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亭不远的左侧,见到一处碑刻,从地质上解释了乾坤湾。黄河形成的湾,地质上叫“蛇曲”现象。蛇曲就是蜿蜒曲折的地质地貌,是河流长期侧方侵蚀和堆积作用的产物。由于河流的侧方侵蚀作用,使河流的一岸受到冲刷,另一岸堆积,这样形成的弯曲的河床叫曲流。在弯曲的河道上,水流常形成螺旋状前进的环流,使主流线偏向凹岸,形成向凹岸的强烈侵蚀,凸岸侧因流速变缓泥沙堆积使其更加突出,当侧方侵蚀作用继续加强,曲流的弯曲越来越大,形成上下河段连续的S型曲流就是蛇曲。延川黄河蛇曲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而乾坤湾是最具魅力的蛇曲。
乾坤湾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以前人们以河州中山西永和县的村庄来命名她,叫河怀湾 ,叫成乾坤湾,被人瞩目却是近些年的事。2005年这里被命名为“国家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到了小程村,我才知道一个令人钦佩的艺术家和乾坤湾紧密相连。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793832497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793831751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7938387695.jpg
苏亚湾的图片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793833326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7938310949.jpg (五)小程村
正午,骄阳炙烤着干渴的黄土地,困倦、饥饿和劳累向我们袭来,告别了乾坤湾,上去山梁,我们来到黄河文化艺术村--小程村。在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黄河岸边的小山村,我们拜访了黄河人家,品到了原汁原味的黄河风情,了解了一个挚爱黄河、黄土地的画家--靳之林。也让我在另一个层面去认识我们走过的土地。
小程村的第一户人家开办着“老程农家乐”,是县里确定的定点接待的示范户,很宽敞的院落,两排窑洞,拾掇得干干静静。咋一看吃惊不小,窑洞门脸用石料垒砌,窑洞口修得很大,和窑洞等高齐宽,宽大的玻璃窗户,统一的白瓷砖贴面。进得窑洞更让人惊奇,地板砖铺地,洞顶洞壁全用防磁涂料粉刷,窑洞内的陈设更为了得,全是用藤做成的新家具,这些家具放在大城市刚装修好的住宅里,一点都不失时尚,墙壁上张贴的剪纸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先给司机找了房间休息,报上饭菜,在凉爽的窑洞里,大伙大口地喝着茶,大声地谈论着。我走出窑洞,细细打量庭院,庭院硬化了一半,用一道矮矮的花墙隔开,未硬化的场地用来停车,硬化过的安放有石桌、石凳,还配有遮阳伞,长条形的花池上摆放着12生肖的石雕,正对大门的一排窑洞是客房,另一排的是厨房、餐厅和主人家起居的地方,大门左侧是太阳能的淋浴房。这显然是村中的大户人家。住宿很便宜,饭菜略显贵些。我真佩服延川县的旅游开发者,他们没有急功近利一味去想着赚钱,他们没有急着去卖门票,而是想办法去改善交通条件,去抓规范的服务。县里在乾坤湾的广场附近开发有一排窑洞度假村,我想那里的条件会更好。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27144677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27143931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271419495.jpg 吃好午饭,倒头便睡。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一开始我们还结伴而行,后来当我们都沉迷于安详静怡的氛围时,在小小的山村中竟然走散。我急于从不同角度再看到乾坤湾,就和几个伙伴径直走向村后的黄河边,另外的同伴则专注于他们很少见到的各式各样的窑洞。立在村边的小路,一处背河而座的建筑格外抢眼,其后就是道山梁,在那里应能看到乾坤湾吧,我就以那建筑为参照走去。路上,我还想,它会不会和伏羲或匈奴王有关。
走近,到跟前,这是一处墓地,修建得及其豪华奢侈的私家墓地。墓地四周围栏、地面全用青石垒砌,像小牌坊式的墓碑,四面刻着浮雕,后面是一道青石包裹的大大壁墙,壁墙两端雕着动物。心中不免疑问,谁家如此有钱?这小村里一定是出了大人物。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36219698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36218952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36214166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362177231.jpg 来延川前,粗粗看过一些资料。匈奴大夏国单于赫连勃勃,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他曾经在土岗一带的黄河边征战,大夏国早如流星般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陨落,他那个时代的遗迹早就被黄沙尘土掩埋,赫连勃勃死后的归宿扑朔迷离,但史学家认定他就葬在这一带。和伏羲无关,和赫连勃勃也无关,看过墓地,不免有些遗憾。上了后面的山岗,莽莽起伏的黄土高原又连绵成一片,不要说乾坤湾,就连黄河也见不到踪影了。朝着乾坤湾的方向,见附近还有更高的山头,我马不停踢地去攀援,与我一起的只有王老师,就这样和大伙走散,在这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沃土里,我们各自去寻觅。
一连爬了几个山头,并没有看到希望看到的景象,乾坤湾那美丽的湾,被山粱遮掩,观景台处就是观赏的绝佳地点,想从其它角度再去看乾坤湾的努力都是徒劳。不过我还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河州。从北、西、南三面的山顶看到的河州,已不再浑圆,它更像一把直刺黄河的利剑,河州上的小村依稀可辨,乾坤湾的观光平台、窑洞度假村的全貌皆在眼底,最显眼的是蜿蜒曲折的公路,而河遮遮掩掩地露着身段。略有些失望,很不情愿地回撤。路上遇到一位老农,经老人家指点,我俩辗转去寻找小程村的“艺术馆”。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47231214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47231029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472380470.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472326039.jpg 绕过一个山头,进入和我们入住农家对面的沟中,藏在沟壑之中的小村,慢慢显露。沿沟壁有十来孔窑洞,住人的只有三两户人家,大多都已废弃,住人的那几家,我们虽没有进窑洞,从窑洞的门脸和院落的境况,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艰辛不易。家家的窑洞前都硬化了一块平地,其下是水窖,靠下雨来收集储存水,每家水窖修缮的好坏、大小就能反映出家里的经济情况。和两个中年男子交谈,得知:他们吃水已用上了自来水,水费一吨5元。攀谈中,老乡说得最多的是:靳老师和千年古窑。一位老乡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去给我们喊“艺术馆”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叫赫秀珍,是小程艺术村剪纸组的组长。打开锈迹斑斑的大锁,根植在黄土地里,铭刻在黄河人家心里,原生态的黄河民间文化艺术品,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这些作品融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现代生活为一体,内容丰富、造型夸张、联想大胆、风格拙朴。几孔窑洞的墙壁上贴满鲜红的剪纸,展柜里摆满布堆画。布堆画以生活中缝制衣服剩余的布头为材料,用各色染料染出五颜六色,用剪刀剪贴成各种图案,经缝制、补缀、刺绣等工序而成,色彩艳丽,意象奇特,装饰性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陕北的黄土高坡随处可以见到这些民间艺术的奇葩,而这被大艺术们称道和看好的作品,就出自当地妇女灵巧的双手和旋转的剪刀。我不怎么懂得艺术,还是努力去品它们的风情内涵,从展室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和赫组长的介绍,我对小程村,还有他们敬仰的靳之林教授有了更多的了解。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53235588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53234842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532328600.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817532364169.jpg 小程村在乾坤湾的西面,土岗乡的东梁上,西接牛尾寨,北连大程村,与山西永和县隔河相望。唐武德二年,这里设置修文县。现在的村落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程姓人家从山西迁徙至此所建。村东的脑畔山上还留存着汉代黄土夯筑的古城墙及烽火台的遗存,村西的牛尾寨有千年古寨、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和清水关古渡口。这里自古就是汉族与匈奴、鲜卑、稽胡、党项等内迁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刻有胡人服饰形象的千年接口土窑遗址。小程村周围还有一些沿用至今的村名:古里、阿占、苏丰、车贡等,也许这些就是游牧民族在此生存而留下可考的佐证。一个小小的村庄,竟有如此多的文化遗存,偌大的黄土高坡该有多少古迹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小程的历史古迹在沉寂了数千年之后,被中央美院的教授、我国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靳之林发现、挖掘、推介。小程村,连同乾坤湾无疑是幸运的。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3249175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3248430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32464477.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32410046.jpg 靳之林教授河北滦南县人,1928年生,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他曾在陕北延安工作13年,对黄土、黄河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曾留下遗言:知我者青山,埋我者黄土,百年之后,就葬在乾坤湾的黄河边。从1997年开始,古稀之年的靳老,经常到黄土高坡的黄河边作画,2001年他和陕西的知名人士冯山云一起来到小程村,乾坤湾让老人激动万分,蕴藏在民间的文化艺术让老人彻夜难眠。之后,他每年都不远千里到这里,他牵挂的已不仅是那山,那水,更让他难忘的那朴实善良的人家,那逸散在泥土里的文化。村里原本没通电,在他的奔走下,解决了用电问题;他倡议组织下,村里成立了剪纸组,秧歌队等民间艺术组织;他多方奔走,2002年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在这里召开年会;2007年春节,80岁的老人倡议策划在这个小山村召开了国际民间艺术节;乾坤湾的开发,古迹遗存的考证,都离不开这位壮心不已的老人。是这位执着的老者,让小程村名扬天下,是他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他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是他拯救了即将湮灭的传统文化,也是他让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走向世界。小程村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样一位老者,中国艺术的史册上,又怎能少了这位大艺术家。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8253930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8253184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8251202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382547593.jpg 靳老的很多作品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老人以黄河、黄土高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乾坤湾的雪》,打开老人的网站,首页赫然写着:我很少在画室作画,大自然、黄土地就是我的画室。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根植生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有挚爱他生活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艺术家,才是人民爱戴的艺术家。浮躁,浮躁,还是浮躁,国人现在太过浮躁,有几位像路遥一样是用生命在写作的作家,又有几位像靳老一样用情感在创作的画家?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少人在传承,那些有价值的遗存为什么往往在地僻人希的小山村?如果河殇了,我们会国将不国,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遗失了,我们的民族就不复存在了。出门看到小程村的艺术活动中心由美国的福特基金会资助修建的石碑,不免愤慨,这是美国人的荣耀,也是国人的耻辱。
千年古窑离艺术活动中心不远,可惜掌管钥匙的人不在,我俩无缘得见,见时间不早,怕同伴们等急,告别赫秀珍组长,回到驻地。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50536789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50536043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50534061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010505376184.jpg
(六)碾畔村
回到老程家,同伴们还没有回来,司机仍然在酣睡着。司机真该好好休息一下,小伙子累坏了,没有打搅他,和老程的孙子聊起了千年古窑。被称为千年古窑的有四孔,古窑原先一直由程姓人家居住。二十多年前,窑面上护墙的泥皮掉落后,露出了石刻人像,当时程家接连发生了多起祸事,人们就怀疑是石刻人像作祟,随举家搬出。2001年秋,靳之林先生在小程村考察时,发现这些古窑和众多的窑洞不同,这四孔窑中间两孔的套口石头是用凿的平整规则的大块石砌成,上面刻有人像、莲花、凤凰、云纹和水纹等。靳老考证,古窑是匈奴人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听小程一讲,我俩更觉遗憾。
正当我准备让老程家备饭,两个好打来电话,很激动地说:他们都在碾畔村的博物馆,让我们也赶过去,晚饭他已经安排好,在村长家。于是便喊起司机,沿村中的油路徒步前往碾畔村。碾畔村在黄河边的高塬上,一路不时能看到黄河,沿途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各式各样的窑洞。对窑洞我是有生活体验的。前面说过,我的故乡处在丘陵和平原的结合部,我的老家就有窑洞,小时候,甚至我成了家的很多年的冬天,我们全家都住在窑洞里。前一段回老家,看着满院的荒草,坍塌的窑洞,让我黯然伤神了好长时间。在路途延安、延川和颠簸在黄土高坡的时候见识了许许多多的窑洞,就是在小程村,也近距离接触了好多窑洞。碾畔村路边的窑洞依然吸引了我的目光。
路边的窑洞显然是经过统一整修过的,连同院落和厕所。这些窑洞大多靠土崖,在天然土壁内挖洞造室修成;也有一些是在空场地用石头或砖砌成的拱洞;还有一些是接口窑洞,在土窑洞前开大窑口,加砌石料或砖砌窑面,外观类似石窑洞和砖窑洞。不论何种类型的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窑洞的外壁都用石料或砖包裹;窑洞的窗户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木格上、窑洞内都用剪纸装饰,看起来简单大方,美观得体。相比之下,我故乡的窑洞太过寒酸,也只有在陕北,在清一色以窑洞为住宅的黄土高原上,这些最古老、最经济、最环保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文化。据说,世界上最大的窑洞群是延安宾馆,几百孔窑洞层层叠加,蔚为壮观,途遇时,我们和它一闪而过。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29452588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29451842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29458860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294534173.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8 9:36:04编辑过]
天完全黑了下来,硬化的路走到尽头,终于和同伴们会合。他们刚从碾畔村的博物馆中走出,个个脸上还洋溢着兴奋之情,同伴竞相着叙说他们的所见所闻。还是在靳老的建议下,2002年,碾畔村的村民自己组建了历史民俗博物馆。它是我国首家窑洞博物馆,在12间窑洞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农具和生活用具6000多件,见证黄河流域从伏羲氏到当代农业生产生活的发展历史。 馆里展出的器物,都是村民从自家拿来的宝贝,管理也由村民自己管理。同伴们很幸运,陪他们参观,给他们讲解的是村中的名人--贺彩莲。
贺彩莲是当地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剪纸的好手,同时也是唱歌的高手,她的妹妹贺彩虹曾在中央电视台唱过陕北民歌。她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热情大方,已是夜7:50,仍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贺彩莲的家离博物馆不远,拐下大路,一会儿就到。进院一看,就知道她是很勤快的人,小院整个硬化,收拾得干净利落,窑洞门面也整修一新。进得窑洞,一个大炕首先映入眼帘,墙上张贴的大幅剪纸格外夺目,我们的到来让原本宽敞的两孔连体窑洞拥塞不堪。
贺彩莲捧出一筐当地的特产--狗头枣,我们也不客气,尽情地品尝起来。这枣的确好吃,最大的特点是:核小肉厚。陕北沿黄一带种枣历史悠久,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更是集中连片大力发展,我们的来路归途,一直到榆林的佳县,黄土坡地全种的是枣。这里的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枣,如遇丰年,一户有万把元的收入,遇到瞎年,农民的生计就成了问题。为了便于保存,秋季枣熟后,农民总是想办法把枣晒干,他们院落里硬化的场地也不仅仅是为了收集雨水。我们吃到的枣,不是晒干的而是炕干的,显得鼓鼓囊囊,但丝毫不影响枣的味道。因为我们咀嚼的是黄土地的馈赠,品尝的是老乡的盛情。在收获的季节如来到这里,满目的苍黄,遍地的红枣,红黄配的陕北会别有一番风情。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33483043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33483980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334819980.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334849940.jpg 正当我在畅想之际,在另一孔窑洞的贺彩莲已载歌载舞起来。动作有些秧歌的味道,歌儿却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上世纪80年代的信天游,前几年在星光大道上走红的阿宝,让陕北民歌唱响了大江南北,兴起了原生态唱法。这的确是原汁原味的东西,犹如酒之酒头,浓烈而香醇,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准确,节奏清新明了,曲调悠长回转,像口中咀嚼的枣一样,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显然是沉醉在歌声中了,没人觉得饥饿,贺彩莲愈唱愈兴奋,小小的窑洞,爆发出阵阵的欢笑声。“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亲口口,拉手手,咱们俩个一搭搭走。羊肚子手巾三道道兰,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歌久久回旋在窑洞里,飘荡在黄土高坡的沟沟岔岔。
贺彩莲最拿手的还是剪纸,她家的墙上、炕上、柜子上到处都是剪纸,她还现场给我们表演,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会儿功夫,一幅灵动的花鸟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黄土地上,历史在他们口中传承,文化在她们指尖跳动。贺彩莲的技艺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捧着她的作品一看再看,最终忍不住纷纷解囊购买。贺彩莲和赫秀珍比起来,贺彩莲推销她作品的技巧要更胜一筹。村长家的饭早就做好,一遍一遍地催促,同伴们却迟迟不愿离去。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40097420.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4008996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4007013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8940015708.jpg 村长家紧靠路边,可居家的光景比较差,窑洞的脸面就没有包砌,是典型的靠崖土窑洞,贺彩莲家的应是石或砖圈的窑洞。11人围成两桌,烙油饼,小米汤,凉拌,热炒几个地道的农家菜,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饭间,和主人攀谈。碾畔村的名字来自村里三个年代久远的碾子。碾子在陕北并不鲜见,但这里的碾子却与村中冯、郝、郭三大户人家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每大户人家拥有一个碾子,不多不少,各为所用。至于碾盘为什么写作碾畔,我想是因为整个村子坐落在山畔上的缘故吧。小程村是碾畔村的一个自然村,在国家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的整体规划中,小程村定位是民间艺术村,碾畔村则是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前几年,县里致力于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资助下,村民们都整修了窑洞,建起新式的厕所,村民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大批艺术家的到来,也慢慢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我专门询问,我们入住的老程家的情况,他家在当地太不一般,有很多的疑问存在心间,在随意的闲谈中,我了解到:主人叫程华,当过小程村的村长,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大户人家。其子是广东豪门集团的董事长,那个极其豪华的墓地就是其子修建,以此纪念从山西迁徙而来程氏祖先,修墓花费了60万元,遇到灾年,这位董事长都会拿出几十万给村民们买米买油,带出了一批人去南方闯荡,乾坤湾的开发、村中道路的修建都做有贡献。看来,这位有钱的人家并不是个为富不仁者。突然想起一句话:蜀人出川,蛟龙入渊。在这厚重的黄土地上、在乾坤湾旁走出的人,又何尚不是蛟龙呢?
吃好晚饭,已是夜10点多钟,凉风习习,我们徜徉黄河岸边的小路上,这夜很静,静得只有狗吠声。回到老程家,扎帐休息,一觉到天亮。是夜,久旱的黄土高坡下起了小雨。
(七)佳县 香炉寺
5月2日,一早起来,收拾行囊,8:00我们离开小程村,作别乾坤湾,前往我们的下一站:榆林市的佳县,这里仍是晋陕大峡谷段,有一处让我们心仪已久的黄河奇观--香炉寺。
我们经土岗乡政府的那条路,回到延川县城,路过清涧县城、绥德县城,下午1:40到米脂县城吃午饭,饭后,顺便拜访了李自成行宫。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内盘龙山南麓,原身为真武祖师庙,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其侄李过返乡将真武庙改扩建为行宫,李自成并没有在此居住过。行宫占地不大,建筑依山就势而建,最高处的大殿现开辟成“米脂婆姨史运展”。行宫旁米脂中学的窑洞群层层叠叠很有气势。“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虽路途中,我们戏谑,到米脂要好好看看这里的婆姨,吃饭前,几个同伴也满大街跑,去行宫又穿过了婆姨一条街,但没见到很靓丽的婆姨。出行宫,我们无心再去寻觅那传说中婆姨,我们急着去看悬崖峭壁上的寺庙,就急匆匆离开米脂。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72492.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5942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3960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7517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5846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42487.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03566520.jpg
本帖最后由 逸人 于 2011-5-29 15:15 编辑
佳县在米脂的东北方向,距离米脂38公里。出县城不久,我们又奔波在绵绵的黄土高坡,依旧是千沟万壑,依旧是成片的枣林,可我们的心景依然掀起波澜。佳县的当政者很注重也很善于宣传,公路两侧佳县的名片:“中国红枣之乡”、“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县”等宣传牌不时闪过。坐在前排的同伴突然大叫起来:“看!快看!神泉堡,中共中央旧址”,很多人来不及回望,车便飞驰而过,就像我们路过米脂的杨家沟时一样。黄土高坡是中国革命的福地,这块神奇的土地,让不足三万的革命种子生根发芽,在短短十年间,孕育出了百万雄狮,让我党成长为擎天巨树,神泉堡的神泉无疑也浇灌了这棵巨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我陕北、山东解区实行重点进攻,胡宗南部23万兵力,扑向我党中央根据地延安。面对十倍于已的敌人,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踏上了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转战陕北征途。 8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佳县,在佳县生活、战斗了100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这是战斗的100个日日夜夜,这是粉碎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最关键的100个日日夜夜,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从而到达历史转折点的100个日日夜夜。在这100个日日夜夜里,毛泽东、党中央机关先后在佳县的14个村镇居住过,其中在神泉堡居住了57天。陕北黄土高坡的黄土是用枪炮深翻过的土地,是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她的一草一木都经历过枪林弹雨。我们怎能忘记这片土地,我们又怎能不满怀深情地面对这片土地。
在高高的山塬上,一棵柏树傲然独立。森林能成为景观,有时一棵树也不失为风景,尤其是在黄土高原上,就在那馒头状的山塬正中,此处的树已不是棵树,它是种象征,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不屈不饶精神的象征,它日夜不停地地俯瞰着这片黄土地,它在期盼,它在召唤,它在等待它们的同类,它坚信总有一天,它的同类,千百万的同类会占据这片土地,这片厚土以前是它们的,终将还属于它们。在颠簸的车上,连墨池大师也没有抓拍出它的影像,可它,就在我看到它的那一瞬间起,已经嵌入我的脑际。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4344530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243437850.jpg 正在行进的车突然停下,车停在佳芦河桥上,司机下车拍了几张照片,又旋即上车。司机的这一举动,让我们都很吃惊,探出车窗,一座铁打铜铸般的山城高高耸立,窑洞、楼房层层排排地屹立在山腰、山顶,山下一条环山的河向东南流去。正如司机所讲: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城,我也没有见过,我们都没有见过--突兀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的县城,在宽阔的河谷边,一座高山,一座县城拔地而起,巍峨坚固。虽然我去过巫山县城,那同样是高山之上的城池,但巫山县城是缓缓而起,散落山间,漫布到山巅,远没有黄土高坡上三面环水的城池震撼人心。
上山的路很陡峭,几经盘旋,我们到达山顶,来到佳县县城。城中的路很窄狭,路都很短,建筑也多是一两层的瓦房,高大的楼房很少,见人都要问去香炉寺的路,我们还是几乎跑遍了全城。最后,摸到被当地人称为“鱼脊梁”的一条青石板路,顺路直走,绕过遮挡视线的房屋,对岸山西小镇密密麻麻的建筑便闯入眼帘,黄河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下得半山,遥遥可见香炉寺。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0262965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0262806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0269824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02643814.jpg 此时是下午5:30,光线尚好,山西的勀虎镇、滔滔的黄河、端坐在孤孤一柱峰上的香炉寺完全暴露在柔和的阳光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站在并不宽敞的观景台,我的视线并没有马上去看香炉寺,牢牢吸引我目光的是,河对岸赤裸的黄土,黄土其上的城镇。我们在小程村、碾畔村看到的只是三三两两疏散的黄河人家,在这里,我们背后是一座县城,我们的对面是一个乡镇,人口密集地分布在黄河的岸边,没有树木,没有声息,在一片苍黄中,夹杂着条带状白色的建筑,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在这黄土高坡的深处,在晋陕峡谷的两边,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居然生活着如此众多的人们,我始料不及。视野由远及近,一桥飞架东西,黄河仍在无声无息地流淌,黄河、黄土无疑有着博大的胸襟,她们承载着历史的负重,如同严重超载的巨轮,在黄色的汪洋之中艰难行进,她不忍舍下,也不能舍下任何一个子孙。
南望,高大石山倚河壁立,山顶端成片的建筑中,赫然矗立着一座古塔。塔东北的峭壁上高昂着一巨人头颅,静观黄河。北向,就是香炉寺的所在。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55272717.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5527086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5525104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355292222.jpg
香炉寺不大,寺院由两部分组成,西边与山城腰部连成一体,探入河中,就像山城向黄河里伸出的触角。奇就奇在它的东端,突然像斧劈刀削一般垂直断开,断处几米外,耸立着一尊四周如削的柱型巨石,石高20余米,顶平坦,建着寺庙,远望,俨然如蜡烛,再近,柱峰似积石叠加堆砌,略向内侧倾斜,和磐石般的山体相比,似乎摇摇欲坠。此石名曰:香炉峰,建在其上的寺庙也就叫香炉寺了,很多人认为香炉寺的得名是因香炉峰形如香炉,愚钝的我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看不出香炉状。
远观能略其全貌,知其奇险,可要领其韵,品其味,则需踏峰一拜。顺山腰小径,由上而下,片刻来到寺前,这个探入河中的触角,三面峭壁,边缘都垒着高及胸部的垛墙,顶部平整,中央的小亭已修起,尚未加彩,南侧建有台阶,下通黄河,两边正在绿化,一位身带主席像章的老者把守着寺门。老人谈吐不清,含混中我们能辨出他反复讲得的是:毛主席来过。几经交涉,象征性掏些费用,我们进得寺内。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1538279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1537533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15474186.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15419755.jpg 寺庙的确不大,很像是进入一处院落,刚进门,几个工人正在修葺石圈的窑洞顶,再进一门,就是真正的小小的庙宇。在不足几十平米的地方,西、北、东三面分别建着龙王庙、娘娘庙、寄傲厅,每一个建筑都很小很小,小得不及一间房屋,庙内端坐着泥塑彩绘的各路神仙,墙壁上有多处彩绘壁画,院中两颗古柏苍劲有力顽强生长在岩石上,树旁还有几方石碑,石坊1座,碑刻记载:香炉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穿过石坊,香炉峰顶的观音庙,就近在咫尺。
那刀劈斧削般的香炉峰和延伸入河的山体在同一平面,那直直断开的地方,由一5米长,2米宽的天桥相连,过得天桥,观音庙就建在边长不及4米的正方平台上,庙形似小亭,四周通透。立在香炉峰顶,如临空绝际,东眺吕梁山脉,起伏连绵,宛如万马奔腾;回望佳县山城,象与天际相接;俯瞰黄河,长桥卧波,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浩浩汤汤,仿佛置身惊涛骇浪之巅,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时,夕阳西照,霞光万道,我等飘飘欲飞,恍如仙客。
庙下基石,面河突出,似燕雀之啄,站其上,两股颤颤,不敢挪动半步,只敢远眺,不敢近观,奇绝惊险,轮流在其上留下影像,匆忙撤回安全地带,仍有余悸。出寺门,顺南侧台阶而下,仰望香炉寺,更觉寺庙巍峨,香炉峰挺拔。后又立山城民宅高处鸟瞰,香炉寺如楔状嵌入河中,香炉峰则似定河的神针,如此奇妙险绝的地方,也只有神仙能够居住,我更仰慕那些建寺庙的古人的勇气和智慧。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73261002.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7325354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7323372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1573269290.jpg 离开佳县,我仍在想,主席来过这里,我在一些影视作品上看过。1947年的秋天,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时,不顾与对面小庙连接木桥多年失修的危险,独自从这20多米高的悬桥上面走过去,他站在耸立在黄河边巨石上面的小庙里,俯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和莽莽秦晋黄土高原。他老人家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时刻,曾在这里俯瞰苍茫大地,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向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也许,他站立于此的时刻仍在思索“谁主沉浮”,虽处绝境绝地,运筹帷幄的他,还是扭转了乾坤。可主席惜墨如金,仅给佳县--颂歌《东方红》的故乡,留下政治寓意极强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他老人家最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能在年迈之年横渡长江,可面对黄河,他总是沉默。建国后,他视察黄河曾感叹:黄河涨到天上怎么办?对狂放的黄河,他老人家只是反复叮咛: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大河安澜,则国太平,民谣云:黄河清,圣人出。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2365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1619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86374.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15117.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8841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234172433.jpg
(八)回程结语
看罢香炉寺,我们已完成了全部行程,在夜宿佳县还是东过黄河,入山西宿临县,我们讨论了一阵。最后,大家倾向从山西返回,沿黄河走一大大环线。于是我们在佳县仅仅停留2个多小时,就匆匆离开。对始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古佳州州城所在地,内心里还很留恋,尤其是错过城南1公里的宋代石窟云岩寺,城南5公里的关西名胜白云山,不能不说很遗憾。如当时,看罢香炉寺,即去云岩寺,夜宿白云山,此行应很圆满。但次日,我们很可能仍要从山西返回,那样我们无论如何在上班前也赶不回去。每次出行,多少都会有些许遗憾,也正是这些遗憾还让我们牵挂此地,给再来一个理由。
司机是很不情愿走的,过了佳县--临县的黄河大桥后,还把车停在勀虎镇的山坡上僵持一会儿,最终,我们还是连夜赶到临县县城,在一旅店房顶扎帐,遇大雨,帐篷进水,我的半个身子浸泡在水里。5月3日一早冒雨回赶,在吕梁上高速,中午到介休吃午饭,介休的高速引线整修,再上高速,竟快摸到平遥,耽误近2个小时,过运城,跨三门峡黄河大桥,赶到家,夜10:10。此行,我们往返共1887公里。同行者:两个好、墨池、绿衣、望川、冰太阳、军刀、逸人、王老师,望川妻。是为记。
此文,回来后,一直没有动笔,着手去写已进入7月,断断续续写了两个月。我对黄河、黄土地的情感很复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繁衍了华夏文明,她同时又是我们民族的心腹大患;黄土地厚重,但贫瘠;黄河人家勤劳,可又在加剧着水土流失。矛盾的情感,复杂的心情,让我心绪也如黄河一样摆动,时而咆哮激荡,时而舒缓平静,就这样强迫自己去记录一次行程,表达一种心境。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2698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1952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1091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4648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2978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75760.jpg
(八)回程结语
看罢香炉寺,我们已完成了全部行程,在夜宿佳县还是东过黄河,入山西宿临县,我们讨论了一阵。最后,大家倾向从山西返回,沿黄河走一大大环线。于是我们在佳县仅仅停留2个多小时,就匆匆离开。对始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古佳州州城所在地,内心里还很留恋,尤其是错过城南1公里的宋代石窟云岩寺,城南5公里的关西名胜白云山,不能不说很遗憾。如当时,看罢香炉寺,即去云岩寺,夜宿白云山,此行应很圆满。但次日,我们很可能仍要从山西返回,那样我们无论如何在上班前也赶不回去。每次出行,多少都会有些许遗憾,也正是这些遗憾还让我们牵挂此地,给再来一个理由。
司机是很不情愿走的,过了佳县--临县的黄河大桥后,还把车停在勀虎镇的山坡上僵持一会儿,最终,我们还是连夜赶到临县县城,在一旅店房顶扎帐,遇大雨,帐篷进水,我的半个身子浸泡在水里。5月3日一早冒雨回赶,在吕梁上高速,中午到介休吃午饭,介休的高速引线整修,再上高速,竟快摸到平遥,耽误近2个小时,过运城,跨三门峡黄河大桥,赶到家,夜10:10。此行,我们往返共1887公里。同行者:两个好、墨池、绿衣、望川、冰太阳、军刀、逸人、王老师,望川妻。是为记。
此文,回来后,一直没有动笔,着手去写已进入7月,断断续续写了两个月。我对黄河、黄土地的情感很复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繁衍了华夏文明,她同时又是我们民族的心腹大患;黄土地厚重,但贫瘠;黄河人家勤劳,可又在加剧着水土流失。矛盾的情感,复杂的心情,让我心绪也如黄河一样摆动,时而咆哮激荡,时而舒缓平静,就这样强迫自己去记录一次行程,表达一种心境。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26983.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19525.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10919.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46488.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29781.jpg
http://bbs02.ly.shangdu.com/UploadFile/2008-9/20089191564175760.jpg
谢谢逸人老师的介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