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 发表于 2007-6-2 22:34

转载;施耀志来源江南晚报

<BR> 每年元旦,是“全国冬泳日”。大江南北,雪花飘舞,江河冰冻,各地近30万冬泳健儿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无锡冬泳者少,仅十几人。前些天,电视台两次播出我冬泳的话题节目,一时有人要跟我冬泳,又有人来电咨询。应着咨询,说说冬泳。<BR>  冬泳不仅仅是健身,它锤炼人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且是探索生命科学的一朵文化奇葩。苏州的韩士元老先生(1899-2001,字秋岩),先后毕业于国立北京工专、巴黎航空工程学院,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授,曾任苏州政协常委、沧浪诗社社长。“愧我一身无贡献/只能冬泳学儿童。”他在这首《挽林散之七律》的注中写道:“本人今年91岁,已冬泳10年,下雪结冰从未间断,故有此结句。”这10年,韩秋岩写了百首冬泳诗,50首海泳诗。韩老把诗与冬泳嫁接得浑然天成,成了苏州冬泳文化的品牌。《苏州方志》列有韩冬泳条目,为传承2000多年的吴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韩老还有一项之最:收入《中国大众体育纪录》的“冬泳年龄之最”。<BR>  不仅仅是韩老先生文化层次高,据冬泳科研《冬泳人的SOD测定》(SOD是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英文缩写,也有人把它称作超氧自由基清除剂)中一份抽样调查北京80岁以上坚持冬泳的30人例表显示,其中3人是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余是离退休的报社总编、大学校长、解放军总医院院长、老红军、教授、专家、医生和中央机关干部。冬泳人和冬泳是有一定文化含量的。东北大兴安岭北极熊冬泳队成立后,去漠河表演,经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多家电视台报道,一时举国闻名。现在,北极熊冬泳队的冬泳成了该地区冰雪文化的资源,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最有名的,数大连。大连有8000多名冬泳爱好者,已成功举办数届全国冬泳锦标赛。今年10月,有14个国家,国内有47个代表队600多人参赛。大连冬泳锦标赛的知名度逐渐与大连服装节齐名,且有赶超之势。<BR>  红红火火的冬泳,其实是很苦的。我的泳友说我们是“自讨苦吃的‘愚人’”。有个冬泳者,第一次游黄河,上岸后,北风呼啸,手抖得连衬衫扣子也扣不上,只能不扣。回到家,妻给他一碗热面条,他还哆嗦得连筷子也拿不住。在公众场合,更衣也是件尴尬的苦事,特别是女的,就用套裙,或自制的长裙全身套住更衣。在东北,有近半年下雪,还要专门凿冰,大家伙轮番作业,才能开出泳道。冬泳者说,与寒风、冰雪和懒惰作斗争,且要天天下水。都是人呵,怎能不冷?冬泳苦呵。<BR>  冬泳苦,但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去年12月23、24日双休日,上海奉贤冬泳队20多人来锡旅游。他们旅游不忘冬泳,找到我要下水冬泳。我让他们到新体育中心室内冷水池去游。他们不要,说是只在室外池游。20多人中,有10多人是女的,其中一半以上女的是30岁左右。换好泳衣,就一个个飞身跳跃入水。看来,冬泳之苦,只有身临其境者才能领略和感受到“苦中有乐”的快乐!冬泳后浑身舒畅,精神抖擞。其中奥秘是:除了游泳运动所有的好处,它还集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和游泳)于一身。经40多家医疗科研机构对冬泳人的研究表明,在冬泳诸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因素中,最突出、独特的是微循环“血管操”说。人体中的血管总长约96000KM,可以绕地球两周,谓之人体的生命之网。平时,这些血管,特别是微循环血管只有30%左右在工作,大多是闲置。冬泳时,100%血管全部投入“全身凉透”的应激反应工作。内脏的热与体表的冷,调节与平衡,做起了全面强健的“血管操”。据《冬泳人的SOD测定》,冬泳65人平均SOD含量为正常人的108%,其SOD活性为正常人的143%,这对抗疲劳、抗衰老有十分明显的好处。从美国心理学家阿普特尔有关动机的逆转理论来解说,就是从有目的状态转为超目的状态。开始入水,人们处于有目的,强冷刺激导致紧张不安,中期适应阶段,动机已转为超目的状态,紧张不安被极度兴奋所取代,愉悦情绪油然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快乐素”儿茶酚胺和内腓肽大量分泌,产生“快感”。其他,不一一细述。这就是冬泳,苦中取乐,其乐无穷的奥妙。<BR>  然而,冬泳并非挑战生命极限,并非越冷,冬泳时间越长越显英雄本色,或是冷激强度和长度越强越长越有锻炼效果。冬泳应科学、合理、适度,否则易发生意外,或有生命危险。近年来,各地冬泳者,有猝死的,有抽筋溺水身亡的。因而,冬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一般说来,1摄氏度水温,在水中时间约为1分钟。比如,江南最冷时零下6摄氏度左右,水温在0~2摄氏度之间,通常在水中不超过2分钟。还有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根据自己的感觉衡量这个量,入水前10分钟预冷热身,入水游至身体发热即出水,出水后等寒颤来临前浴毕穿衣,寒颤来时,慢跑、跳绳、徒手操,或太极拳,在10~20分钟回暖,恢复正常。这个度,就基本合适。<BR><TABLE class=newsprpt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1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middle colSpan=3><DIV class=newsprpt align=left><BR></DIV><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br><br><br>createPageHTML(1, 0, "t20070101_1403", "htm");<br></SCRIPT></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482>编辑:hqin</TD><SCRIPT><br><br><br><br>                                                                                var editor=""<br>                                                                                var DOCSOURCE="江南晚报"<br>                                                                                if(editor!=null && editor!="")<br>                                                                                {<br>                                                                                        document.write("<td width=179 align=right>审核:</td>");<br>                                                                                }<br>                                                                                if(DOCSOURCE!=null && DOCSOURCE!="")<br>                                                                                {<br>                                                                                        document.write("<td width=179 align=right>来源:江南晚报</td>");<br>                                                                                }<br>                                                                                <br>                                                                        </SCRIPT><br><TD align=right width=179>来源:江南晚报</TD></TR></TBODY></TABLE>

漫漫 发表于 2007-6-3 09:02

文章写的很好,就是太长了,你是怎么搞的,

傲雪寒梅 发表于 2007-6-3 15:01

<SPAN id=yu><BR><BR><FONT size=5> 每年元旦,是“全国冬泳日”。大江南北,雪花飘舞,江河冰冻,各地近30万冬泳健儿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无锡冬泳者少,仅十几人。前些天,电视台两次播出我冬泳的话题节目,一时有人要跟我冬泳,又有人来电咨询。应着咨询,说说冬泳。<BR>  冬泳不仅仅是健身,它锤炼人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且是探索生命科学的一朵文化奇葩。苏州的韩士元老先生(1899-2001,字秋岩),先后毕业于国立北京工专、巴黎航空工程学院,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授,曾任苏州政协常委、沧浪诗社社长。“愧我一身无贡献/只能冬泳学儿童。”他在这首《挽林散之七律》的注中写道:“本人今年91岁,已冬泳10年,下雪结冰从未间断,故有此结句。”这10年,韩秋岩写了百首冬泳诗,50首海泳诗。韩老把诗与冬泳嫁接得浑然天成,成了苏州冬泳文化的品牌。《苏州方志》列有韩冬泳条目,为传承2000多年的吴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韩老还有一项之最:收入《中国大众体育纪录》的“冬泳年龄之最”。<BR>  不仅仅是韩老先生文化层次高,据冬泳科研《冬泳人的SOD测定》(SOD是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英文缩写,也有人把它称作超氧自由基清除剂)中一份抽样调查北京80岁以上坚持冬泳的30人例表显示,其中3人是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余是离退休的报社总编、大学校长、解放军总医院院长、老红军、教授、专家、医生和中央机关干部。冬泳人和冬泳是有一定文化含量的。东北大兴安岭北极熊冬泳队成立后,去漠河表演,经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多家电视台报道,一时举国闻名。现在,北极熊冬泳队的冬泳成了该地区冰雪文化的资源,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最有名的,数大连。大连有8000多名冬泳爱好者,已成功举办数届全国冬泳锦标赛。今年10月,有14个国家,国内有47个代表队600多人参赛。大连冬泳锦标赛的知名度逐渐与大连服装节齐名,且有赶超之势。<BR>  红红火火的冬泳,其实是很苦的。我的泳友说我们是“自讨苦吃的‘愚人’”。有个冬泳者,第一次游黄河,上岸后,北风呼啸,手抖得连衬衫扣子也扣不上,只能不扣。回到家,妻给他一碗热面条,他还哆嗦得连筷子也拿不住。在公众场合,更衣也是件尴尬的苦事,特别是女的,就用套裙,或自制的长裙全身套住更衣。在东北,有近半年下雪,还要专门凿冰,大家伙轮番作业,才能开出泳道。冬泳者说,与寒风、冰雪和懒惰作斗争,且要天天下水。都是人呵,怎能不冷?冬泳苦呵。<BR>  冬泳苦,但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去年12月23、24日双休日,上海奉贤冬泳队20多人来锡旅游。他们旅游不忘冬泳,找到我要下水冬泳。我让他们到新体育中心室内冷水池去游。他们不要,说是只在室外池游。20多人中,有10多人是女的,其中一半以上女的是30岁左右。换好泳衣,就一个个飞身跳跃入水。看来,冬泳之苦,只有身临其境者才能领略和感受到“苦中有乐”的快乐!冬泳后浑身舒畅,精神抖擞。其中奥秘是:除了游泳运动所有的好处,它还集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和游泳)于一身。经40多家医疗科研机构对冬泳人的研究表明,在冬泳诸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因素中,最突出、独特的是微循环“血管操”说。人体中的血管总长约96000KM,可以绕地球两周,谓之人体的生命之网。平时,这些血管,特别是微循环血管只有30%左右在工作,大多是闲置。冬泳时,100%血管全部投入“全身凉透”的应激反应工作。内脏的热与体表的冷,调节与平衡,做起了全面强健的“血管操”。据《冬泳人的SOD测定》,冬泳65人平均SOD含量为正常人的108%,其SOD活性为正常人的143%,这对抗疲劳、抗衰老有十分明显的好处。从美国心理学家阿普特尔有关动机的逆转理论来解说,就是从有目的状态转为超目的状态。开始入水,人们处于有目的,强冷刺激导致紧张不安,中期适应阶段,动机已转为超目的状态,紧张不安被极度兴奋所取代,愉悦情绪油然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快乐素”儿茶酚胺和内腓肽大量分泌,产生“快感”。其他,不一一细述。这就是冬泳,苦中取乐,其乐无穷的奥妙。<BR>  然而,冬泳并非挑战生命极限,并非越冷,冬泳时间越长越显英雄本色,或是冷激强度和长度越强越长越有锻炼效果。冬泳应科学、合理、适度,否则易发生意外,或有生命危险。近年来,各地冬泳者,有猝死的,有抽筋溺水身亡的。因而,冬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一般说来,1摄氏度水温,在水中时间约为1分钟。比如,江南最冷时零下6摄氏度左右,水温在0~2摄氏度之间,通常在水中不超过2分钟。还有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根据自己的感觉衡量这个量,入水前10分钟预冷热身,入水游至身体发热即出水,出水后等寒颤来临前浴毕穿衣,寒颤来时,慢跑、跳绳、徒手操,或太极拳,在10~20分钟回暖,恢复正常。这个度,就基本合适。</FONT><BR><TABLE class=newsprpt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1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middle colSpan=3><DIV class=newsprpt align=left><BR></DIV><BR><TD align=right width=179>来源:江南晚报</TD></TR></TBODY></TABLE><FONT color=#07075f size=5>放大字体浏览清楚</FONT><BR></SPA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施耀志来源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