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的东西最少
早上九点多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播健康老人节目听了有点震动,我想对冬泳人,特别是冬泳老人可能会有益处,于是请看下面:
我带的东西最少 ——严寄洲
我带的东西最少。
——题记
没想到一个都九十二岁的老人,牙齿这么好,说话这么清晰也很有条理。实在是不像一个“老人”啊!
平常看见过很多老人,从五十到九十不等,他们给我的印象大多都是承受着岁月的无奈,生活在阳光看不见的”阴暗角落“,诉说着生活的不幸,家庭的不幸福。
可他就是完全不一样!
健康,乐观,还爱吃!
不用说他是名著名的导演,不用说他走过的风风雨雨,仅是他的态度,他对人生的态度,就足以让我们年轻人望尘莫及了。
的确如此。
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没有食物,他便凭借自己的记忆,来给自己开各种不同的食谱,每天都是不同的美味食物,每顿饭都是佳肴。这些记忆就是根据他走过的那些地方的名小吃。丰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丰富的饮食经历,让他在物质困乏的年代走的从从容容,品尝着自己的“精神食物”。
正当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时,自己唯一的儿子——严宁,身患绝症,最后医治无效,辞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八十几岁的他憔悴了。这是他唯一的儿子,也是他寄希望最大的精神所在。儿子就这样走了,而他和他的家人还得继续活着。在儿子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小区里再也见不到他和朋友聊天的身影了。但一天,许久没看到他了的朋友,都接到了一起聚餐的邀请,这是他发的。他说,以前拼命挣钱,为的是给儿子化疗、打针、做手术,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了,现在要好好过的生活。所有人,都感动了。
糖尿病,跟随了他二十几年。可他呢,就是不记嘴。该吃的仍旧吃,吃喝两不误。他说,别人都说饺子最好吃,可我要说,肘子最好吃。他喜欢吃,也喜欢弄吃的。吃的种类也是多不胜数。无论是传统的冰糖葫芦、饺子、肘子还是现代的蛋糕、巧克力,都是他所吃的对象。他还会像个小孩,到处寻找家人买回的食物,生活真的是有滋有味。可他绝不主动谈及他的儿子,要说也只是回忆儿子的一些小嗜好。他有好几本影集,其中一本就是“怀念宁儿”。
多次被评为“健康老人”的他,的确是我们健康的榜样。 小资料:
严寄洲,中国导演,1917年8月生于江苏常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在晋察冀边区抗大二人校文工团任演员。1940年入一二零师战斗剧社任编导,创作话剧《甄家庄战斗》,秧歌剧《开荒一日》等。这些剧作获得七·七文艺奖金,并由吕梁出版社,战斗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任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编导,参与创作话剧《九股山的英雄》、《女英雄刘胡兰》等。1949年后成都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电影审查工作,大量看片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1953年严寄洲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最初导演纪录片及短故事片,如《战斗里成长》以通俗的叙述手法展现战争年代的父子情,影片较好地渲染了时代气氛和人物情绪。1958年以后,严寄州连续导演了《英雄虎胆》、《海鹰、《赤峰号》、《一日千里》等多部影片在导演手法上日益成熟,六十年代拍摄了《带兵的人》、《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片,《哥俩好》采用讽刺喜剧的样式,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军亲密的官兵关系和热情活泼的训练生活,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根据小说改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矛盾线索众多,但严寄州将人物安排在矛盾的中心,戏剧冲突强烈,在弦最紧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他善于运用镜头构织出波澜起伏,层层涌进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民展,在经营悬念方面颇见功力,现实主义是严寄州一直坚持的创作方法,进入八九十年代后,严寄州仍具有旺盛的创作热情,拍摄了《二泉映月》以清丽淡雅的笔调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景,影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之后,还拍摄了《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女间谍的遗书》、《死亡集中营》、《猎豹出击》等影片。严寄州擅长导演斗争激烈,矛盾冲突尖锐,情节紧张,具惊险样式的片子尤其是反映部队生活的影片。其代表影片有《野火春风斗古城》。 他拥有的东西最多——读后感。 一个人与身具有的东西是夺不走的财富!: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