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卫士”-----记者霍岱珊
“淮河卫士”霍岱珊走出沼泽地2009年11月05日10: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对“淮河卫士”霍岱珊和他所创立的民间环保组织“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淮河卫士”)来讲似乎是转运的一年,先是“清洁饮水救助”项目获得“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一等奖,奖金25万元人民币;紧接着“莲花模式”又获得了第三届“SEE·TNC生态奖”二等奖,奖金6万元人民币。
其实,霍岱珊一直在获奖,仅2007年就获得了中国十大年度绿色人物、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贡献人物”等称号,2008年他名列“改革开放三十年环保人物”。
连续获奖带来的不仅是区区几十万元的资金或者良好的声望,带来的是工作方法的战略转型,带来的是“工作脾气”向温和与宽广的转变。对于“淮河卫士”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霍岱珊说:“周边的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可以这么说,现在,民间环保事业走出沼泽地应当不成问题了。”
■“淮河卫士”的任务是“一项监督,两项救助”,即长期监督淮河排污状况,以及农村的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
2009年11月1日,北京雪花飘飘,园林工人拿着竹竿,帮助路边的花草抖落身上的积雪,每打落一些雪,小树就少了一次折胳膊断腿的可能。
霍岱珊沿着雪后稀烂的人行道,向我跑来。他来京参加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年会,趁着午间休息,赶来与我一起讨论“淮河卫士”的前景。他说,“淮河卫士”准备继续加快实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力度,一方面构建淮河排污口监控网络,一方面对受水污染危害严重的区域实施“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未来可能怎么样,谁都会去幻想。淮河的水至今未变清,因此,继续关注淮河的水质保护,是他的业务主项。淮河两岸有不少村庄仍旧在患病,有的村庄被人称为“癌症村”,有的被人称为“高发病村”,有的村庄一直喝着饱受污染的水,有的村庄村民买纯净水度日……不过,有些村庄霍岱珊帮助安装了生物净水装置,有的村庄他则想帮助成立农民环保合作社。这事渊源颇长。
1997年,他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一职,孤身开始调查淮河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后来要帮助淮河边的村庄,安装水质净化设备。2004年,日本有个研究生物净水技术的华裔专家,看到霍岱珊的业绩,就与他商量,看有没有可能为饮用水被污染的村庄,免费提供净化水质的技术。技术是免费的,但修建这个设施的费用,得由他去筹集;修建的过程,得由他去组织和督导;修建后的运行,得由他去监控。自2004年起,“淮河卫士”陆续在淮河边的黄孟营、东孙楼、洼子庄修建了生物净水装置,效果比较明显。
霍岱珊有些得意:“过去,淮河水质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在河里游泳,无论是井水河水,打上来做饭洗衣都毫无疑虑。后来,连地下几百米打上来的水也不能喝了。当前能够过渡的方案,要么是给各个村庄打更深的井,要么就是多安装这样的净水设备。我们的技术不用打深水井,不用铺地下管网,不用添加化学药剂,直接用微生物菌和光合作用,就能对受污染的水进行自然净化,流出来后就可以直接饮用。淮河边的这些农民,喝一吨这样的水,只需掏1元钱左右,一年大概需要花费50元左右。当然有时候也不方便,一是出水量小,二是水源得从井里泵上来,万一停电,就得由人工抬水。我想回去后再筹集些钱,安装一套管网,让水能够顺利流入,顺利流出。这些村民现在对淮河水质的监测非常积极,昨天有村民打电话说的是他们村边河流又有颜色了。在参与监控之前,村民对河流污染是非常无奈的。因此,有时候我想,村庄净水项目的实施已经使村民提高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淮河卫士”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项监督,两项救助。一项监督就是对淮河排污口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监督,霍岱珊认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两项救助就是做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虽然有些人认为这属于公共安全卫生的范畴,不是一个环保组织应该做的事情,但霍岱珊认为这也是很急迫的任务,如果在安装了滤水装置以后,疾病得到控制,那就能说明疾病和饮用水污染之间的关系。
“现在‘一项监督’比去年有了发展,我们已经在淮河800公里的河段上建立了‘淮河自然生态保护网络’,共建了八个工作站,对淮河的观察、监控力度加大了。”霍岱珊说,“‘清洁饮水救助’也会有发展,通过康师傅的25万元种子基金,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预计能让洼子庄周边10个村庄使用生物净水装置,10000村民得到清洁饮水救助。”
霍岱珊更想做的是,先从河流沿岸8个淮河自然生态工作站起步,慢慢把村民带动起来,成立自发关注当地环境的“农民环保合作社”。“环境保护,在我看来,一是保护自己的健康,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这都需要村民联合起来,共同关注本地的环境状态,共同参与本地的环境改善。农村过去大家忙着发展,忽视了相互间的协作和保护。我想从这些安装了生物净水设施的村庄着手,大家由此而结盟,共同把饮水管护好,共同记录淮河的变化,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由此再慢慢推开,可以共同管理本地的公益事务,共同讨论本地经济如何与环境友好发展。”
因此,霍岱珊说:“淮河卫士要做一件以前没有太在意的事,就是帮助淮河沿岸有环保意愿的社区,共同申请项目,淮河卫士愿意成为大家的支撑平台和引流渠道。大家愿意,就可以先在‘淮河卫士’下运行各自的项目,未来经验攒足,羽翼丰满,就都独立运行,大家形成一个平等合作的淮河生态保护网络。”
■组织护林队的村民们开始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但他们也完全可以成为淮河卫士,这样的基层环保力量,一定要珍惜
这样的“基层环保力量”,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帮助孵化和催化。桐柏处于淮河源头,从森林水库的角度,从防止水土流失的角度,从防止泥沙淤积的角度,他们都完全可以成为淮河卫士。
霍岱珊还随身带了一份项目申请书,思路在于帮助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成立“桐柏山农民护林队”。2008年3月份,霍岱珊夫妇到淮河源头考察,当地森林破坏的情况令他吃惊。
坐在车上,看着两边日益弱小、稀疏的树林,霍岱珊夫妇唱起了豫剧,曲调有些悲凉。
蔓延于淮河源头的偷树狂潮是2004年后开始大规模出现的,被偷的主要是栎树和松树,当地主要也就是这两种树。高强度的偷窃结果,是大片的森林变得稀松、矮小、无法成材。
南阳再往南是湖北,2004年前后,湖北的北部地区开始大量种植黑木耳,慢慢地这个技术也推广到了河南南阳、驻马店一带。栎树是种黑木耳最好的基材,用专业的机器在栎树上打上孔,孔里塞上拌有菌种的锯屑,架在田地上,两年之内,就可出好几茬木耳。另外当地又盛行烧炭,有许多“烧炭党人”,粗粗估算一下,桐柏县月河镇的小炭窑至少有500座,因为地处偏僻,远望还以为山里人家,炊烟袅袅……在没有人种木耳、烧炭的时候,当地的栎树至少头径有十几厘米粗,后来越偷越厉害,栎树头径只长到3厘米以上,就被偷走了。栎树生命力顽强,只要不把它的根挖走,根部马上就会有新枝长出。只是这样一来,栎树就成了“永远长不大的树”。
偷来的栎树,就地一根能卖1块钱左右;木贩子把它运到湖北,一根可卖5块钱左右。2006年后,桐柏本地也开始大量种植黑木耳,在公路边的田地里,随时可看到一架架的“木耳田”。种一亩木耳,至少需要3万棵栎树。
而松树不像栎树,砍掉之后不可能再生。松树是被偷到南阳市北面的平顶山市一带,用作煤矿巷道的支撑木。松树放倒后,被截成两米五一根的标准材,尾梢的枝桠被当成了烧柴。偷一根松树,就地大概能卖5块钱,木贩子运到平顶山后,大概能卖到30元至50元。
这几年,偷树的人在当地非常的猖獗。习风所至,大树小树一律遭殃。现在胸径十来厘米的松树也成为刀下鬼,胸径半厘米的栎树也会被人偷走打碎,以用作食用菌的生长基料。被偷的不仅仅是国家重点公益林,也有各造林大户、森林承包大户的树林,许多村民的自留地里的树,稍微不慎,就会被偷走。有人为了保护他的树,天天搭个小床在树下睡觉,可大年三十他回家吃完年夜饭回来,发现十多棵树已经被偷走运尽。
当地有些村民,于2008年4月份,陆续联合起来,成立“农民护林队”。白天晚上,轮流出去巡逻,遇上偷树贼,就打电话向森林公安、向110报警。霍岱珊说:“开始的时候,村民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现在,他们已经逐步超越了自我,开始走向区域公益。这样的‘基层环保力量’,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帮助孵化和催化。桐柏处于淮河源头,从森林水库的角度,从防止水土流失的角度,从防止泥沙淤积的角度,他们都完全可以成为淮河卫士。因为保护淮河,不仅仅是防止它被污染,还要保护它不遭受各种伤害。河流是有生命的,人们喜欢用奔腾不息来赞美河流,而河流的生命是从源头开始,源头的生态对整条河流的生命至关重要。”
淮河卫士自淮河源头桐柏山至洪泽湖800公里的河段上,建有8个自然生态保护站,“桐柏自然生态保护站”是这个监控网络的成员之一。按照霍岱珊的计划,“项目的参与者为桐柏山村民、造林英雄、林业权益人等,自2000年以来,他们长期从事淮河源地区的绿化事业,累计投入逾千万元。其在项目中的角色是组成‘村民护林队’,上山巡逻,维护淮河源头生态,保护淮河源林木免遭破坏,遏制盗伐、毁林之风蔓延。”
2009年6月份,一份以“淮河卫士”名义发出的项目申请书,送到了致力于资助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处的办公室里,该机构项目官员,开始与霍岱珊的团队反复沟通、仔细讨论这一项目的目标、运作思路、预算和管理。
目前的申请书已经是第五次修改稿了。霍岱珊说:“淮河卫士是这个项目的总协调机构。村民不太会写这样的项目申报书,但我们也不能替村民写,我们和村民一起商量一起写。我也没太多的经验,大家一块成长,一块学习。但我知道,环保组织需要掌握这个表面看上去极其繁琐、艰难,实际上却极有效的工作。这有利于提升我们机构应对环境问题的水平,也有利于把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入本地环境保护潮流中。”
■在最初开展民间环保工作的时候,你要去揭露污染、揭露谎言,对抗是必然的;而且,和别人谈判也是需要资本的,不是你想谈判别人就会跟你谈
2009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揭露了“梅花味精”的污染情况,节目刚刚结束,霍岱珊就接到了“莲花味精”的电话:“‘梅花’现在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我们过去做过的,如果不是‘淮河卫士’对我们进行监督,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也不会改进。那么我们现在就会像‘梅花味精’一样,就会很被动。”
放下电话,霍岱珊觉得很欣慰。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出了名的淮河排污大户。霍岱珊一直紧紧地盯着这家企业不放,一度成了它的敌人。2005年,借企业重新定位的机遇,霍岱珊跟他们多次谈判,促使莲花味精接受了他的环保主张。
“我们先是要求他们做到‘绿色诚信’,不能搞所谓的‘排污36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觉得他们在‘绿色诚信’方面做得基本可以了。”霍岱珊说,“2007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我们又借机要求他们公开排污信息,包括排污总量、污染物质数量等。我们在莲花味精门前设立环境信息公示牌,并对公示内容做实地实况的监督,验证其诚信度。”
现在,莲花味精的排污数量大大减少,以前每天排放12万吨废水,污染物质成倍超标,现在每天排放不到1000吨,污染程度也大大降低,COD在每升50毫克左右,氨氮在每升1.5毫克以下。2007年,莲花味精开始实行循环经济,将污水进行浓缩,提炼出复合肥,不但收回了全部环保投资,2008年光是这一项就实现盈利2200万元。
霍岱珊将莲花味精的转型视为一个成功案例,并将这种通过与企业对话、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促使企业转型的做法称为“莲花模式”。而推广“莲花模式”也成为霍岱珊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莲花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经受住了“流域限批”的检验——流域限批是环境保护部出台的一个措施,在此前当地所造成的污染未解决之前,限制批准新上各种项目。由于莲花味精改善了环境表现,淮河流域的这个河段没有列入2008年度环境保护部流域限批的名单。
有人说,“莲花模式”是霍岱珊从对抗转向谈判、合作的标志。“这我不否认。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最初开展民间环保工作的时候,你要去揭露污染、揭露谎言,对抗是必然的;而且,和别人谈判也是需要资本的,不是你想谈判别人就会跟你谈。但是,对抗本身不是目的,最终肯定是要走向对话、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淮河卫士”经历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的过程,走得很艰难,但毕竟在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同时自己的生存状况也在改善
有人一度认为很难说清楚“淮河卫士”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公众将“淮河卫士”理解成霍岱珊本人,但“淮河卫士”确实也是一个机构。
“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人,那个时候我被称为‘淮河卫士’,后来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又成立了一个组织,也叫‘淮河卫士’。所以,是经历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的过程。”霍岱珊解释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变过,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变过,只是在一步步地向源头和尾闾深化,向‘一条大河’的两岸漫滩。但不管漫到哪里,我们都只关注淮河,关注农村的环境保护。
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起当年从事淮河保护的原因:
1987年,我还是《民族画报》的特约记者,想拍些淮河风光的照片,结果拍到的全是水污染。河里黑压压的都是人,在捞死鱼。当地人不需要任何工具,徒手抓鱼。死鱼漂得到处都是,臭气熏天。在我的记忆当中,河水应该是清澈的,捧起来就能喝,结果看到的淮河水黑得像酱油。我当时只是忧虑:现在就这样了,将来会如何?
我们国家对淮河水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视,1994年将淮河流域治理作为国务院的示范项目。1995年5月18日,淮河流域治理通过了区域性法规,目标是到2000年淮河水质变清。但是到了1997年末、1998年初,淮河水面仍然漂着很多死鱼,形成死亡带,岸边的树、庄稼都死了,小鸟没有了,沿岸的很多人生病。
当时我拍淮河水污染,与我的本职工作有冲突。如果要想保护淮河,就要静下心来去做这件事,只有一个办法——辞职。我就把我的想法和我少年时代的一个伙伴——某镇镇长说了。他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刚正不阿的人。他的前任镇长得癌症去世了,他在任一年多也得了癌症。他对这件事情非常支持,说他自己已经不行了,而我是土生土长的,我不去做,谁去做?在他的一番鼓励之下,我就从《民族画报》辞职,和《中国环境报》取得联系。《中国环境报》给我发了一个记者证,写了一个聘书,委托我去做达标之后的跟踪报道。当我决定上路时,心情非常平静。我的目标非常明确,要用照相机去说话,把这些问题调查清楚,给我们的领导提供一个决策的依据。
霍岱珊组建的“淮河卫士”现有9名工作人员。因为经费少得可怜,没法给员工发工资。这几位员工平时靠打短工维生,他们也只能打短工,因为“淮河卫士”会随时召唤他们去干活。这其中,包括霍岱珊的两个儿子,他们大学毕业之后,都做设计工作,本来一个在广东,一个在郑州,后来“担心父亲的安全”,加上人手也比较紧,都回到了他身边当起了环保志愿者。“没事的时候,他们一个去当代课老师,一个去做电脑维修,但是都干不长,因为我说派活就派活。”
2009年,由于获得了几个奖项,加上项目申请也有了一些希望,“淮河卫士”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今年有了康师傅和阿拉善的两笔经费,我们或许就能给大家发点工资了。”霍岱珊说。
2009年1月2日,霍岱珊开通了博客,把自己多年来从事农村环保的经验逐篇介绍给社会。在一篇文章里,他这样说:“农村环保工作就是要实现四项诉求:求证、求解、求助、求变。为什么喝水会拉肚子,得癌症,得心脏病?水和疾病是什么关系,需要求证;水是黑色的,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也需要求证;这么多的问题该怎么办,需要求解;农民本身没有解决的能力,需要求助;得到帮助之后,村庄就会有所变化。饮水解决了,疾病解决了,我们就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
霍岱珊说:“‘淮河卫士’是中国环保的一个缩影。我们走得很艰难,但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同时,我们自己的生存状况也会得到改善。我会坚持下去,从我背起相机,掏出家里的‘老本’——二十多万元,开始考察淮河的那一天起,我就没给自己留后路。”
■供图/冯永锋
■人物简介
霍岱珊,1953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县,1972年至1977年入伍,1977年至1996年在沈丘县槐店镇政府担任宣传工作,其间自学电大课程,1994年获人民大学一分校环境摄影专业证书。1997年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美术编辑,1998年3月起辞去报社职务,从事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公益活动至今。
1998年初,针对“淮河九七达标”后随之出现的污染反弹问题,他自费考察淮河流域,行程达3万多公里,拍摄淮河生态照片近2万幅,形成了淮河水污染问题的第一手资料。2003年,“淮河卫士”注册为民间环保组织后,如今已发展环保志愿者将近2000人。(记者:冯永锋 ) 霍岱珊目录[隐藏]
主要事迹:
他用一生保卫淮河,他用一生守望家园。
从记者到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逼出来的环保志愿者
辞职去做调查
国家放在淮河的一双眼
我是一个行动者
霍岱珊在被污染的沙颍河边拍照 霍岱珊,52岁,淮河卫士(环保NGO)会长。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他原是一名摄影记者,因揭开淮河治污达标的大谎言成为全国闻名的"淮河卫士",英国BBC广播公司对他进行专访;他辞去公职,独自走过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自淮河源头到淮河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花朵拒绝污染 》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震惊了全国;受他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他手下没有报酬的"民间环保者"。他就是10年守望一条河、被人们称为"淮河卫士"。
10多年来,霍岱珊以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淮河水污染问题,为加快淮河水污染治理,代言公众诉求而上下奔走,奋力鼓呼。他第一个向全国揭露了"淮河十年治污一场梦"的真相和淮河水污染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生态灾难。2003年10月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在他的感召下,有1000多名环保志愿者加入。建立"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推出实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以砥柱中流般的气魄在淮河流域扛起绿色环保的旗帜。
10多年来,他用尽了20多万元的家庭积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项环保活动。因辞职没有了固定收入,现在的生活靠零活维持。在考察中有时遭人殴打,砸坏相机,还有匿名的威胁电话。但他没有妥协,声称"淮河水一日不清,我就一日不停止呼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身后还有几千万百姓"。
2003年起,他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览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进行了70多次展出。同时举办"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受众超过1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淮河环保热"。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三大任务(清洁饮水救助、医疗卫生救助、对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监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15家污染企业已关闭,救助癌症村已争取到部分救助资金和项目,为癌症村每家每户安装了滤水器,发放了治癌药品,救助癌症患者200多人。国家根据他反映的情况,决定每年拨款4000万元为污染区打深水井,第一批打井款已到位,数以万计的农民喝上了清洁水。
霍岱珊 1953 河南省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本段]主要事迹:
上世纪末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让淮河成为我国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霍岱珊,毅然辞去公职专注于淮河环保。
他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义务向淮河两岸的农民宣传环保知识,他在全国各地办图片展览和讲座,呼吁全社会关心淮河治理工作;他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长年监测淮河水质。三十年来,他沿着淮河无数次行走,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为国家治理淮河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在淮河沿岸村庄设立了监测站、建立了民间水污染灾害预警机制。在他的监督下,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偷排放的企业被政府关停和整改。在他的奔走下,政府拨专款给污染区域的村庄打了深井、安装了滤水机……
[编辑本段]他用一生保卫淮河,他用一生守望家园。
霍岱珊曾是一名记者,供职于《周口日报》,专事摄影。和环保结缘其实很偶然,1994年7月中旬,他将镜头对准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时,层层叠叠的鱼尸让他“手抖”。“本来去拍风光的,而风光不再了,只好拍污染了。”从此,他的镜头对向了沙颍河、淮河。
1998年,因“一心不能两用”,霍岱珊从报社辞职,专事环保。辞职后,他独自走过了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自淮河源头到淮河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目的是借影像揭露污染,唤醒民众,保卫家园。
从2003年开始,他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进行了70多次展出。同时举办了“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受众超过1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淮河环保热”。霍岱珊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三大任务(清洁饮水救助、医疗卫生救助、对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监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霍岱珊环保之路逐步走向正轨的背后,却是家庭的日渐清贫。十多年来,他用尽了20多万元的家庭积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项环保活动。因为辞职没有了固定收入,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环保斗士竟然靠“零活”维持生活。除此之外,在考察中他还多次遭人殴打,被人砸坏相机,甚至还接到匿名的威胁电话,但他没有妥协:“淮河水一日不清,我就一日不停止呼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身后还有几千万百姓”。
因淮河卫士不断上书,2005年,国家为沈丘县打深水井46眼,井深150米至400米之间,由此,13万人喝上清洁水。
环保总局更是将淮河卫士称为“总局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
[编辑本段]从记者到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07年岁末,河南人霍岱珊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个人奖。和他一同站在领奖台上的,还有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著名导演张艺谋、冯小宁等8个人,霍岱珊是基层民间环保组织中的唯一获奖者。
这是一次由中宣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活动,该奖项也是我国首个由政府颁发的环保人物大奖。
在颁奖现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宣读的颁奖词是:“10年来,霍岱珊以一个普通公民的力量,推动淮河治理为世人所关注,他对于环境与健康的前瞻式呼吁,也为现实所验证。他的参与验证了民间力量能够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
[编辑本段]逼出来的环保志愿者
霍岱珊是周口沈丘县人,他的家就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他是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的创办人。1月30日,忙里偷闲的霍岱珊坐在记者面前,细说其间酸甜苦辣。
结缘环保在1997年,“淮河水污染问题在1997年之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当时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一个1997年彻底根治淮河的目标。1997年到来时,我很想了解淮河是不是变清了。”霍岱珊说。
霍岱珊说,以前,他家在河边,夏天常带着孩子下河洗澡。1990年左右或者更早,沙颍河河水开始变黑变臭,慢慢地就不能下河洗澡了。再往后,死鱼死虾开始成片地漂在河边。用周口当地方言说,这是“翻塘”了。“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霍岱珊说。
淮河1997年达标时间点过了,但霍岱珊眼中的淮河却是黑水、死鱼和臭气。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让霍岱珊深受刺激的事情:当时,担任沈丘县某基层政府领导职务的倪安民是霍岱珊少年时代的伙伴。倪是个非常有血性的人,为水污染一事多方奔走。有一天,激愤的群众带着被污染的淮河水去找他,倪说他知道这事,正在向上级反映,但是百姓不认,非让他亲口尝尝污染后的水。倪显然是被逼急了,当众喝下了被污染的水,现场的群众愣住了。
后来,倪安民患癌症去世了,这件事情长久地闹腾着霍岱珊。直到他决定辞职去做这件事,夜里才不做噩梦。
说到这里,霍岱珊哽咽了,或许是他想到了儿时好友。倪的前任也是患食道癌去世的。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倪的这个职位无人敢问津。
[编辑本段]辞职去做调查
霍岱珊是摄影记者出身,用镜头记录历史是他的本能。
今天的霍岱珊头顶“淮河卫士”的光环,多家媒体称他是保护淮河第一人,但霍岱珊明确表示他不是第一人,屈指算来,他算是“第三人”。据他回忆,第一个是沈丘人庞逸辛,是个老共产党员,在发现淮河污染问题后,到处作演讲,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现在已经去世了。霍岱珊曾经采访过他,深受他的影响。
第二批关注淮河污染的是当地一批老干部,他们多在当地人大政协工作,也为淮河水污染问题多方奔走。所以霍岱珊说,他自己是“第三人”。
在霍岱珊看来,当时的问题是,淮河污染严重,但是上级部门不了解真相,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汇报的情况和事实差距很大。“我想走出一条民间的传递信息渠道,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政府。”霍岱珊说。
1998年3月,霍岱珊开始对淮河全流域进行摄影考察。出发前,他辞去了记者的职务,当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他自己却毅然决然。依靠乘车、徒步以及骑自行车,他完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考察报告。考察当中,他遇到了很多原本想不到的新问题。比如,在反映当地水脏水臭水污染问题时,当地百姓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日常吃水难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时年轻人在外打工、上学时身体正常,但每逢过年或者假期回家后,就开始拉肚子。
霍岱珊的调查表明,不少企业直接排污,一些村民因水污染致病。这些病人绝望的眼神是霍岱珊永远也无法忘却的。
才50岁出头的霍岱珊,头发已经因风霜而悄悄变色。
“搞环保这么多年,家里人支持吗?”记者问。“不支持”,霍岱珊迟疑了一下,马上又补充说“但总的来说是支持的”。“一年中总有那么几次矛盾、几次风波,因为我搞环保把家里的钱掏空了,前几年还接到不少匿名威胁电话。后来我还经历过照相机被砸,人被打的事,这时,老婆就会提出一些警告:过不下去了,家里没钱了,外面人的闲话让人没法听。”霍岱珊说。
有一次办影展,前一天晚上霍岱珊和家人刚刚吵了一架,第二天一大早就一个人倔强地拉着东西出去了。当他爬到电线杆上捆扎铁丝时,突然感觉到脚下好像有人,低头一看,原来妻子和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来到了现场。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干活。
那次影展让霍岱珊终生难忘:下午天快黑了,下起了小雨,当他准备撤展时,一些观展的人不让撤:“我们正在看,你撤啥呢?”一些人看过影展后,回家专程叫来孩子看。
这让霍岱珊很感动,他觉得这是对他辛苦努力的承认。霍岱珊说,本想这个事两三年就干完了,没想到越深入了解,事情越复杂,一晃竟然干了十几年。
霍岱珊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东莞打工,做美术设计,另一个在郑州做平面设计,两个人干得都还不错。但是,因为缺人手,霍岱珊最终让两个孩子都回到自己的身边,成了志愿者。大孩子已经29岁了,还没有结婚。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开始变低。在一个小县城里,29岁不结婚的人并不多。
在霍岱珊看来,中国民间组织子承父业或者“环保全家福”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家庭成员,即使他不太愿意,或者不太赞成,也要跟着跑前跑后。“因为我太累了,太需要人手了。”这时候,霍岱珊的话语中似乎有些疲惫,“孩子非常明白,在和我一起默默承受压力。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是没办法的事。”
[编辑本段]国家放在淮河的一双眼
霍岱珊目前主要进行的项目叫做“拯救淮河希望工程”,霍总结为:说两句话:向政府说实话,为老百姓说公道话;三大任务:对淮河水污染源进行长期监测,对排污口进行长期的跟踪监督,对污染严重的地区实施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四项诉求:求证、求助、求变、求解。
霍岱珊认为:“环境怎样变,我们自身其实是改变不了的。”国家环保总局曾提出一个“深度参与”的思路,就是利用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改变环境恶化趋势。他所理解的民间组织的功能,就是他们利用自己长期在一线的优势,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反映给国家。
霍岱珊发动周围群众和志愿者,基本上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控。根据情节程度,分别采用和企业打招呼,向环保部门报告等多种手段。霍岱珊个人就曾站在排污现场和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直通车”打电话报告情况,国家环保总局称霍岱珊是他们“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
从2004年开始,霍岱珊的工作范围从清洁饮水扩大到医疗卫生救助,3年多共募集药物100多万元,累计救助患者200多名。在2006年,这个范围扩大到儿童。他们曾经救助过一个名叫王会美的女童,她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救助下去上海做了手术,很成功,现在正常学习,去年还得了奖学金。她的故事后来上了CCTV《新闻调查》,救助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2007年全年霍岱珊他们救助了17个需要救助的孩子,范围已经开始扩大了,如果以后政府部门能够介入,救助的范围可能会十倍地增加。
[编辑本段]我是一个行动者
“我不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者。我注重于环境的改变,努力把一切不可能改变为可能。”这是霍岱珊对自己的评价。
莲花味精的改变被霍岱珊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莲花味精曾因污染问题饱受诟病。但是现在,莲花味精确立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从污水中提炼出复合肥等有用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好处。“最多时莲花味精曾经有87眼深水井同时取水,现在只剩下7个;以前他们每天排放12万吨废水,现在只有1.2万吨了,最终要实现零排放。”霍岱珊说。
“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采取合法的环境保护活动。我认为我很温和,但有人还是认为我是一个斗士。”霍岱珊说。
霍岱珊说他们下一步准备扩大“莲花模式”,即公众监督和信息公开。他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从漯河到安徽阜阳的淮河生态监测保护站,一旦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他们会在几十分钟内收到消息。“淮河卫士”的志愿者目前有1000多人,涵盖农民、社会学者等多个阶层,这个不断扩大的环保大军让霍岱珊感到非常欣慰。
霍岱珊希望现在“莲花模式”能扩大,直至最后变成“沙颍河模式”,如果沙颍河最终能变清,以后整个淮河流域都可以复制这种办法,那就变成了“淮河模式”,这应该是他的终极理想。
霍岱珊说,无论未来怎样,他们对淮河排污口的监督监控是始终不会放弃的,接下来最想做的,就是清洁饮水工程和医疗卫生救助。
但打了深水井,霍岱珊依然不无忧虑:“到处都是深水井,地下已经打成蜂窝煤了,我们现在吃的其实是寒武纪、白垩纪的水,我们这一代人吃完了,子孙后代吃什么?超采之后还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质断裂问题……”
他曾经戴着防毒面具去拍照,去收集岸边土壤。 ■杜悦英
——“老霍,这几张用的是你拍的照片。”
——“尽管用,这些都是来自一线的环境实况。”
说话的是国家环保部一位司局级官员,他立即得到了一个洪亮声音的肯定回应——2010年1月中旬的北京,地冻天寒远胜往年,但在北京二环路上的某会议室,气氛却因此番对话更加热情温暖。
回应者名叫霍岱珊。初次接触他的人都不免好奇:要怎么将身形并不强壮高大的霍岱珊与“淮河卫士”的硬朗称呼对号入座?又是什么原因,使霍岱珊从一介书生蜕变为环保斗士?
痛兮淮河
上世纪90年代前期,霍岱珊是供职于河南地区《周口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真相的他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镜头里的沙颍河竟然是黑如酱油的水体和连片死去的河鱼,而他又分明记得,少年时走在沙颍河畔,“水里的鱼看得清清楚楚,口渴了,俯下身去就能喝水。”母亲河的遭遇令霍岱珊痛心疾首。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如此,淮河更为堪忧。1994年,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形成污染带7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事故发生后,1995年8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即告出台,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流域性法规。在这部条例中,国家设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时间表清晰明确: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但时间走过1997年,霍岱珊却发现,理应实现了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淮河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为了进一步了解真相,霍岱珊于1998年辞去正式工作,专事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摄影考察。
霍岱珊前前后后为淮河拍了1万多张照片,他的另一个发现则是,当时地方的信息上达渠道,传递的并不是淮河的真实情况。他悲哀地发现,已有的治理不过是“十年治污一场梦”。
“缺乏真实信息会影响国家对淮河流域的治污决策,决策如果有问题,也会影响治理效果,长期如此,岂不形成恶性循环?”霍岱珊非常担心。
艰难时光
霍岱珊要挑战的,是河南省项城市利税大户、号称世界第一味精生产商的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莲花味精)。莲花味精有8个排污口,每天向淮河排放的污水量曾经一度达到12万吨/天,污水中COD含量达12000mg/L,氨氮含量320mg/L。
霍岱珊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民众开始对其排污口长期进行跟踪调查和监督,一方面频频曝光其超标排放,另一方面也尝试了与企业对话沟通,但均未见推进。
2003年10月,霍岱珊成立环境NGO“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淮河卫士”),机构如其名,创办是为了监督企业环境违规行为,进一步推动解决淮河水污染问题。
双方的对峙在继续,淮河的生态环境没有好转,而由于环保问题造成的诚信缺失,上市公司莲花味精的生存也在变得艰难。
1994年,莲花味精就曾因污染严重被媒体曝光,2003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办对莲花集团做了8天暗访后,下发《关于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故意偷排废水查处情况的通报》,莲花味精因偷排污被罚款1200多万元。霍岱珊回忆,2005年,莲花味精的日本资方味之素表态,宁愿撤资,也不愿意投入资源整改。
事件似乎陷入僵局。
霍岱珊说,2005年年中到2007年11月,是淮河卫士最艰难的时光。他说,当时他的家被摄像头监控,出门被跟踪,去周边村庄考察被围追堵截,受国外NGO邀请参加会议,人没去成反被立案调查,还曾被不能确定身份的人袭击。
霍岱珊所在的沈丘县还曾安排当地一些工商名流与之斡旋,劝说他“行事缓和一些”,还称在监管企业环保表现方面,政府会出一些经费,但最终也未落实。
“感觉就像陷在沼泽地”,霍岱珊这样形容当时的处境。
“莲花”绽放
霍岱珊聪明的一点是,为了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他积极尝试了将自己获得的一线淮河流域污染信息直接上报国家环保部。
2003年,霍岱珊精选自己所摄的淮河图片制成展版在清华、北大、人大巡展,反响强烈,继而又在淮河沿岸的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展出,淮河污染的严峻事实引发广泛关注。
2005年,在日资撤离后,莲花味精的中方负责人主动找到淮河卫士,双方就NGO和企业的环境利益一致性达成共识,莲花味精决定接受公众监督,践行企业环境责任。
莲花味精改变了生产工艺,污水排放大大降低,从前制造1吨味精消耗37吨水,现在耗水4吨左右即可。2008年排放废水1.2万吨/日,现在则达到500-600吨/日,COD含量下降到70mg/L,氨氮降低为5mg/L。废料还通过进一步处理,加工成复合肥,一年可盈利2200万元。企业已经从环保投入型转为收益型,实现循环经济。有消息说,莲花模式得到了环保部认可,将以莲花标准为参考制定味精行业的排放标准。
淮河卫士做的,则是公开验证企业的绿色诚信,从淮河源头到洪泽湖800公里的河段,淮河卫士设立了8个水质监测站,30多位志愿者一天数次前往观测,随时通报信息。淮河卫士还在莲花味精门前设立信息公示牌,“在哪些工段产生了污水,怎么处理的,排放了多少,排到哪里去了,处理之后的COD多少,氨氮多少,数据每天都要公开,也对下游水质起预警作用”,霍岱珊和他的志愿者每天都在排污口忙忙碌碌。2007年《环境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则给了他们的监督行为一件最重要的法律武器。
“公众参与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度治理。”霍岱珊看得很清楚,NGO与企业合作,企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改善,这是最大的共赢。
走出沼泽
霍岱珊坦言,中国一线草根NGO生存环境并不乐观,本来应该花时间和精力考虑环境保护的具体实事,但在很多时间不得不思忖生存难题——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尽管如此,霍岱珊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舒畅多了”,还先后获得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
霍岱珊认为,草根NGO要向专业化迈进,研究核心技术问题,“拿出真东西来,才能更强大。” 他带领志愿者经过4年的努力,试验成功“生物净水装置”,把沿河村庄受到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做净化、活化、软化处理,成为清洁的饮用水,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已经在泥河沿岸的洼子庄周边的11个村庄建造12座“生物净水装置”,为这里3000多名村民解决了清洁饮水问题。
如今,霍岱珊出门完全不用再提防谁跟踪,淮河卫士也已经从当年的一个人(霍岱珊)、一个家庭(霍岱珊和两个儿子),发展成为有1000多名志愿者的组织,“淮河水质得到改善,水污染受害者得到救助,企业的污染治理得到提升”是霍岱珊和淮河卫士仍在努力的终极目标。 “淮河卫士”霍岱珊:戴着防毒面具去河边拍照
--------------------------------------------------------------------------------
2008-11-18 14:33:30
简要内容:他曾是某些排污企业眼里的眼中钉,也曾是个别地方官员眼中的麻烦户,他建立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直击淮河污染根源,倾力参与淮河治污,他用镜头见证淮河十年治污之路,被环保总局称作淮河上的一双环保眼。
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会长霍岱珊
他曾是某些排污企业眼里的"眼中钉",也曾是个别地方官员眼中的"麻烦户",他建立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直击淮河污染根源,倾力参与淮河治污,他用镜头见证淮河十年治污之路,被环保总局称作"淮河上的一双环保眼","淮河卫士"霍岱珊做客新闻会客厅,敬请关注。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在2007年评选出的年度人物当中有一位老先生,他同时获得了三个称号,他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是2007年十大法制人物,他也是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评选出的年度十大贡献人物,他是谁,究竟又做了什么呢?
随着在2007年频繁获奖,一位长期关注淮河流域生态变化的环保志愿者进入了公众视野,他就是被沿淮群众称为"淮河卫士"的霍岱珊。
今年54岁的霍岱珊家在河南周口市,淮河主要的支流沙颍河流经这里。从1998年开始,为保护淮河沿岸生态,唤起公众关注,十年间,霍岱珊先后走过二十多个县市,行程近5000公里,沿途拍摄了近两万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
李小萌:今天我们就请到了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的会长霍岱珊先生,霍先生您好。前面我们知道您一口气获得了很多的荣誉称号,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当中拿到年度人物,被肯定,被赞许,心情愉快吗?
霍岱珊:每一次获奖,没感觉心情特别愉快,也有人问我,你是不是有成就感,我没有这种成就感,我只能感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么多的奖,如果环境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美好的环境,不会有这些奖项。
李小萌:这段日子据说您很忙碌,我们的记者联系您的时候电话常常都是占线,您在忙什么呢?
霍岱珊:我们现在主要是做拯救淮河希望工程,概括起来说两句话,向政府说实话,为老百姓说公道话。更具体的把它化解为三件事情,一个就是对淮河水污染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和监督,另外对淮河水污染危害严重的区域实施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最后我们还希望达到一个实现四项诉求,就是求证、求解、求助、求变,建设我们的生态小康村。
“淮河卫士”霍岱珊:戴着防毒面具去河边拍照
--------------------------------------------------------------------------------
2008-11-18 14:33:30
简要内容:他曾是某些排污企业眼里的眼中钉,也曾是个别地方官员眼中的麻烦户,他建立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直击淮河污染根源,倾力参与淮河治污,他用镜头见证淮河十年治污之路,被环保总局称作淮河上的一双环保眼。
李小萌:已经梳理得非常有体系了。
霍岱珊:做得时间长了,就有一些条理了,在思考方面也更侧重于理性。
十年前,霍岱珊是河南某地方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他曾拍摄大量的新闻和风景作品。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职业的需要,他的摄影镜头拍摄的内容在最初并没有太多选择,而真正把镜头对准淮河,并最终辞去报社记者工作进而成为环保卫士,这个巨大的转变最初和他的一张摄影作品分不开。
霍岱珊:这张照片是孩子们在戴着口罩上课。这是1998年淮河九期达标之后,还有这种现象,是我在考察的时候在一个村庄拍的照片。
李小萌:您在现场的时候闻到的气味是怎么样?
霍岱珊:非常刺鼻的气味,就是让人要窒息的那种感觉,呼吸不畅快,而是尽量很想屏住呼吸那种感觉。
李小萌:这个教室离河有多远?
霍岱珊:一百米,很近。
李小萌:您给这张照片起了个什么名字?
霍岱珊:花朵抗拒污染。
李小萌:这张照片后来起了什么作用?
霍岱珊:这个照片后来得了奖,得奖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当然领导也是更加关注,河南省首先是一个副省长到这个学校去察看,也到了村庄去察看,当然是微服私访,轻车简从,这个事情做得很好,给这个村庄打了一眼深水井,给这个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大了环保的投入和执法的力度。 本帖最后由 冰岩 于 2010-5-18 07:55 编辑
霍岱珊:2007年度“地球奖”申报表
(2009-09-20 22:32:08)
标签: 地球奖水污染民间环保霍岱珊淮河杂谈分类:环保
附1 2007年度“地球奖”申报表
类别:个人 No:
姓名霍岱珊出生年月53·11籍贯沈丘槐店镇照
片
性别男民族汉文化程度大专
单位淮河卫士职务/职称会长
通讯地址河南省沈丘县新华街中段邮编466300
单位电话0394-5225770手机
住宅电话
电子信箱Hhwsw001@126.com传真
个人简历:
1968年毕业于河南沈丘县一高中,1969年5月――72年11月任沈丘县槐店镇南关办事处秘书;72年12月――77年4月在33722部队服役;77年7月――96年在槐店镇政府担任宣传工作,其间自学电大课程,94年获人民大学一分校环境摄影专业证书,先后被民族画报、河南画报聘为特约记者、96年被特聘为北京皮革杂志社副主编;97年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美术编辑;98年3月起辞去报社职务,从事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公益活动至今。
事环保工作的成果及获奖情况:
淮河位于黄河、长江之间,流经豫、鲁、皖、苏等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是我国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与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以至发展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为了使淮河流域重现碧水蓝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申报人于1993年始认真系统地学习环境保护和环境摄影专业知识,身体力行地从事淮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以下成果:
·1995年7月1日,其新闻摄影作品“槐店镇一举拆除小制革”,被中国环境报第一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加短评重点推出,促进了当地制革工业水污染的治理与达标排放;
·1998年初,针对97 达标后出现的污染反弹问题,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职务,自费进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摄影考察(后又进行重点河段的长期跟踪与回访考察),至今行程达3万多公里,拍摄淮河生态照片近2万幅,形成了淮河水污染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将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制作成105块展览版面,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河南、安徽、湖北重点高校和沿淮城市举办“淮河家园的呼唤”生态环保摄影展览1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增强了当地民众的环境意识,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淮河环境保护;
·2000年至今,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半月谈、江苏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画报、百姓视点、北京青年报等500多家新闻媒体显著推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了加快治理淮河水污染的舆论氛围;
·考察中所拍摄的照片和反映的问题,已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全面加强了治理力度和环保执法力度,从而促进了水污染的治理工作,现在淮河上游水质已有所改善;
·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从电视上(中央电视台2000年6月5日)看到申报人拍摄的照片后,于2000年6月7日专程来沈丘县作实地考察并拨专款打深水井;2004年至今,河南省政府进一步启动安全饮水工程,为污染区数十万人解决了吃水问题(受益人群还将扩大);
·淮河摄影考察得到公众的广泛声援和支持,申报人现已得到各界民众一万余人强烈要求治理水污染的签名留言。
·淮河摄影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2001年6月举办的“中国环境警示教育展览”中荣获三等奖;
·受当地政协委托2001年7月成功地组织了“环境摄影夏令营”活动,其中的一幅作品“我家就在岸上住”,在“地球与生命”全国青少年环境摄影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淮河摄影考察中拍摄的“污染造成肿瘤村”,2002年荣获“绿色家园的呼唤”佳作奖;
·淮河摄影考察中拍摄的“污染造成肿瘤村”,2003年荣获第六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一等奖;
·2004年荣获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2005年荣获“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
·2005年荣获“全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奖;”
·2002年创办“淮河卫士环保网”;
·2003年创办并注册成功淮河流域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
·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当地民间举办“清水节”。 主要事迹
霍岱珊以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淮河水污染问题,连续10多年来,为加快淮河水污染治理,奋力鼓呼。特别是1998年以来,辞去报社记者职务,进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摄影考察,行程达30000多公里,目前已经拍摄淮河生态照片近20000幅,掌握了淮河水污染的第一手资料;并于2003年10月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推出实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为推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淮河流域得到落实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为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他一方面深入水污染区的排污口作跟踪调查,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情况,坚持向政府说实话,为老百姓讲公道话,揭露治污造假和企业偷排污染的行为;10多年来,他用尽了20多万元的家庭积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项环保活动;2003年起,他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览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首都高校、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展出,同时举办“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受众超过100万人次,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他矢志不移,历久弥坚,在监督的同时,促进企业建立绿色诚信,养成环保自律,做到达标排放,向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共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家已经在当地投入巨额资金打深水井,为数十万老百姓解决了清洁饮水问题;企业排污量大大降低,河流水质和环境质量开始好转。
2004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时代潮、新华社、半月谈等5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霍岱珊献身环保的事迹,成为中央电视台推荐的十大法制人物评选候选人,被南风窗授予“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2005年获得全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奖、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
“淮河卫士”霍岱珊:用镜头揭穿谎言
新华社郑州10月26日电(记者 李钧德)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岸边的河南省沈丘县,有一个名叫霍岱珊的民间摄影人,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淮河卫士”。
“放清水,是信号,上级领导快来到”
作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曾经给霍岱珊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然而,上世纪九十 年代初期,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的霍岱珊却发现,沙颍河已经不是原来的沙颍河了,河面上经常漂着成片的死鱼,离河很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想要去河边拍几张风光照片,拍出来的却都是死鱼、枯树和黑水。
从1994年开始,为了治理淮河水系污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当时,霍岱珊觉得,国家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淮河变清应该不是难事。尤其是有关部门宣布“97达标”顺利完成时,霍岱珊认为,淮河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1998年初,当霍岱珊再次到沙颍河边拍照片时,河边照旧有很多死鱼。这让霍岱珊十分意外:淮河治污不是已经达标排放了吗,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死鱼?无情的事实,使他对所谓的“达标”产生了怀疑。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霍岱珊决定放弃原有的工作,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从沙颍河上游石人山、少室山,到中游漯河、周口,再到淮河下游的安徽、江苏,霍岱珊沿途听到了不少关于淮河治污的内幕。
如有的工厂直接抽取地下水,冒充已经处理过的污水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有的地方从集市上买来一斤多重的活鱼,放到河里,然后再用网捞出来,以证明水生态已经恢复;有的地方从上游水库买来清水,注入沙颍河,以迎接检查。沿岸百姓对这种弄虚作假非常熟悉,以至于有“放清水,是信号,上级领导快来到”的民谣在沿河两岸广为流传。
个别当官的说假话,最后受害的却是老百姓。霍岱珊认为,如果任由这种弄虚作假之风蔓延,整个淮河流域水质会越来越坏,直至最后生态崩溃,百姓无立足之地。在正义和良知的驱使下,霍岱珊一方面给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淮河治污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一方面通过自己的镜头,反映淮河沿岸群众真正的生存状态。
孩子戴口罩上课的照片就是他拍的
然而,作为一个民间环保志愿者,要想用自己的镜头唤起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并非易事。为了搞好这项工作,霍岱珊自费学习了环境摄影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查,1998年,他毅然离开原工作单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摄影考察”的项目中。
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宣布,淮河治污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事实上,作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的污染仍然非常严重。尤其当沈丘县槐店大闸开闸放水时,臭气熏得人睁不开眼。那年冬天,在离沙颍河不足百米的一所中学里,霍岱珊发现,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听讲的孩子们,为了抵御臭气的侵袭,竟然都戴着口罩上课,有的还戴上了墨镜。
霍岱珊震惊了,他很快按下了快门。这张《花朵抗拒污染》的照片,不仅让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起了人们对水污染的关注。200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央电视台特意邀请了照片中那位戴着口罩上课的小姑娘乔佩冉,面对全国亿万观众控诉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从电视上看到霍岱珊的照片后,2000年6月7日,河南省一位副省长轻车简从来到沈丘,深入到照片中的那所学校和学校邻近的槐店镇大王楼行政村,进行暗访。暗访结束后,这位副省长当场表示:一是加大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和环保投入;二是从省里拨资金,尽快为村里打一眼深水井,让村民都能吃上自来水。
副省长的当场表态,使霍岱珊看到了希望。然而,在大多数时候,霍岱珊遇到的却是不信任、白眼乃至嘲讽。
有一次,霍岱珊到某环保局污控处,向他们反映沙颍河水遭到污染的情况,并拿出自己所拍的照片给他们看。谁知污控处处长根本不听霍岱珊的介绍,自己拿出一个小本子翻了翻说:“你们那里企业排放都达标了,污染不严重。”霍岱珊告诉他,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可能都是假的,真实情况是河水越来越臭,越来越黑。这位处长恼羞成怒地说:“你说什么叫清,什么叫黑,难道非得像你们喝的矿泉水那样才算清?才算达标?”说着,就以要开会为由,把霍岱珊推出门外。
触目惊心的违法排污“三十六计”
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态考察中,霍岱珊逐渐认识到,淮河治污之所以效果不佳,关键是缺少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霍岱珊一方面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到淮河流域各地及全国各大高校进行巡展;一方面办起“淮河卫士”网站,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唤起社会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
霍岱珊对环保事业的执着感动了淮河沿岸的群众。很多人自发地为他提供企业违法排污的证据,以及沙颍河水质的变化情况。
时间长了,霍岱珊发现,为了应付检查,淮河流域很多企业都精心设计了隐蔽的排污口。但是,这些排污口,能瞒住上面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却瞒不住当地人的眼睛。见多了企业偷排污水的现象,霍岱珊甚至还总结出了他们弄虚作假的伎俩: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修建污水处理厂的旗号,实际上还修有暗管,可以让污水不通过处理厂而直接排出厂外;
空城计:不加药品,让治污机器空转;或者直接抽取地下水,充当处理后的污水,以躲避有关部门的检查;
地道战:修建多个排污口,各个排污口之间有暗道相连,并配有完整的控制系统,你查这个我排那个;
运动战:化整为零,用油罐车把污水拉出去,趁人不注意时排到田间沟边地头;
瞒天过海:一方面不断偷排污水,一方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自己已经实现污染“零排放”,甚至还吹牛说自己是生态环保企业,环保工艺“国内首创,世界领先”,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声东击西:白天不排晚上排,晴天不排雨天排,检查团来前不排走后排;
保卫淮河任重道远
2002年前后,霍岱珊痛苦地发现,淮河污染仍在不断加重,不仅已经超过了治污的速度,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沿岸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办组织人员,对周口市莲花集团进行了8天的暗访。发现该集团采用欺骗手段,将大量严重超标的废水通过暗道排入沙颍河,使沙颍河水的污染程度加重3倍-4倍。为了惩处莲花集团的环境违法行为,河南省环保局对该企业做出了停产治理、罚款、追缴排污费、截断暗排口等处理决定。同时,因当地环保部门对莲花集团的偷排及出现的污染问题放任自流,不加监管,有关部门决定,免去其所在的项城市环保局局长马冲飞职务,责成周口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作深刻检查。
今年7月中旬,淮河中上游突降暴雨。在洪水袭击下,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闸不得不紧急开闸放水,大量污水进入相对水少的淮河干流,在淮河上形成了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霍岱珊认为,淮河流域突然形成的大污团,戳穿了淮河治污已经达标的“西洋镜”,使淮河污染问题再次引起了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淮河环保热。霍岱珊说,这些事件的发生,实际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淮河治污十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印证了霍岱珊从实地考察中得到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的事实。
霍岱珊同时认为,淮河治污十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淮河治污要想取得成功,非常困难。霍岱珊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淮河污染的监督工作,让淮河流域每一个排污口都受到群众监督。
霍岱珊还注册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他希望通过吸引更多环保志愿者的参与,使公众监督达到散点分布、形成网络、覆盖流域、全面治理的效果。但是,有两个问题一直让霍岱珊发愁:
一是,在热心参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中,大中专学生较多,有影响的人士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当地公务员队伍中,愿意且敢于参加环保监督的人不多;
二是,经费问题常让霍岱珊头疼。为了从事环保工作,霍岱珊不仅辞掉了工作,而且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制作展览、维护网站、进行社会调查,都需要经费支持。
唯一让霍岱珊欣慰的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淮河污染治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材料表明,经过10年努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初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但当前淮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仍很严峻,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治理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刚刚结束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于维护沿淮地区1亿多人民的切身利益,促进豫、皖、鲁、苏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淮各地区要更加重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环境综合治理,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更加重视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在国家支持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淮河水污染治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完)
附3 2007年度“地球奖”推荐表
类别:个人 No:
被推荐人姓名霍岱珊性别男单位沈丘县政协
推荐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环境保护局
联系人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信箱
邮编466300通讯地址河南省沈丘县新华街
地方环保局推荐意见:
本届地球奖申报人霍岱珊同志,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连续10多年为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身体力行,敬业奉献。他自费进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摄影考察,并对淮河水质进行公众参与的实时监控,他用做演讲、举办环保摄影图片展览和开办环保网站的方式,面向社会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建立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他的环境摄影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并在全国新闻媒体广泛刊登;他以大量的环保摄影、新闻稿件、情况反映、政协提案等形式,为改善淮河沿岸民众的生存环境而多渠道地奋力鼓呼;他所反映的治污造假和淮河污染反弹等问题,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加大环保力度的决策依据,现在淮河水质已有好转。
霍岱珊长期热心环保公益事业,在淮河水环境保护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因此推荐他为本届地球奖候选人。
推荐单位(盖章/签名):
注:1、请推荐单位填写具体推荐意见
2、此表可复印
“地球奖”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胡同38号国英公寓8k
邮 编:100035
联系人:张楠 马伟
联系电话:010-66503620/21/22
传 真:010-66503520
电子信箱: hjjxdqj@vip.sina.com
网址:http://news.sina.com.cn/z/hjjxdqj/index.shtml
http://www.cfej.ne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