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4-12 11:57

世界上只有我们最美丽

本帖最后由 孙子兵法 于 2013-8-24 15:14 编辑

文革前后两首不同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小时侯 最快乐的节日是六一儿童节 这一天全市公交车对少先队员乘车免费 学校要组织看一场电影 这一天 被批准加入少年先锋队的新队员 学校还要组织他们到公园里举行入队仪式武汉市少年宫有朱德题词的少年英雄纪念碑 解放公园内的苏联空军烈士墓等 都是我们当年小手高举庄严宣誓的地方 入队的那一刻小小心灵是那样纯洁那样奔放 准备好了么 时刻准备着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是新少年的先锋 跟着毛泽东前程无限量

      五六十年代 小学一二年级 一个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能戴上红领巾 手臂上挂上个一杠和二杠什么的 那更是了不得的事 神气加光荣 每当操场里唱响郭沫若作词 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 人了队的队员可以骄傲地在教室跟着唱四十多个还没入队的 没有一个同学好意思跟着唱的 一首队歌在入队和未入队的这个圈子里俨然已经超越了国际歌 其实大家都很喜爱这首歌就像热爱新中国一样很想放声歌唱 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快点入队才有资格放声歌唱这首歌当时那个队也难入 书读到五六年级都还有没入队的同学

      文革后的一代 入队就没有那么崇高和神圣了 唱的队歌也不是当年我们唱的那首队歌 依稀只记得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放映的一部电影中的一首插曲 为什么要换曲子 后来才知道作曲家马思聪文革中叛逃了 当年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八十年代给他又平反了 中央给一个文革中的叛逃者平反 这是极为罕见的一九七二年周恩来向到访的基辛格询问马思聪在美国生活近况 周总理说 五十多岁离乡背井到国外去 我对他的出走很难过可见马思聪在周总理心目中的地位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3-4-12 12:13

:lol:lol

伊欧墨 发表于 2013-4-12 12:19

:)

渤海辽河 发表于 2013-4-12 15:44

赞一个。:victory::victory:

赣江勇士 发表于 2013-4-12 20:22

那更是了不得的事 神气加光荣:)

三省克己 发表于 2013-4-13 15:45

细品“国际歌”,心记革命先烈。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4-18 19:33

五十年前的一首歌、 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   全国小学统一教材音乐课本中有一首歌 翻过小山岗 走过青草坪 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 举手来宣誓 献上花圈表表心 想起当年风雨夜 山岗铁镣响叮叮 不是您们洒鲜血 哪有今天的好光景 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 高举红旗向前进      这么多年过去了 为什么把这首歌记得这么熟悉呢 因为当时年轻的刚从音专毕业的音乐老师很敬业 本来教案只需教会学生唱歌 他却用脚踏风琴反复教我们视唱这首歌的简谱 所以才对这首歌记忆深刻 我们能识谱 也是从这首歌开始的 这首歌 词曲皆优 曲调凄婉肃穆      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 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      几年前 为给八十岁的老师庆寿 我们在一度假山庄里 四十多位老同学同桌的你相聚在了一起 大厅里大家唱歌跳舞 重拾回忆那学生时代快乐的时光 当我唱起这首歌 与我同桌过的一位女同学也拿起话筒齐声吟唱 词曲竟然记得那么清楚 后来的聚餐上有同学说 完全不记得小学学唱的歌了 就像好多同学忘记了拼音而不会用拼音发手机短信一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感受 怎么抹得去呢         

赣江勇士 发表于 2013-4-18 21:21

小时侯 最快乐的节日是六一儿童节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4-19 19:16

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异国书信往来      五六十年代 青年人除了喜欢看电影再就是喜欢看杂志和小说新观察是一本较好看的杂志 其中有关中苏友谊的内容很多 中学生与苏联十年制学生的书信往来很能体现那个时代异国友情 相同的信仰相同的社会制度战后的和平环境 社会主义阵营大家庭的国际氛围 书信成了青少年中苏友谊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武汉市的中学生通过书信与苏联学生交往后 既提高了俄文水平也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武汉市体现中苏友谊成果苏联援助的项目很多 较为有名气的有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还有武汉钢铁厂 武汉涡炉厂 武汉重型机床厂 中苏友好展览馆等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4-21 13:43

是什么使哪一代人热血支边      五十年代的苏联小说对中国一代人影响很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曾经感染过当时的每一个年轻人 大部头小说【勇敢】集体农庄中年轻人工作恋爱的场景 读后使人憧憬那美好的生活 还有中国小说【在那灿烂的阳光下】描写王震的部队解放新疆后戌边恳田转为农垦战士的艰苦而幸福的生活 多少人曾经热血沸腾过 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成为了强劲的感召力 上海市反应最为热烈 有的女青年放弃了很好的工作 踏上了由沪去新疆的列车 我们一个街坊的姐姐为了支边 做她母亲的工作要下户口 她母亲把户口藏起来死活不让女儿下户口 发展到这个姐姐大声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被她闹服了的家人只好答应了她的愿望 这位姐姐怀揣着对未来工作生活无限的遐想去了新疆石河子 成为了一名光荣地军垦战士 街坊还有一名支边曾经的拖拉机手曾向我们回忆说 要把荒漠变良田那是风雨兼程 晴天衣衫汗透 雨天一身泥浆 没有水喝口渴了就放拖拉机水箱里的水喝 满口的汽油味 睡的是地窝 苦与乐不说 最苦的是文革开始后 曾经地最可爱的人成为没有人捧的人 我要回家是心中的渴望来着       1964年的人民画报 周总理在石河子 手拉上海女青年笑着的照片 曾经是那样地阳光灿烂

瓯越风范 发表于 2013-4-23 16:47

写得好,典型的无标点哥:lol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5-3 02:08

歌声的力量      2013年 青歌赛复赛中一道常识问答题【我们走在大路上】问 曲作者是谁 答A 主持人说 错 西安音乐学院专业选手不知道李劫夫是曲作者 令千万电视观众费解 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      这首歌曲曾经刊登在1963年中国青年杂志上 那几年 每年十月一日国庆节游行前一个月 游行必经的主干道 武汉剧院到武汉体育馆街道两侧 都装上了高音喇叭 每天播放的就是这首高昂雄壮令人振奋地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火红的歌曲诞生于火红的年代      美丽的哈瓦那 那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新屋 门前开红花 这首歌是读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完每一节课后留十分钟 教我们唱会的一首歌 那一年 为声援古巴革命 我们上街游行高呼口号 要卡斯特罗 不要美国佬 好多年过去了 哈瓦那 古巴 我们一直以为这是一首拉美民歌 其实这是劫夫写的歌【哈瓦那的孩子】    学雷锋时期 文艺宣传队很活跃 演出的歌舞节目中有不少是劫夫的作品【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个舞跳得最好看 刚劲有力 舞姿优美 还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代一代往下传】【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那时候 大小礼堂经常有这些节目演出 我们经常去看   劫夫的众多作品紧贴时代精神 体现地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为政治服务的要求 他歌颂地是哪个时代的风貌 劫夫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名字

                

颍河米虾 发表于 2013-5-3 10:19

:victory::victory: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5-4 21:59

九大前后我们是怎么过的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 每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出新的最高指示 刚吃过晚饭就赶快往学校跑 没有人通知你 也没有人去组织 学校里已经人声鼎沸 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 然后排队上街朝市委方向游行 呼喊了一些拥护之类的口号后 回家 再看街上人多得像蚂蚁一样 都是奔着表决心献衷心而来的 这样的自发地活动有好多次了 新的党章发表 办学习班背诵党章成了一股潮流 拥挤的公交车上 售票员边售票边向乘客大段地背诵党章片段已经成为一景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6-13 16:25

哎呀嘞,打倒土豪有田分,有田分 。为迎接建党九十周年,中央电视台近期不断地重播电视剧 长征 井岗山 红色摇篮 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深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战机稍纵即逝” 对待土地问题,他站在战略的高度,像抓战争机会一样抢在敌人下次围剿之前的间隙,争分夺秒把田分给农民。“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要吃饱饭不挨饿就得有土地,这首歌唱的是红军的口号:打倒土豪才有田分。红军走到那里标语就刷到那里,唯这条标语最有分量。有田分人民就拥护你跟你走,毛泽东深蕴此道,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又有那个起义领袖有这样的襟怀。解放初期农村分田分地真忙,我家邻居有户人家解放前从乡下来到城里,靠炸“油香”站住了脚,就因为渴望土地要回湾子分田,1950年他家把大姑娘过继给街坊做养女,率全家又回到乡下,从分田入户到走合作化道路,再到成立人民公社拿工分吃大锅饭,文革前的那十几年乡里与汉口的生活比起来可想而知,文革中下放知识青年抽调回城,这家的一个姑娘通过关系搭顺班车抽上来在汉口也当了工人(从父母渴望分田到子女渴望进城)。前些年企业倒闭,下岗的她重操父业再炸油香,廋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争,此一时彼一时也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7-14 17:46

梦鸽应该不会这样问小区保安什么时候知道李双江的 文革中林彪事件之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新歌 那就是1970年出版的 战地新歌 第一集中刊登的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演唱者就是新疆部队文工团独唱演员李双江 在随后演唱的歌曲 北京颂歌 等 李双江由一名不知名的演员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7-18 16:26


那是一个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年份5,16      1966年5月16日武汉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习惯在街上报栏看长江日报当天电影预告 看到当天的报纸用一整版刊登 五一六通知 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中央红头文件在报纸上刊登 预示着这场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 轰轰烈烈的 翻江倒海的      最先卷入的是学生 他们天性似乎有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先是用笔 铺天盖地的大字报 打倒三家村 打倒吴晗 邓拓 廖沫沙 他们是什么人 为什么要打倒 不知道 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写 接着破四旧 学生拿起锤子 棒子 遭殃的首先是庙宇 汉口黄浦路古德寺 有着柬埔寨吴哥窟样的建筑风格 那么高的屋顶 六中的学生没有登顶的天梯 不知怎么爬上去的 众多艺术般的雕像被砸烂 江汉路老房子上人把高的雕像都被砸了个稀巴烂 不破不立

两个月后的7,16      这天黄昏 在门口竹床上乘凉 来了个同学说他姐姐今天看见毛主席在武汉 在长江游泳      有一张很著名的相片 毛主席在长江军舰上穿着浴衣向群众挥手致意 武汉当天能看见毛主席的人应该是有组织地去的 当年能见到毛主席的人该是多么幸福      1968年 两年后的7,16为纪念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畅游长江两周年 武汉举办了首届7.16横渡长江纪念活动 汉阳门下水点 人山人海 有组织去的 但也有很多是自发从汉口赶去的年轻人 从汉阳门下不了水 很多人是从紫阳路那边下的水 这拨人相反出事的很少 因为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动乱中 这次渡江活动没有组织好 很乱 出了事 都是会游泳的   那天 汉口民生路口十八码头 跑上海的客班轮上 靠江一侧栏杆边上 一至四层站满了来看渡江的人 船已严重倾斜 但来看渡江的人还在不断地涌来 随时可能会翻船没有人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一个老水手跑到广博室大吼了几声 船上的人如梦初醒 非常后怕 到今天想起来 如果不是那个老水手 一边倒的船随着不断涌来的人真的会翻船 那可是大几百人呐       四十多年过去了 时过境迁 如今渡江人以冬泳人为主 当年毛主席号召到大江大湖去锻炼 锻炼意志 现在游冬泳是健身防老 毛主席的号召鼓舞了冬泳人      7.16 既是渡江活动 又是当今少数能纪念毛主席的活动之一      7.16过后 武汉更热 抄家 你家埋有敌特电台挖地三尺 封资修的东西砸烂    游街 戴高帽 披上真虎皮大衣 不准穿鞋 打赤脚三伏天在沥青路上走 应接不暇

一宁 发表于 2013-7-19 08:30


       1966年我十岁,到现在也还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些爱唱的好听的歌:《 我们的田野 》、《让我们荡起双桨 》、《 小白船 》,当然还有《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准备好了吗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 ......
       记得那一年的儿童节,学校让每班挑选了优秀的学生,去南湖公园游玩。那天我们早早起了床,同学们都穿着白上衣、蓝裤子,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沈阳南湖公园,老师带我们坐船,在船上,我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尽情的歌唱,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了美好的生活 ...... ”当时的场景、我们的心情,和歌词一模一样。
       儿时的记忆那么深刻,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孙子兵法 发表于 2013-7-27 23:59

本帖最后由 孙子兵法 于 2013-7-28 00:01 编辑



桃花岛——转业战士的第二故乡
四十年前,美丽的西沙群岛。哨位旁的黑板报上有首诗: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们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啊,祖国,亲爱的祖国,这儿就是我们战士的第二个故乡。军旅作曲家沈亚威上岛慰问演出并体验生活,他站在黑板报前,感触守岛战士这首诗词写得很美,他激情为此词谱曲,由此一首优美动听的新歌“战士第二个故乡”就此传遍西沙,传遍军旅,传遍边防,这也是当年李双江所演唱的歌曲中他最喜欢演唱的其中一首。明镜式的西沙,美得珍珠般璀璨,这是祖国神圣的领土。守卫这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边防战士神圣的职责。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已年近七旬的守岛湖南籍复员老战士,如果他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就没有“站在边防线上,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情怀,就没有这首动听的歌。武汉市江岸区长江冬泳基地——桃花岛,就有很多复员转业老战士,他们眷恋军旅生活,怀恋那一段战友情怀,八一军旗在老战士心中永远飘扬,现在的桃花岛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感谢你们曾经为祖国紧握手中枪



万景台 发表于 2013-7-29 14:40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上只有我们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