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报告发布 揭秘房屋受损原因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报告发布 揭秘房屋受损原因汶川大地震房屋为何受损严重 专家给出了五大研究结果
——听专家解读《“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大地震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目前虽然还不能阻止和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依靠自身的智慧从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中不断总结、研究和提高,从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减轻未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摘自《“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 本报记者 王代林 杨晓
震后近一年,老树长新芽,废墟草丛开花。在灾区土地上,“长”出了一排排的新房。经历苦难的四川人,正奋力重建美好新家园。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经过权威专家20多次讨论修正,昨(9)日,在“2009年内地与香港建筑业论坛”上,省建设厅总工程师田文发布《“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本报专访全程参与调研并执笔报告的5位权威专家,解析针对本次地震对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分析研究结果及对策建议。
研究角度一: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的特点
报告提出——
·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特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千年不遇,震中烈度高达11度;破裂过程可明显分成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每个破裂事件相当于一次7.2-7.6级的地震;持续的强烈振动对各种房屋结构造成持续叠加型破坏,处于高烈度区的建筑物瞬间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破坏程度历史上罕见。
专家解读
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何玉林:
地震在映秀附近地表下19公里处爆发后,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破裂,破裂长度达240公里,持续时间100秒,而一般情况下,地震持续时间最多1分多钟。震中烈度达11度。11度是什么概念?北川县城烈度达10度,县城几乎全毁了。
震后的GPS观测表明,龙门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大幅度横向运动外,龙门山大幅度上升,四川盆地相对下降,下降幅度在安县、都江堰市一带最大,达30-60厘米。
重建对策建议
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这一根本点入手,在“软措施”和“硬措施”上下功夫。
“软措施”即规划及应急措施:包括城镇发展用地规模、防灾区域划分、场地选择、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地、应急反应和救援预案等内容;“硬措施”即单体工程抗震:使原有工程得到抗震加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设防标准等。
研究角度二:房屋选址要睁大眼睛
报告提出——
·地质构造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场地条件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次生灾害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地震波在不同地质结构中传播速度和方式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质区域内的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明显不同。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比处于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破坏严重。
专家解读
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康景文
在比较密实稳定的土层或基岩场地,地震破坏小;在比较松散的河流冲积层或土层中富含水分的场地,地震破坏大,且震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加强。房屋建筑总是依具体的场地条件来考虑布局和朝向,当房屋的抗震薄弱朝向(一般为横向)与地震波的振动方向一致时,就会加剧房屋的震害。因此,在低烈度区也能造成房屋严重破坏或倒塌。
这次特大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基液化、崩塌、震陷等地质灾害,加剧了山区部分房屋的倒塌及破坏。修建在滑坡地带或断裂带附近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
重建对策建议
统筹兼顾,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不利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