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孩子们的话想到的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 COLOR: black"><?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FONT face=宋体></FONT></o:p></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33ff size=4>一日,无事遛网,看到一片题为《将口误进行到底》的文章,已猜想到定是一篇幽默搞笑的,于是翻开来。果然:</P><P> 某次考试考语文,我的同桌在默词的时候突然灵感来了~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要求补后句,他补了句:恰似一道红叉卷上留(原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老师毫不客气得在卷上打了个X——他还沾沾自喜说:“原来我的灵感好灵的!”</P><P> 还有一次,题目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偶一同学答曰:吸烟喝酒伤身体,末了还在后面加个感叹词——啊!!!</P><P> 一次老师提问:“烈士暮年,下句什么?” 偶没听过这句,听成“烈士墓前”了,于是张口就说“黄泉路上”,全班晕倒~~~~~~</P><P> 初中的时候考历史,问“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是什么?” 我一同学答到:笑一笑,十年少,少娶妃子多睡觉。</P><P> ……</P><P> 看了孩子们的回答,似乎让人哭笑不得,可是,我们能说这些孩子的语文没有学好吗?不论从对仗还是押韵,都无可挑剔,只是其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其诙谐程度更令人咂舌。</P><P> 于是,我想起了我孩子幼时的情景,那时他上小学。一日,上街,看到一个卖烧鸡、酱鸭的小铺子,他顺口就来了一段:日照火锅生紫烟,遥看烧鸡挂前川,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我惊奇,问他‘怎么想出来的’,他说,同学们说的。我没有责怪他,孩子们把古诗词演绎到这个地步,韵脚一点不错,又如此生动地说出了他们想说的充满童趣的话,也真难为他们了。孩子们竟如此幽默得可爱。</P><P> 在大人看来,这样的孩子应该教训,太不符合大人们的要求了。我想,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就是在我们大人们的严厉要求下,渐渐地被扼杀的荡然无存,变成了一个个抱着书本死记硬背、僵硬的手指在题海中无限重复着机械的书写动作,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没有幽默却很听话的高材生。</P><P> 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P></FONT></SPAN> 是呀,中国的孩子净是高智商的低能儿,其原因就在于此,应该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死肯书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