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森林 发表于 2009-6-1 11:18

两名河南籍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回到故乡(图

http://img1.qq.com/news/pics/18002/18002655.jpg  9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5月30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其中2名河南籍老兵今天将抵达郑州,然后分别回到阔别数十载的洛阳和驻马店老家,东方今报作为河南地区唯一受邀媒体,将为您全程报道。


  东方今报 特派记者 路治欧 发自昆明
  9位远征军老兵列队过国境
  5月30日下午4点多,9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迈着缓慢的步伐走过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祖国的土地。
  1942年,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南进缅甸打击日寇。在热带丛林中,40万中国军队以近20万人的伤亡,书写了抗战史上乃至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其中10万远征军是从畹町出境赴缅作战的。
  畹町河中央就是中缅两国的分界线。打头的94岁江苏老兵经明清走到畹町—九谷大桥中央的红线处时,停下了脚步。后面跟着的老头很快列队站好。再迈出一步,就是中国。他们希望迎接的人们看到曾经的军人。
  当9位老人走向桥头时,静立着的两名中国边防武警刷地一起立正、敬礼。92岁的河南籍老兵王之平神态平静地经过桥头时快速举起了右手,回敬军礼,其他老人也行起军礼。
  除王之平外,探亲队伍中还有一位叫张浩东的93岁河南籍远征军老兵。张浩东身体不好,耳聋、吐字不清。除了记得他家在西平县彭窑寨,离县城18里外,家在哪里、是否还有亲人,他一概不知。一开始,他不打算回国了,但当其他老兵到达畹町口岸时,他赶了过来。他的孙子告诉今报记者:“他说,他心里特别挂念老家。如果回到河南能找到老家和亲人更好,找不到的话也了了心愿。”
  张浩东相信,虽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哪个村的人,但只要把他领到那里,他肯定能找到出生的地方,“我的家我知道”。
  今报全程报道见证老兵寻亲
  云南省瑞丽市政协主席岩板带领当地数名领导赶到迎接。在畹町定居的93岁远征军老兵蔡子斌坐着轮椅等了3个小时来迎接当年一起生死作战却互不相认的兄弟们。一些老人在热烈的掌声中掏出手绢擦起眼泪。当地的志愿者迅速搀扶住各位老人。
  瑞丽市委、政协等部门在畹町口岸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并向老兵们介绍了畹町口岸的现状。瑞丽市有关负责人以及边防武警等陪同老人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广西北流籍远征军老兵钟云清说:“这次回国,感觉特别好。”陪同王之平回家的儿子王玉顺说:“这次回国是用金钱也买不来的。”这是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首次组成回国寻亲团。参加的老兵共有9人,老家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江苏以及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已经80多岁,最大的94岁。如今,他们分别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等地。对于90岁左右高龄的老人们,这几乎是最后一次回国寻亲。

海底森林 发表于 2009-6-1 11:20

 活动由陕西扶贫培训集团等单位组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媒体参与,本报作为河南唯一受邀媒体,将全程报道老兵寻亲的全部过程。  在昨天的仪式结束后,两名河南籍老兵在今报记者的陪同下飞抵昆明。按计划,他们今天回到河南,然后由本报记者陪同返回老家探亲。
  老兵回忆
  王之平的身板挺硬朗,耳不太聋,眼不多花,有哮喘。张浩东是7名回家的人中身体最差的一个。相同的是,他们的牙基本掉光,话语不清,但是,乡音未改,缅甸话是他们的外语。
  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已经听不到更多的战争细节。他们仅存的记忆是当过汽车兵,日本投降后不想回国打内战,于是留在了缅甸。
  王之平:不想打内战于是留在了缅甸
  1936年,十八九岁的王之平和朋友一起跑到南京参加宪兵学校的招生考试。经学校训练,他开始守汤山。南京失守,他和队伍被打散。
  后来,他又去江西报考军队的汽车驾驶学校,成了一名汽车兵。之后,他开始在江西、广西和湖南等地,运输军用物资。
  滇缅公路开通后,他被调往云南,负责从缅甸拉汽油等军用物资到云南的保山、龙陵等地。滇缅公路被日本切断后,他无事可做,留在保山。
  后来听说日本人马上就打到保山,于是他一路跑到昆明。在昆明干起了公交巴士司机,干了一个月因为公司赔钱,裁掉了一半司机。而他在开车时曾一氧化碳中毒,差点没命。当时的汽车是烧木炭产生煤气来运转。
  正巧,他曾经的连长拉着他一起去印度蓝姆伽基地,“那里吃穿都没有问题”。于是,王之平就坐着美国的飞机,和数百人一起去了印度,仍然干老本行。
  当中国远征军从国内赴缅甸反攻日本时,他和中国驻印军一起从印度方向开赴缅甸对日本人实施夹击。
  他当时属于汽车第6团,直属司令部。军用物资由他从后方拉到司令部,然后再向前方的部队分发。
  当他到达缅甸的密支那时,对日作战胜利。他不想打内战,也讨厌了战争。作为士兵回国意味着打仗,当逃兵回国国民党会枪毙他,后来内战爆发,他又害怕被共产党军队抓到。
  于是,王之平就留在了紧靠云南瑞丽的木姐,住了8年后,因为战乱,他到了缅北的果领,住了30年后,于1988年搬到曼德勒。
  洛阳孟津县的老家,如今还有王之平的老屋,近亲也很多。20年了,王之平要再回老家看看。
  张浩东:故乡的样子已经模糊不清
  张浩东只记得老家是西平县彭窑寨,在家时的名字是张尽忠,父亲叫张盘明,姐姐叫小爱,有一个叔叔叫张父林。
  十四五岁时,他便离家出走,他有一个叔叔那时还没有结婚。当时姐姐在自己家里结婚,他不想姐姐那么早结婚。也许还有他不记得的原因,张浩东便离家出走,东闯西荡,“在外面混”。后来,他就当兵了。当兵的时间已经不记得了。然后就是记忆空白,只记得在炮兵学校受训过,是炮兵75团的一员。
  1943年,他乘飞机到印度受训,成为驾驶兵,学习装甲车等驾驶。中国远征军反攻时,他是新一军战车三营补给连给养组驾驶员。与王之平一样,他开车为前方部队送汽油等物资,“部队开到哪里,汽油管就接到哪里”。
  战争胜利以后,他留在了缅甸。如今,居缅甸木邦一保,也是儿孙满堂。
  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有许多故事和往事烂在了肚子里。如今再回忆起来,竟是一片空白。
  5月31日,今报记者得到消息,张浩东的家人已经有了眉目,他和家人有望相见。也希望读者一起努力提供其家人更准确的信息。
  您愿帮老兵们寻亲吗?
  60多年前,他们为了抗击日军远离家乡,因时势多变而流落他乡。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是耄耋之年。
  历史,曾一度将他们遗忘。直到2005年,一枚中国政府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奖章送到家中,他们热泪盈眶:“祖国没有忘记我们。”
  现在,他们回来了,带着数十年的愿望,带着未改的乡音。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不亚于一场战争,一场与命运争夺时间的战争。
  中国,是他们永远的家。河南,是他们永远的家。一个20年未回家,一个67年没有回家。家乡变了,他们会认得吗?
  在河南的短短几天,谁能陪他们走走看看,回家转转?
  今报特征集志愿者赴新郑机场迎接他们,也征集可以驾车的热心人带他们回趟家,到处走走。请拨打本报热线:0371—65830000报名吧!(来源:东方今报)

洹水花 发表于 2009-6-1 12:46

祖国变化太大了他们不一定认识了。

海底森林 发表于 2009-6-1 13:04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

凉爽 发表于 2009-6-1 15:44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victory:
见到他们久违的亲人!!!: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冰川美人 发表于 2009-6-2 22:36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victory:
见到他们久违的亲人!!!:victory: :victory: :victory:

荥阳老龙王 发表于 2009-6-2 22:42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victory:
见到他们久违的亲人!!!

白雪迎春 发表于 2009-6-3 23:07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
见到他们久违的亲人!!!

孙老师 发表于 2009-6-4 09:01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家!:victory:
见到他们久违的亲人!!!: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名河南籍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回到故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