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民大街
<STRONG> <FONT size=5>百岁人民大街<BR></FONT><BR></STRONG> <FONT size=4>说身材 人民大街北起长春火车站,南至高速公路南口,全长14.5公里,宽50米。<BR><BR> 说地位 人民大街是贯穿长春市区的中轴线,可谓是“长春的长安街”。<BR><BR> 说历史 1907年 日本人兴建了长春火车站,并以站前广场为起点,由北至南铺设了一条长约900米、宽40米的柏油马路,命名为“长春大街”,后改称“中央通”,就是现在人民大街北端。<BR><BR> 1933年开始 日本殖民主义者将中央通从现在的胜利公园继续向南延伸,并作为规划中的城市中轴线,延伸到兴隆沟(现工农大路),从中央通延伸建成的这段叫“大同大街”。<BR><BR> 1938年5月 “大同大街”再次向南伸展,直到今天的卫星广场。 <BR><BR> 1945年 苏军进驻长春后,将“中央通”和“大同大街”更名为斯大林大街。<BR><BR> 1946年 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将斯大林大街分成两段。将原中央通(现胜利公园以北)改称“中山大街”,将大同大街(现胜利公园以南)改称“中正大街”。<BR><BR> 1948年10月19日 长春解放后,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长春的伟大功绩,将“中山大街”和“中正大街”合并称为“斯大林大街”。<BR><BR> 1983年 斯大林大街延伸到南环路,使这条主干道与外环路连通。<BR><BR> 1996年 斯大林大街更名为“人民大街”。<BR><BR> 2003年 长春开始修建北人民大街。</FONT> 这条大街是长春的象征,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了,又宽又长,现在也许其他城市有更宽更长的了。其他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呢,谢谢版主了! <P><STRONG> <FONT size=4>最初规划长度只有1公里<BR><BR></FONT></STRONG><FONT size=4> 一个是1公里,一个是近14公里,也许没人知道,最早规划的人民大街长度仅占现在的1/13。原来,1907年日本殖民主义者就在长春开办“满铁附属地”,开始有规划的市区建设。按当时日本人的规划,要修建站前至胜利公园东北角、头道沟北沿的一段,全长只有1公里左右,仅占现在人民大街长度的1/13。<BR><BR> </FONT><FONT size=4><STRONG>十几米两次“变身”长到36米<BR></STRONG><BR> 虽然最早规划仅为1公里,但在设计宽度时,却多次反复,设计师还“被迫”留洋去考察,而这不得不提的就是“二藤”两个人物。当初,设计主持人是满铁土木课课长、工程师加藤与之吉。他根据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设计街道宽度为十几米,后来遭到首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批驳,加藤又提出展宽到28.8米,又遭斥责,最后被派往欧美考察,并确定路宽为36米。<BR><STRONG></STRONG></FONT></P><P><FONT size=4><STRONG> 当年嫌36米太宽很多人不理解</STRONG><BR><BR> 虽然这36米在现在看来不算宽,但在100年前汽车刚刚出现、客货运输都处在以马车为主的时代,按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已经是最宽的了。路形修成以后,对于只有几千人口的长春“满铁附属地”来说,由于显得过分的空旷,还被当时很多人所不理解。这条街道,也被日本人按中国式地名命名为“长春大街”。1922年,日本殖民当局把“满铁附属地”的街路名一律改成日本式名称,因此更名为中央通,意为中央大街。<BR><BR><STRONG> 以前街路两侧皆以日本称谓命名</STRONG><BR><BR>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今人民大街北段两侧的道路皆以日本方式命名。西侧如辽宁路—和泉町、丹东路―露月町、杭州路―羽衣町、四平路―锦町、浙江路―蓬莱町、松江路―平安町、龙江路―常磐町、嫩江路―千岛町;东侧如黄河路―三笠町、长江路―吉野町、珠江路―祝町、天津路―室町、吴淞路―曙町、南京大街―大和通、宁波路―八船町、厦门路―梅个枝町、广州路―永乐町等。<BR><BR><STRONG> 东北沦陷后扩到54米分了车道</STRONG><BR><BR> 东北沦陷以后,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中心,日本人进行了大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接续已经建成的“中央通”,作为市区的纵向中央干道,决定向南延伸,并且命名为“大同大街”。</FONT></P> 建设的很超前. <STRONG><FONT size=5>长春第一条用先进机械修的路<BR></FONT><BR></STRONG> <FONT size=4> 沦陷时期工程的施工,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开始是跨越头道沟,伸展到现在的人民广场。因为地形起伏大,工程量大,所以在上世纪30年代使用过铁路翻斗车、铲运机等先进的施工机械,这在长春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大体为:1932年开工,1933年修到人民广场附近,1935年至1936年到达解放大路口,1937年至1938年到南端的卫星路口,1939年后无大变化。其中,工农广场以南的路段,只完成了快车道,没有绿化。人民广场以南的人行道,没有铺装路面。车道全部采用灌注式的沥青路面,大部分是碎石基础,局部采用无筋混凝土基础。<BR></FONT><BR><FONT size=5><STRONG>曾被称为“满洲的华尔街”</STRONG><BR></FONT><BR> <FONT size=4>1941年后,日本人因经费短缺,只能维持原状了。尽管这条大街最先采用了电力、电讯线路地下化的新技术,但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还是一条没建成的街道。由于人民广场以南建筑物稀少,以北地段,除了三中井百货店(今百货大楼)和日本毛织株式会社(今省建筑设计院)两处商店以外,基本上都是官衙和企业的办公楼,所以日本人称这条街为“办公室街”;又因为这条街集中了银行和日本的金融企业,日本人又自诩为“满洲的华尔街”。<BR></FONT><BR><STRONG><FONT size=5>修“大同广场”有人被逼上吊 <BR></FONT></STRONG><BR> <FONT size=4> 日本人原打算让这条大街直通南环城路,但南端要跨越小北沟等几条深沟,无论高填方还是架桥,工程费用都很大。因此,只好改修一条折向西南的小路,以连接通往南部市郊的道路。<BR><BR> 据了解,当修筑这条大街时,沿途有新发屯、城后堡、义和屯、福安屯等多座村落。日本殖民当局急于修路和建筑,就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强制驱逐村民,强拆民房,强占农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修建“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和伪司法部办公楼(今市公安局办公楼)时,就曾有村民被逼上吊自杀。<BR><BR></FONT> <br>建设的很超前.<br> 1983年 斯大林大街延伸到南环路,使这条主干道与外环路连通。<br><br>八六年我去长春时,叫斯大林大街. <FONT size=4>是原来的斯大林大街更名的吧?</FONT> <P>原文由 傲雪寒梅 发表: <FONT size=4>是原来的斯大林大街更名的吧?</FONT> </P><P><FONT size=6>是。</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