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26

访山西王阎锡山的故居

山西的冬泳朋友说你要了解山西人就是研究山西王阎锡山,今天抽时间走了一趟山西五台边河山参观了阎锡山的故居。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31

转:阎的一个秘书回忆
阎锡山为名,其字伯川,乳名万喜,别号龙池。故里原为五台县河边村(解放后属定襄县管辖)。阎在为人处世上很有自己的特点。
      阎锡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推翻了山西巡府陆忠琪的统治,登上了都督的宝座。这年春节,阎要“回家过年”。只因是都督“登基”后的第一次省亲,属下分析这必然是一种衣锦还乡的意识心理,一定要安排得既周密又隆重,显示出督军府的气魄。于是,庞大的随从人众、礼品物件、有崭新的军服也有笔挺的洋服、三十多辆大小车马等,拉下列单让督军定夺。阎锡山迷缝着眼,拿笔圈划下几个交属下。属下官员一看,弄得瞠目结舌,不知高低。原来,阎锡山圈定了一辆陈旧的美式吉普和两名没有家的士官和一名司机,其它自备。
      车到离河边十华里的芳兰镇,阎让减半速行驶。到了河边村西头,即让停车。阎下了车,取出了他外祖母给他做的衣服,十分认真地穿好。然后,和颜悦色地叫上那位士官和司机,步行着进村去。阎一边走一边招呼村民,还不时地询问石沟街两边做生意的经济人,价格呀、产地呀,等等。阎一行四人,足足用了一个小时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事后,随行士官请教阎,为什么要这样。阎答道:“孙先生(孙中山)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从这次归乡省亲以后,阎锡山凡是有返乡探亲,就用不着再吩咐了,其属下自然就按那一次归乡格式去安排,一辆普通车,一身家乡服,几样简单礼品,几个随从人员,车到芳兰减速,车到河边村口停住,下车换服,步行进村。这个习惯,阎锡山从二十四岁开始,直到离开大陆为止。



门票50元,当地人凭身份证免费进入



街景


邻居家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35


阎宅内景

阎宅内到处都能看到阎的语录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38

本帖最后由 四元柱 于 2013-12-10 19:40 编辑














阎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造福一方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44

转:阎锡山垫钱
           一九三三年(民中二十二年),阎锡山修筑同蒲铁路时,委派太原绥靖公署工程处处长李其昌(字文斋),负责地方材料、灰、砂、石等方面筹备事宜。
      这年正月,李处长来到河边营业公社时,正巧碰上青石村的石匠武德珍。于是会同阎锡山的表兄曲清斋、族兄阎福斋,经商议言定,将旋桥用三百万中方(长宽各一丈、厚一尺、为一中方)料石,按每中方二十元大洋的价格承包给了武德珍。
      事后,武德珍仅凭河边公社时言定的一句空话,就跑到太原工程处。在打听清楚建桥及石料开采的地点在西山石头村背后时,与工程处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一回到河边就让庆春泉用大车将雇用的七八十名石匠以及米面、工具等送往西山得前开了工。
      开工后,武德珍去工程处签订合同时,李处长提出每中方按十九元,武不同意,经数次往返交涉,都无济于事。全同既签订不了,预支款也就领不到,于是武德珍便只好回到了河边,将此情况如实报告了清斋和福斋。并指出:“前些时李处长在这里会同两位老先生,说定每中方按二十元,可到太原后李却变卦了,改成了十九元。”曲清斋听了,对李处长这种说话不算数的做法很生气。当时就说武德珍不会办事,李处长不按二十元给你,你就回来吧。武听此言,便将工人全部撤回停工了。
  
    监工员将武人走工停的情况报告李处长后,李即派人将武打成的料石经验收,每中方按十九元的价格发给了武德珍。武说他因此而赔了大洋六百元,雇工的工资也兑不了现。曲清斋知道后对武说:“你不用怕,是我让你回来的,我给你扣李处长的工资。”李处长知道此事已闹坏了,便让郭廷兰同他一起到河边向曲清斋解释,说他为了省钱才一律按十九元出包的。曲生气地说:“武德珍赔了大洋六百元,你应负责。”李处长敢怒而不敢言。只是说:“我这也是为了给公家省钱。”这时阎锡山的族兄阎福斋,看到清斋正在火头上,便不让人将此详细经过告诉阎锡山。但此事还是被阎锡山知道了,他提出从庆山堂付给武德珍大洋。并嘱咐勿告他二哥(指曲)。清斋得知阎锡山在垫付后还固执地一再坚持要扣李的工资。这样一直等到阎锡山从太原回到河边亲自向曲解释:“修建同蒲铁路需要料石很多,如果每中方省一元钱,那就能省数万元。况且,李是咱的佣人,今天不用他,明天他就得背上铺盖回河北老家,你不必和他生气。”曲清斋听后当即向阎表示:“我错了!”
      后来,郭廷兰与李处长又到营业公社时,那天天气较冷,曲清斋备了好酒好菜进行招待。席间,曲斟了一杯酒递给李处长说:“文斋今天要多喝几杯。”李站起身,双手接过酒杯喝了。曲又斟第二杯酒时,郭逐提出:“李处长不会喝酒,请老人家一杯顶十杯吧。”打这以后,才解开他们两人之间的疙瘩。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46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50





室内展览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52

阎府内景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54

阎内佛堂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19:57

本帖最后由 四元柱 于 2013-12-10 19:58 编辑

转:阎锡山家教
       阎锡山乡居时,只要有机会,就对阎家及其亲戚进行教育,并以“孝”为先。他常说只爱自己的子女是“下爱”,是不孝敬的人,与禽兽无异。因为禽兽只能“下爱”,没有理性,不能“上亲”。他要求族人等要有职业,学习本人从业的相当知识;要有健壮的身体;要勤劳刻苦,精于职业和和应有的技能;处人要和气,忍让等等。他不准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干扰地方官员的行政,违返国家法令,如有,要严办不饶。他勉励族人等自我成长,不能依靠关系,要依靠自己的本领。
      早年阎族有阎树梅等,幼年遭受继母之苦,青年从军,一直在傅作义将军部队当兵,由排、连、营长直至1927年晋升为团长。1929年,阎军被南京政府裁军会议决定裁减官员七八万人时,其中就有阎树梅。经傅报请阎批准时,阎未加考虑就即准去职。阎锡山族侄阎志仍(字述先)在太原斌记五金行任协理时,以为有姑父曲清斋的依靠,生活放荡,好出风头。1935年夏,阎志仍乘人力车路过柳巷南口警察岗位时,因警察未能及时给他的人力车夫指挥行道,就顺手举起手杖(那时叫文明棍)将警察打了几下,打得警察头破血流,激起太原市警界的愤怒。警察局长程树荣当即据报请示,阎依法严惩。阎志仍闻之,即从汽车管理处借了一辆红牌小汽车潜逃老家河边村(当时衙门的红牌小汽车,出入城门不经检查),深居不出有数月之久,此后经曲清斋(斌记五金行经理)训示,阎志仍才有了一些收敛。阎族及阎的亲戚人等,多以经商为主,多数就地经商,做点乡村生意。阎家还有不少人守家在乡,以自耕或代他人种田而谋生,终身为佃。
      阎锡山乡居河边村,生活起居,工作、会客、向有定时。每日早晨天刚亮,太阳尚未出山之时,即带数人外出,绕文昌堡外周围小路慢步散步。经常是从堡子大门下坡经五道庙旁向东叫狐子窝的小路,到堡子东南岗地,站在高地向四周撩望,面对初出山的太阳,每好稍停几分钟,呼吸所谓“东来紫气”,然后再转北行由田间小道至堡子东北石沟,随时随地观望地形,计划为河边的建设作一估计。每日行走约二、三华里,每遇乡识村人,总要举手招呼,遇有长者老者,还要停步交谈几句,问长问短,表示尊敬。如偶然停步不走时,总是有要事要办,当着随从秘书执笔,就地口授笔录,书成念过,如无修改,即在原稿上划一“速”字,嘱随从速送机要发出。此种情况多属重要电文或手谕。
      阎乡居,一日三餐每饭必与全家同桌,三代老少,有说有笑,共享天伦之乐。侍者旁立,有呼速应。阎次子志宽,人称二少爷,时年十二三岁,健壮粗大,聪明而好思考,阎父喜如掌上明珠,每外出散步,志宽必随后。志宽喜爱毛驴,乃嘱村人识者采购骨架最精、皮毛最美的两头,交专人伺养;平时闲着,不准别人供唤,只供志宽回家时观赏;时有外人见之,莫不叫几声“好驴好驴,福气真大。”志宽随其祖父到马棚,到场外,到田园,好边看边问,有的地方还要问个究竟。阎每有暇,常到石沟街营业公社与其表兄、族兄用掌柜伙计攀谈,从而知晓村乡一切。阎不拘形式,随随便便,不知者一见,有的常认为是新来的掌柜。因而言阎为“老掌柜”者常有之。如傅作义与薄永注在天津寓所闲谈时,常称阎为咱们的“老掌柜”,其来源也许与上述有关吧。阎对小伙计也很随便,看出哪个有出息时,就对人说:“这个孩子行,将来要吃几天麦子窝窝头(指白面馍馍)。”
      阎锡山曾受父命亲编《阎氏家族自治规章》,分十一章,二十三节。章节条款繁多,有族训、族规、组织、族祭、教育、族产等,应有尽有。阎为此作了自序。序中有“民国二十年(1931)冬在野身闲,父命编《家族自治规章》,……编拟成书,呈正余父,命与族人讨论后即印散族人,而为吾族后世子孙皆有所遵行。在家为好子弟,在社会能为好人民。而吾历世先祖之嘉言懿行遂永垂不朽也”等语。此后阎在河边办起医院、育婴院、在文山栽种松柏树等,均动机于此。
      是年春节,阎对本族人祭祖拜年有了新规定:大年初一早八时,阎氏家族男子均集于文昌堡阎书堂宅院。因阎氏家族各代图像挂在北院主房内。集齐后按辈序大小前后横排整齐,指定一人唱礼,先拜祖宗,然后按辈序拜年,均行磕头礼。拜毕,由族长训话,训示族人一些处世的道理。然后到祖坟祭祖。凡能行走者,无论长幼老少,均须同行致祭。阎本人及其父其叔都不例外。家乡逢年祭祖为历代习惯,如有失礼村里就指责非议,尤其大人物,更是如此。阎对此特别重视。每逢清明节祭祖坟,河边村一带,有一种多年旧俗,全村各姓,均有“纠首”负责,按本族各户,轮流担任。所谓“纠首”,实际上就是主其事的负责人。在清明节前半月,就负责准备上坟祭祖的一切。到时除备有香、纸、酒等祭品之外,还必须准备铁锅几口,馒头几十斤,肉菜、盘碗筷勺等。祭祀毕,按所有人数分为几摊就地野食。年老者讲述历代的历史和传说,大都为善言和艰苦治家之举,训告后代。小孩们不懂事,乐于每人分得两个馒头,吃顿有肉有大锅杂烩菜,皆大欢喜。河边阎族,名头不小,但经常能吃到白面馒头的没有几家。现在看起来也许是不符事实,在那时确实是千真万确的。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20:02









老虫 发表于 2013-12-10 20:03

四元柱逛虫也逛,他看实地虫看像,
他说好的留下影,
两人欣尝都一样!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20:07






潘冬子 发表于 2013-12-10 20:57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0 2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欣赏不交钱!:lol

老鲨 发表于 2013-12-11 05:15

:D:handshake:victory:

四元柱 发表于 2013-12-11 11:43


阎家的一块石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山西王阎锡山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