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巴蜀 领略藏羌——川西北纪行
本帖最后由 漓江冬泳人 于 2012-9-20 16:11 编辑素闻川西,厥有天府之谓。蚕丛鱼凫开蜀国之先,嫘祖大禹传炎黄之脉,悠远巴蜀,殷周见传。自李冰凿玉垒分岷水;蜀汉安邦振兴百业,川人受益,惠泽千载。外人念之尤切。訾州泳友,一行八人,由川西平原穿岷江河谷,深入阿坝。途经汶川,亲历劫后灾区;走进东藏,体验藏羌风情。九寨黄龙,美若天堂;高原雪山,古堡碉楼,羌笛木叶,经幡唐卡,哈达歌庄,均掀神秘面纱;都江堰,青羊宫,武侯祠,锦里古街,游历巴山蜀水,感受川风民俗、蜀国遗韵。五天行程,由巴蜀到藏羌,见识不同地土风情,领略另类传统文化。幸偿夙愿,快慰至极,爰作分记,以述其概。 本帖最后由 漓江冬泳人 于 2012-9-20 11:23 编辑
一,岷江河谷
从成都到九寨沟及黄龙景区有三条路线,我们走的是经汶川、茂县到松潘的最便捷的一条,这里是5.12大地震的核心震区,也是受灾最严重的一线,让人印象深刻,不可或忘。
:victory::lol:lol 本帖最后由 漓江冬泳人 于 2012-9-20 11:27 编辑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到灌县出峡,在都江堰分为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至宜宾汇入长江,全长近800公里。这条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的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又由于其全河落差高达3560米,水力资源达1300多万千瓦,其水力资源蕴藏量竟占长江水系全流域的1/5。
出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穿过一条隧道,便进入岷江河谷。 汶川县映秀镇地处岷江大河谷的南端,公路从这里开始就依着岷江在河谷中穿行。由于这里的地带,是中国大陆由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断裂带,两边都是400—600米以上高程的大山,绵延无尽;谷底是奔流不息的岷江。又由于这里的山岩主要是火山灰侵入岩,岩性软,很脆弱,别说八级大地震,就是一场大雨过后,就容易引发这里的地质灾害。你只需看看那因泥沙俱下而浑浊不堪的岷江,就知道这里生态环境有多脆弱。 本帖最后由 漓江冬泳人 于 2012-9-20 11:36 编辑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汶川,经历了“5·12”炼狱般的蹂躏,现今变成了什么模样?尽管这里倾全国之力进行了四年多的修复,倒塌的房屋、扭曲的公路、破裂的山体、折断的桥梁以及蓝底白字的“5.12大地震遗址”标牌,还不时从车窗前闪过。伤痕累累的岷江河谷,仍在诉说大地惊悸的那一瞬;满目疮痍的山脉,仍在展示着那场地动山摇的浩劫。 地震给山脉留下的创伤非常巨大,许多地方的山体被掀下,堆积的碎石泥土随处可见。岷江西侧山峦千疮百孔,破裂山体碎石将213国道完全覆盖,震后的那几天,焦急的人们质疑为什么生命线一时打不开。走近它,看到坍塌的大桥,看到从山顶倾泻的石流盖住了国道进入岷江,并且延续不断。不得不承认几天时间抢通这条生命线绝非人力所为。今天我们去松潘的路,是震后重新开通的,原来的国道213线已经废弃成为地震遗址。 这里曾遭受十万多人同时遇难及失踪的大劫难,这里曾是世界目光关注的焦点,这里也曾凝聚起人世间最美的大爱和善举,镕铸着全民族的信念、意志和脊梁。立足震区,感受震撼,悲怆过后就是坚强! 地震重创痕迹依稀可见,仍然触目惊心。 喜欢观察和琢磨的天性让我惊讶地发现,从岷江河谷一路走来,很难见到一棵果树,更没见一块种植粮食的土地。直到离汶川十来公里的绵虒镇羊店村,我才看到一块像样的土地,种着几棵梨树和红薯。
那么,在这种高山峡谷地区,人们靠什么生存呢?我问,导游答:一靠矿产(石膏、汉白玉);二靠旅游(短程民俗);三靠养猪和加工工业。若还在改革开放前呢!或者说更久远的古代,没这些经济支撑,人们靠什么生存呢?在这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涧谷地带,又不能提灌岷江水(难度大、成本高),吃水都困难,种养当然就更难。也难怪这里没多少人家。
此时,我突然闪现出一个奇怪的思维逻辑:《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位因夺风情而丧命的杜氏,因与丈夫不和,赌气回了娘家,返回时到庙里避雨被淫僧所害。此案若发生在其它什么地方,不难理解。但作者凌濛初说发案地在汶川,这就引人疑义。未履汶川,我不敢质疑名著所述的真伪。既来此地,看到这里的生存状态,我不得不说,在如此荒芜、人烟极为稀少的汶川,很难想象娘家与夫家的村子仅仅相距三里地;更不可思议仅此三里地还会间隔着一座庙宇;尤其是在这种山高、坡陡、河水湍急、地势险恶、鲜有人迹的地方,杜氏敢独自行走,那更是天方夜谭。
凌濛初生于浙江,为官于江苏、山东,兴许从未寄迹汶川,不知这里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势陡、切割深、地形复杂,因而道听途说、或张冠李戴了吧?至少,我已不敢相信此案会发生在汶川的乡间!
如今的汶川县城早已脱胎换骨,废墟上建立的新城有一步跨越50年的沧桑巨变,人间地狱的劫难过后,凤凰涅槃的新生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