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qi 发表于 2014-1-31 11:41

百二河晨泳队向全市泳友拜年啦!(过大年的由来)

本帖最后由 liqi 于 2014-1-31 12:07 编辑

“年”的起源 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物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人开始主要靠渔猎和采摘野果生存,后来进入了农业种植和畜牧饲养的时期。“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它的上半部是一个“禾”,顶上下垂的那一笔,就是现在禾字顶上的一撇,代表沉甸甸的谷穗;下半部是一个“人”字。禾与人重叠,就象一个人背着收割的庄稼,一幅典型的秋收景象。所以,“年”字的初义,是粮食丰收,也就是庆祝一年的粮食丰收。 年的演变 农历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也就是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1949年建政后,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春节”这一名词才正式规定使用。 过年的传统风俗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农历新年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到元宵节(正月十五)结束。这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小年扫尘(陈)和祭灶(祭祀灶君),它是整个过年庆祝活动的开始。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内容和艺术性更趋成熟。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集装饰欣赏和实用于一体,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内容有各种动植物及掌故,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刘海戏金蝉,及各种戏剧故事。 年画,是民间最普及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过年买几张年画贴在门上,或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作为过年的装饰和标志。年画形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年画的题材非常广泛,人物、花卉、山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都可以用作为年画题材。 祭祖,大年除夕祭祀祖先和神明,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的庇佑,并祈求新的一年能够事事顺利。这个祭祀祖先的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辞旧迎新放鞭炮,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燃放爆竹,放爆竹可以创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重要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则可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概因“岁”与“祟”同音。 食俗,有蒸年糕、包饺子,及大年三十丰盛的菜肴。 多彩多姿的民间庆祝活动,包括庙会、唱戏(各地有不同地方戏)、唱驴皮影及其它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舞龙、舞狮、武术杂技、各种杂耍、说唱弹拉、踩高跷等等。整个过年的庆祝活动实际上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盛大博览,精彩纷呈、群英荟萃、美不胜收。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也叫 “上元节”。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或放焰火。千姿百态的彩灯争奇斗艳,再配上各种灯谜,更增添了雅兴,使得这项活动具有雅俗共赏、万民欢乐气象。元宵节往往也是过去皇帝与民同乐的节日。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他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天山南北 发表于 2014-2-5 16:56

:D

皮皮爱冬泳 发表于 2014-2-7 09:20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二河晨泳队向全市泳友拜年啦!(过大年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