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流行体验间隔年 驴友谈蹭沙发经历
http://www.xyjt.org/Article/UploadFiles/201208/20120803131944934.jpg刚拿到毕业证便开始“间隔年”的梁剑伟。
“间隔年”源于西方国家,指一些刚毕业或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抛开工作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去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上学、毕业、工作,这条“传送带”让无数年轻人过着千篇一律的人生。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年轻人寻求不同的人生:一个背包、一张车票或者机票,忘却就业压力甚至辞去工作,由着性子出去旅游或做志愿者,一去一两年,回来后再重新步入原来的生活轨道。这个,就是现下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的“间隔年”。
“间隔年”源于西方国家,指一些刚毕业或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抛开工作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去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间隔年”在大陆流行始于2009年,一位名叫孙东纯的年轻人在经历了一年半的“间隔年”后,写下《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他的故事启发了很多年轻人,追寻自己的“间隔梦”。
蹭16户人家沙发
厦门找兼职被骗
面对就业的压力,毕业于广东商学院的梁剑伟越来越感到疑惑,“我发现年轻的自己,有最贵的梦想,却在最穷的年华里过一种不得已的生活。”于是,他想到了流浪。拿到毕业证第2天,梁剑伟背起背包,拉着一个旅行箱,踏上了“间隔年”之旅。
怀揣打工挣来的两三千元和3个哥哥资助的3000元,梁剑伟背上简易的背囊开始了他的“穷游”生活。
在东部旅行时,梁剑伟曾先后在16个陌生“沙发主”家蹭沙发。梁剑伟告诉记者,在陌生城市找沙发有很多途径,例如通过微博和豆瓣寻找“沙发主”。“一般人都对旅行人的故事有兴趣,只要他们方便的话,都很乐意为你提供帮助的。有的‘沙发主’本身是发烧驴友,一年内接了100人,而他自己,现在到各地玩都不愁找不到沙发。”
由于只有少量的资金,途中必须靠打短工来赚取路费,他也有过找兼职被骗的经历。在厦门面试一家促销员的工作,单位要求先自费照相和体检,一共花了200元,之后却一直没安排工作,后来他再去的时候那单位已被工商局查封了,说是诈骗集团。
梁剑伟说,“间隔年”对于他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更多可能,“有些事更该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去做。给自己一年时间,兴许能换来一段明明白白的人生。”
耐心沟通父母终理解
休学一年边走边拍摄
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在年轻人的心中塑造了一个“间隔年”的梦想。但是,也不是所有人的“间隔年”,都迟到了。今年原本应该披上学士服、手执学位证的广外学生陈奕腾,下学期则要和师弟师妹们同坐一个教室,他便是过了一个“早到”的“间隔年”。
“面对大四,面对毕业,觉得有点突然,无论是读研还是工作,都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迷茫的他,准备休学一年,收拾一下内心,开拓一下视野。于是,在读完大三那年的6月,陈奕腾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他去了贵州、北京还有广东广西的一些小县城。和很多人不同,他的“间隔年”,是跟随一些团体或组织去边走边拍。“因为自己热爱摄影和摄像,强项也在这,所以可以边走边拍边工作边赚钱边锻炼。”
但是第一次和家里人提及自己的休学计划时,陈奕腾的父母直接一票否决。“一方面是不放心,一方面是‘休学’这个词确实不好听。”陈奕腾表示,亲戚问起的时候,都很难去解释。
陈奕腾用了三四周的时间说服父母,时至今日,父母已习惯了,并且觉得“挺好的”。
那些搁浅的“间隔梦”
尽管有很多年轻人向往“间隔年”,但出于各种原因,这个“间隔梦”最后还是搁浅了。
在校大学生丹尼说:“第一次看到《迟到的间隔年》是在大二,细读之后,立马被吸引了。我想我也需要这样的一个‘间隔年’来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然后改变。可是我有很多顾虑,没有签证、没有钱、英语也不好。”
工作多年的紫素,近期才知道有“间隔年”的说法,她说都30岁的人了,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动力也没有了,也很想过“间隔年”,但是她却顾虑重重,“现在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好歹也是一份收入,如果体验‘间隔年’的话,父母肯定会不能接受的。”
:victory::victory::victory: 一个不错的想法,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印度支教了两个月,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另类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