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组北海风情】我登上了侨港镇蛋家人的灯光罩网渔船
本帖最后由 大海豚 于 2013-9-14 21:39 编辑............
我登上了侨港镇蛋家人的灯光罩网渔船
大海豚
2009年5月
今天清晨我登上了属于侨港镇盛华渔业公司的6334号灯光罩网渔船,在热情的黎船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黎船长这艘投产不久的渔船。黎船长的这艘灯光罩网渔船总共投资170多万元,船的马力有400多匹,虽然这艘灯光罩网渔船在侨港同类型的船中不算是最大的,但也是比较大的一类。
黎船长的船仓内装饰得很舒适,也很干净卫生,船上的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驾驶楼内看到,除生产用的对讲机、卫星导航仪、无线电话、探鱼机等设备外,还有空调机、液晶电视、DVD、功放机和音箱等生活娱乐用品。
黎船长和父母在1978年被越南反华的黎笋集团驱赶,被迫从越南的婆湾岛摇着三角小艇,迎着狂风恶浪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北海,当时黎船长和夫人只有2岁。回到北海时住在地角港周边的难民安置点临时搭的竹木棚内。
当时还没有成立侨港镇,那时的侨港还是一片荒芜的沙丘。1979年6月经国务院侨办和广西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华侨渔业公社,1984年华侨渔业公社职能改变,公社更名为侨港镇人民政府。
侨港镇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起走过来的,是与共和国一起迈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由贫穷国家变为富强国家巨大变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使侨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侨港人民从一片荒芜的沙丘上把侨港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城市化的乡镇。渔民的渔船也从当初回国时的三角风帆小艇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上千匹马力的渔船。
近几年,侨港渔民不断更新木质渔船,建造了大马力,续航时间长,可进行远洋捕捞作业的钢壳渔轮。目前侨港镇光一个裕华渔业公司就有钢壳渔轮40多艘,侨港全镇的钢壳渔轮也已接近100艘。据有关人士说今年伏季休渔期间将有近40艘新装造好的钢壳渔轮下水从外省的造船厂返回侨港。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造船企业,一些造万吨轮船的船厂以前是大鸡不食细米,不接小吨位渔轮的建造,现在是皇帝女也要下嫁平民了,这些大船厂也派出攻关人员到北海的渔业公司找米下锅,寻找需要建造渔轮的渔民,求他们给活干。
黎船长和夫人有两个儿子,大的儿子现在船上帮手,小儿子才7岁现在9小读书。由于长期在海上生产无暇顾及小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富裕了的船长便在渔港路为小儿子请了一位奶妈照顾生活起居,小儿子也在北海的奶妈家住。现在有许多富裕了的侨港渔民注重小孩的教育,把小孩送到北海的学校读书。年轻的侨港渔民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改变。
今天清晨我登上了桂北渔6334号灯光罩网渔船参观。 在船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驾驶楼和住仓。
各种通信导航设备齐全。
液晶电视、DvD、功放机、音箱等使海上生活丰富多彩。
本帖最后由 大海豚 于 2013-9-14 21:27 编辑
神台和工人住仓。
船老板婆招手呼唤售货艇仔摇近船买东西。
加水准备出海。
起锚出海。
侨港渔民热爱祖国,他们为维护我国的南海主权同侵入我南沙海域的外国船只进行斗争,为维护我南海主权作出了贡献。 .........
北海蛋家 咸水歌
正月送人是新年,春满人间红艳艳。
哥你落艇妹荡桨,问声哥上哪只船?
二月送人艳阳天,春光明媚百花鲜。
东风鼓起远征帆,乘风破浪永向前。
三月送人人去远,海鸥绕船叫声喧。
海鸥啼出七个字:切莫丢妹心一片!
四月送人西南起,风吹浪花白涟涟;
劝哥稳坐妹的艇,风吹浪打也安然。
想不到渔船设施那么好,有机会请大海豚也带我们去开开眼界
70年代至90年代末曾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到北海,见证了地角一带凌乱不堪的破旧小渔船挤满港湾,也曾经到过白虎头一睹阳光、海浪、沙滩的壮阔与柔情,也搭乘过海警的炮艇驰骋大海。曾经的岁月流逝,依稀景物萦绕,北海,一别十多年,盼望旧地重游。 鸳江冬泳仁 发表于 2013-9-15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不到渔船设施那么好,有机会请大海豚也带我们去开开眼界
出海烧烤,唱卡拉ok! 欢迎昆仑山再来北海旅游。
.......
北海摇水井海泳队在组织队员开展游泳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开展北海人游北海活动。摇水井海泳队先后开展了参观地角古炮台、大清邮政局、大清电报局、修女院、英国医院、法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神父楼、抗战时期的地堡、地角红色娘子军连陈列室、国家安全教育馆、北海规划馆、北海三年跨越发展成就展示等活动,通过参观活动使队员们了解北海历史,了解北海大发展的现状和北海未来的发展方向,使队员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北海摇水井海泳队经常到侨港镇开展活动,但很多队员对侨港镇的历史了解不多,为了让队员们对侨港镇的历史有一个了解,前不久,北海摇水井海泳队组织队员到珠海东路的北海老摄影家协会参观吴志光记录1978年难侨归国历史照片展览,通过参观展览去了解侨港镇的发展历史。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f261ad5869631cc.jpg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风云变幻,二十万难民被迫离开家园,他们扶老携幼从海上或陆地进入中国境内,其中大部分为华裔,形成了20世纪最大的难民潮。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b12d82825347689.jpg
难侨渔民在安置大会上讲述漂洋过海,历尽艰难,九死一生的辛酸经历。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0a24a15aa6fb55d.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4f513a401173455.jpg
.............
1978年3月至1979年12底,从海上和陆路进入北海口岸的华侨、华人难民超过7000人。他们在船上居住十分拥挤,不少难民露宿海滩、码头、或流落街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冲击,不仅打破了市民的宁静生活,也引起了北海市委、市政府的极大关注,从而拉开了北海市接待安置难侨工作的序幕。
———摘自黄道坤《亲历难侨接待安置》
中国政府本着“一视同仁,不予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为难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就业机会,扶持和鼓励其发展生产,提高其自食其力的能力,并为具备条件实现亲人团聚和自愿谴返的难民提供便利。
——摘自《故乡的云》序
这是时任北海市统战部副部长的黄道坤(后兼任华侨渔业公社第一任主任)和北海市外事科副科长张裴到难侨渔民的船上慰问。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4396889dcbc386e.jpg
难侨接待站向难侨发放粮油糖肉鱼等食品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8b0fd436fee9cd0.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ac29495d5133bc5.jpg
这是黄国雄一家。后来,黄国雄(已故)当选侨港镇长。
我与黄国雄一家的关系很好,1979年在地角港边的难民安置点时就跟他的一家有往来。
1979年,黄国雄的大儿子应征入伍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侨港建镇后,黄国雄一家安居乐业。
虽然现在黄国雄夫妻和大儿子已故去,但他的女儿和两个儿子至今仍与我保持着联系。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52e0c0e9bc5f21a.jpg
这是当年建在地角港边的难民安置点,老北海人也叫“芒街”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1c0751d78cf1d88.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9f98a9fa1d96e7a.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3964c4781c001ce.jpg
................
1979年6月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联合下文,批准成立北海市华侨渔业公社(乡镇级建制),妥善安置这些难侨渔民。
我国政府把北海的这些难侨渔民单独成立一个“华侨渔业公社”来安置,这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很快,就不断有多批外国记者及联合国难民署官员前来考察和采访。他们考察华侨渔业公社后,对这种安置方式表示认同和赞赏,说“中国政府将难民融入当地社会,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的做法,这是国际上独一无二的。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雅克·莫歇尔先生大为感慨,认为“中国政府是安置难民的典范”
———摘自黄道坤《亲历难侨接待安置》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a717e132ae77dcc.jpg
1979年6月2日华侨渔业公社成立,并选西塘公社的亚平村所属的南边岭和咸田公社的电白寮港为华侨渔业公社的基建地点。
1980年4月初,华侨渔业公社正式破土动工。建设3层至5层的难侨住宅楼52幢,总建筑面积93739平方米,为公社中心城区,并在中心城区南面建455295平方米渔港港池。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bdf7a79af681526.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46612b0608e7dce.jpg
华侨渔业公社难侨住宅楼和建港工程终于于1981年4月全部竣工。1981年5月1日原住在地角临时安置点的难侨渔民开始分批搬进新居,渔港也开始使用。(摘自黄道坤《亲历难侨接待安置》)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6d36b966b1fa340.jpg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dcbdd41185ba73f.jpg 在我的家人中就有4个人在侨港镇工作过,我也在侨港镇工作了11年。侨港镇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她的孕育到出生到成长,我都经历了。
2009年6月,在庆祝侨港镇成立30周年活动中,侨港镇政府送了我这本《故乡的云》,帖子里的历史资料来自这本书,书里还有大量的历史图片。
http://img.beihai365.com/bbs/Mon_1303/124_20_18e21ad9fb30c12.jp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