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渡己为善最乐 昌明大师的传奇人生
本帖最后由 海之燕 于 2016-6-29 12:54 编辑 <br /><br /><TABLE height=25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2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height=30><DIV class=title3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渡人渡己为善最乐 昌明大师的传奇人生</FONT></DIV></TD></TR><TR><TD><HR noShade SIZE=1></TD></TR><TR><TD><TABLE height=2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75%" align=center bgColor=#f6f6f6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9f9f9><DIV align=center> </DIV></TD></TR></TBODY></TABLE></TD></TR><TR><TD> </TD></TR><TR><TD><SPAN class=CONTENT><P> 提要:阳光照大地,白鹭掠晴空。昨晨,四面八方人士前往武昌殡仪馆,送别一代高僧———武汉归元禅寺第48世方丈昌明大和尚。从18岁逃婚出家,到出任归元寺方丈、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昌明90年传奇人生中,慈悲喜舍、爱国利民,几段深刻印记奠定了他在佛教界的地位。 <br><P> <STRONG>从逃婚<!--ADV_CONTENT-->出家到走上抗日战场 </STRONG><P> 1917年8月,昌明出生,父母给他取名曹志秀。在枝江县瑶华乡白杨村这个佃农家庭里,作为家中独生子的曹志秀,也是曹氏宗族的唯一“香火”。由于家境贫寒,他过继给了伯父伯母。 <br><P> 5岁时,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位佛学老师。有一天,他伯母带着他到附近的寺庙拜佛。在大雄宝殿内,一名小和尚问他:“你的心里是不是藏有很多问题?”他点点头。据昌明大师后来回忆,小和尚当时对他说:“这些佛像是不会说话的,佛的话都在经书里,你应该自己去找答案。”接着,小和尚还给他念了一首诗。年幼的曹志秀询问诗的意思,“以后有机缘再讲吧,若无缘再见,你也自有因缘去参悟。”小和尚说完,出门离去。 <br><P> 8岁时,曹志秀开始给地主放牛。闲时,他去偷听地主家孩子的文化课,教书先生见其好学,免收学费将他纳入门下。但除了读书,他最喜欢的还是到附近寺庙听经,也期待与那名小和尚再度相遇,虽然最终没能相逢,但却结下了与佛法的因缘。 <br><P> 18岁那年,伯父伯母积极筹备曹志秀的婚事,但他对婚事采取了极力回避的态度,由于不忍心伤害伯父伯母,他也没有正面反对婚事。在接亲戚来喝喜酒的那天,他路过当地有名的弥陀寺,遇到了寺里的妙德方丈。见到妙德方丈,他直接表明了自己想“剃度出家,渡人渡己”的念头。就在结婚前一天,弥陀寺副寺觉岸长老为其削发,赐法号“昌明”。消息传回家里,伯父伯母伤心欲绝,但只得含泪首肯。 <br><P> 在弥陀寺,昌明法师早晚上殿,勤苦修行,使他打下了良好的佛学基础,随后得到新任方丈妙礼法师传法。得法后,为广闻博学,昌明法师决定开始徒步朝山访圣。湖北玉泉寺、清溪寺、辛华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39年,他云游湖南罗汉寺,师承一代宗师太虚大师。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关键的年头。昌明大师曾与法光佛学院的80多名僧人组成僧伽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伤员。战场上,有位战士被炸断了腿,他只身穿过枪林弹雨,将伤员背到安全处。年轻的士兵醒来时,非但没有感激昌明的搭救之恩,反而恨恨地说:“我都成了残疾,你不该救我!”昌明推心置腹一席深谈,再次“救活”了年轻的士兵。 <br><P>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一天,昌明法师回到弥陀寺。身为寺内监院,昌明成为弥陀寺重建的主力军。34岁的昌明荣升弥陀寺方丈后,辟地种植、自力更生。1953年,弥陀寺迎来了丰收年。但同样是丰收年的枝江县众多农民,收获的粮食无处存放,一场大暴雨后,昌明毅然腾出寺院为农民储粮。 <br><P> “成佛之道,不论处境,重在修心……”1953年,这位年轻的方丈离开弥陀寺,来到归元寺,成为一名行脚僧。 <br><P><STRONG> 智护归元寺,上书周总理 </STRONG><P> 在昌明大师看来,保护归元寺是其90年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br><P>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归元寺弥宝方丈一病不起。当年,红卫兵进驻归元寺,要将其改造为“反封园”。 <br><P> 红卫兵在归元寺看到佛像要砸、看到字画要烧、看到奇珍异宝要抢,昌明一一有效阻止。知情人称,一旦要毁某一处地方,昌明就写下“反封园”几个大字贴上去,这样,包括红卫兵们在内谁也不能再接触,归元寺诸多重要物品得以保全。 <br><P> 两年后,红卫兵撤出归元寺,却又来了一帮造反派。他们持枪在寺里开办工厂,夜夜篝火严重威胁着寺院的木制古建筑。无奈之下,昌明提笔致信周恩来总理:“归元寺对国际反帝统一战线起了良好的作用,许多外国朋友称其是一颗闪耀中国人民智慧的明珠。寺院现危在旦夕,特呈书反映。” <br><P> 挂号信寄出一周后,当时的省革委会通知各级常委:保护归元寺。 <br><P> 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弥宝方丈此前圆寂,方丈一职一直空缺。1979年11月8日,昌明法师荣升归元寺第48世方丈,即兴赋诗一首:三中全会后,上下除氛尘。重登狮子座,再现法王身。 <br><P><STRONG> 热心善事渡人渡己</STRONG> <br><P> 大师从5岁开始习字,融欧体、颜体、魏碑之长,却又不拘于此,自创别具一格的书体———禅书。有贤人这样评价:“书法通禅,启迪人生,独具一格,返璞归真”。身边人对大师作品的评价,多数用到这样一句话:在佛教界,昌明大师的字是国宝,在艺术界,是墨宝。但大师对一批又一批的求字者,却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对于自己的禅书,昌明大师有句“评语”———“禅书若舟,渡人渡己”。芸芸众生,被大师“开示”过的人何其多! <br><P> 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大师正悬腕书禅,正书毕一“静”字,只听“扑通”一声,一位陌生男子闯进来,跪倒在地,神情沮丧:“请您收留我出家吧。”他告诉大师,自己下了岗,靠做小买卖为生。老婆嫌他挣钱少,不是埋怨就是奚落,加上双亲多病,儿子幼小,他不堪其累,想出家为僧。 <br><P> “可是寺院并非逃离现实的避难所啊。”昌明大师道。 <br><P> “我已经看透了人生的虚伪,渴望抛开妻儿世俗的干扰……”男子答。 <br><P> “你出家不过是为了逃避俗世应尽的责任,你说你看透了人生的虚伪,那么你对人生,对佛门有几分真诚?” <br><P> 男子无言以对。 <br><P> “你若真心向佛,哪里都是道场,岂止是一个归元寺呢?从今起,你先把家庭当作一个道场,对父母孝顺,对妻儿关怀,把他们当作菩萨。” <br><P> “那时候他们肯定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们,还出什么家呀。”男子不好意思了。 <br><P> 昌明大师见他断了出家的念头,将刚才写的那幅“静”字递给他。“你也不容易,这个‘静’字送给你,逆境中更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br><P> 一年半后,此人时来运转,志得意满地来拜谢大师。大师见他手指上硕大的金戒指,微微笑道:“我再送你一个‘静’字,宁静以致远的‘静’字。” <br><P> 如同这个“静”字一样,昌明大师每每将自己的墨宝赠人,其中一定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同人送不同字,却都直指人心。难怪有人说:“昌明大师禅书,乃真善美之结晶。读禅书如见其人,让人顿生慈悲心,得智慧果。” <br><P> 有一次,昌明大师为一名求字者铺纸研墨,写了一幅“禅”字。右边的“田”大大地占据字的中央,既方且正。他说:“田就是指人的心田,应该摆正,而且要宽大才是啊。” <br><P> 在晚年,昌明大师常用左手写字。人们问及缘由,大师答道:“心无左右,法无左右,禅无左右,禅书亦无分左右。” <br><P> 昌明大师一生热心善事。身边人称,他自己从不花钱,收到的供养钱不是捐给了公益活动,就是留给了寺庙。海啸灾难、残疾人事业、助学行动等,都能见到他行善的身影。1999年,在武汉地区一次书画义展活动中,昌明大师作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15000元义卖,所得全部捐给残疾人基金会和希望工程;2004年春节期间,归元禅寺举办“昌明大师禅书作品义卖会”,拍卖所获28万元人民币,全额捐给助学基金;就在前天,武汉市青联举行的爱心慈善拍卖会上,昌明大师生前作品“财源广进”以15万元拍得全场最高价,所得用于资助失学儿童。据悉,仅出任归元寺方丈以来,昌明大师就捐资逾千万元。 <br><P> <STRONG> “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 </STRONG><P> 1979年起,昌明大师的政治身份多了起来。从当选武汉市第五届政协委员起,政治活动从未间断,先后就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br><P> 参与政治活动,需要出席众多会议场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因德高望重,昌明的接待“任务”越来越繁重。有人略有微词:劳于政务,影响修行。“时时入定,仍在定静之中,片刻未离法性,如何不是修行?”大师一笑而过。 <br><P> “经常参加政治场合的一些会议,您感兴趣吗?”对于这些外界的疑问,昌明大师会严肃地说:我对这些很关心,而且经常发言,但是我参政、议政、不干(涉)政。 <br><P> 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的昌明弟子能利法师,引用东晋道安大师的话加以注释:“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有些人的观点带有偏见,实际上世法佛法,无非一法,正如《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利于人民的事情都是好事,都可以做,都要做。” <br><P>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昌明大师的禅书已成为和平、友好的使者。新加坡总理、泰国佛宫、日本首相、比利时王室等处,都珍藏着大师的墨宝。 <br><P> <STRONG>武汉市民:众生失良师</STRONG> <br><P> 大师一生生活非常简朴,这一点没有因为他身份的变迁而有任何改变。 <br><P> 专门给昌明法师做饭的悟一居士,在接受采访时流泪了。2003年,悟一居士辞掉手边的事情,来归元寺照顾昌明大师。“第一次见到大师的居室,我看到他床上的被褥没有一床是完整的,全是大窟窿……”,寺里对大师照顾很周到,很多次想给他换些新的,但他都不同意,觉得这些还能用。 <br><P> 每天凌晨3点半左右,昌明大师就会到大雄宝殿参加“早课”,与寺里近50名常住僧人一起诵经。6点钟之后,便用早点———稀饭、萝卜、白菜。然后,回到书房,开始一天的活动。中饭也是如此简单。本报一名记者此前拜访大师时,看到他的中餐就是一小盅炖烂的豆腐,一小盅西红柿羹和一小盅白菜,唏嘘不已。 <br><P> 得知昌明大师圆寂的消息后,武汉市民悲痛不已。“大师圆寂,荆楚众生失良师!”家住汉口的傅先生对记者说:“我在2006年7月中旬去了归元寺,这也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事情。我第一次到归元寺就看到了昌明方丈,他正在斋堂用餐,我高兴地拜见了大师。大师是那么慈善、那么的和蔼可亲。我离开时,他微笑着用右手抚摸我的脸颊,还送我一本他的字帖,我很感动……” <br><P> 昨日,在华美达宾馆省人大黄石代表团驻地,省人大代表、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黄石市东方山弘化禅寺主持正慈法师,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记者采访。 <br><P> “今天早晨4点钟,我们佛教界人士就赶到了归元禅寺,为昌明大师举行追思法会,向他老人家遗体告别。”正慈说,因为工作关系,他和昌明大师经常接触,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昌明大师不仅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昌明爱国、爱教,将佛法与社会融于一体,他风趣优雅,以佛法的胸怀对待他人,对自己要求严格,朴实无华,无论是管理协会,还是佛法传教,都非常认真,令人敬佩。” <br><P> “大师的品格令我们终身难忘。”正慈说。 (完)(记者李昌建)</P></SPAN></TD></TR></TBODY></TABLE>www.138063.com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W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W提现即时到账SO.CC 凤凰涅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