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 发表于 2007-10-4 21:43

《耳如饕餮》----漫谈音乐

<P><FONT size=7>《耳如饕餮》----漫谈音乐</FONT> </P><P>&nbsp;</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 人自诩为万物之灵,于是理所当然的把这个世界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学术上,把“是否会劳动”作为区分人与其他物种相别的主要特征,而也有一些学者把是否拥有“情感”作为甑别低级动物与人类的判断,要探询“情感”一词是否为人类所特有,本文不及,但我之理解正是人类情感的稀缺产生了音乐。 </FONT></P><P><FONT size=5>何谓“稀缺”?就是人类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 </FONT></P><P><FONT size=5>上古洪荒之时究竟世界为何种模样我们不得而之,我们只能勉强通过遗留的种种痕迹来探索过去,然而这种探索究竟可靠不可靠尚不敢定论,毕竟相对于漫漫修远的过去,人类走过的“文明”之路比起蒙昧的历史来得短暂得多,我们探索过往的手段也是十分缺乏的。不是有“史前文明”一说吗?这个“史前”带着神秘和些许浪漫的味道,我相信。 </FONT></P><P><FONT size=5>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到八万年前,那只用仙鹤腿骨做的骨笛居然还能演奏出完整五度音乐。真不敢想象这样一副场景:当一个原始人把猎物弄到手,勉强填饱肚子之后,居然会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着夕阳,用带着鲜血味道的口吹起悠扬的曲子,野兽们就在不远的地方逡巡。 </FONT></P><P><FONT size=5>一位朋友有个观点,大抵是说“音乐起源于恐怖”,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FONT></P><P><FONT size=5>“音乐起源于恐怖”的观点是想说人之初对周遭境地的陌生和畏惧,因而用声音来壮胆,于是出现了音乐。持此观点的谬误,在我看来是将“声音”和“音乐”混淆一谈,或者说是将“集”代替了“子集”。 </FONT></P><P><FONT size=5>物理学上的解释“声音是震动引起的”,对于音乐我不妨下个浅显的定义:有规律的声音。“规律”何来?来自于情感。如果能将电锯的噪音和汽笛的尖锐称为音乐的话,我们说这个人的精神或者说是情感出了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新锐音乐家”将噪音变为音乐,但大抵也是遵循了“规律”的吧。 </FONT></P><P><BR><FONT size=5>人类之进化,如同婴儿成长之过程。 <BR>襁褓中,婴儿没有多少“情感“可言,充其量是许多本能在指挥行为,此时人的脑袋中一片混沌,等待启蒙。当长到一定的时候,他(她)会产生一些情感需求了。或者他(她)会举起手渴求你的拥抱、或者他(她)会随着你的笑容高兴,这时候”情感“出现了。再长大了,他(她)对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一直陪伴身边的亲情并不能满足了,友情、爱情随之而来。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情感稀缺的过程,这和人类的发展何其相似。 </FONT></P><P><FONT size=5>力不能及,才有了所谓“文明”,这样看来,音乐的起源就显得清晰一些了。 </FONT></P><P><FONT size=5>不妨作个浪漫一些的假想:一个原始人爱上了另一个原始人,除了能拿出猎物表达感情以外,他发现自己没有其他办法,于是他开始将口中发出的一些声音组合在一起,居然发现是那么的悦耳,第一只“歌曲”诞生了。呵呵,只是假想。 </FONT></P><P><FONT size=5>颠覆并不意味着行动意义上的挑战和调侃,而是力求还原事物的本质。不讲“为什么”,而说“是什么”。 </FONT></P><P><FONT size=5>未对“大师”一词作过考证,姑妄定义为“在某方面有高人一等特殊才能并且有卓越贡献之人”。 </FONT></P><P><FONT size=5>说到音乐“大师”,一大串名字就会涌到我们脑海中: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马勒、德沃夏克、勃拉姆斯、西贝柳斯。。。。。。 </FONT></P><P><FONT size=5>但问题来了——怎么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呢? </FONT></P><P><FONT size=5>在曾候乙墓出土之前,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的古乐只有五度音,即宫、商、角、徴、羽,少了半音FA和SI。这样一来,中国音乐的艺术性和学术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而当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重现天日的时候,世人咋舌了:原来在两千多年前,那个叫中国的地方就有了完整的七音阶,而且那套编钟能毫不费力的演绎三个八度,连变奏也行。那时候的欧洲、美洲是什么样子呢?别说音乐了,用“茹毛饮血”形容恐怕都不为过吧? </FONT></P><P><FONT size=5>那么,这套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编钟究竟是战国时候哪个“大师”使用的乐器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也不可能记载。大概是中国传统文化过于璀璨,以至于忘记了将“音乐”归纳到能成“大师”的行列中,传说中的《乐经》不是被秦始皇一把火烧了吗?有很多时候我妄想传说中的《乐经》还静静的躺在某一个黑暗的角落,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该是多么的惊人。 </FONT></P><P><FONT size=5>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高雅在其“精致”和“系统”;中国古乐是一种闲逸的享受,闲逸在其“自由”和“民间”。 </FONT></P><P><FONT size=5>交响乐出现在西方的时候,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欣赏,而他们之欣赏不排除附庸风雅的成分,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显示地位和身份的“政治活动”,不是有海顿创作“惊愕”嘲笑坐在包厢中昏昏欲睡的贵妇人一说吗?中国古乐也有宫廷音乐,但生命力最长的却并不是在朝堂上响起的“文艺演出”,那些旋律或者出现在远离人间烟火的《高山流水》处,或者飘扬在浓墨重彩的《春江花月夜》间,或者是《苏武牧羊》时一场季候的雪,或者是《十面埋伏》中铮铮而鸣的剑。。。。。。 </FONT></P><P><FONT size=5>曾经很认真的用耳朵比较过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其感受如同看一个修饰得体的翩翩少年与长髯齐胸、睿智隐忍的老者之间的对话,象翻阅一本装帧精美的巨著般小心翼翼和闲看线装古籍的拍案叫绝,更象喝一口生产线上下来的红酒和品一壶山泉浸泡的绿茶。 </FONT></P><P><FONT size=5>通俗意义上的音乐“大师”其实是交响乐盛行的国度制定的游戏规则下的产物,所以“大师”的名字中没有中国人的名字也就不足为怪了。论作品的深度,窖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那坛好酒怎么也不会比才两百多年就称为“古典”的产品来得浅薄;论演奏水平,难道《琵琶行》中那个“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女子就比帕格尼尼差?论理论,散落又传承的古琴谱就一定没有五线谱上蝌蚪那么高深? </FONT></P><P><FONT size=5>“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公认和关注,才可能是“世界”的。面对“大师”,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和被放大无数倍的渲染,而当我们回头看见牧童在牛背上吹起横笛的时候,我们都会会心一笑。 </FONT></P><P><FONT size=5>大概中国人的音乐历来只是“玩”的成分多于“做”的成分多些吧,不必在乎什么“大师”,当哪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收视率被一群吹萧弄笛的东方人挤占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论“大师”的话题。</FONT></P><P>&nbsp;</P>

做的比说的好 发表于 2007-10-4 22:08

<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人不懂音乐,更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音乐!</FONT>

南飞雁 发表于 2007-10-5 18:32

<P>&nbsp;</P><P>&nbsp;</P><P>  <FONT color=#0909f7 size=6><STRONG>佩服版主的博学</STRONG></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耳如饕餮》----漫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