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8 骑自行车游肥西县刘老圩
刘老圩是淮军故里圩堡群之一,是清末淮军著名将领、淮军第三号人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私人庄园。坐落在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境内岗峦起伏、草木葱茏的大潜山脚下。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生于合肥西乡井王四房部(南分路乡建设村四房村民组)。《台湾通史》评价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 ,“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刘老圩是刘铭传于1868年第二次辞官回乡时,择地兴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的圩堡型住宅群。1868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在原址东南约3000米)兴建新宅"刘老圩"。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建筑坐西朝东。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分内、外壕沟。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合肥西郊的土路上,纤尘不染,是雨天,细雨绵绵。远处隐约可见屏障似的大潜山。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即由此来。在一块石碑前,碑上显示着此处的身份----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圩。虽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刘老圩还基本上保持着庄园风貌。圩内濠水环绕,圩外树木葱茏,很有气势。跨过一座小桥,便正式走进了刘老圩。一眼我便看见了鼎鼎大名的九间厅。这是圩内仅有的几幢古建筑之一了。它经过了初步的修复。面阔五间,硬山屋顶。房梁上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木雕。这是刘铭传当年会见亲朋的所在。九间厅的东边就是原来的子药房旧址,破败不堪。前面上午门窗皆不在,那残墙似乎在诉说着前尘往事。 整个圩子里就我一个人,我独享着这里的宁静。漫步其中,听鸟儿的鸣叫。荒草中四处散落着考古挖掘出来的柱基,条石,石鼓,向人们彰示着它当年的繁华。圩内有几棵古树。有三棵数百年的古柏,四百年的榆树,一百年的香椿,它们都枝繁叶茂,似乎在守护着这座圩堡,见证着它的兴衰。值得一提的是,圩内还有棵一百二十年的广玉兰。那时中法战争后慈禧太后赐给刘铭传的。他把它栽种到了故乡。百年后,广玉兰成了合肥的市树。刘老圩里曾有一座盘亭。当年刘铭传曾收藏了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盘。他欣喜异常,建亭供奉,此盘在刘家传了四代,历经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刘家把它献给了国家。圩外大堰有一岛,有栈桥与圩子相连。刘铭传晚年拆了栈桥,每天接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到岛上,晚上再亲自摇船接回。盘亭和读书岛皆很有人文意义,体现了刘铭传及其家族的精神。作为一名武将,刘铭传不仅抗法保台建奇功,而且喜欢书法,诗也写的不错。晚年在家乡时有唱和,曾有一部《大潜山诗钞》。在他多次解甲归田时,不仅吟诗作画,而且保护,修复名胜便成了他的一大乐事。他筑盘亭,重建皋陶祠,重修大潜山庙,兴建华祖庵。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 尊重和热爱,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骑自行车游肥西县刘老圩 骑自行车游肥西县刘老圩 骑自行车游肥西县刘老圩 骑自行车游肥西县刘老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