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夫妻结伴游十年骑行近10万公里——通讯员 王敏 本报记者 吴佳妮
本帖最后由 白鲨王 于 2013-5-1 14:54 编辑五一小长假,年轻人都放假了,平时空闲在家的老人们这时反倒忙了起来。带孙子、孙女出去玩、买菜烧饭招待回家过节的子女,虽然忙碌,但是高兴。 家住文华社区的王大伯也不例外,不过,他还有一项重要安排,就是和老伴一起,骑自行车绕西湖休闲游。这对于他们十年的骑行生涯来说,不算什么,十年来,王大伯和老伴蹬着自行车,游了大半个中国,骑行近10万公里。
从“凤凰”自行车到“捷安特”
王大伯全名王凤祥,今年68岁,早先在中策橡胶厂上班,退休后没啥事,于是在2003年加入了杭州老年骑行队,从此开始骑行生涯。
第一天参加骑行队的活动,王大伯推了辆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这辆车陪伴他多年,用得顺手,却让队友们直摇头,“他们说这车不行,骑不了多久,轮胎容易磨损,让我换一辆捷安特。”
这是王大伯第一次听说,骑车还有这么多讲究,于是他花了600块钱,下决心买了一辆捷安特。“推过去队友们一看,仍说只是入门级的。”王大伯笑说。
这辆入门级自行车陪伴王大伯走了2万多公里,最终被淘汰。如今他骑的是一辆近2000元的公路自行车,车上装了计时里程表,后座装了行李箱,还配了简易修车工具,也算是鸟枪换炮了。
更重要的是,看着王大伯成日骑自行车,到处东奔西走,王大伯的老伴孔阿姨也心动了,“我也弄了辆自行车,和他一起骑。”孔阿姨悄悄告诉记者,虽说做了几十年夫妻,但以前也老吵架,“和老伴一块骑自行车后,感情倒是越来越好,连争执也很少了。”
最北去过黑龙江,最南到过三亚
王大伯和老伴骑自行车跑过的地方还真不少。“最北到黑龙江,最南是三亚,最西是呼和浩特,最东到过舟山。”王大伯掰着指头,一个个数过来,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去黑龙江哈尔滨那次,2006年5月从杭州出发,骑了28天,一共3300多公里路。
“走省道、国道,先到济南,然后到秦皇岛,出山海关后直上沈阳,最后到哈尔滨。”虽然时隔多年,但王大伯仍对当年的行程记得很清楚,路上的酸甜苦辣也历历在目。
“一天下来,衣服上都结了盐花。”王大伯说,“碰到上坡,真是憋了一口气在骑,但知道骑到最顶上就马上是下坡路了,就很期待,也有了劲头。”
骑行这么多天,辛苦是肯定的,碰到过不少好人,不过也有不开心的。孔阿姨还记得,在山海关他们进一家店要了碗水饺,结果店家欺生,“当地人的碗是大海碗,给我们的是小碗,分量相差太多。”为了这事,王大伯差点和店家打起来,孔阿姨死命拦在中间,“出门在外,肯定要事事迁就,不能太计较。”孔阿姨说。
最不愿意发生的事,就是队友受伤。“去河南那次,有个队友出了车祸,腿骨折了,我们马上把他送到医院并通知他子女,陪着他直到儿子飞过来接他回杭州,我们才重新出发。”王大伯说,“我们是一个团队,出了事要互相帮忙,这是让子女放心,同意我们骑行中国的一大理由。”
每人每天50元花费,穷游了大半个中国
两夫妻骑行中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人真是有钱有闲。不过,王大伯告诉记者,他们骑行在外,确实得要有大把的空余时间,但钱花得并不多,两人一天的开销,甚至比上班的小白领还要低。
“我们一天的花费,包括吃、住,一个人控制在50块钱左右。”王大伯详细描述了骑行一天的计划表:早上六点半起床,先骑一个钟头左右,找个早点摊吃早饭,一个人5块钱左右,然后继续出发;骑一个钟头,休息一会,然后再骑一个钟头,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吃中饭和晚饭,一餐饭一个人10元;晚上住宿的地方,一般都在县郊的小旅馆,睡的是男女分开的大通铺,10来块钱一个人的那种。
孔阿姨是杭州本地人,爱打扮也很爱干净,能受得了这样的行程安排吗?“我会带上两三套换洗衣服去。”孔阿姨笑眯眯地说,“而且我们要求住宿的地方,得要有热水能洗澡,就算是公共淋浴间,也行!”到了晚上,孔阿姨洗漱完毕,就会顺手把换下来的衣服给搓了,第二天准能干。
路上谁的自行车轮胎破了,或是掉链子了,骑行队里就有修车能手,万能胶、车胎皮、扳手等一应俱全,不用花钱,还方便快捷。
两个老人,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坚持,十年来,王大伯和老伴蹬着自行车,游了大半个中国,骑行近10万公里。
一路骑一路玩,人文风景尽收眼底
骑行,并不是仅仅体会在路上的快感,更是可以认识许许多多人,看许许多多不同的风景。王大伯的骑行队友遍布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提前电话通知,由当地的队友带着大家玩。
逛当地公园,也是王大伯他们每到一处必进行的活动。“我们有老年卡,进公园都免费。”王大伯说,“不同地方的公园景色差不多,但还是有差别,比方说都会有老人在那儿晨练,但晨练的方式不同。”
“南方人健身,爱跳个扇子舞、广场舞之类的,北方人则喜欢踢毽子,或是拿个拖把在地上写大字,南方人要温婉些,北方人更豪气。”王大伯说。
王大伯有本记事本,里面盖满了一个个公章,落款是某地某某办公室,就像古时候的通关文牒一样。这本本子,就像时下年轻人流行的那样,每到一个地方,往家里寄张明信片,记录到此一游的意味。
“看到走过那么多地方,就很有成就感。什么累啊,苦啊,都忘了,就记得站在目的地时的骄傲和高兴。”王大伯自豪地说。
不过,王大伯他们从目的地返回杭州时,就不会再骑车了。“自行车托运,坐火车回来。去的时候提着一口气,不太累,但回来就劲道不足了。”王大伯笑着说,“反正出去一为消耗时间,二为看看各地风景,都做到了,就行了。”
年龄不是问题,车子好坏也不重要
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风景,王大伯和孔阿姨还是觉得家乡杭州最好。
有其它地方的骑行爱好者来到杭州,根据不同的季节,王大伯会带着他们骑不同的路线。春天的时候,苏堤上桃红柳绿,鸟鸣声婉转清脆,必能找到骑行队的身影。
夏天九溪里泉水叮咚,清澈见底,无论当空日头怎样毒辣,这片地方依然是清凉一片,自然也是骑行的首选。
秋天的满觉陇人山人海,在桂花树下喝茶、打牌,相当惬意。这时候如果开车上路,多半会堵在路上半天动弹不得,即便到了目的地也难找停车位,骑行是最恰当的方式,也是王大伯和孔阿姨最中意喜欢的方式。
如果经过虎跑公园,有个地方王大伯一定会带朋友去,“就是公园旁边那个公厕。”孔阿姨不好意思地说,“去外面,最不习惯的就是公厕太脏,但杭州的公厕真是干净,骑友们看了之后,都说干净,等候区还放了沙发,就像自家卫生间一样。”
“你说我们老了能干些什么呢?”王大伯说得很实在,“除了接送外孙女上下学,就没其它事了,呆在家里看电视太闷,又不喜欢打牌搓麻将,找帮朋友骑车出游,纯粹量力而行。”
这两天,一则加拿大公益广告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人生最后10年,你想如何度过?是跑在路上还是躺在床上?是骑着单车还是坐着轮椅?是亲人的欢笑还是愁容?现在一切都不晚,行动起来,运动没有借口。
没错,王大伯和老伴,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年龄不是问题,车子好坏也不重要,关键是好心态。”王大伯说。
: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