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龙山
出太原市区,西南行36公里,进入天龙山景区。天龙山,属吕梁山脉分支,主峰海拔1700米,向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而名扬,是一座集林、泉、窟、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景区内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云清气爽,幽雅绝俗。早在东魏时高欢修筑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又创建了天龙寺,并相继于此开凿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
寺院坐落在天龙山半山腰一块平地上,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 (公元560年),清代改称圣寿寺。寺内殿宇高大、石碑矗立。中轴线上现有山门、药师殿、大雄宝殿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钟楼位于寺院的东部,内有明铸大钟,重万余斤。钟声雄浑沉郁,悠扬数十里。
寺前古松苍劲虬曲,树高2米余,树径60厘米,树冠巨大,状如华盖,树下蔽荫面积约达200平方米。枝条按逆时针方向水平生长,层叠穿插,好像虬龙盘旋狂舞,意欲腾起,因此誉名为蟠龙松。
寺周景点众多,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高可参观著名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这些景点与寺院古建交相辉映,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视线望去,都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立体山水画。
沿寺旁小径登山,曲折蜿蜒,青葱掩映。向前,忽见护栏石阶砌就的山道,有如云梯,临谷傍岩,顺势而上。抬眼望去,你几乎不敢把脚步放得很重,生怕惊扰了眼前如诗如画的梦境。那峭然立于峰际的阁楼,枕着满山的古树、野草、蔓藤、山花,沉醉于一片寂静的山气岚风中。幽谷云崖上,芳林绿树间,一片片“洞栈道”迎面而来,目不暇接。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左右延展,形同振翼,风采独具。在两峰的崖壁上,开凿有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千余。石窟造像姿势优美,刀法洗练,衣纹流畅,饱含激情,具有丰富的质感,被誉为“天龙山式样”,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天龙山石窟的开凿自东魏始,跨越魏、齐、隋、唐四个朝代,历时近五个世纪,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及石刻造像发展的过程,是古代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北齐的第10、16号窟,窟前有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枋,上有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惟一建筑实例。隋代的第8窟,围绕中心塔柱,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合理。
当然,天龙山最大最美的石窟,莫过于西峰的第9窟。这是一组创作于晚唐时期的精品力作。
窟内两层。上有释迦牟尼佛坐像,容貌端庄凝重,衣纹自然流畅,比例协调和谐。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居于下层的11面观音立像。只见她头戴宝冠,冠上雕十个头像,发辫垂于肩上,挺胸,细腰,小腹微微凸出,臀部适度见宽,姿态向左侧转,略呈“S”形。双臂下垂,小臂均残。颈下佩项圈,双肩敷披巾。身环璎珞,足踩莲台。纱罗透体,裙摆随形。左腿直立,右腿稍屈。背靠崖壁,状如前行。整个造像尊贵典雅,动感十足,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称东方维纳斯,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观音立像两侧,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座下骑兽气势威武,神气活现,富有灵性,座上菩萨祥和恬静,面含笑意。后壁则是一组由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的淡浮雕构成的弥勒净土世界。
窟外,依崖建有恢宏的木构阁楼,用来庇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四重檐歇山顶,高与巅齐,气魄雄伟,风铃叮当,近看十分壮观,远望犹如镶嵌在绝壁的琼楼。阁楼为20世纪80年代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使游人能够有机会欣赏到“高阁停云”这一天龙胜景。
从漫山阁下来,经由“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品一掬味美甘洌的洞泉水,备感清凉。稍憩,又右行,直上,有小亭翼然,名曰避暑亭。亭内驻足,清风和煦,如沐天浴。凭栏远眺,一览“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独有一种天马行空、神游八极的感觉。
及至山巅,回望四周,琼林布翠,万壑飞霞,景致奇绝。 引人入胜 有空玩去!!:handshake 回复 1# 颂歌
颂歌老师笔下引人入胜啊! 回复 1# 颂歌
颂歌老师的笔下引人入胜,有机会要去看看。:victory: :victory: :victory::victory::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