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之旅1: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到贵州、广西、福建等省,选择了一些未经人为开发的的自然景区和一些虽已开发,但名气很大的景区,感受颇多。我以前总是认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总在路上,现在我才意识到:让人难忘的总是人而不是风景。特别是那些原生态景区里纯朴的人们。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从不知道的地名、不感兴趣的历史和曾经陌生的人们,在一次次旅行中走近我的生活,仔细想想,我的旅行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先是看新鲜、玩新鲜、吃新鲜,后来是欣赏美景、拍摄美景,再后来尽可能多的了解地理历史民俗风情,从现在起,我要更关注人。我先从网上搜索、确定目的地、了解、再到出发、接近、实地感受、认同、爱恋、别离,最后回味整理,那片土地再也不陌生,再也不遥远,你每次看到这个地名,都会想起那里的山与水,那些可爱的孩子或热心的当地人,那些感动过你的故事…… 旅行,是为了远方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芭沙。“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澳大利亚著名的史学家格迪斯在其《山地民族》一书中说。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
在黄帝时代,苗人已经开始习惯战争与迁徙。他们被迫迁徙到深山处。基于生存环境的恶劣,苗人枪不离身刀不离腰。当狼烟散尽,天下太平的时候,防身武器也就离身而去……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个苗人分支,男人总是随着枪与砍刀和剽悍的气概出现,顽强地延续战国遗风。这个苗族分支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族。
岜沙(读音bia sha),一个神奇而古老的名字,她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从江县城基本上是汉文化的感觉,但是沿321国道走7公里左右就到达了芭沙,此时,你恍然感觉刚才经过的7公里就是时光隧道,寨子以外的一切仿佛与芭沙无关,芭沙人依然按自己久远的方式生活着。
芭沙由5个自然寨子组成,全部人口2100多。现在以种植水稻、果树为生,而在约10年前还是以狩猎为生。政府在禁猎缴枪时,芭沙人死活不交,颇有人在枪在的气势。政府考虑到芭沙人的特殊情况,破例同意他们保留枪支,但不准打野生动物。这样,芭沙就成了“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
这就是隔江相望的从江县城。 本帖最后由 pureland 于 2011-8-9 09:19 编辑
世界?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允许持枪,我认为应该叫“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更确切些。
木制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再加上木屋顶灰黑色的杉木皮,真是一幅天然美景。
岜沙苗寨原始收割糯谷的方式,造就了寨子里最独特的风景--禾晾。一大排禾晾木架横在眼前,禾晾架由粗粗的木棍搭建而成,形象朴素简单,田里的糯谷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一个小巧得如同剃须刀一般、镶嵌在木架上的刀片,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每个禾晾大约五六米高、四五米宽,到了收获季节,糯谷穗一排排挂起,金灿灿的一大片,直入云天,绚丽而壮观。
不仅如此,木架上的横梁更有讲究。每家一排木架,但木架上的横梁数字并不一样,有的五根,有的三根,有的六根……而横梁上的木棒数就是这家人口的数字。有小孩出生,就在架上添上一根横梁,有老人去逝,就减去一横梁,自然简朴。
这里的建筑和日本的一些建筑相似,所以曾经有日本人来此寻根。 本帖最后由 pureland 于 2011-8-9 09:30 编辑
岜沙人的衣着也很独特。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衣服,有点儿像多年前流行的尼龙绸。芭沙妇女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织布,再加工成蛋浆布。加工时先用蓝靛染色,然后用鸭蛋清捶布,使之发光发亮,具有金属光泽。这样的布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防雨。
芭沙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