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四川分院画家】开心在柳江
【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四川分院画家】开心在柳江◆蒙顶千里草◆石桥、倒影,兰天、白云;榕树、遮阴,柳絮、飘零。旅游、助兴,画家、写生。笑语、欢声,快乐、心情。【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四川分院画家】从凉爽的雅安严桥、晏场山里归来,冒着盛夏酷暑、在烈日下前行;尽管每人每分钟都在流汗,两小时后的下午六时终于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洪雅县柳江古镇。柳江古镇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1780年定名为“柳江场”。历代屡废屡兴。柳江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距成都150公里、瓦屋山50公里、峨眉山36公里。古镇背靠峨眉、瓦屋仙山,侯家山、玉屏山拱卫左右,杨村河、花溪河拥镇而过,向北流向美丽富饶的锦绣花溪坝。这里有川西风情吊脚楼、中西合壁曾家园、访古寻悠水码头、亲水临河古栈道、百年民居汇老街,还有圣母山碑林、世界第一大睡观音、108棵千年古树等特色景观。 柳江被称作“烟雨柳江”,白天感觉不到这点。到了晚上,小雨淅沥,坐在望江客栈的二楼上,在朦胧的灯火中,听雨望江,才仿佛找到了“烟雨柳江”画意。柳江古镇地处五凤山东,玉屏山麓,依山临水,东西南三面环水,东有花溪河,西跨杨村河,两条河流蜿蜒穿镇而过。镇域内有山有水,有峰有岭,有树有石。每当春末夏初,驻足横跨杨村河上的柳江石拱大桥。近观,沿河两岸古树成荫,河水波光潋滟,水中鹅鸭嬉戏,游鱼穿梭;远眺,
八面山耸峙逶迤,五凤山苍翠欲滴,柏木岗林海茫茫,四面八方旅游客。登临玉屏山森林度假村,伫立搁鼓崖上,可东观八面晴岚,西眺瓦屋飞瀑,北望雪山皑皑,南瞻仙山峨眉。身感清风拂面,耳闻百鸟啁啾,使人心旷神怡,乐不思归。古镇距今已有864年的历史。镇东有明朝弘治四年(公元1488年)修建的木禅寺,大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重建在鹰嘴山下边,历史上是峨眉山的起香地,现有碑文记载,三只脚老虎万仓岩、寺庙前后古迹多,现有景点十三处(未开发)。镇南有晋朝道家葛洪练丹处的抱朴洞,洞下两股清泉,终年不息。镇西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柱房。镇北有书法家张带江,张楼房的故居。 古镇从来多古树。柳江古镇不仅生长着许多巨大的黄葛、麻柳古树,还有一株据说已有200年树龄的黄桷兰。那株高龄黄桷兰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且花香袭人。让人称奇的远不止此,与这株黄桷兰一墙之隔的曾家大院中有一株奇树,树上挂满了像豇豆般细细长长的果实。当地没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们只好称它为“豇豆树”。
长有“豇豆树”的院子叫曾家大院。柳江历史上曾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民间流传“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曾家园是今天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庄园。据考证由曾氏后裔曾艺澄于1927—1937年历经10年建成,原占地116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为“四院三戏台”布局,有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院中有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还有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足见院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 更为奇特的是,这座宅院鸟瞰呈繁写的“寿”字。据说当时曾家大院的主人为追求顺应“寿”字的笔画布局,把外面的墙或楼建造得颇为独特,尤其是临河的一排楼房,修建得如锯齿一样,一拐一弯,形态怪异独特,也显示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智慧和缜密的心思。
整座宅院引进西洋建筑图案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曾家大院也因此成为柳江古镇最耀眼的一景。曾家园是免费参观的,走进大院,戏台上还在表演川剧,吸引不少游人围观。
在暮色中,落日的一抹余辉映照着水面;S形的弯弯石桥下及河岸上站满戏水纳凉和散步的人群,水声伴着欢快声、形成了夏日的交响乐章中的一段小夜曲……。
带队人在古镇逛了一圈后,最后决定以标准间100元的价格在“云蓉客栈”住宿。一行11人小洗后就近开始晚餐:“岩盐点豆花、油炸小鱼虾;烧白八宝饭、晕素菜小炒。”加上自带玉米酒,旅途劳顿在酒足饭饱后烟消云散!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那橙色的满月从山后升到了头上边;浸润在温温的浅水中,心里亦感觉到快乐生活的甘甜!回到空调房间、今夕一梦何年……!
早早醒来、独自河边,旭日东升、朝霞灿烂。渔翁撒网、一舟片船,群鸭绿江、云白天蓝。画家写生、提笔铺卷,触景生情、频发灵感。灯笼古街、巨榕若伞,字字珠玑、幅幅精典!驱车前行到成都地界,一行拜访当地的工艺品——蒲砚。公司赖总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砚的始末:蒲砚坚细,色彩青润,研墨均匀,抗热耐寒。传说南宋宁宗时,蒲江人魏了翁赴京考试,适逢天寒地冻,应考文人用墨皆冻成冰,惟魏了翁所用蒲砚中墨水不冻,顺利应考。从此,蒲砚美名远扬,历久不衰。现蒲砚,更展新容,雕琢技艺精湛,题材广泛,有以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太白醉酒、寿星献桃,金龟、金鱼、荷花、琵琶、杜鹃等三十余种花色产品,畅销国内外。 产地以四川省蒲江县盐井沟的蒲石琢制而成得名,蒲砚自古便是蜀中名砚,在过去,是蒲江主要石雕产品。蒲江多石,石头有珍品,那就是蒲石。蒲石琢磨成砚,就是蒲砚。至今蒲江鹤山镇内尚有一村叫做“蒲砚村”,便是因为过去盛产蒲砚而得名。
史料《蒲江县志》记载,“(蒲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有‘坚如金石,细如粉绸’之称誉。磨出的墨汁色泽鲜亮,浓淡均匀,加以砚盖抗热耐寒,具有发墨不损笔,天寒墨不冻,书写流利生辉的特点。做工考究,形态古雅,精心刻以花鸟、风景、人物,更觉妙趣横生。”《中国工艺美术词典》中有类似记载。
蒲砚是由蒲石雕琢而成的。《蒲江县志》云:“蒲石,产于熊坡背斜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出露于东北盐井沟、光明响水滩、朝阳大王井。其石色青带紫,坚硬细腻,通常雕刻为墨砚称‘蒲砚’。” 可见,蒲石的主要产地在蒲江长秋山盐井沟和响水滩及大王井一带。而这之中,尤以响水洞(即光明响水滩)为最佳。
响水洞为古蒲江十八洞之一,乾隆《蒲江县志》记载:“响水洞,县南十五里,瀑布飞湍,声闻数里,为八景之一,昔产蒲砚。”响水洞特产蒲石,用来雕刻的蒲砚被推为上品,超过盐井沟、石牛潭所产蒲石。明天顺五年(1461年)修成的《大明一统志》卷72记载:蒲江砚,蒲江县出,其发墨与端(砚),歙(砚)不异。清乾隆《蒲江县志》:“蒲砚,旧出响水洞,其色墨。”光绪时,柯光礼《蒲砚铭》:“蒲石产响水潭者,上品也,唯水深难取。” 秀才李彰吉《响水遥鸣》诗云:一道当空响急泉,水帘百尺挂岑颠。斜拖玉带山腰冷,倒泻银河洞口悬。漱破云霞连天地,声飞雷电澈长年。松涛雪浪浑天迹,高调疑从天际传……可见,名砚出自胜地。
传承蒲砚历史悠久,从十五世纪起,就列为中国名砚之一,在历代均深受文人墨客所喜爱。黄云眉在《明史考证》中,对蒲砚极其称誉,他借用元朝诗人宋无《古砚诗》里的“雕光发炯成禹壁”一句来大加赞叹。明清时期,蒲砚便与攀枝花的“苴却砚”、广元的“白花砚”并称为蜀中三大名砚,驰名全国。清康熙25年(1686年)陆应阳的《广兴记》中“蒲江石”,其记曰:“邛州蒲江产,作砚发墨。色土灰、质粗、发墨。”清末学者扬子元在其《蒲江乡土志》中称道蒲砚“色青而紫,质温而坚”,“临寒不冰,当暑不涸”。
民国时期,蒲江县内能雕琢蒲砚的工匠有张世英、陈子轩、杨泽华、金殿臣、张云贵。民国17年(1928年),县人安荣章、孙玉学等开办的平民工厂也有蒲砚产品。民国28年(1937年),张世英雕琢的蒲砚,被选送两件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民国时期,30多年蒲砚总产量约5000个。其时,价格比较昂贵,一个售价约五斗至一石米,购者多系省内外书画作者或士绅名流。
建国后,由于大力倡导用钢笔、圆珠笔写字,用毛笔者大减。即喜挥毫者,亦大多用现成墨汁和瓦盘、瓷碟。蒲砚逐渐无人问津,以至停产,制作匠人转营雕章刻字业。1973年,蒲江县手管局为恢复名牌手工艺品生产,组织8人成立蒲砚生产合作工厂,招聘金殿臣为生产骨干。产品曾参加广州交易会展销,结果销路不畅,工厂开办1年多即停闭。
1979年,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经温江地区工美公司与县二轻局商定,由蒲江轻机厂承头恢复蒲砚生产。产品质量较前提高,造型优美,雕刻各种精细的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砚盖使用珍贵木料,运用浅雕、隐花等技法,使之与砚台配套。并印有精致的中、英、日3种文字说明书,拟扩大外销渠道。当时确也受到国内及海外华侨中书法爱好者和日、英、法等国际友人的赞誉。但终因产品成本高,售价昂贵,销路欠佳,于1982年停产。
这以后,尚有为数不少的蒲砚,辗转散落在民间书画爱好者的手中,关于蒲砚的报道在蒲江及各地尚时有所闻──
1996年,《蒲江报》曾以《两方蒲砚一春秋》介绍了蒲江民间书画爱好者杜若华与蒲砚的故事,并辑录了他写蒲砚的诗句:石稀不忍弃,振奋操刀笔……力篆几撇兰,尚期透芬芳。
2003年,蒲砚再度引起轰动,众多媒体竞相报道蒲江发现巨型蒲砚的消息:蒲江杨家学发现一巨大蒲石,请人雕琢而成一方重达50公斤的巨型蒲砚,砚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墨池,两头栩栩如生的水牛横卧两旁,实为砚中珍品。
2006年6月,《今日蒲江》以《寻觅蒲草蒲砚》为题,对蒲砚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报道。并在探访蒲砚踪迹时意外发现一方名砚:其形体如蟠龙卧波,观之其表润泽光滑、肌理细腻,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该砚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底盘厚约20厘米,重约50公斤,堪称蒲砚精品。收藏者介绍说,该砚石取材于蒲石之源,经蒲江著名雕刻师精心打造二月有余,始成其形。此砚呵气即润,易于研墨,墨液匀细可佳,是其书房的心爱之物……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领导在观赏此砚时,称之为成都名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除此之外,该收藏者还藏有鸭兽砚、平板砚、巨洗池等,可谓蒲砚之藏家。
公元2011年11月6日,喜闻“中国蒲砚创作基地”继承传统生产蒲砚并参展《第六届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详细询问得知今发展初期,中国蒲砚创作基地成立于2011年9月,基地坐落于蒲江县光明乡涧水桥旁,厂址建在页岩开掘后废弃地,砖混平房3间,专业雕刻工人5名,成品30余件,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随行书画家陈远辉老师即兴挥毫,“蒲砚”二字于宣纸上龙飞凤舞;引来阵阵喝彩声。好客的主人给我们每人相赠一件可把玩可用于笔练的小蒲砚后握手道别。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几天来和书画家同吃同乐同住同行;相互竞有一丝不舎之情!我们在薄江热情的杜总招待的午餐结束之后互祝珍重再见!
写于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七日雅安
:victory::victory: 本帖最后由 看海去吧! 于 2013-8-27 10:22 编辑
好文酷画!实乃令人陶醉也!!
看海去吧! 发表于 2013-8-27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酷画!实乃令人陶醉也!!
感谢来访关注!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金色三点半 发表于 2013-11-6 16: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call::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