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江鼠 发表于 2008-9-5 11:11

[转贴]默识是境界

<FONT size=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遗憾的是,人们熟悉的这八个字,却是“断章”。</FONT><P><FONT size=5>  读书,最好是读原著。那八个字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的第二章。这一章,全文为:“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他时常“自查”的三件事:一,默而识之;二,学而不厌;三,诲人不倦。看来,仅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够的,还要“默而识之”。“默而识之”,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默”字。大声朗读是学习,默不作声的学习也是学习。读书是学习,不读书的学习也是学习。老子认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又指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不用空谈的教化,在老子看来,天下很少人能做到。“默而识之”,就是行“不言之学”。</FONT></P><P><FONT size=5>  古人讲究“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有字句的书要读,无字句的“书”也要学。朱熹说,无时不可学,无处不可学,无人不可学。朱熹所说之“学”,许多都是“无字句处”的“默而识之”。默而识之,方可做到“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人不学”。默而识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显学更默学,叫做“圆学”。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在散步时都在思考。可见,“默而识之、默而思之”是普适的问学之道,不仅孔子这样做,一切有志于学的人,都这样做。</FONT></P><P><FONT size=5>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不在显学,而在默学。经历过系统学习之后,谁能坚持随机学习,谁将取得进步;经历过学校里的学习,谁能坚持学校外的学习,谁将取得进步。有哲人说,人与人的差别在业余时间,也是这个道理。</FONT></P><P><FONT size=5>  王国维说过,有境界自成高格。“默而识之”成就了孔子,“默而识之”成就了狄拉克、爱因斯坦、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成就了千千万万有志者。习惯是第二自然。一旦学习成了我们的习惯,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默而识之”也便成了“自然”。养成“默而识之”习惯的人,“自然”会不断“默而进之”。【《学习时报》9月1日】王直华</FONT><BR></P>

天天游 发表于 2008-9-5 11:37

<BR><IMG src="/attachments/Upfiles/200895113649426.gif"><BR><BR>

蓝鸽 发表于 2008-9-5 14:25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不在显学,而在默学

泽雅 发表于 2008-9-5 11:19

<FONT size=6>&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EM><FONT color=#f70909>个人风格文艺创作非常重要,虽然趣味各有不同,但能否有自己风格是最基本的原则。</FONT></EM></FONT>

颖河居士 发表于 2008-9-7 08:28

学无止境,做到的人太少了。

白雪迎春 发表于 2008-9-6 21:45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不在显学,而在默学<br>

飞雁 发表于 2008-9-5 21:12

<FONT size=5>养成“默而识之”习惯的人,“自然”会不断“默而进之”。</FONT>

海底森林 发表于 2008-9-6 00:23

<FONT size=5>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不在显学,而在默学。经历过系统学习之后,谁能坚持随机学习,谁将取得进步;经历过学校里的学习,谁能坚持学校外的学习,谁将取得进步。有哲人说,人与人的差别在业余时间,也是这个道理。</FONT>

北方雪山 发表于 2008-9-5 20:12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不在显学,而在默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默识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