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别了,唐家山!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txt18 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66><DIV id=Title><FONT size=7>别了,唐家山! </FONT></DIV></TD></TR><TR><TD 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22><P>2008年06月01日 20:21:15 来源:<FONT color=#000066>新华网</FONT> </P><P> </P></TD></TR></TBODY></TABLE><FONT size=5>新华网四川唐家山6月1日电(记者刘昕、王玉山)6月1日凌晨零点,我们站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山风微冷,天地苍茫。几盏昏黄的灯泡,点缀在帐篷间。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离开这个让全国人民揪心、武警水电官兵战斗了6天6夜的地方。 </FONT><P><FONT size=5> 堰塞体边沿处的对面,是一个光秃秃的山体坡面,地震中山体滑坡覆盖了所有的树木,以及一条盘山公路。 </FONT><P><FONT size=5> 坝体的左侧面是一座没有完全塌下来的山。第一批徒步进入唐家山堰塞湖侦察情况的4名武警水电官兵之一、水电一总队高级工程师梁启成说,那座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裂缝,夜行军时,自己差点掉进去。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坝体下方700多米深处,就是千余名水利专家和武警官兵奋战了6昼夜的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而今,机器的轰鸣不再,新翻的泥土袒露,静待着几天后堰塞湖的自然泄流。 </FONT><P><FONT size=5> 武警水电一总队四支队的帐篷就搭在堰塞湖坝顶的最边上,我们就是坐在那里采访他们支队的政委、政治部副主任、教导员等人。 </FONT><P><FONT size=5> 43岁的卫生队长龙泽基告诉记者,在最初来到唐家山堰塞湖的两天两夜里,他们没吃没喝;教导员漆文说,23日那天,他和几个官兵上山找水,在岩缝里用塑料纸接了几个小时,才攒了一捧泥水。 </FONT><P><FONT size=5> 背后的山上不时滚下来石头,“哗哗”的声音已经不再像记者刚来时那么吓人。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加起来已经住了4天4夜了,我们早已习惯了余震、滑坡。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撤离,在5月30日晚就已经决定。5月31日一整天,从早上8时30分左右,部分施工人员和武警官兵就开始分批撤离,原计划撤离350人的目标,因种种原因,只撤离了280人左右,这里面,还包括40多人从右岸的山上徒步撤离的官兵。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原本不够住的帐篷现在空下来不少,战士们再也不用10多人挤在一起了。大家都在收拾东西,负责通信保障的小陈要和记者合影留念,我们留下了他的邮箱地址,他让我们一定要把照片给他发过去;班长小邓还不忘和我们开玩笑,说:“明天要是天气不好,直升机进不来,你们就要和我们徒步爬山7个小时了。”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坝体指挥部前面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空地上,一大堆没有用完的给养——饼干、矿泉水、牛奶、榨菜等,已经用塑料布盖好。“还要留下来几名观测人员,这些东西要给他们保存好。”施工现场指挥员、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殿林对记者说。 </FONT><P><FONT size=5> “感谢新华社记者,你们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住的时间最长的记者,辛苦了。”王殿林握着我们的手,微冷的山风中,他伸过来的手坚硬而温暖。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忘不了乘直升机初到唐家山堰塞湖的那一天。那天,空中能见度不到1公里,云层很厚,直升机只能从3000米高的空中飞进来,盘旋了好大一会发现有一个云孔后,才顺利降落。 </FONT><P><FONT size=5> 先期到达的一支21人的武警水电官兵小分队,在坝顶上昼夜奋战整理出的一块2米多宽的平地,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唐家山机场”,因为太窄,直升机无法降落。 </FONT><P><FONT size=5> 最后,勇敢的某陆航团团长张茂生采取单轮悬停的方法,我们才得以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同机的除了记者外,还有7名大校军官,9名团以上干部。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来到指挥所帐篷,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部队副主任岳曦等11名指挥员还没有休息,他们正在开会排查可能留下的死角和问题。昏黄的灯光下,有的人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的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每一个人脖子里围着的白毛巾已变成黑色,每一个人的脸也都是黑的。 </FONT><P><FONT size=5> 黑脸膛,这是记者在唐家山堰塞湖几天几夜见到的最熟悉的面孔。从将军到士兵,从专家到施工人员,每一个人的脸都晒得黝黑黝黑。所以每次看见一些“小白脸”记者同行或者其他人员来到唐家山堰塞湖,记者都会打趣说,在这住两天,保准有一个健康的肤色。 </FONT><P><FONT size=5>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现场副总指挥、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自己天天和武警官兵战斗在一起,也算是“参军入伍”了。刘宁2000年曾参加了西藏易贡藏布的堰塞湖处理,“那个堰塞湖的堰塞体近3亿立方米,堰塞湖的蓄水量有30亿立方米,我们把它减少了15亿立方米。唐家山堰塞体只有2000万立方米,所以一开始我就有信心把它处理好。”刘宁说。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夜深了,还没有撤离的战士们已经收拾好仅有的几件行李,睡着了。为了轻装前进,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时,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带背包,身上仅有的东西是一个挎包、一个水壶。 </FONT><P><FONT size=5> 随便找了个帐篷,我们没有脱鞋,躺下。不脱鞋,这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帐篷里睡觉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FONT><P><FONT size=5> 别了,唐家山! </FONT><P><FONT size=5> 别了,一起战斗了4天4夜的兄弟们! </FONT><P><FONT size=5> 听着战士们的鼾声,我们很快睡着了……</FONT></P> <FONT face=华文新魏 color=#f73809 size=7>为唐家山激战的勇士们致敬!</FONT> <P><FONT size=6>让人难忘的地方,</FONT><FONT size=5>别了,唐家山! </FONT></P> <BR><IMG src="/attachments/Upfiles/20086220591491.jpg"><BR><BR><FONT color=#ee1169 size=4><STRONG>别了,英雄米26!</STRONG></FONT> 原文由 泳祁 发表: <FONT face=华文新魏 color=#f73809 size=7>为唐家山激战的勇士们致敬!</FONT> 原文由 泳祁 发表: <FONT face=华文新魏 color=#f73809 size=7>为唐家山激战的勇士们致敬!</FONT> 原文由 山东龙 发表: <FONT color=#f70968 size=6>浴火重生,凤凰涅槃</FONT> 原文由 泳祁 发表<FONT face=华文行楷 color=#f70938 size=7>: 向唐家山激战的勇士们致敬! </FONT>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ee1169 size=7>英雄米26<BR><IMG src="/attachments/Upfiles/200863202651299.jpg"><BR><BR></FONT></STRONG></P><br><br>[此帖子已被 老九 在 2008-6-3 20:26:55 编辑过] 原文由 泳祁 发表: <FONT face=华文新魏 color=#f73809 size=7>为唐家山激战的勇士们致敬!</FONT> <P> </P><DIV id=artical_topic><FONT size=5>唐家山堰塞湖拟于明天开始泄洪</FONT></DIV><DIV id=artical_sth><FONT size=5><SPAN id=publish_time>2008年06月02日 05:17</SPAN><SPAN id=source_place>华龙网-重庆晨报</SPAN></FONT></DIV><DIV><FONT size=5><SPAN></SPAN></FONT><FONT face=Verdana size=5>本报特派记者 宋岩 任明勇 绵阳报道 还有5米,这是唐家山堰塞湖湖面距离泄流槽的位置。昨日,水利部专家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如果没有降雨,唐家山堰塞湖将在明天(3日)开始泄洪。</FONT></DIV><DIV id=artical_real><P><FONT face=Verdana size=5>据专家介绍,到昨日中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官兵和水利专家已经全部撤离,现场还留有20多人负责观察堰塞湖的水情。</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5>“还有5米,水位就涨到了泄流槽的位置。”该专家表示,如果没有降雨,6月3日湖水将涨到泄流槽的位置,到时湖水就将顺着泄流槽开始泄洪。</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5>该专家称,昨日,四川省水文局唐家山堰塞湖水文监测组已在堰塞湖布设多处自动监测点,严密监测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情况</FONT></P></DIV> 原文由 老九 发表: <br><P><FONT color=#ff0066 size=6>让人难忘的地方,别了,唐家山! </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