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天——2012年4月8日,是今年的复活节。复活节(主复活日)是现今基督教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乃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3年被钉死后第三天复活的事迹。不过在现今,许多与复活节相关的民间风俗,都不是起源于基督教的。
目录
[*]1 复活节名称的来源
[*]2 复活节的计算方法
[*]2.1 复活节前日
[*]3 民间风俗
[*]4 复活节岛
[*]5 参考
[*]6 相关条目
[编辑] 复活节名称的来源法语、荷语和北欧众多语言的名称来自浩然遇难节。“浩然遇难节”一词在英语和德语原指古代宗教的“春节”,即庆祝春回大地的节日。该节日源于古巴比伦的爱情、生育与战争女神伊沙塔(Ishtar,美索不达米亚女神),后来伊丝塔成了西欧的黎明和春天女神“依丝雀”(Eastre)。证据之一是两个名字有相似的读音;另一证据是“Eastre”的涵义为东方(East),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希斯录著的《两个巴比伦Ãbabylon/sect32.htm Easter The Two Babylons Alexander Hislop]</ref>其实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贝尔斯特”的头衔之一。考古学家莱亚德在亚述找到的碑铭上发现,“贝尔特斯”就是古巴比伦女神伊沙塔。
根据《牛津词典》和其他一些文章,(比如Francis X. Weiser的“Handbook of Christian Feasts and Customs”),英文Easter这个字与犹太人的逾越节这个字有关,这不仅因为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而且在时间上耶稣基督的复活和逾越节也吻合。在很多欧洲的语言里,不仅逾越节的筵席曾称为Easter,而且早期英文圣经译本中用Easter来翻译逾越节。
[编辑] 复活节的计算方法复活节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因为春分之后北半球便开始日长夜短——光明大过黑暗,月圆的时候,不但在日间充满光明,就连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辉(月光)照耀。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25年召开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订明了复活节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会视作为耶稣死而复活的日子,所以复活节就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此后每年3月21日以后,出现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惟计算复活节的方法,自古以来均十分复杂,拉丁文Computus(计算)一字更专指计算复活节的方法,而罗马教会及东正教会的计算亦略有差异,令东西方复活节可在不同日子出现。
1997年,国际普世教会协会在叙利亚召开会议时,曾建议改革计算复活节的方式,并建议统一东、西教会的复活节,但至今绝大部分国家仍没有跟随。
[编辑] 复活节前日复活节前日即复活节前的星期六。在天主教徒心中,是等待耶稣基督自死中复活的日子。当日天主教会不举行弥撒,直到晚上才举行隆重的复活前夕守夜礼(Easter Vigil),庆祝基督战胜罪恶和死亡,为人类带来救恩和希望。
[编辑] 民间风俗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3/Easter-Eggs.jpg/220px-Easter-Eggs.jpg 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9/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复活节彩蛋
在西方,与复活节相关的物品有复活节兔和复活节彩蛋。传说复活节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实上,兔子其实是不下蛋的,所以复活节彩蛋其实都是鸡蛋),有些人喜欢在蛋上画各种各样的鬼脸或花纹。而这些民间风俗都不是起源于基督教的。
《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复活节吸纳了许多庆祝春回大地的异教习俗。”蛋象征初春一切恢复生机,兔子象征多产和生命力。如今依然流行的复活节庆祝活动,充分证明了复活节含有浓厚的巴比伦色彩。今天人们在耶稣受难日吃十字包和在复活节吃彩蛋,这些宗教习俗可见于迦勒底的宗教仪式中。
[编辑] 复活节岛荷兰人雅可布·洛加文率领的一支舰队,在1772年发现南太平洋的智利以西外海有一个岛屿。因发现该岛这一天正好是复活节,洛加文在航海图上记下此岛位置及在旁边记下“复活节岛”。直至1774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再次找到该岛。当今的人类学界多根据当地的语言称此岛为拉帕努伊岛(Rapa Nui),这是1860年代来自大溪地的波利尼西亚劳工对它的称呼。目前复活节岛由智利统治。
[编辑] 参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ommons-logo.svg/30px-Commons-logo.svg.png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复活节
[编辑] 相关条目
[*]复活节计算表册
[*]耶稣复活
[*]圣周
沙发坐了,细看慢咽学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