凇城渔夫 发表于 2008-9-4 08:41

[推荐]毛泽东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九月九日”

<FONT size=4><STRONG>1927年9月9日</STRONG> <BR></FONT><P><FONT size=4>  9月9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他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这天,毛泽东这个穿长袍、留长发,身子也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将率领三个团的兵力围扑长沙。此前,他已然是政冶家,但从这天起,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又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此前,他也写诗,但从这天起,诗人毛泽东有了新的诗品,因为拿着枪的手再来写诗,便是用枪声来押韵了。在这条诗路上敲下的第一个诗韵,便是起义开始之际写下的《西江月·秋收起义》。里面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R></FONT><P><FONT size=4>  也正是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了,在押送去团防局的路上,毛泽东机智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BR></FONT><P><FONT size=4>   <BR></FONT><TABLE cellPadding=4 align=left><TBODY><TR><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336 height=280><FONT size=4><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29,0 height=280 width=336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PARAM NAME="_cx" VALUE="8890"><PARAM NAME="_cy" VALUE="7408"><PARAM NAME="FlashVars" VALUE=""><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PARAM NAME="Src" VALUE="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PARAM NAME="WMode" VALUE="Window"><PARAM NAME="Play" VALUE="-1"><PARAM NAME="Loop" VALUE="-1"><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PARAM NAME="SAlign" VALUE=""><PARAM NAME="Menu" VALUE="-1"><PARAM NAME="Base" VALUE=""><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NAME="Scale" VALUE="ShowAll"><PARAM NAME="DeviceFont" VALUE="0"><PARAM NAME="EmbedMovie" VALUE="0"><PARAM NAME="BGColor" VALUE=""><PARAM NAME="SWRemote" VALUE=""><PARAM NAME="MovieData" VALUE=""><PARAM NAME="SeamlessTabbing" VALUE="1"><PARAM NAME="Profile" VALUE="0"><PARAM NAME="ProfileAddress" VALUE=""><PARAM NAME="ProfilePort" VALUE="0"><PARAM NAME="AllowNetworking" VALUE="all"><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false"><br>                                                <embed                           <br>                src="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br>                                       quality="high"                        <br>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b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336"         <br>                                  <br>height="280"></embed></OBJECT></FONT></TD></TR></TBODY></TABLE><FONT size=4>不到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开始走上一条独特的革命新路——他把队伍引向了农村,这一路,走得很艰难;这一路更让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变得强大起来;这一路,毛泽东告别大城市,钻了整整18年的山沟,直到1945年…… <BR></FONT><P><FONT size=4><STRONG>  1945年9月9日</STRONG> <BR></FONT><P><FONT size=4>  12天前到达重庆的毛泽东,在这一天专门会见了后来成为亲密诗友的郭沫若。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显然成为了国统区进步文化人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开启白话新诗道路的泰斗,一个是重铸传统诗词辉煌的巨匠。诗人的对话,在国共重庆谈判的时节,却充溢着政治的格言。 <BR></FONT><P><FONT size=4>  正是在这天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了一句后来人们十分熟悉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郭沫若在这一天送给毛泽东的那块产自瑞士的欧米茄手表,他一直戴到去世。 <BR></FONT><P><FONT size=4>  关系着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虽然玄机四伏,但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诗。事实上,在会见郭沫若之前,词坛宿老柳亚子便前来拜谒毛泽东了。临走还向毛泽东索诗留念,可毛泽东没有作答。诗人徐迟请毛泽东题字,并问到怎样做诗,还说有人讲诗应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未做声,题写“诗言志”三字相赠。快要离开重庆的时候,毛泽东给重庆文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并应柳亚子之请,题写在柳的纪念册上。 <BR></FONT><P><FONT size=4>  毛泽东走了,一首《沁园春·雪》却在重庆引起一场罕见的文化风云。 <BR></FONT><P><FONT size=4>  读了《沁园春·雪》,柳先生立刻写了一首有名的和词,说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在日记中,他直称毛泽东为有史以来词坛“第一作手”。与此同时,国民党宣传部门则发动了对这首词的批判,甚至动员笔杆子要写出一首超越《沁园春·雪》的作品,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来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是没能拿出来,只得遗憾罢手。 <BR></FONT><P><FONT size=4>  于是,一首词让人们领略到了毛泽东不仅有统领雄兵百万的元戎之气,还有儒雅温恭的飘洒气派和文人作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给重庆留下《沁园春·雪》,无疑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 <BR></FONT><P><FONT size=4>  果然,四年后的9月9日,今朝的“风流人物”便齐聚在了古都北京(时称北平)。 <BR></FONT><P><FONT size=4><STRONG>  1949年9月9日</STRONG> <BR></FONT><P><FONT size=4>  进了北平城的毛泽东,在这天正潜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冶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所谓《共同纲领》,事实上就是一个即将加入世界“户籍”的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BR></FONT><P><FONT size=4>  在这之前的所有奋斗,似乎都是为了这个新国家的诞生。这也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在这天修改的《共同纲领》,划出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历史轨迹。 <BR></FONT><P><FONT size=4>  于是,十天前,毛泽东早早地到北平火车站迎候一位客人。当列车进站停稳的那一刻,出乎在场许多人的意料,他又率先登上了车厢。这种礼遇,对中国共产党的任何领导人,都不曾有过。因为他迎来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从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便再也不愿来北京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在新中国就要诞生的时候,她应毛泽东之邀,高兴地来了,带着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高兴地来了。 <BR></FONT><P><FONT size=4>  开国时分,毛泽东更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烈士。9月11日,他托回长沙探亲的朱仲丽看望杨开慧的母亲,还带去了书信,里面说:“皮衣一套,送给老太太。”杨开慧是无数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英烈中的一个。 <BR></FONT><P><FONT size=4>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两句。用它来体会毛泽东在9月9日前后的心境,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BR></FONT><P><FONT size=4><STRONG>  1956年9月9日</STRONG> <BR></FONT><P><FONT size=4>  仿佛是一种巧合,七年前的这天,毛泽东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国家未来的“临时宪法”;七年后的这天,毛泽东也是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中国共产党发展方向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BR></FONT><P><FONT size=4>  七天前,毛泽东还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的出席八大的代表必须填写的登记表,他大概也是在这天,认认真真地在上面按要求写道:“姓名:毛泽东。性别:男。出生年:1893。民族:汉。籍贯:湖南湘潭县。现在职务: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 <BR></FONT><P><FONT size=4>  七年的路程,似乎都是凯歌行进。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西方记者说“无论是猴子还是天使都没有办法治理的”破败凋敝的中国,改造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中国。到1956年的9月,迎来了不同寻常的收获时节,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在八大将确立新的方向。 <BR></FONT><P><FONT size=4>  在毛泽东修改的《政治报告》中便明确宣布:现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在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则进一步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BR></FONT><P><FONT size=4>  9月15日开幕的中共八大,还以它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的几个“第一”载入了史册:它第一次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代会实行常任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它第一次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写进了党章,后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它第一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写进了党章。 <BR></FONT><P><FONT size=4>  火红的事业,火红的年代,蓬勃的活力,蓬勃的生机,当然还要配之以火红的诗情,蓬勃的诗句。于是,这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BR></FONT><P><FONT size=4><STRONG>  1971年9月9日</STRONG> <BR></FONT><P><FONT size=4>  1971年9月9日这一天,在毛泽东的感觉中,绝不会是火红的和蓬勃的。 <BR></FONT><P><FONT size=4>  当时,他一路南巡,于9月3日0时到达杭州。从1953年以来,毛泽东40多次到杭州,一共住了800多天,杭州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这次来,也是要多住几天的。但是,在9月8日晚上,他得到消息说,有人在杭州装备飞机,有人指责毛泽东的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的专运营线上“碍事”。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尽管已经78岁了,但岁月没有消磨他那罕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敏锐直觉。本来,从8月15日离京南下以来,他沿途批评林彪集团的多次谈话,无疑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于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把自己的专列立即转移到离杭州远一点的绍兴附近。 <BR></FONT><P><FONT size=4>  后来得知,正是在9月8日,林彪下达“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手令。当晚,林立果等人在北京策划谋害毛泽东的三种办法,地点就选择在杭州、上海、南京之间。林立果的“联合舰队”成员于新野在9月8日晚上赶到杭州,向掌控杭州警备大权并直接负责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的警卫工作的陈励耘布置任务。随后,于新野又赶回上海,同王维国商量行动步骤。 <BR></FONT><P><FONT size=4>  9月10日,毛泽东即离开杭州,然后经上海一路返回北京。正是9月9日的决策,使林立果等人的谋害方案都没有得逞,否则后果是难以想像的。正像人们所熟悉的那样,接下来便是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 <BR></FONT><P><FONT size=4>  一场反对阴谋集团的政治斗争胜利了,毛泽东也经历了一场此前无法想像的遭遇。但是,在这一年,在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却没有写诗。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段诗情的岁月。“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多少预示了毛泽东晚年非常看重的“文化大革命”是没有前途的。 <BR></FONT><P><FONT size=4>  转过年来的1972年初,毛泽东病了,病得很重。这是他晚年仅有的两次病情危重的一次。另一次是他1976年9月9日逝世之前。</FONT></P><P><FONT size=4><STRONG>  1976年9月9日</STRONG> </FONT></P><P><FONT size=4>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 <BR></FONT><P><FONT size=4>  这天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有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泽东不回来了?廖时禹心里直犯嘀咕。 <BR></FONT><P><FONT size=4>  事实上,在廖时禹放下电话不久,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的生命便已走到了尽头。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BR></FONT><P><FONT size=4>  在9月9日0时10分逝世前的24小时里,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呢? <BR></FONT><P><FONT size=4>  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腹部人工辅助呼吸,血压高压到180,低压到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BR></FONT><P><FONT size=4>  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FONT> </P><br><br>[此帖子已被 傲雪寒梅 在 2008-10-26 19:59:35 编辑过]

杨帝 发表于 2008-9-4 17:11

原文由 凇城渔夫 发表: <STRONG>1927年9月9日</STRONG> <BR><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0938f7 size=4>9月9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他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这天,毛泽东这个穿长袍、留长发,身子也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将率领三个团的兵力围扑长沙。此前,他已然是政冶家,但从这天起,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又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此前,他也写诗,但从这天起,诗人毛泽东有了新的诗品,因为拿着枪的手再来写诗,便是用枪声来押韵了。在这条诗路上敲下的第一个诗韵,便是起义开始之际写下的《西江月·秋收起义》。里面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也正是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了,在押送去团防局的路上,毛泽东机智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BR></FONT><TABLE cellPadding=4 align=left><TBODY><TR><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336 height=280><FONT color=#0938f7 size=4><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29,0 height=280 width=336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_FLash_type_="0" _FLash_src_="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PARAM NAME="_cx" VALUE="8890"><PARAM NAME="_cy" VALUE="7408"><PARAM NAME="FlashVars" VALUE=""><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PARAM NAME="Src" VALUE="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PARAM NAME="WMode" VALUE="Window"><PARAM NAME="Play" VALUE="-1"><PARAM NAME="Loop" VALUE="-1"><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PARAM NAME="SAlign" VALUE=""><PARAM NAME="Menu" VALUE="-1"><PARAM NAME="Base" VALUE=""><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NAME="Scale" VALUE="ShowAll"><PARAM NAME="DeviceFont" VALUE="0"><PARAM NAME="EmbedMovie" VALUE="0"><PARAM NAME="BGColor" VALUE=""><PARAM NAME="SWRemote" VALUE=""><PARAM NAME="MovieData" VALUE=""><PARAM NAME="SeamlessTabbing" VALUE="1"><PARAM NAME="Profile" VALUE="0"><PARAM NAME="ProfileAddress" VALUE=""><PARAM NAME="ProfilePort" VALUE="0"><PARAM NAME="AllowNetworking" VALUE="all"><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false"><br>                                                <embed                           <br>                src="http://www.eastday.com/images/adver/bannernew/news336.swf"<br>                                       quality="high"                        <br>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b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336"         <br>                                  <br>height="280"></embed></OBJECT></FONT></TD></TR></TBODY></TABLE><FONT color=#0938f7 size=4>不到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开始走上一条独特的革命新路——他把队伍引向了农村,这一路,走得很艰难;这一路更让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变得强大起来;这一路,毛泽东告别大城市,钻了整整18年的山沟,直到1945年…… </FONT><FONT color=#0938f7><FONT size=4><STRONG> 1945年9月9日</STRONG> <BR></FONT></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12天前到达重庆的毛泽东,在这一天专门会见了后来成为亲密诗友的郭沫若。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显然成为了国统区进步文化人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开启白话新诗道路的泰斗,一个是重铸传统诗词辉煌的巨匠。诗人的对话,在国共重庆谈判的时节,却充溢着政治的格言。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正是在这天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了一句后来人们十分熟悉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郭沫若在这一天送给毛泽东的那块产自瑞士的欧米茄手表,他一直戴到去世。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关系着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虽然玄机四伏,但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诗。事实上,在会见郭沫若之前,词坛宿老柳亚子便前来拜谒毛泽东了。临走还向毛泽东索诗留念,可毛泽东没有作答。诗人徐迟请毛泽东题字,并问到怎样做诗,还说有人讲诗应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未做声,题写“诗言志”三字相赠。快要离开重庆的时候,毛泽东给重庆文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并应柳亚子之请,题写在柳的纪念册上。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毛泽东走了,一首《沁园春·雪》却在重庆引起一场罕见的文化风云。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读了《沁园春·雪》,柳先生立刻写了一首有名的和词,说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在日记中,他直称毛泽东为有史以来词坛“第一作手”。与此同时,国民党宣传部门则发动了对这首词的批判,甚至动员笔杆子要写出一首超越《沁园春·雪》的作品,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来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是没能拿出来,只得遗憾罢手。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于是,一首词让人们领略到了毛泽东不仅有统领雄兵百万的元戎之气,还有儒雅温恭的飘洒气派和文人作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给重庆留下《沁园春·雪》,无疑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果然,四年后的9月9日,今朝的“风流人物”便齐聚在了古都北京(时称北平)。 <BR></FONT><P><FONT color=#0938f7><FONT size=4><STRONG>  1949年9月9日</STRONG> <BR></FONT></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进了北平城的毛泽东,在这天正潜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冶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所谓《共同纲领》,事实上就是一个即将加入世界“户籍”的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在这之前的所有奋斗,似乎都是为了这个新国家的诞生。这也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在这天修改的《共同纲领》,划出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历史轨迹。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于是,十天前,毛泽东早早地到北平火车站迎候一位客人。当列车进站停稳的那一刻,出乎在场许多人的意料,他又率先登上了车厢。这种礼遇,对中国共产党的任何领导人,都不曾有过。因为他迎来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从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便再也不愿来北京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在新中国就要诞生的时候,她应毛泽东之邀,高兴地来了,带着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高兴地来了。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开国时分,毛泽东更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烈士。9月11日,他托回长沙探亲的朱仲丽看望杨开慧的母亲,还带去了书信,里面说:“皮衣一套,送给老太太。”杨开慧是无数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英烈中的一个。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两句。用它来体会毛泽东在9月9日前后的心境,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BR></FONT><P><FONT color=#0938f7><FONT size=4><STRONG>  1956年9月9日</STRONG> <BR></FONT></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仿佛是一种巧合,七年前的这天,毛泽东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国家未来的“临时宪法”;七年后的这天,毛泽东也是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中国共产党发展方向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七天前,毛泽东还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的出席八大的代表必须填写的登记表,他大概也是在这天,认认真真地在上面按要求写道:“姓名:毛泽东。性别:男。出生年:1893。民族:汉。籍贯:湖南湘潭县。现在职务: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七年的路程,似乎都是凯歌行进。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西方记者说“无论是猴子还是天使都没有办法治理的”破败凋敝的中国,改造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中国。到1956年的9月,迎来了不同寻常的收获时节,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在八大将确立新的方向。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在毛泽东修改的《政治报告》中便明确宣布:现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在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则进一步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9月15日开幕的中共八大,还以它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的几个“第一”载入了史册:它第一次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代会实行常任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它第一次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写进了党章,后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它第一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写进了党章。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火红的事业,火红的年代,蓬勃的活力,蓬勃的生机,当然还要配之以火红的诗情,蓬勃的诗句。于是,这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BR></FONT><P><FONT color=#0938f7><FONT size=4><STRONG>  1971年9月9日</STRONG> <BR></FONT></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1971年9月9日这一天,在毛泽东的感觉中,绝不会是火红的和蓬勃的。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当时,他一路南巡,于9月3日0时到达杭州。从1953年以来,毛泽东40多次到杭州,一共住了800多天,杭州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这次来,也是要多住几天的。但是,在9月8日晚上,他得到消息说,有人在杭州装备飞机,有人指责毛泽东的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的专运营线上“碍事”。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尽管已经78岁了,但岁月没有消磨他那罕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敏锐直觉。本来,从8月15日离京南下以来,他沿途批评林彪集团的多次谈话,无疑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于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把自己的专列立即转移到离杭州远一点的绍兴附近。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后来得知,正是在9月8日,林彪下达“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手令。当晚,林立果等人在北京策划谋害毛泽东的三种办法,地点就选择在杭州、上海、南京之间。林立果的“联合舰队”成员于新野在9月8日晚上赶到杭州,向掌控杭州警备大权并直接负责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的警卫工作的陈励耘布置任务。随后,于新野又赶回上海,同王维国商量行动步骤。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9月10日,毛泽东即离开杭州,然后经上海一路返回北京。正是9月9日的决策,使林立果等人的谋害方案都没有得逞,否则后果是难以想像的。正像人们所熟悉的那样,接下来便是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一场反对阴谋集团的政治斗争胜利了,毛泽东也经历了一场此前无法想像的遭遇。但是,在这一年,在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却没有写诗。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段诗情的岁月。“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多少预示了毛泽东晚年非常看重的“文化大革命”是没有前途的。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转过年来的1972年初,毛泽东病了,病得很重。这是他晚年仅有的两次病情危重的一次。另一次是他1976年9月9日逝世之前。</FONT></P><P><FONT color=#0938f7><FONT size=4><STRONG>  1976年9月9日</STRONG> </FONT></FONT></P><P><FONT color=#0938f7 size=4>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这天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有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泽东不回来了?廖时禹心里直犯嘀咕。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事实上,在廖时禹放下电话不久,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的生命便已走到了尽头。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在9月9日0时10分逝世前的24小时里,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呢?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腹部人工辅助呼吸,血压高压到180,低压到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BR></FONT><P><FONT color=#0938f7 size=4>  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 </FONT></P><br><br>[此帖子已被 傲雪寒梅 在 2008-10-26 19:58:47 编辑过]

傲雪寒梅 发表于 2008-9-4 12:27

<P><FONT size=4>9月9日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FONT></P><P><FONT size=4>时间如流水 转眼42年</FONT></P>

泽雅 发表于 2008-10-26 19:48

<BR><IMG src="/attachments/Upfiles/20081026194614440.jpg"><BR><FONT size=6>&nbsp;&nbsp;&nbsp;&nbsp;&nbsp;&nbsp;<EM><FONT color=#ff0000> 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FONT></EM></FONT><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毛泽东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