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了解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
<P><FONT size=4>虽然这里是冬泳网,但摄影可以记录下我们冬泳朋友的游泳场面,记录下朋友们的欢聚情景,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有了数码相机,但是大家对数码相机的了解和使用,以及摄影知识,都有学习的必要,我在网络上找了一些资料,希望跟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FONT></P><P><IMG height=64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1.gif" width=64><BR>选 购</P><P><SPAN class=style3><STRONG><FONT color=#aa1f00>从了解相机的参数指标开始</FONT></STRONG></SPAN></P><P><SPAN class=style3><FONT color=#333355>像素值</FONT> <FONT color=#333355>光圈与快门</FONT> <FONT color=#333355>ISO与闪光灯</FONT> <FONT color=#333355>测光系统与设定</FONT> <FONT color=#333355>参数汇总</FONT></SPAN></P><SPAN class=style3><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像素的知识</P><P style="FONT-WEIGHT: bold" align=left></FONT>基本概念和一个误区</P><P align=left>要玩数码相机,首先就要接触象素这个概念,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介绍象素相关的基本知识,以便我们在将来的应用中,您能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这个概念,但似乎我们的读者看得越多就越糊涂,否则,在某些论坛上就不会出现关于象素、分辨率等一系列概念的争执。争执的双方似乎都有理由,但往往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下面,我竟可能用最浅显的语言让您能‘体会’到象素和他背后系列的背景知识。<BR><BR>我们现在要表示一个图象了,容易想到的是,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描述的语言去表示它,就好像人类在脑海里对某个场景的印象一样。要捕捉和记录一个图象,必须靠密密麻麻得点来做到,每个点承载着记录一定颜色信息的任务。对于传统的胶片来说,银盐颗粒就是完整任务的点。这些可以可以研磨的非常细腻,他们排列到底片上,小到以至于你的肉眼绝对不可能看到分离的两个不同颗粒。因此对于你来说,整个照片是连续的,觉察不到点的存在。可是假设有显微镜能看到这些颗粒,您会发现,每个颗粒具有单独的颜色,彼此只是颜色不同,在颗粒这个层次上是没有图像的概念的。<BR><BR>现在,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些可利用非常微小的电子元器件代替,而且排列的整整齐齐,但是同样,每个元器件只能表示照在此器件上光的强弱,在这个级别上同样没有图像的概念。容易想到的事,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光照的强弱,于是乎,每个元器件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数值....在利用软件,把数值汇总计算出整个图像来。<BR><BR>这样,像素才出现了。因我们看到,这里至少有两种象素的概念存在,一个是感光器材的元器件,每个元器件可以看作一个像素。一个是汇总后生成的数字化图像的每个点可以看作象素。注意:这两者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哦!一般来说,每个元器件只能感受三原色中一种颜色的强度,而汇总生成的图像的像素,每个象素承载了三原色(红、绿、蓝)三个通道的所有信息。所以前者不等于后者。</P><P align=left> </P><P align=left>疑问1:为什么300W的数码相机输出的也是300W像素的图像?如果照你的说法,输出得像素应该更少才对啊?!<BR><BR>这里就要骂商家了,他们绝对不会耐心的给您解释二者的区别,因为越解释越糊涂。实际上,相机内的软件在利用这些电子元器件象素采集到的信息合成输出图像的时候,采用了特殊的软件方法,这种方法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事实上,相当多的信息是被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不存在)。一般来说,普通的CCD(一种感光器材)拥有2:1:1的绿色、红色、蓝色感光元件比例,这样4个元器件象素只能提供2个点的绿色信息,其他两个点,必须由这两个点计算出来,更可怜的是红色和蓝色,75%的都是软件计算出来的。这种计算方法是什么?就是大家常听说的插值。300W输出300W只能说是恰好是这样的,其实如果厂商愿意,它可以输出任意象素的图像来。富士的SuperCCD就是这样,300W的CCD可以输出600W的像素来。</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74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1/pixel-3.gif" width=295><BR>CCD的感光器材分布 </P><P align=left>结论,商家宣传产品,自然哪个多就说哪个,消费者却以为都是一回事。<BR><BR>疑问2:那我在购买的时候要依赖CCD像素呢还是输出像素呢?</P><P align=left>像素概念之所以纠缠不清,就是因为涉及太多东西。但是没办法,不过这一关,休想成为数码摄影之高手。<BR><BR>如果要简单回答,依赖CCD像素(或者CMOS,或者其他什么),这样我觉得是个敷衍的回答,在60%情况下也许是对的。如果真要回答,那么我会告诉你像素的多少其实根本决定不了任何事情,但是我这样回答又是建立在假定读者清楚插值是怎么回事的基础上,然而了解插值由必须建立在了解像素上,天!真是恶性循环。<BR><BR>事实上,也许中肯的回答是这样的:在同样的其他外界条件下,同样的感光设备下(同是同样尺寸的同样厂商的CCD),像素多的CCD当然比少得好,具体好多少?不知道。看出来了吧,这样的回答对于具体操作没有任何意义。<BR><BR>那么,也许您会提出第三个问题、第四个、第五个....请不要慌张,让我们从另外一个途径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BR><BR>我们之所以关心像素,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照片更‘清晰’,清晰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如果要用比较严格措辞,是希望自己的照片在放大到足够大的时候,越清楚越好,也就是说希望照片能承载的信息量越多越好,细节越多越好。<BR><BR>如果您不同意这个终极意义的说法、观点,那么您可以退出此文章了。如果您同意,请往下继续看。<BR><BR>很显然,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考虑的东西一下子就从CCD一个指标上拓展开了,镜头的好坏、CCD的大小、质量、成像原理、电路的噪声.....所以呢,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实际测试。<BR><BR>您可能会问?我们消费者,如何测试?怎么可能测试?你不是在说废话吗?好的,那我就告诉您一个直截了当的方法,最客观的测试方法是分辨率测试,就是拿实际的相机去拍摄分辨率测试样图,从拍摄结果,立刻可以定量的知道这个照片信息量(清晰度)多少,直接一步到位,达到我们评测清晰程度目的。而具体办法:访问http://www.dpreview.com,选中您的相机评测报告,里面有专门的分辨率测试项。譬如,同样是320W像素的Canon S1IS与 Minolta Dimage Z10,水平分辨率一个是1050线,一个是1150线。区别还不小呢。<BR><BR>可惜的是,这样的网站很少很多还是英文的。我们很难找到象这样具体的资料。那么,有没有一般性的规律呢?</P><P style="FONT-WEIGHT: bold" align=left>关于分辨力的一般规律</P><P align=left>上次我们讲到,一个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分辨能力不仅仅和CCD的像素值多少有关,更和其他各种因素有关。那么这篇文章,我们就试图找到其中的一般规律,帮助您在选购相机的时候认清指标。<BR><BR>首先,我们用一个容易把我的指标把目前市面上的相机一分为二,消费机和专业(准专业)机器。划分的标准可不是厂商自吹的‘本相机是XX品牌的旗舰,面向专业用户’这样的话。而是唯一一点,感光器件的几何尺寸大小。哈哈,您一定觉得这种划分很奇怪吧?但事实是,感光器材的大小决定了:<BR><BR>1,单个像素上受光面积的大小。感光器材越大,分配到每个像素的受光面积越大,进入的光能量越大,收到电流、热影响相对越小,因此噪声越小;同时,单个像素的面积增大了,对于镜头分辨能力的要求自然减小了(原来要在很小的聚焦面上分离开细节,现在聚焦面扩大了)。<BR><BR>2,为了匹配特定尺寸的感光器材,镜头机身等都必须特别设计,感光器材越大,设计难度越大,于是乎,一般厂商只有在高档机器里面才会使用大面积的CCD/CMOS配合高成本的镜头。<BR><BR>3,成本和价格。根据2。<BR><BR>所以感光器材面积成了分水岭,目前市面上实际上只有两种机器:民用的小CCD为主的机器和专业的单反结构大CCD/CMOS机器。如果要宽松点起来,还有一种玩具性质的小像素(200W以下)小尺寸CMOS机器。我们这里讨论的DC只指前两种。<BR><BR>CCD面积一条线划下来,这两种机器档次绝然不同,自然要分开比较。现来看前者。<BR><BR>民用小尺寸CCD相机目前是主流(价格下的去嘛),包括Sony的828在内都是这种机器。那么常用的CCD尺寸无非是从2/3",1/1.8"到1/2.7"之间(这些数据都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查询到)。注意,这里是个分数,2/3"实际上就是0.667英寸,而1/2.7"则是0.37英寸。这些规格是指对角线长度,0.667英寸有多大呢?大约8.8毫米*6.6毫米左右,连键盘上一个按键的大小都没有(这就是最大的民用CCD?!)反观对比一般的专业单反相机,后者的感光器材尺寸则大的多的多,譬如最低档的Canon 300D,其CMOS感光器材尺寸为22.7毫米x15.1毫米,面积整整大了6倍!如果拿Sony 828(800W像素,2/3")和Canon 300D(600W像素)相比(很奇怪,二者价格差不多),后者的平均每个像素感光面积是前者的8倍。看出区别来了吧。<BR><BR>回到话题,如果都是民用机器,那么通过计算 感光面积/像素值 就可以大致知道此款机器成像质量的好坏档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比较同样像素档次的机器就有了标准。譬如,同样是500W像素的Canon A95(CCD 1/1.8")和Casio EX-Z55(1/2.5"),您就可以知道后者重视的是尺寸,前者是综合性能画质应该要比后者好。这种判断似乎武断,但要注意,我们这里讲的就是经验判断。<BR><BR>一般时尚机器为了图小,都使用很小的CCD,为了吸引消费者,却往往采用大像素值,典型的Pentax Optio S5, 500W像素,CCD只有1/2.5"大小,画质可想而知。所以如果你要时尚又要画质的话,不妨考虑选择300W就够了,不但省钱,而且够用、好用。<BR><BR>中档的机器一般采用1/1.8"居多,画质平平。而旗舰类,譬如Canon Pro1,828一类,采用2/3"CCD相对要好些,但价格也...<BR><BR>结论:<BR>高像素的机器也许能够带来更高的分辨能力,但如果其使用的CCD尺寸没有跟上的话,其画质反而会下降,主要表现在锐度降低和噪声增加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反过来会让整体清晰度的表现受损。画质的好坏,可以简单的用面积/像素来大概估计。至少,您在选择机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CCD尺寸这个重要参数。<BR><BR>举例:<BR>sony 828的800万像素为2/3"CCD, 717 500W像素还是2/3"CCD,所以估计828的画质比717差,分辨率提高也不及像素尺寸提高那么明显。经过查询实际评测发现717水平分辨率1450,828为1650,只提高1.14倍;而输出相片尺寸宽度717:2560,828:3264,增长1.28倍,印证了我们的推想。再看看仅仅600W像素的专业机器300D,其水平分辨率达到1600,基本上赶上了800万像素的828,而且画质好很多,更加验证了感光面积的重要性。<BR><BR>我们要把富士的superCCD单独列出来说一说,因为SuperCCD的成像原理和普通CCD不大一样,具体怎么个不一样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富士的SuperCCD又分为高分辨率和高动态两种,而且还有1-4代的区分....!@@#!!别说消费者,俺自己都会糊涂掉,不看专业参数,根本搞不清楚这些superCCD里面到底感光器材算多少像素,更不用谈经验公式了。<BR><BR><BR>再来看专业机器<BR><BR>专业机器基本上就好很多了,由于面积都很大,彼此像队差距变小,而且噪声一般都很小,所以您只需要看像素值一个参数就可以大约明了了。<BR><BR><BR>最后提醒,这里我们只讨论像素和分辨率的关系,我们选择机器还要考虑其他很多东西,您说是吧?</P><P style="FONT-WEIGHT: bold" align=left>多少够用</P><P align=left>在前两集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照片的分辨率(清晰度)取决于很多的因素,最后得到了经验性的一个规律:平均分配到每个像素上的感光面积大致决定了画质的好坏,而照片就纯粹分辨率而言(不考虑画质),基本上和感光器材像素有关,跟输出像素无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像素值相差不大的时候,譬如400W和500W,画质的差异对最后效果的影像远远大于分辨率本身。这些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性的抛弃唯像素至上论。<BR><BR>那么在今天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最后的一个实际问题,多清晰算是够用的?<BR><BR>够用这个话题自然每个人都看法不一,所以我必须首先对我们讨论的目标人群做一个定性:我们假设这里在购机时候对像素值指标感兴趣的同志们,都是业余的爱好者,都是冲着非专业的普通DC去的(对这类相机定义参见上一篇文章),您的预算在10000以内。<BR><BR><BR>首先看看人眼感觉的清晰和不清晰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当越多的信息和细节集中到越小的空间上的时候,在一定距离上观看,人就会感觉越清晰。要做到越多的细节集中到越小的空间,无非由两种办法,1,把每个点的物理尺寸搞得很小,让平均长度上显示更多的点。2,这个不容易理解,就是让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少,打个比方,如下图,左边的一个图是一个插值放大的图,点与点之间相关性强,彼此有关连,右边的图,点与点之间的颜色就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和关系,所以显得更清楚一些。</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29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1/pixel-1.gif" width=201> </P><P align=left>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情况。专业的来说,衡量显示点的密集程度,用的是dpi这个单位,表示每英寸多少个点。那么,一般来说,人的眼睛能够分辨的上限是300dpi。超过这个密度,两个点挨得太紧,人眼就看成1个点了。实际上,像我等的眼睛,能有200dpi就很不错了。您觉得在您现在的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够清晰吗?那您知道您的显示器现在的分辨率吗?看看下面这个表:<BR><BR>我们列出了常用的模式和显示器尺寸:<BR><BR>--------------800x600----1024x768--1152x864--1280x1024<BR><BR>15"显示器------67dpi------85dpi-----96dpi-----107dpi<BR>17"显示器------60dpi------75dpi-----85dpi------94dpi<BR><BR>表1<BR><BR>对比您现在看图的感觉,怎么样,其实如果条件2非常满足的情况下有100dpi都看上去很不错了!作为实际印刷出来的纸张,由于观看距离要比屏幕近,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如果原始图片足够清楚(点与点之间关系小),那么要150dpi左右就可以了。<BR><BR>记住150dpi这个结论。我们继续往下看:<BR><BR>我们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关于同样尺寸的图片,点与点之间关系越小,包含的细节越多,看起来越清晰的规律。这个不好理解,不过没关系,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经验:<BR><BR>经验1,一般的CCD拍摄出来的照片,其点与点之间多少有一定像管,其实际细节分辨能力要小于输出得像素尺寸,对于普通非专业小尺寸CCD大致只能达到这样的程度:<BR><BR>300W 1100 +- 100线左右,具体主要要看CCD面积和其他因素<BR>400W 1250 +- 100线左右,具体主要要看CCD面积和其他因素<BR>500W 1400 +- 100线左右,具体主要要看CCD面积和其他因素<BR>800W 1650 +- 100线左右,具体主要要看CCD面积和其他因素<BR><BR>如果按照150dpi规律,那么用这些照片去冲印大约能够到:<BR><BR>冲印尺寸---5----6----7------8------10(A4)--12 所谓屏幕质量,看看图2就明白了<BR>300W-------好-----好--中------中----(屏幕+)---(屏幕)<BR>400W-------好-----好--好------中-------中-----(屏幕+)<BR>500W-------好-----好--好------好------ 中-----(屏幕+)<BR>800W-------好-----好--好------好-------好-------中<BR>表2</P><P align=center><IMG id=IMG1 height=333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1/pixel-2.jpg" width=400> <BR>看到这幅图了把,这就是屏幕质量,屏幕质量+就是说比这个还清楚一点</P><P align=left>如果您的相机CCD相对同档次的属于偏大尺寸的,您可以适当的增加上表的期望表现。相反,您就要适当减少您的期望了。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到,如果只是家庭用用,不可能也不指望去输出A4复印纸甚至更大的尺寸,那么300W像素足够了;如果您的作品涉及投稿和商业应用可能,您应该根据具体可能的发展方向,适当的增加您对像素要求的预算;如果您希望您的照片中的佳品需要放大裱印,同时又假设您的朋友在观看您的大幅佳作的时候是把它从墙上拿下来,凑在眼皮下看,那么显然,您需要尽量大的像素值了。<BR><BR>那您一定要问,现在发展这么快,如果300W真的够用了,那么为什么厂商还要使劲升级呢?我的理解是,1,如果像素更多,最后输出理论上应该只会更好,既然更好,哪怕好一丁点,也是有道理的。2, 不升级哪来新的客户?<BR><BR>还有一个问题要提醒,就是像素越多,输出图像越大,处理图像耗费的时间和内存越大,所以要带来您PC的升级需求,这一点恐怕也是您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家庭主流配置256-512M内存,可以应付500W以下的图片,800W就吃力了,更不要说1000多万的图片。<BR><BR><BR>好,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关于像素、清晰度、以及影响他的因素、如何选择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看起来复杂,但它确实大多数DC用户在选择极其时候最困惑的地方,也是应用好手中武器必须了解和无法绕过的知识。但愿这么一篇长文能给您以帮助和启示。<BR><BR></P><P> </P></SPAN><P><SPAN class=style3></SPAN> </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光圈与快门</P><P align=left>像素固然麻烦,但它毕竟是数码相机特有的概念,但是如果您想成为数码摄影的高手,摄影的基本常识也是必须了解的。而这一切最基本的就是光圈和快门的概念。<BR><BR>其实想想看拍照的基本原理,光圈和快门实际上是非常好理解的。感光器材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盒子,而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就好像不断流入里面的水流。光线越强,相当于水流越强。打开龙头,以一定的水流速度注水一定时间,那么盒子里面装的水量可以相对的反映这盒子和其他盒子在水流强度上的差别。那么这里,我们要控制好水流量大小,避免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水装满了,就装不下了,第二种,水太少,就算装得最多的盒子,由于太少,也看不出和其他盒子在水量上的明显区别。前者,对应的是曝光过度,而后者就是曝光不足。拍摄照片的环境,可能是白天户外,也可能是夜晚,光线差别很大,就相当于整体水流量差别很大。<BR><BR>由于我们不能单独控制每一个分离的盒子(盒子太多了,好几百万),那么我们可以想的办法实际上只有两种:<BR><BR>办法一:控制注水时间,如果水流量大(光线充足),就打开阀门时间短些。相反就长些。这个方法中的注水时间,对应的就是快门。<BR><BR>办法二:整体装个龙头,当水流量大的时候,把龙头开小些,通过的流量就会减少,想对每个盒子的水量其比例还是一样的,但是整体都小了。相反,就开大龙头。这个水龙头的作用,就相当于光圈的作用。<BR><BR>好了,现在您明白光圈和快门的作用原理了吧。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是为了适应拍摄环境光强度的变化,按照人为的意思利用这两个参数去调节最后曝光的强度大道理想水平。<BR><BR>显然,快门的速度单位应该是秒。但是光圈呢?我们常看到F2.8,F3.5这样的数字去表示光圈,它的含义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具体光圈值大小如何计算我们并不关心,只要记住结论解可以了:<BR><BR>(非常重要)<BR>1,光圈值越小,表示光圈通光量越大,反之越小。<BR>2,通光量正比于光圈值F倒数的平方。也就是说光圈值F增加一倍,通光量大致减少到1/4。也就是说,F2.8的通光量比F5.6要大四倍,如果要在F5.6下获得和F2.8一样的曝光,那么快门自然要延长到4倍时间。那么相应的,利用2的平方根1.414可以得到,F值增加1.414倍,通光量恰好减少一倍(1/2)。<BR><BR><BR>这个时候,您也需要问了,为了控制曝光量,其使控制快门一个参数就可以了嘛,何必要用两个参数同时控制?其实问题答案很简单,这两个参数不但影响曝光强弱,而且还各自影响最后成像的不同方面。<BR><BR>先来看快门时间。如果快门时间长,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首先,时间越长,您的手就越会端不稳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越容易模糊。其次,就算你能拿稳(譬如使用三脚架),被拍摄的物体如果在移动,那么也越容易模糊,或者你也许就故意想要这样的效果(譬如拍流水)。关于如何拿稳相机、什么叫安全快门等,我们流到以后再讲。<BR><BR>再来看光圈。光圈其实影响一个重要的参数:景深,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如何操纵,我们也拿到以后去讲。这里简单介绍,景深表示聚焦对象前后一段距离内的物体都能聚焦清楚,再超出这个范围就不清楚了,景深浅,表示这个范围小,相反,表示这个范围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越容易照出前景清晰,背景模糊的照片,但是,相反的,越容易失焦模糊。光圈越小,则恰恰相反。由于我们的摄影创作需求,必须需要特定的光圈或者快门效果,所以,相机上才会把两个参数都同时保留下来了。<BR><BR>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各种常见拍摄模式的含义:<BR><BR>全自动模式:光圈和快门的选择都由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进行。<BR>光圈优先:用户可以选择光圈大小,然后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选择快门。<BR>快门优先:用户可以选择快门大小,然后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选择光圈大小。<BR>全手动:用户控制光圈和快门大小,相机不用测光选择。<BR><BR>这样,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决定在相机拍摄模式上的要求了:如果您把相机作为傻瓜机用,那么只需要全自动就行了;如果您了解基本摄影知识,需要自行设定特定的光圈快门以达到一定效果,那么就必须至少有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两个模式;如果您想完全自由创作,同时经验比较丰富,那么就需要有全手动功能。<BR><BR>最后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选购相机的时候,光圈和快门的范围多大够用?我的回答是:一般的相机在拍摄普通照片上都是足够的,但是,如果您又创作需求,那么自然越广越好,这需要您事先对摄影有足够的了解了。<BR></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ISO和闪光灯,决定曝光的另外因素</P><P align=left>上一节讲述了影响曝光的两个最重要参数,光圈和快门。那么,数码相机是否仅有这两个参数可以影响曝光呢?答案当然是否。实际上,还有两个常用的设置:闪光灯和ISO。闪光灯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用于拍摄补光,这个就不说了。至于ISO,可能就没有那么熟悉了。<BR>我们使用传统的相机拍摄的时候,在购买胶卷的时候,会发现,胶卷有100,200,400等速度区分,100的胶卷拍摄出来的话值细腻,400的胶卷则颗粒感强,切实和高速运动对象的拍摄。是机上胶卷的速度就是数码相机的ISO值,有时候还被称为感光度,这些都是一回事。<BR>不同的ISO设置,在DC上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还是用我们熟悉的模型,水流和装水的盒子。现在当水流很小的时候,我们会开大龙头(光圈),但是龙头开到最大,还是嫌小。于是我们只有采用另外一个办法去计量盒子里面装的水量,那就是把它乘以一个系数。譬如,经过曝光,一组感光元器件电荷累计为2,4,4,6,3,4...,很小,彼此差别更小,那么我们乘以4,得到8,16,16,24,12,16...., 这一下看起来,似乎感光值达到要求了,反差也达到要求了。<BR>所以,ISO值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乘法系数的量化表现。于是,ISO200相比ISO100看上去要‘亮’一倍,当然‘亮’这个词不算恰当。反映在曝光上,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场景下,得到正确曝光,ISO100设置下需要F2.8,1秒的曝光,那么ISO200下就只需要,F2.8,0.5秒的曝光,或者大约F3.5,1秒的曝光(根据上一讲的内容,这两组参数是一样的)。所以:高ISO的最大用途是当环境光线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高ISO(高乘法倍率)换取更短的快门时间,免得出现抖动模糊。<BR>您也许会问,既然这样,那么我随时都用最高的ISO设置,那么岂不是随时换取最短的快门时间,从而减少手抖的概率?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但是高ISO带来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噪声的等比例增加!这是为什么呢?<BR>我们知道,感光器材的计量结果,多多少少要受到外界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不规则的电流扰动,分子热运动等等,表现在结果上就是一定的噪声。注意,噪声的强度再某个环境下是一定的,那么,随着ISO设置把感光结果放大若干倍,这些噪声也会被放大同样的倍数。所以,高ISO带来高噪声。<BR>那么,我们的DC到底在一定ISO下噪声有多大呢?<BR>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机上存在于我们前面另一篇文章:“像素的知识—关于像素和分辨力,我的经验”之中,基本上来说,在一定ISO下这个噪声的大小取决于CCD分配在每个像素上的感光面积,和及其内部的硬件去噪电路的设计以及软件去噪算法上。我们又知道,消费类相机CCD大小都很小,所以消费类相机的噪声都很高,特别实在高ISO摄制的时候。就我的经验,一般相机ISO400就已经成为鸡肋——噪声已经达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无法作为严肃的摄影作品去利用了。所以非专业消费类DC,一般ISO值最多也就是ISO800。这里又引出几个问题:<BR><BR>1,各个厂商同样的ISO设置是否对曝光参数影响上一样?<BR>基本是的,ISO设置的度量需要符合标准,所以各家在对曝光参数影响上是差不多的。Canon ISO 100, F2.8, 1/100和Nikon ISO 100, F2.8, 1/100在拍摄同一个场景时候,得到的光线效果是差不多的。(单也有传闻Canon 的ISO有点偏,不过好在我们一般只有一个相机,这种偏差其实对实用影响不大)。<BR><BR>2,各个厂商和型号的DC,在同一ISO设置以及曝光参数下,噪声是否一样?<BR>答案是否!由于各个厂商的电路设计、软件摄制的不同,哪怕是用同样规格的CCD,也会产生不同的噪声效果。但总的来说,消费类相机,在同样的CCD尺寸下,讨论同样的ISO下,其噪声在数量级上是一个档次的。我的经验:<BR>Canon似乎注重保留细节,并把去噪的任务留给用户后期,所以其照片没有经过相机内部去噪算法处理,显得颗粒明显。为此,Canon的相机网网提供ISO50的超低ISO设置,去弥补这个特点。但是其好处是,如果您熟悉用外部软件去噪的办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最终效果。<BR>Fuji和美能达似乎特别注意机内去噪算法,出来的照片看上去颗粒是小的,但是带来一些细节上的粘连和丢失现象。<BR>其它品牌自然各有特点,其噪声水平相差还有点大,而且反映了其产品的画面质量重要参数,所以选购时要特别注意比较。<BR><BR>3,有的机器标称有去噪档,是否意味着打开后能解决ISO设置带来的噪声?<BR>答案是否。一般机器的去噪档针对的是另一种噪声:长时间曝光噪声,而不是ISO带来的热噪声。有的机器也可以处理ISO带来的噪声,但由于运算能力有限,其效果比不上用外部软件后期处理的效果,反而带来画面细节丢失、模糊、粘连等现象。所以选购时要注意。<BR><BR>4,既然高ISO带来的噪声有大有小,并从客观成为反映机器画质的好坏的重要指标,那我该如何去比较?<BR>首先一个原则:不要看官方样片。接下来,如果您能找到此机器的高ISO样片,那是最好!去那里找呢?这里给几个网址,不过都是国外的:<BR>http://www.steves-digicams.com<BR>http://www.imaging-resource.com<BR>http://www.dpreview.com<BR>好了,当您选定的机器圈定在几款之后,您就可以去看看这机款在高ISO设置时候的噪声表现,从而轻易找到自己最喜欢的。<BR><BR>5,如果别人没有标注,我如何知道这个照片的ISO值?<BR>方法很简单,一般的样片都保留一种叫做EXIF的内嵌信息,把图片下载到硬盘用Turbo Photo相册或者编辑器的图像属性就可以看到ISO设置。<BR><BR>如果知道一幅照片的光圈、快门、ISO和是否使用闪光灯,就可以大致知道这幅照片的曝光量了。这些拍摄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一批。<BR><BR>参考文章:<BR><A href="http://www.hutuspace.com/show.aspx?ID=63233047225390625047"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3355>http://www.hutuspace.com/show.aspx?ID=63233047225390625047</FONT></A><BR></P><P align=left>最后的附图是几款流行机器在ISO400时候的表现!图片来自dpreview.com:<BR></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88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1/iso-1.jpg" width=449></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测光系统与设定</P><P align=left>我们已经了解了像素值、光圈、快门、ISO、拍摄模式的含义。现在拿到一个相机的参数表,您大概就能知道他是针对哪一类消费者而设计的。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要探讨一个和相机使用方便与否密切相关的,同时也跟将来您是否能准确的利用相机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测光系统。<BR><BR>现在一般的DC一般至少支持整体测光和点测光两种测光方式以及-2到+2Ev的曝光补偿。有的DC支持更多的测光方式以及常见的比如包围曝光的曝光方式。那么,让我们一一来认识这些基本概念。<BR><BR>我们知道,除了手动的设定光圈快门外,还可以让相机在固定光圈下选择快门(光圈优先)、固定快门速度下选择光圈(快门优先),甚至全自动的选择。那么,很显然的一点,相机必须要测量出需要拍摄的对象、场景的明暗程度,否则就无法做到上面几个拍摄模式。至于相机电路如何去实现测光,我们不关心,我们只关心不同的测光方式,对我们的照片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BR><BR>先来看看整体测光,尽管各家厂商对此基本的测光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但基本原理仍然是一样的。相机捕捉到整个拍摄范围的光场分布,然后进行某种平均运算,(可能是加权平均,譬如中间的占的比例要比周围强),得到一个平均的光强度,然后根据这个光强度去决定快门和光圈应该设置在多少。换个角度思考,简单地说,这个办法实际上是相当于相机调整光圈或者快门,使得整个照片的平均值在特定值上。我们知道,数字化好的照片,亮度可以在0-255之间变化,那么这个平均值大约就在128附近。换到传统摄影上,这个叫做‘中灰’。<BR><BR>大多数情况下,自动的全局测光表现还是好的,就算拍摄接过主体出现曝光不足或者过度,那么其程度一般还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传统的胶卷,宽容度大,出现一点偏差,无所谓,所以一般的装胶卷的傻瓜机多数时候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DC不同,DC的宽容度要小一些,所以自动的全局测光拍摄的结果,比传统胶卷傻瓜机要容易出问题。一般的问题,最最最典型的问题是:逆光自动模式拍摄,主体(人)偏黑。这是什么原因呢?<BR><BR>仔细思考前面讲到的整体测光的道理,我们照片拍摄的主题相机是不知道的,尽管初学者常常把拍摄的主体放在构图的中央,但是相机可不敢随便认定那些部分是我们关心的,整体测光实际上相当于把整个画面当作我们都关心的主体。其次,我们希望曝光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肯定在128中灰附近。譬如人脸,我们一半就觉得实际上主观感觉应该偏亮才是正常的。但是相机根本不明白这些。所以,错误产生了。<BR><BR>具体说来,当逆光的时候,由于要拍摄的人实际上只占画面中间一部分,周边全部是亮很多的光线。这样平均下来,整体亮度一定很高,相机就错误的认为,应该减少曝光量使得这个平均值最后出来在中灰部分。这样一来,最后的照片,人脸自然就黑不溜了。<BR><BR>相反的,如果人站在一个黑板面前拍摄的话,相机会认为整个场景太黑,于是加大曝光量,最后造成人脸过曝光。<BR><BR>看来我们有两个规律:<BR>1,如果我们关心的主体在整个场景中相比属于小面积,低亮度的东西,譬如逆光拍摄。那么整体测光自动模式拍摄的结果就会出现主体曝光不足。<BR>2,如果我们关心的主体在整个场景中相比属于小面积,高亮度的东西,譬如站在黑板前面拍摄。那么整体测光自动模式拍摄的结果就会出现主体曝光过度。<BR><BR>看来自动模式确实只适合完全不懂摄影的人使用。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他的毛病,可不可以纠正呢?毕竟自动模式使用起来最方便啊(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然而更常用)。<BR><BR>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除了待会我们要讲到的点测光外,一般的也是通用的办法是采用曝光补偿。<BR><BR>所谓曝光补偿,就是说当相机工作在手动以外的模式下时,为了决定最后的曝光参数,对所依据的测光结果的一个偏差。单位是Ev,Ev这个单位多少,我们一开始不用太关心,需要关心的是,当曝光补偿为正的时候,表示在原有测光结果上增加曝光量,相反,为负表示降低曝光量。显然,逆光拍摄需要增加主体曝光量,曝光补偿为正;黑板前面拍摄则应该减少主体曝光量,曝光补偿为负。记住:白背景正,黑背景负。<BR><BR>那么,正负知道了,数量呢?可以说,对于点测光,我们可以精确知道应该补偿多少,可是对于整体测光.....???由于各家的系统不一样,具体场景不一样,这个可还真难把握!所以,对于使用整体测光的自动模式,要只能靠经验了。:(<BR><BR>正好,我们可以引出点测光的介绍来。点测光,顾名思义,就是不对整个场景做平均,只对一个测量点周围做平均。一般简单的点测光都是只测量中间一小块区域。显然,我们可以把点测光的中心点现对准我们最关心的主体,按下一半快门测光(一般的DC相机都支持双程快门),然后移开重新构图,然后拍摄。<BR><BR>那么您结合上面的知识一定会问,这样一来岂不是无论如何,我测光的那一块区域,最后曝光出来,亮度一定在128中灰附近了?是的,没错。这样的好处是,您可以选择您认为在最后的照片上应该处于中等灰度的地方进行测光,准没错。可是,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曝光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别慌,向下看:<BR><BR>点测光其实和曝光补偿一般是结合起来用的。怎么用,先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一般的DC照片,在同一张照片上,能表示的最亮的部分(>240)和最暗的部分(<16),在实际场景中光强度换算成Ev的话大约差5-7个Ev。以5为例,如果用从1-5的数字来表示,那么中灰自然是3,在这样一个表示下,经验上,相对亮度为1的一般用来表示黑色的泥土、无法看清楚细节的黑暗角落等比较恰当,相对亮度2一般用来表示头发、阴影等偏黑单可以看到细节的部分;灰水泥、皮肤的稍偏暗部分、头发的稍偏亮一般曝光到3中灰比较恰当;明亮的皮肤、白墙上的淡阴影、一般落在4比较合适,5则一般是没有细节的白墙等高光部分了。<BR><BR>于是,我们根据上面的经验,大致就可以估算点测光时使用的曝光补偿。譬如:如果对着人脸的平均部分测光,那么曝光补偿应该在+0.3到+1.0之间。如果对着白墙测光,那么曝光补偿应该在+2-+3(可惜好多相机到不了+3)等。但注意一般不要选择太黑和太亮的目标测光。最经典的就是拍摄人像,对着人脸测光,曝光补偿一般用+0.6,如果希望拍出来白点,就用+1.0。<BR><BR>好了,介绍了整体测光和点测光的基本知识,经验。如果您还不放心,可以使用包围曝光的方式,所谓包围曝光,就是一次拍3张,分别是按照您的测光结果拍摄一张,过曝一档(一般是0.3Ev),欠曝一档各拍一张,这样即使测光有误差,总由一张效果最好,加上后期处理,基本上保证不会在曝光问题上出废片。数码相机拍摄成本低,所以包围曝光功能自然更加实用。但注意,不是所有相机都支持包围曝光的。<BR><BR>选购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求,在测光系统相关功能上做出选择。<BR></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参数汇总</P><P align=left>我们已经了解了几个比较难懂的基本参数,这一讲,我们将把所有相关的参数汇总起来。<BR><BR>1,感光器材 类型一般有CCD,CMOS,Super CCD等,消费类相机感光器材大小一般从1/2.7"到2/3",像素130W到上千万,参见关于像素的文章。<BR><BR>2,输出尺寸 一般的相机一般都能输出比起感光器材像素值小很多的照片,譬如1600x1200,这种特性一般有两种好处,1,必要的时候,通过输出小的照片,节省<BR><BR>存储卡空间,2,小的照片往往比全尺寸的输出要清楚,特别是尺寸小到1/2以上时尤为明显。<BR><BR>3,拍摄短片功能。这个不用说了,对于DC来说,也不要抱太大指望。<BR><BR>4,镜头参数。这个要详细说一下:<BR><BR>光学变焦倍数:<BR><BR>变焦倍数的计算,是以长焦端拍摄的范围是广角端的几分之一来计算的。3倍变焦意味着最长焦的时候,可以把‘井’字划分的拍摄对象,中间一格(1/3)放大到全屏幕。<BR><BR>常见DC的支持3-12倍。大变焦有两个好处和一个坏处,好处1,可以轻松拍到远处的景物;好处2,可以方便灵活的构图。坏处,一般处于长焦的时候,拍摄质量会下降不少,再加上处于长焦的时候,镜头的抖动被等比例放大,容易拍花照片。需要注意的是,变焦倍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的焦段必须参考换算后的焦段参数,譬如35mm-350mm,是10倍变焦,28-280mm也是10倍。但是二者区别很大。一般来说,35mm代表了标准的镜头,小于35mm的时候,属于广角镜头。数字越大,表示望远(长焦)能力越强。普通的镜头都是从35mm起步的,如果能达到28mm则相当于有广角功能,自然更加实用。广角镜头一般用于在狭窄的空间里拍摄更大范围的景物,特别对于建筑摄影来说,非常实用。同时,350mm自然比280mm在望远能力上更强,经验来看,28-80mm的焦段是最常用的。280mm的望远能力基本上也和350mm相差并不多(350mm相对280mm来说,仅增加了1.25倍的变焦能力)。所以选购的时候不要一味看着长焦能力,要兼顾自己的应用目的,选择最能覆盖自己应用的焦段。<BR><BR><BR>最短聚焦,无论相机有无微距模式,其实只需要关心最短聚焦能力就基本上能把握此DC在拍摄微距时候的能力。微距拍摄是消费相机的强项,原因恰恰是因为其CCD面积小,镜头容易做到很短的聚焦能力。一般来说,最短拍摄能够达到10厘米以内就及格了,能够应付多数静物、昆虫的拍摄。如果此类应用要求高,最好能够达到5cm以内,甚至2cm。<BR><BR>数码变焦。由于后期处理很容易做到,而且不可能带来更多的拍摄信息,所以此类功能属鸡肋一个,不用太关心。更不要把数码变焦乘以光学变焦得到的数字作为整个变焦能力的表现,Js经常用这个相乘的数字误导大家,要千万千万小心。变焦能力只能看光学变焦。<BR><BR>防手抖功能。这个不用说了,特别是长焦相机,如果没有此功能,长焦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即便是普通焦段,这个功能仍然属于非常实用的功能。一般的防抖系统可以把安全快门速度放慢2-3倍。</P><P align=left>5,聚焦能力<BR>主要要要看是否支持手动聚焦,同时聚焦的技术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指标。<BR><BR>6,拍摄模式<BR>拍摄模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支持手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三个重要模式。请参考<A href="http://www.52hutu.com/library/1/a&s.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3355>光圈与快门的介绍</FONT></A>。<BR><BR>7,曝光补偿<BR>请参考,<A href="http://www.52hutu.com/library/1/mesure.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3355>测光系统的介绍</FONT></A>测光系统的介绍<BR><BR>8,感光度设置<BR>请参考,<A href="http://www.52hutu.com/library/1/iso.htm"><FONT color=#333355>影响曝光的其他参数</FONT></A><BR><BR>9,白平衡<BR>当环境光源本身带有少量色彩信息的时候,DC可以通过设置白平衡来达到拍摄出来的照片颜色的正常。一般的DC都支持自动白平衡,和几种预设模式。要注意是否支持手动白平衡。<BR><BR>10,内置图像处理<BR>常见的内置图像处理包括,降低噪点、锐度调整、饱和度调整。有的相机甚至支持内置软件灰镜,用于强制降低入射光强度。<BR><BR>11,连拍能力<BR>如果您要抓拍或者新闻摄影,这个参数就很重要,连拍能力一般用每秒多少帧来表示。要注意,有的相机的连拍速度跟输出尺寸有关系,只有在小尺寸输出的时候,连拍能力才会跟强。<BR>此外,按下快门到真正拍摄这段时间(快门迟滞)的大小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抓拍的成功几率。<BR><BR>12,闪光灯参数<BR>一般的DC都支持内置闪光灯,一般要关注的是其是否支持防红眼闪光模式,接驳外闪的能力如何。<BR><BR>13,存储卡<BR>目前流行的有CF,SD和记忆棒等,存储卡自然越大越好,而且一般都是购机后自行配置,所以价格是首要因素。除了SONY记忆棒,其他的价格都差不多。但记忆棒一般只用在SONY的DC上。<BR><BR>14,取景系统<BR>一般相机都配有一个LCD为主的取景器,但是由于比较耗电,所以往往配有传统的旁轴取景。稍微高档点的消费机,配备有基于LCD的仿单反形式的取景器,但其本质和后面的LCD是一样的。真正的专业DC才会配备单反光学取景装置。<BR><BR>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LCD是否能旋转,旋转的LCD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购图和特殊姿势的拍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但每个厂商为实现类似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不一样,有的是LDC可以翻转,有的是取景器可以转动,有的是镜头可以转动。<BR><BR>15,接口<BR>支持USB是一定的,但是USB一般有1.1和2.0区分,速度差别很大。此外,推荐使用外置读卡器进行相机照片的读取,不但是速度快,而且非常方便。<BR>还有一个接口,是相机是否支持直接安装绿色镜(佩有标准口径螺纹)。如果要稍微专业点,至少要有两块常用滤色镜,UV和偏光镜。多数消费类机器都没有此接口,需要一个叫做转接环的东西来安装滤色镜,有的甚至连转接环都没有,只有稍微高档一点的机型才支持直接安装滤色镜。如果要为将来拍摄考虑,那您选购时一定要看清楚了。<BR><BR>16,电源系统<BR>电源系统主要要关心一下参数:<BR>(1),续航时间。这个当然越长越好。一般,少开LCD,少用闪光灯,少用来回变焦都能延长电池续航能力。厂家的参数往往是参考参数,其一般都是指在不开闪光灯、不开LCD、不变焦的前提下,新电池连续拍摄的能力,所以只能作为参考。<BR>(2),电池兼容性。有的是特殊专用电池,这就意味着您一般需要一块备用电池,而这个配件的价格一般比较贵(数百元甚至上千)。幸好有兼容的电池在市面上出售,不过质量价格也是参差不齐,选购时不妨实现了解一下。<BR><BR>17,总体尺寸与重量<BR>这个纯粹看个人喜好了。<BR></P> <P><IMG height=64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2.gif" width=64><BR>拍 摄</P><P><SPAN class=style2><STRONG><FONT color=#009f55>拍摄基本功</FONT></STRONG></SPAN></P><P><FONT color=#333355>拍摄清晰的照片</FONT> <FONT color=#333355>保证曝光的正确性</FONT> <FONT color=#333355>避免颜色的偏差</FONT> <FONT color=#333355>理解构图的含义</FONT></P><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保证照片的清晰</P><P align=left>即便您不知道如何调整曝光、如何构图。但您要得到一张可以应用的照片,您至少要保证这个照片是清楚的。其他的方面,则大可使用傻瓜自动模式等。可别小看这个问题,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况且,模糊的照片可是最难后期处理的,所以必须在拍摄时候就把好关。<BR><BR>首先,您要先阅读和理解了本站前面关于选购相机的基本知识后,再来阅读本节内容。<BR><BR>原则1,正确的聚焦。<BR><BR>现在的数码相机,在自动聚焦状态,当开机后,镜头就不断的随着景物的变化自动的寻找着焦点,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按下快门,都可以得到聚焦正确的照片。但事实上,失焦的照片却屡屡出现,典型的,人是模糊的,背景确是清楚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三种:<BR><BR>1,由于自动的聚焦需要一定时间,当这个过程还没完成的时候,您就迫不及待的按下了快门。<BR>2,自动聚焦的算法可不一定是中心点聚焦,尽管多数情况下,中心点是首要保证清楚的;或者主体根本就不在照片中心上。在不了解这点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错误。<BR>3,由于光线太弱,而恰好相机的聚焦需要一定光线条件。<BR><BR>有一种聚焦原则可以轻松避免前两种情况的发生,那就是:<BR><BR>首先,选择您想要拍清楚的那个主体;把相机取景的中心点对准他,按下一半快门聚焦(一般的数码相机都支持按下一般快门中心聚焦,如果不支持,那么可以等待自动聚焦结束),聚焦结束一般的相机都会有提示。从LCD观察聚焦结果,没有问题的话,按住快门不放(!!用于保持这个聚焦),移动相机镜头,改变构图画面到自己满意的位置,按下快门。<BR><BR>如果,这个主体实在太小了,相机镜头反复移动都无法聚焦在上面,那么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选择一个跟主体位于同样距离的另外一个物体,聚焦在此物体上,然后移动构图到主体上。由于距离相同,自然聚焦不会错。<BR><BR>如果这个办法还不行,第三招。可以尝试聚焦到尽可能远(只要要比拍摄目标远N倍)几百米外的目标,进行聚焦,如果有可能(譬如有光圈优先模式),把光圈设置到最小。这个方法利用了景深的特点,可以用于应急之用。<BR><BR>对付光线弱,也有招。在被摄物体的等距平面上设置一个光源...后面的就不用说了吧。<BR><BR>当然,办法也是多多的,但是与您对相机的了解有关,了解得越深入,就应用的越巧妙。<BR><BR>原则2,快门足够快,手足够稳<BR><BR>对于一般人来说,快门足够快是有说法的。安全快门的定义:安全快门的时间大约是您的焦段的倒数。譬如,一般的相机,开机后不变焦的话,焦距在35mm,此时的安全快门就是1/35秒,如果快于这个快门那么一般就不会因为手抖造成模糊,那么相应的,如果开到3倍变焦放大后,焦距变为100mm左右,这个时间就缩短到1/100秒,可见,越是长焦应用,越需要端稳相机,这是可以理解的。10倍变焦到350mm那么就需要快门快于1/350秒才安全了。根据实际拍照时候的变焦程度结合您机器镜头的具体参数,您很容易估算出这个安全快门的速度来的。<BR><BR>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快门速度达不到这么快怎么办?如果您得相机有防手抖功能,那么安全快门速度可以适当放宽2-3倍,譬如原来是1/100,打开防抖动后,估计1/50一下都比较安全。<BR><BR>如果仍然达不到呢?那就要看人的因素了,训练有素的摄影师手持拍摄35mm变焦情况下,可以做到1/10秒都拿的稳,超出安全快门3倍之多。<BR><BR>那么如何拿稳呢?<BR><BR>一:避免使用机背LCD取景。LCD取景就意味着您的手臂必须伸展把相机防在眼睛前方至少20cm处,虽然这样很容易让别人看到您用的是数码相机(不可否认,有部分人喜欢show的:-) ),但是手臂力矩的增大造成更大的抖动。所以,如果能用旁轴或者同样位置的小型LCD取景器,自然眼睛的贴近,手臂收缩,达到了稳定的目的。当手臂手回来后,还要注意夹紧,这样就更稳了。<BR><BR>二:坚持先按一半快门,在全部按下的取景拍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按下瞬间对机体的力度冲击。(有点像射击,对吧)<BR><BR>三:双手拿相机是肯定的了,但是不按快门的手只能起支撑作用,千万不要施加横向用力,这样容易造成旋转抖动。<BR><BR>四:如果能找个稳定地方依靠是最好的了,找不到,蹲下用手肘支撑在膝上也是可以的。<BR><BR>接下来,总之DC拍照没有太多成本,多拍几张进行挑选也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上,nikon的相机有个功能就是连续拍摄若干张自动选择最好的一张存储。<BR><BR>最好的最终方法是用三脚架,现在便携的国产三脚架也就100来元,但是却大大保证了拍摄的稳定,特别是拍摄夜景这样需要慢速快门的场合。<BR><BR>满足1,2两个原则后,基本上就能避免大部分的模糊废片产生了。最后贴图说明失焦模糊和抖动模糊的具体症状。<BR></P><P align=left>这是失焦模糊<BR><IMG height=600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2/clear-1.jpg" width=427></P><P align=left>这是抖动模糊<BR><IMG height=533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2/clear-2.jpg" width=640></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保证曝光的正确性</P><P align=left>大家都知道曝光要正确,可是,什么是正确的曝光呢?<BR>最简单地说,如果您不追求特殊效果,那么至少您所要拍摄的主体要符合三个条件:<BR><BR>1,没有曝光过度。曝光过度表现为一片死白的区域,什么都看不出来。<BR>2,没有曝光不足。曝光不足则表现为漆黑一片,也是什么都看不出来。<BR>3,拍摄的对象看起来接近平时对其亮度的普遍认知。譬如,煤炭是黑的,你把它拍成灰的了,就算过度了;墙壁是白的,你把他拍成灰色自然是不足;本来白皙的皮肤拍摄的黑黝黝的,这也是不行的。<BR><BR>先看第1,2条,这个好理解。使用相机的自动模式,一般都能轻松满足。3,利用上一次讲到的光圈和快门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曝光。请参考:<FONT color=#333355>测光系统与设定</FONT> <FONT color=#333355>谈谈数码相机的测光</FONT><BR><BR>这里只需要提醒:<BR><BR>1,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曝光过度后的细节无法用软件来恢复,但是曝光不足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所以,如果不能兼顾二者,宁可让其稍微曝光不足。<BR>2,数码相机的CCD,其现实的亮度往往要比实际出来的亮度要大,所以,CCD上看似曝光正常的图片,在电脑里往往会略微曝光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Turbo Photo要把曝光不足作为第一个常见问题拍出来的原因)。<BR></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避免颜色的偏差</P><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FONT> </P><P align=left>通过基本的了解,现在我们至少可以拍摄出一个曝光还可以,也不模糊的照片了。这样就能满足一般的需求了。但是,针对数码相机,还有一个新的需要您关注的参数,白平衡的设置。<BR><BR>* 什么是白平衡?<BR><BR>我们平时看到的景物,都必须有光源才能显现。然而光源可能本身是带颜色的。一般拍照需要的光源,必须是在经过三菱镜色散后能够得到从红色到紫色连续的光谱,如果不连续,那么具有其缺失颜色的物体拍摄出来自然会不真实。就算是连续的光谱,也可能因为在各个波段分布的差异造成其光源颜色离标准白色有出入。光源有了颜色,自然拍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会染上同样的颜色,数码相机可以很容易的在生成图像的时候调整其颜色,而这个调整功能就是白平衡的设置。顾名思义,就是让拍出来的颜色均衡,白色的物体拍摄出来还是白色。<BR><BR>计量光源的颜色,一般用色温表示,太阳光大约5500K色温,可以看作是白色。小的色温表示偏红(暖色调),大的则偏蓝色(冷色调)。<BR><BR>常见的明显有色的光源是白织灯,2500K低色温偏红,这个大家都有体验。冷色调最常见的是太阳落山后的傍晚,景物偏蓝色。日光灯也属于冷色调,其色温常见的为6500K(略偏冷)。<BR><BR><BR>* 为什么传统相机没有这个设置?<BR><BR>传统像机采用胶片感光,由于光信号没有数字化,自然不能在相机里面进行色彩的改变和处理,因此没有白平衡的概念。所以,利用传统胶片拍摄严肃的作品,光源的色温相当重要。<BR><BR>* 白平衡设置错误体现是什么?<BR><BR>体现是照片偏色。譬如,在白织灯(2500K)下拍摄物体,如果白平衡设置成日光(6500K)模式,那么拍摄出来的照片自然偏红。相反,在阳光下拍摄人像,白平衡设置为白织灯,那么拍出来的画面就偏青蓝色。这是相对的。<BR><BR>* 白平衡工作原理是什么?<BR><BR>我们知道,图像数字化后,有R,G,B(红绿蓝)三个通道来表示颜色。白平衡实际上就是给这三个通道乘上3个不同的因子来改变整个图片的色彩感觉。譬如,照片偏红,那么就给红色乘上一个较小的因子,蓝色乘上较大的因子,处理后,就不偏红了。<BR><BR>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不难想到,后期处理也可以很容易恢复偏色图像。实际情况是,当环境光的色温变化不复杂时,确实如此。<BR><BR>一般的相机都有自动白平衡,这个自动白平衡其实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在这个模式下,相机会采用某种通用算法去分析场景,显然当这个办法一旦失灵,自动白平衡就会出大问题。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您看了本文,了解了白平衡后,请不要使用自动白平衡设置。<BR><BR>* 有利必有弊,白平衡的功过分析<BR><BR>DC多出这样一个设置,看上去时更强大了,但是可惜的是,相当多DC用户根本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一般相机出厂时候,缺省设置在存在潜在问题的自动白平衡上......所以,最后,DC用户反而会更加抱怨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颜色不对?!(因为传统相机一般相当于都设置在日光模式,拍摄出来接近眼睛所见)<BR><BR>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实际环境光看上去的效果,譬如就是要白织灯的那种温暖的感觉,那么这种需求时,您可以设置为阳光模式。因为人的眼睛认为阳光是最接近白色的,所以设置成这个模式拍摄出来的感觉就最接近人眼看到的真是色彩感觉。<BR><BR>当且仅当我们期望或需要反映真实准确的物体本身颜色,不希望其受到环境光源的颜色影响时,才需要且必须设置为和环境光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了,这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一般的DC都提供这样几种模式:<BR><BR>最冷->最暖<BR>闪光灯-阴天-阳光-日光灯-白织灯<BR><BR>还有的DC提供手动白平衡,所谓手动白平衡,使用的时候,就对着一张白纸进行评估,用得到的结果进行拍摄,那么白色的东西出来仍然保持白色。如果您需要拍摄静物(为您的商品拍照),家里的光源色温未知,为了让拍摄出来的商品颜色接近真实,那么这个功能是非常实用和必须的!<BR><BR>* 如果环境光源一个是暖色掉一个是冷色调咋办?<BR><BR>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有人会在酒吧的五彩光源下进行严肃的反映物体本身颜色的摄影吗?<BR><BR>最后结论:<BR>如果你什么都不懂,设置到日光模式都比设置到自动白平衡模式在概率上要好。<BR></P> <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理解构图的含义</P><P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FONT face=宋体></FONT> </P><P align=left>真正最容易从一张照片看出拍摄者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构图。<BR><BR>构图-画面的组成形式。这起码有3重意义:<BR><BR>1,画面上有哪些东西<BR>2,这些东西的空间和位置关系是怎样的<BR>3,这些东西、元素说明了什么<BR><BR>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针对这三重意义,必定是:<BR>1,画面上没什么东西——简洁<BR>2,元素间排列是美的——平衡<BR>3,你能知道摄影师的主题——突出<BR><BR>当然,这里面的技巧实在是太多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让您读完后就立刻成为一个构图高手,但是却设法提供几个立刻就能改变您的作品的最基本办法:<BR><BR>招数1,把相机竖起来。90%的初学拍摄者都没想到相机竖起来也可以拍摄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如果你去旅游,希望陌生人帮你拍到此一游的照片,这些陌生人10个有9个会横着拿相机。有一次,我充当这个陌生人角色给一对老年夫妇代拍,我认为竖构图更紧凑,于是把相机竖着拿,结果这对夫妇非常紧张,对我说:相机要拿平,要拿平...<BR><BR>事实上,如果拍摄单人人像,70%的情况下,我会把相机竖过来。所以,不要担心竖过来拍摄会影响你的相机,试试吧!<BR><BR>招数2,让你要拍摄的主体充满一半以上的空间(当然不能太满了)。<BR>还是到此一游照,又一次,朋友给我炫耀去了哪里哪里....拿出照片来,首先看到的是景物本身,然后下面很多人,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朋友的身影...,一般的拍摄者总希望能节省胶卷(我认为),恨不得在一个画面上圈下所有的东西,人、背景...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a,不知道拍的是什么,b, 由于a,所以浪费了胶卷(存储卡)。<BR><BR>招数3,试着把拍摄的对象摆到旁边去。摄影不等于排版和建筑,居中、对称限制了构图的灵活。所以,当你按下块门前,尝试把主体偏到左右1/3处,很简单,但是画面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BR><BR>招数4,尝试不要站着。改变拍摄的姿势,不要一味只知道站的笔直,如果你不想改变,那么你的拍摄对象总可以坐下吧?总之不是你改变就是你的拍摄对象改变,变着变着,不一样的感觉就出现了。<BR><BR>如果你大胆的尝试以上4招,你至少会发现,你拍摄的照片尽管仍然还是不行,但是已经和普通人的照片有了很大区别。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BR><BR>1,多留心别人的好的作品,广告、电影、杂志摄影...要留心好的东西,遍地都是,不一定非要模仿,只要达到能分辨哪个好、哪个不好的水平就足够了!<BR><BR>2,能够分辨好坏后,自己联系才会有目的。否则自己都不懂审美,又如何去提高呢?一般来说,做到第一步(学会区分好坏)后,你的水平立刻就会有明显的进步。<BR><BR>最后,介绍一个偏招、捷径:<BR><BR>练习书法,最好是行楷。行楷很容易入门,而且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和摄影的构图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以练的好书法的人,在寻找最佳构图的时候速度了敏锐度也非常的强...这个经验是我的经验,信不信就由你了。</P> <P class=style2>经验与技巧</P><P><FONT color=#333355>摄影构图与观察力</FONT></P><P><FONT color=#333355><BR><FONT color=#000000>如同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一样,摄影师也可以被看作是创作家。通过取景器摄影师能够把千变万化的素材加工成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通过变换摄影器材,他能够巧妙地处理这些素材,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潜力。<BR>和流行歌曲作者不同的是,他不能从形体上改变题材。只有具备训练有素的锐敏的视觉他才能运用想象力进行构图。这里我们将讨论的就是这种对构图十分重要的观察力,以及能使一幅摄影作品具有独创性的一些构图基本规则。<BR>规则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在摄影构图中有一些应当遵循的规则,但这仅仅是为避免一些典型的弊病。 <BR>一、地平线和三分法<BR>三分法以及“千万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这两个规则或许你已经很熟悉了。就拿三分法来说,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是一个可以运用或者说可能被滥用的一项规则。设想把你的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这样你就得到九个长方形或九个正方形。<BR>从理论上说,在风景类的照片中,地平线应该置于两条横线之一的位置上(例如上横线),被摄体或者镜头焦点应在下横线和纵向钱之一的交叉处。当然,这一规则将适合某一些照片(例如风景照片),它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的构图。<BR>还有另外一种处理地平线的规则,即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因为这样会把画面切割为二。如果天空景致特别迷人,就给它大部分画面,如果不是这样,就把地平线移到上方,以避免平淡无味的天空占有更多的画面。<BR>二、被摄体位置<BR>把主要被摄体放在画面中什么位置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你把能用来改善并增加画面趣味性的衬景放在什么位置上,也是举足轻重的。<BR>拍摄人物时,摄影者通常总是想把他们直接放在画面中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弊病,这就使画面四平八稳,如果水平握持相机,看起来就会更糟。转动相机以取竖画面,把人物移到画面一侧,再配以有趣的背景,就会大大改善构图。<BR>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衬景就能得到更有趣味的构图,让人物站着或靠着一个有趣的物体,如装饰考究的铁栅栏、门柱或背靠树木,例如让人物偏离画面正中并且竖握相机拍摄。<BR>三、背景和前景<BR>千万不要忘记,你最终得到的照片将包括你在取景器里所见到的一切,画面将不仅仅只有你所要拍摄的主题。你必须考虑到背景和前景。你的主要被摄体应与照片上其它物体保持和谐,注意背景不要破坏或转移人们对主要被摄体的注意,而应尽可能完美地烘托主要被摄体。<BR>如果背景大繁杂,可用调节光圈的方法使背景焦点不实,如还感到不理想,还可以用更换镜头或变换拍摄角度的方法以改变背景。<BR>要避免被摄体后面出现的高大物体,例如树木、路灯杯柱等,因为它们看起来象从主要被摄体上长出似的。画面边缘出现一部分焦点不实的人体也可能造成不良的效果。<BR>如果人物是主要被摄体,被摄人物就应姿势自然,不要立正站着,不要看镜头,让他们望着画面外的远处,或让他们看书读报,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手段。 <BR>四、边框的选择<BR>这种技巧常常用于“巧克力糖盒”的装璜摄影。它包括用前景的物体框住景物或被摄体,最常用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庭门等。<BR>拍摄前你可以利用光圈和景深预测装置来使主体周围的景物焦点清晰或焦点不实。画面上方和一侧焦点不实的树枝将有助于框住所摄景物,并使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被摄体上。焦点清晰的边框可能也是很吸引人的,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分庭抗礼。<BR>古代欧洲城市常见的拱门可以把视线引到狭长的鹅卵石路径或为田园景色加上边框。<BR>古建筑物外面的装饰考究的栏杆和庭门可以使建筑物照片更加别致风雅。接近拍摄并且利用前景作为边框就要使用小光圈,因为这类照片边框和被摄体都应当在焦点上。<BR>五、阅读画面<BR>在很多方面,欣赏一幅画面宛若读一页书。我们的视线全自然地横扫画面或进入画面而落到焦点上。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自画面下方弯曲的小径会把你的视线引到靠近画面上方的人物或建筑物上来。看这样的画面时,你的视觉就会下意识地跟随这条小径,自下而上地来到拍摄焦点。<BR>画面上的对角钱也会引导你的视线,例如一条蜿蜒的海岸线或者流经峡谷的江河都会引导你的视线。顺着这类对角钱,你往往会观察到视线好过的所有画面成分。<BR>六、图案结构<BR>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到处都能发现一些图案结构,利用在日常物体上发现的图案结构能够创作出趣味盎然的,甚至是超现实的照片。<BR>很难一下举出例子,因为能拍摄图案照片的可能性是无数的,你可以寻到现成的图案,也可以从玻璃上的倒影中得到图案。此外,不同颜色的类似物。现代楼房的混凝土和钢材的建筑结构都可能成为图案。你还可在结构设计中找到相似的或重复的部分,选择一个适当的视点,在即景器中进行一番周密的剪裁,你便可以得到这类图案照片。<BR>七、填满画面<BR>另外,对某些种类摄影非常有用的构图法是使被摄体填满画面,对于动体摄影来说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技术。你所需要的只是被摄体,它周围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会分散人们对趣味中心的注意力。<BR>接近被摄体,但不能漏掉任何重要部分。用一个动作填满画面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带有杂乱背景的一幅动体照片不是一个完美的照片。<BR>这种技术不仅仅可用来拍摄动体,如果你要拍摄静物,而画面中又不需要表现其它物体,这时你可以靠近被摄体使波摄体充满整个画面。<BR>八、器材<BR>选择适当的器材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需要满满一大提包的镜头。虽然富有选择力与想象力的眼睛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是选择适当的工具有很大帮助。<BR>可变焦距镜头在构图中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变换焦距和视角你可以精心地选择被摄体,而且不用移动位置进行拍摄。你还可以去掉难看的或有干扰性的物体,或把画面充满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你也可以把更多的景物包括进来而获得一个更好的透视和更大的景深。<BR>如果你必须在远处进行拍摄的话,望远镜头有助于把动体充满画面。半广角镜头对场景和风景照片是很有用处的,它有助于你完成“三分法”构图,给你较大的取景范围,从而有助于拍出带框的画面,同时还能把前景物体也摄入镜头。</FONT><BR></FONT></P> 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br> <P><IMG height=64 src="http://www.52hutu.com/library/3.gif" width=64><BR>处 理<SPAN class=style1><STRONG><FONT color=#0000ff>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FONT></STRONG></SPAN></P><P><SPAN class=style1>对比度和宽容度,兼谈直方图的理解<BR></P><P>当你开始调整一个照片的时候,是否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多调整选项,我该先用那个呢?用了后,图像有会变成什么样子呢?<BR><BR>所以,你必须先知道描述一个图象画质的若干个指标、概念。这第一讲,我们先从对比度和宽容度谈起。为什么要选择两个来谈,是因为这两个东西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BR><BR>首先这两个概念都是针对整幅图像而言的,所谓针对整幅图像,意思就是说无论你是个给我一个大图还是小图,看不看得清局部无所谓,只要是能看到整个图象,我就能得出结论的图像指标。<BR><BR>对比度:图像上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的差别大小。这里的差别,不仅仅是指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区别,还跟最大值和最小值各自占有的能量比例有关。说这么多概念都没用,这里举个例子,下图从左到右,对比度依次增大,大家一看就明白了。<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031953125058.jpg"><BR>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对比度增大,黑的地方越来越黑、面积越来越大,白的地方也是一样,整个画面变得‘通透’起来,色彩也越来越浓。1好像蒙了一层雾,2有点数码相机拍摄的原始照片的感觉,虽然黑白都有,但是面积不大,色彩也没有突现出来。3,处理的恰好,4,有点过了,5,树叶的细节都看不清了。<BR><BR>等等,对比度加大后,为什么原来的细节,特别是暗处和高光处(譬如黄色的叶子)都看不清了呢?这个很好理解,其实增大对比度的后果就是黑得更黑,白得更白,由于数码相机数字化的表示范围是有限的,0-255,再黑黑不过0,再白白不过255,于是到后来,所有暗处的细节全部成了0,自然什么都看不出来了。<BR><BR>那你要问,如果一台数码相机,拍摄某个场景的时候,黑的地方啥都看不见,亮的地方也啥都看不见,是不是说明这个相机不好呢?是的——引出宽容度的概念:照片表示的细节的能力覆盖的实际场景的亮度范围大小。<BR><BR>由于捕捉下来的东西,如果由于宽容度不够,丢失了细节,那么想从软件恢复不大可能。所以,照片宽容度的上限是取决于相机的,后期几乎无能为力。要测量相机宽容度很容易,挑选一个场景,譬如白天屋内,朝着窗户拍摄,由于外面的光线要比屋内强很多,所以要同时把外面的和里面的都拍清楚,就需要相机有足够的宽容度了。逆光拍摄人像也是一个很考验相机宽容度的场景。<BR><BR>当拍摄的照片进了电脑,后期处理的时候,对比度和宽容度就成了冤家,一般来说,对比度越大,宽容度就越小;反之宽容度越大的照片,对比度看起来就越小。譬如上面的例图,当对比度小的时候,绿色的树页和黄色的树页分布都很清楚,但是,随着对比度增大,慢慢的,绿色的树页处于阴影的全部成了黑色,而黄色的树叶的高光部分则慢慢变成了白色,无法再分辨。<BR><BR>那么,好的一个数码作品,再处理的时候就要考虑二者的折衷了,一般的原则即:增大对比度,去掉灰蒙蒙的感觉,但是注意不要让所表现的主体或这所需要的细节随着对比度的增大而丧失。除非你要的就是这种极端的对比度效果。<BR><BR>好了,两者的概念清楚了,相信现在给你一幅图片,您也能对其对比度和宽容度两个参数做出评价。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有一种定量的参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的看出1)对比度是否足够?2)如果丢失细节,那么丢失了多少?<BR><BR>答案就是——直方图:<BR><BR>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多么深奥难懂的话题,其实直方图的概念非常的简单。就是一个统计。怎么统计?前面讲到,数字化的图像,其亮度的范围是0-255,(255是一个byte,8位二进制能表示的最大整数,24位真彩色(3个8位)的图像都是这样。而对于16位每通道的图像来说,这个范围是0-65535)。那么,具体亮度为0的有多少像素呢?亮度为1的呢?....为255的呢?好了,我们把每个像素的亮度都统计一遍,不就知道了吗?直方图基本上就是如此,只不过显示的是相对的数量。<BR><BR>一个典型的直方图:<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068625000064.jpg"></P><P>区域1表示接近纯黑(看不出细节)的像素多少,区域2表示暗部像素的多少,区域3表示中间亮度,4表示高光部分,5则表示接近纯白(看不出细节)得像素多少。<BR><BR>解读直方图(以下是一般规律,不一定都准确):<BR>1)两头大中间小表示对比度大。两头大说明阴影和高光的区域特别多,这样图象看起来子让对比度大了。相反中间凸出则表示对比度小。<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098828125052.jpg"></P><P>另一个<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158296875061.jpg"><BR>2)两顶头有冲击,说明细节已经失去。有冲击表明大量为0或者255得像素,一般的原因是调节对比度多大,造成暗部全部小于0被强制为0 。<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181015625035.jpg"><BR><BR>3)1,5两个区域没有像素,一般表示图象发灰,利用自动色阶、自动对比度可以很轻易纠正。<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209328125090.jpg"></P><P>4)1,2,3,4,5基本按照逐步递增关系,5最大,表示曝光过度<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229125000049.jpg"><BR>5)1,2,3,4,5,基本按照递减,1最大,表示曝光不足<BR>附图:<BR><IMG src="http://www.52hutu.com/board/Photo/63233/63233971244546875017.jpg"><BR>好了,会看直方图,你的左脚就迈进了数码暗房的大门了。赶快练练眼吧!<BR><BR></P></SPAN><br><br>[此帖子已被 聊天儿 在 2007-9-20 16:47:48 编辑过] <P><FONT size=6>内容翔实,慢慢看,我已经下载,谢谢聊天!</FONT></P> 哈哈,太复杂了!~~~~~~~~~~ 原文由 翻江鼠 发表: <br><P><FONT size=6>内容翔实,慢慢看,我已经下载,谢谢聊天!</FONT></P><P></P><P>鼠哥不客气,发这个帖子,主要还是昨天我到江边上,晓月和安安都有数码相机,然后又跟您聊到相机的事情。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这是我的心愿。</P> 简单一点,聊天儿妹妹,我们互换相机就可以了!~~~ <P>原文由 山东龙 发表: 哈哈,太复杂了!~~~~~~~~~~ </P><P><FONT size=4>真晕!!!保存着慢慢看吧。</FONT></P> <FONT color=#ff0033 size=6>原文由 山东龙 发表: 简单一点,聊天儿妹妹,我们互换相机就可以了!~~~ <BR><FONT color=#0000ff>这!聊天儿,机会来的太突然了!相机一定要换哈!一定要换!</FONT></FONT> <P><FONT size=6>雪中送炭!<BR>俺正想睡呢,送来一个枕头!</FONT></P> <P>原文由 山东龙 发表: 简单一点,聊天儿妹妹,我们互换相机就可以了!~~~ </P><P><IMG src="http://www.china-ws.org/bbs/Htmleditor/teeth_smile.gif">哈哈哈,龙哥,你要后悔,我的相机是零四年买的,属淘汰的了。</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