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欢度黄花城——长城篇
黄花城长城位于怀柔县城关镇西北29公里,距北京60公里的黄花城,是北京界内少有的山水相连的长城,因仲夏时节这里的屋宇村舍会被淹没进漫天的黄花之中而得名。元朝,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成为京都的军事重镇,称“本镇关”。黄花城长城从明代开始修建。传说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修造,但经历多年才修好,朝廷几多不满,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到镇中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险峻、坚固,用米汤固定的砖石竟敲击不出一丝裂纹。于是终于明白这城墙决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重新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颜鲁公体“金汤”二字,每字有2米见方。所以黄花城又称“金汤”长城。“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称,形容坚不可摧的城池。可见,这里的长城之牢靠在历史上早已著名。当年日寇侵入华北,想尽办法,最后用炸药才炸毁一段长城。于是,一侧城墙从此落入湖中,形成今天的“二龙戏珠”之势,湖也由此得名“金汤湖”,湖水深达30米,有几十口泉眼从湖底涌水,冰冷彻骨,水质清冽,是天然的“矿泉湖”。解放后,修建了水闸,几十米的落差在夏季形成了小瀑布。
没有八达岭那样雄伟,但金汤长城的清灵俊秀、坚固实用,无时不透露着宁静的美。该区长城总长10800米,包括从望泉沟城楼至十八蹬的明长城主线和连接二道关、鹞子峪城堡的千插线,构成六关、六堡、十七台、三十三座敌楼组成的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体系。这个军防体系在北京地区保存得十分完整,不仅城体连续性强、且有众多的敌楼、敌台与石灰岩质的地貌、地势相结合,构成了本区长城十分险要的城防要隘,其中“十八蹬”本区长城的奇险精华,这里巍峨陡峭,长城依山攀岩,宛如升龙跃云端,当地民谣说“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骨碌滚三天”,足见其险。
游完泳戏完水大家便又马不停蹄的奔向——在我们住地的西南、离我们住地大约半个多小时的山路的长城
鱼弟的双脚扭伤,不能跟我们一同去了,只好留在家里看家。
栗子的幼果
栗子树林里
撒药的农用直升飞机在忙碌着
一处残破的敌楼
这段长城的说明
[ 本帖最后由 koiman 于 2009-7-24 06:49 编辑 ]
赶着回去吃饭,没能更多的欣赏周边和高处的长城,有些遗憾,准备下次集中精力好好的欣赏一番。
路上还是很热的,以后谁去要注意防暑防晒
凯旋了
[ 本帖最后由 koiman 于 2009-7-19 15:50 编辑 ] 一段水坝长城
[ 本帖最后由 koiman 于 2009-7-24 07:51 编辑 ] 不会是鬼子进村吧?哈哈! 鱼第戴的红袖标上面写的是...
我喜欢
我喜欢鬼子进村那张相片,好好玩啊 原帖由 钢铁战士 于 2009-7-20 07:28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鱼第戴的红袖标上面写的是... 红卫兵? 好像还有偷地雷的。 回钢铁战士:鱼弟在前两天双脚因干革命工作,喝大酒双脚不知道怎扭伤了,但忍痛也要参加冬泳网友爵士乐组织的活动,但未爬长城,脚痛,带红袖标的是爵士乐,鱼弟在庄园内为大家调试音响,后自娱自乐的唱了一个多小时的革命歌曲,之后冬泳网友喝大酒!痛快!:handshake :victory: 黄花城长城也是颇有名气一段长城,那段水长城的水域别名也叫“小西湖”呢。那天时间太紧没有很好的玩赏,真是有点来去匆匆,现在想起还觉得遗憾呢,嘿嘿。
鱼弟赶紧把你的脚治好,争取秋天的时候再组织更多的人去一趟,下次一定要计划好,玩好。还缺你在长城上的合影呢。
[ 本帖最后由 koiman 于 2009-7-24 06:41 编辑 ] http://www.huanghuacheng.com/WebEditor/UploadFile/2008123151317194.jpg
为增加防御力量,明代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由独石口经延庆县,向东沿怀柔经慕田峪,与密云长城相接。而内长城是由慕田峪向西经黄花城西水峪至旺泉峪山顶与延庆的长城相连。黄花城长城就属于内长城,且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
西水峪口
明内长城关隘,位于黄花城乡西水峪村中,东南距县城29公里,距乡驻地3公里,东距石湖峪1公里,西距石城峪口2.5公里,为怀柔县境内最西关口。据《四镇三关志》载:“西水峪口,永乐年建,通永宁南山谎炮儿并韩家川,通众骑,极冲”。《长城关堡录》载:“西水峪口,在佛石口东,又东为撞道口,西至居庸关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紧要,正城一道,水门一空,堡城一座,城铺一间,过门一空,拦马墙一道”。
关口东0.2公里北坡根有堡,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6.4米,南向开一门。堡已毁,基址尚存,现已发展成一个行政村。
关口处已于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库时拆除,水库坝基建于此,水库因故停建,但两侧山梁上长城保存完好,气势雄伟。
石湖峪口
明内长城隘口,位于黄花城乡石湖峪村北1公里,东南距县城28公里,东距撞道口1公里,西0.6公里是长城一重与二重相接处桃洼峪。该口建在海拔402米的山脊处,据《西关志》载:“正门一道,水门一空,城铺一间”。另据《四镇边务总要》记:“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险,不通骑”。
撞道口
明内长城隘口,位于黄花城乡撞道口村北山梁上,东南距县城28公里,距乡驻地2公里,东距头道关、西距石湖峪均1公里。北距二道关村5公里。该隘口因建于山脊鞍部,关前道路弯曲,外临高阜,不到关门,见不到关口,故名。据《西关志》载:“撞道口,正门一道,堡城一座,过门一空”。关门宽3米,高5米,长6.6米。据《日下旧闻考》记:“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内洼外阜,受敌极冲”。万历五年(1577年)对该段长城加宽,加高,同时对关门也进行了修葺,并在关门南北两面镶嵌了石匾额。南面刻有“撞道口”三个大字“和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以都督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刘勋,万历五年季春吉日鼎建”,等落款,北面匾额刻“镇虏关”三个大字和纪年。现在关门保存完好,仍为进出口的人行通道。
明代不仅在头道关上高筑敌台,而且在关北增设了第二三道长城,从地理形式上看,设立撞道口关是恰当要冲,因第二道防线上的鹞子峪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如果没有撞道口就显得孤立无援,有了撞道口一则便于和黄花城指挥机关取得联系,接受指挥和增援;二则便于运输,故至今仍有“鹞子峪口生命线,撞道口是关键”的传说。
关南0.2公里,海拔232米处建有堡,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南向开一门。现在堡北墙保存完好,东西南墙已毁。现以堡名为村名,已发展为行政村。
鹞子峪口
明内长城二道关隘口,位于黄花城乡二道关村民委员会辖鹞子峪村西头,东南距县城29公里,距乡驻地3公里,东距二道关村1公里,南距撞道口1.5公里,西距二道边与内长城衔接处,桃洼楼1公里。古时该沟曾住有猛禽鹞子,故名。
隘口建于海拔324米鹞子峪沟中,两边皆山。据《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隘口西南海拔429.8米处有峰火台一座,尚存。隘口已毁。
隘口东侧北坡海拔330米处有堡,北高南低,砖石结构,呈梯形,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南向开一门,汉白玉石门额上书“鹞子峪堡”四个大字,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城堡保存完好,1984年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以堡名为村名,已发展为行政村。
《四镇三关志》关于夷部人犯部分有“由永宁南山谎炮儿,又石挤口迤东,台子沟南至二道河分路,东南由韩家川(汉家川)老长城犯黄花镇鹞子峪”的记载。隘口西北2公里有白云川道观遗址,现存道士墓两座,松林森郁。
二道关
明内长城隘口。位于黄花城乡二道关村内,东南距县城28公里,南距乡驻地3公里,西距鹞子峪1公里,北距杏树台5公里。由于黄花镇(城)南拱京师,西护陵寝,位置险要,故设三道关防守,本关口在头道关(亦称黄花镇本镇口)北,故称二道关,继其北3.5公里处设三道关。据《长城关堡录》载:“二道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北通四海冶,来骑由三道关往西南,道路宽漫,通众骑”。关口东西两侧皆为高山,河西岸有镇河台一座。现关口因修公路已废,基址尚存。
隘口南有城堡一座,长宽均为42米。南向开一门。现堡已废,尚有遗迹,堡内外均为民宅,现以堡名为村名,已发展为行政村。
小城峪口
明内长城隘口,位于黄花城村东北1公里处,东北距县城25.5公里,南距乡驻地2公里北距东口楼2公里,亦称小城峪。隘口建在海拔357.2米山凹处。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通步,缓”。
隘口南0.1公里有堡,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南向开一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有人居住,近年无人居住。城堡已坍塌,留有遗迹。 长城壮观、风景优美、人物有趣。 这地不错,以前有车的时候经常去 今天再次看照片,发泄很美. 再次欣赏回味无穷!:handshake :victory: 这地方我也去过N次了,现在老了爬不动了,郁闷啊:lol :lol 原帖由 水蜜桃 于 2009-9-18 19:39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这地方我也去过N次了,现在老了爬不动了,郁闷啊:lol :lol
大伙掺着您,不怕: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