参加捐款活动,是报社捐款人数、款额最多的一次,十几位同志报名参加献血预备队。</FONT></P></FONT></TD></TR><TR><TD style="PADDING-RIGHT: 5px; PADDING-LEFT: 5px; PADDING-BOTTOM: 5px; PADDING-TOP: 5px"></TD></TR></TBODY></TABLE><LINK href="../../../../../../images/512dizhenjiuzai.css"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br><br>[此帖子已被 冬泳先锋 在 2008-5-26 12:47:32 编辑过]各方互动联动 奉献赤热爱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