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关云长》影评
电影《关云长》影评如果认为《关云长》是一次纯粹的瞎胡闹,可能有点冤枉麦庄二位编导和甄子丹、姜文等主创,其实,看完《关云长》不难发现,他们是认真的,也相当有诚意地在诠释他们所理解的三国群英。问题就在于他们所理解的层面,两位编导不止一次的对媒体表示,用现代人的情怀去替古人说话,结果导致某些台词让影片显得不伦不类。
三国戏这两年又成为焦点,但似乎都有各自的问题,一般人会用三国故事是全国观众都熟知的经典去概念化的批评这些大大小小的三国戏引起的争议,好像观众都很了解三国故事,反而拍戏的都没做过功课。我们常听的一句话是经典名著是人人都有一个“谱”的,其实不妨可以反问一句,作为观众的自己,所认识的名著或者角色是符合真实或者贴近原作的吗?所以,正是在这个角度,对《关云长》才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相比吴宇森好大喜功的史诗之作《赤壁》,《关云长》看起来更接近李仁港那部漫画式的《见龙卸甲》。只不过《关云长》要显得略微严谨一些,虽然还扯不上历史人物片,但起码要算“动作偶像剧”。
全国人都知道,关羽有着非比寻常的知名度,远比赵子龙的影响力大,如果要说两个影片解剖这两个三国名将,赵子龙可能更偏普通人成为英雄,而关羽则反过来,英雄中的凡人一面。《关云长》的开头和结尾都含有云长兄实乃“文化偶像”的意味。相比《见龙卸甲》,《关云长》绝非简单地进行娱乐化改编,影片很多方面都能看出,编导是想借这个故事说的什么的,当然,不是为了要告诉各位,曹丞相原来是很爱关二哥滴。
首先,影片开始是为关羽塑像,因为二哥死的很惨,身首异处,所以给他做一个身躯装上头颅,结尾是葬礼,这开头和结尾都非常有意思,应该说大有弦外之音,不能忽略。关羽死了恰恰是“造神”的开始,他以另外的形式“诞生”了,而且一直活到今天。杀他的和塑造他的都是曹操、汉献帝、孙权和后来的帝王包括曹操污蔑的刘备和诸葛亮……总之都是掌权的人,崇拜的要么是上层人,要么是下面的百姓。所以,关羽的生前身后的“名”绝不是一个关羽那么简单,他是偌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略过开场戏,从第二场戏说起,也显得别有文章。拜汉寿亭侯这一节,有两段引人瞩目:一是关羽的尊皇和重礼,对威逼献帝的曹操党羽,关羽以理抗争。二是汉献帝的亮相,并由此进入下一段田间劳作的关键性对话(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场戏荒诞,其实曹操一直坚持汉代屯田,皇帝过去多有重农的传统,社稷这个词就是农耕的象征,这场戏其实并不算“假”)。关羽和献帝的交流是一大“戏眼”,直接和后面高潮戏相呼应。麦庄二人也一再强调过影片的文戏很要紧,可能不是单纯为了吹捧姜文版曹操那出色的个人秀,实在是麦庄在剧本中确实有所发挥,相比吴宇森《赤壁》那种看似正经实际颇为喷饭的戏说处理,反而麦庄的设计更显大胆。当然,好不好见仁见智,也不是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因为电影是艺术,只要能够给人思考,就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
第三场戏是曹操设计留住关羽,手段是相当拙劣的。不过,这段戏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我觉得不在于表现曹操的手腕,依然是在于表现关羽。戏中后面有一句,英雄你来当,小人我来。话是曹操说的,这一段“美人计”可见一二。那就是所谓人性化的关二哥,画面剪接很炫,甚至有一些精神分裂的味道,暗示了隐藏在关二哥心中的一缕“儿女情”。这场戏可以有,但未必好,如果没有,我想也未必影响影片质量。
影片的重头是过五关斩六将,也就是武戏居多了,不过动作也不是本文想说的重点。想指出的依然是某些细节:编导念念不忘的乱世感。例如曾经的兄弟韩馥的说法,荥阳太守王植的说法,还有二哥对卞喜的批判……在后半段的动作戏中,依然四处添加这些情节,回过头回味一下前半截浓墨重彩的关于种田,生存,绮兰姑娘一家的命运和许都流民“上户口”种种,还能认为麦庄二位是为了给观众制造娱乐的吗?还能单纯的认为是为了给甄子丹找人肉沙包吗?
很多观众以为影片凸显了曹操,其实整个影片的“魂”一直在二哥身上,是通过二哥的选择,曹营想留,但二哥坚持要回刘备身边,这种选择带出编导对乱世英雄的认识。高潮戏更加能够说明这一点。在曹操屠刀下救人到汉献帝再次登场,影片高潮戏的震撼效果是惊人的。这个惊人不在于动作的花样,而是片中关羽的愤怒和迷惘。过去的忠义观被颠覆了,关羽居然对汉献帝动武了,惊得曹丞相大呼:皇帝是杀不得滴!前面所有暗藏的玄机都在这场戏爆发了,究竟谁要关羽死?居然是那个忍辱负重的汉献帝!前面关羽曾经非常真挚的问皇帝想没想过离开,言下之意就是假如汉献帝说想要离开,那么,关羽一定会像保护二位嫂嫂一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誓死护送汉献帝到刘皇叔那里!当时一脸纯真的皇帝说出的话很煽情,也很惊人,从洛阳到长安再到许昌,一个废墟接着一个废墟,基本都是事实。关羽一生从不强人所难,如同后面对韩馥说的,因此关二哥只能护送嫂子表忠义,而不是汉献帝。这个看似受人胁迫的皇帝为什么要关羽死呢,这才是《关云长》背后揣摩编导动机的关键,并且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整体质量和价值。
这个问题恐怕就和曹操在编导心中的地位有关系了,前面一直没有怎么提曹操。同样,因为姜文的演技不是想说的重点,想说的是对曹操的设计。对曹操有无重新评价,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关云长》能够有说服力的。但就角色的内涵和深度而言,一部电影远不及新版《三国》电视剧全面而周到。否则姜文也不会再动另外演绎曹操的念头。说白了,这部影片只能算一个漫画式的曹操,在片中,曹操让人思考的不是什么枭雄式的层面,那样的话不算突破。让人思考的在于他说了一句颠覆式的台词: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是笑谈,但影片的高潮戏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汉献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不妨做几种推断:第一,如果顺从曹操的意思放关羽出走,等他回到袁绍刘备那里,会助长他们的力量,曹操可能会失败。稍微有点三国常识的都知道,官渡之战前,袁绍本身就比曹操强大,这个刚在许都安家不久的汉献帝位子随时都会不保,一旦曹操战败,可能继续去当丧家犬。第二,关羽回到刘备那里,如果后面刘备强大了,会自己当汉家天子,他这个皇帝还是会被推翻。第三,关羽之死会让刘备恼羞成怒加紧讨伐曹操,他这个落魄天子可以借机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对于皇权和天下,《关云长》都带出创作者的理解,这一点和新版《三国》一样显得非常可贵,只不过,其中有一些想当然的成分再加上雷人的台词,没能有效的支撑整个影片的风格,导致负面效果比较多。
当关羽带着坚定中不无几许迷惘,给曹操抛下一句:这个天下是你平定不了的,走入那一片迷雾中后。结局时,普净和尚再次点出影片主题的黑色一面,对关羽的争夺到底意味着什么!关云长的英雄也好,忠义也罢,都不过是棋子,到死都是。如果我们联系到刘备所谓借关羽之死而兴兵夺取荆州,会发现事实确乎如此。刘备为了复仇而攻伐东吴不假,但复的是什么仇?为了关张二人不假,但依然是部分谎言,更主要是复被抢了荆州的深仇!因为关羽的死到领兵进入东吴已经隔了近一年之久,连张飞都死了,事实上刘备这一次是有备而战,不是一时冲动那么简单。而曹操所谓狼和羊之说,虽然有些儿戏,但道理是不错的。他同样把关羽视为斗争中需要的绝佳“武器”。只不过最后普净和尚说的过于直白,不大合世外高人的身份。
再看普净和尚在开头和结尾的点缀,仿佛有着某种宿命感以及世事无常的色彩,加上片中随处流露的悲天悯人情怀。其实这个普净是罗贯中的小说家言,而电影更是刻意突出这个和尚穿针引线。尽管汉末有佛教在传播,但真正产在民间生较大影响是南北朝经过大量译经之后。三国两晋时期占主流的一直都是儒家思想,所以在过五关的路上,关公何以解忧?不是片中的喝酒,而是夜读《春秋》,后来晋朝初年的名将杜预也是“左传癖”,读的是《左氏春秋》。除了儒家之外,其次是道家思想。两晋南北朝很多人叫某某“之”,如王羲之、王献之、刘牢之、寇谦之、祖冲之、颜延之等等,他们都是天师道的信奉者。其中寇谦之更是北天师道的掌教真人,是道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根据地说来不一般,就是大名鼎鼎嵩山。汉末黄巾军是太平道,占据汉中的张鲁本身就是天师道嫡传教主,所以三国时期道家思想也非常汹涌。小说中写诸葛亮是仙风道骨,那不是罗贯中无中生有,诸葛亮一家为山东琅琊人,和晋朝王羲之一家是老乡,他们都深受天师道影响。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流传很广,他换的正是山阴道士养的鹅,而且,三国两晋时的书法家十有八九都和道教有渊源。
那么,既然提到历史背景,《关云长》究竟和历史有无联系?显然没看出多少联系,加上是个人都会说,电影不是历史教科书滴。所以影片中的关羽和关羽的忠义英勇根本就是被编导所理解的现代化观念,是一种刻意地消解。狼和羊,过时了,回头草等等台词让“关云长”这个一千多年来的文化象征显得很可笑,真被主创搞得有些“过时”的感觉。问题可能也就在这里,这些都是编导通过曹操的嘴巴硬塞给观众的“被理解”。那这个曹操和历史有关系吗?他符合曹操的身份和真实感吗?姜文的表演很厉害,曹操这个人是什么性格,不是司马懿那种阴险的人,曹操虽然诡诈,但做事很率性,即便如小说中加强他的诡诈,我们看他使计一般也瞒不住人,例如刺杀董卓,例如对付吕布,例如派蒋干去江东,都瞒不过李儒、陈宫和周瑜。曹操如果是小人也是真小人,何况他算不上小人,而且还是典型诗人气质。姜文的本色其实是把曹操捕捉的蛮到位,因为姜文也多少具备诗人气质。但是这个曹操很现代,不那么像古人,所以,应当是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才产生种种看法和领悟,但是影片就怕我们不知道,故意一再通过现代化的台词说给我们知道,有力的削弱了一些原本可以很有意思的解读。唯一一个有回味的地方恰恰就是编导没有说透的汉献帝杀关羽的目的何在。哪怕这个情节不那么靠谱,或者经不起事实上的推敲和分析,也比那些无聊的台词有回味的余地。
当最后被雕成完整身躯的将关羽厚葬的时候,我们知道偶像的死同时也偶像的诞生,因为关羽的崇拜到今天都没有消失。只是,这个偶像很难再是过去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关羽模样早已荡然无存!活着的都是后面各自塑造和理解的符号。所以,当回想起关羽的背影消失在迷雾笼罩的树林中,以及最后耍着大刀化作片名下的一滩黑影的时候,怎能不感叹,编导何尝没有对这个人物进行某种深入的了解?只可惜影片中很多地方的处理,把原本很有意境的认识搞成浅露的儿戏了。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304d30100qnk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