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遭50年一遇暴雨无伤亡 排水标准为200年一遇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4/0405/20140405090015968.jpg 香港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天气,冰雹打穿商场顶部,雨水灌入。(图片来源:网络)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4/0405/20140405090021791.jpg乱云飞渡警示香港将面临高温气候(图片来源:网络)
雨季降临,4月30日,香港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天气,并一度出现冰雹,实属罕见。至今,有地区被水浸,但未发现人员死亡。
大风大雨中慌乱与狼狈总不可避免,但这不能遮掩香港“天灾应变计划”机制的日趋完善。按照相关计划和指引,打工族收到公司提醒提早下班、所有学校自动停课、社区开放庇护站、警察舒缓下班人流、消防人员处理倒塌树木、媒体及时报道台风进展……政府和民间机构各司其职,风灾应变几已成为香港的自然反应。
与内地的大多城市相比,香港地处沿海,地形复杂,加上常遭台风和暴雨侵袭,属内涝的高发区。尽管大雨不断,台风肆虐,香港却并未出现“观海”的情况,也鲜有市民因灾死亡。面对暴雨、水浸、强风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香港是如何解决这个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的呢?
遇暴雨发三色警告 第一时间调配救援 针对暴雨,香港天文台会由弱到强依次发出黄色、红色、黑色暴雨警告。黄色暴雨警告信号发出时,表示一些低洼和排水情况欠佳的地区可能发生水浸,红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则表示水浸情况会更严重,可能导致混乱。
每当大雨影响新界北部,如果预计低洼地区可能或正发生水浸,天文台就会发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发出水浸警告后,天文台会把有关报告送交政府部门及电台和电视台,以便向市民广播。媒体会定时报道最新情况,直到大雨预料不会再对局部地区引致任何严重影响。
水浸特别报告发出后,新界北渠务部紧急控制中心便会启动,渠务署及相关部门随时准备疏通淤塞管道和河道。消防处、警务处、政府飞行服务队及民众安全服务队会调配救援资源和救护车疏散和援救水浸灾民。
“水浸”前未雨绸缪 排水标准200年一遇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曾发生多次严重水浸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到2010年,能造成严重社会或经济影响的“严重水浸黑点”已经全部清除。到了2011年,香港仅剩16处中、小程度或轻微的水浸地点。
为全面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特区政府在1996年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按照香港政府渠务署发布的标准,防范洪水方面,市区排水干渠系统200年一遇,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则为10年一遇。
周详的设计,包括不断的巡查、清沙及修理在内的预防性维修计划,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香港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 此外,渠务署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黑点”地区住户提供“预警短信”服务。当天文台做出预警,渠务署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通知他们将有暴雨或台风到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水浸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香港年均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区域性暴雨周期变得更短。香港渠务署对治理方法进行了检讨,意识到必须恢复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治理难题。为此,渠务署在整治下水道及防洪工程中注入保育自然生态的元素。在元朗排水绕道工程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试验,试图通过重建湿地、水塘等方法,寻找可持续性的抗涝方式。
遇强风:资讯渠道畅通 市民自我防护意识强 作为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香港有多种畅通的渠道发送应急信息。香港夏季热带气旋频繁,出门查天气是多数香港人的习惯之一。香港天文台为配合市民的需要,推出了“我的天文台”手机应用,很多年轻人都会利用智能手机“出门先看天”。
每逢风灾雷暴等天灾,香港天文台的高级科学主任可能是“出镜率”最高的政府人员,在多年的实战和演练中,香港已经形成了唯天文台“马首是瞻”的应变机制。
此外,香港天文台与传媒高度配合,每逢天气出现异常,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网站,都会把最新的天气资讯摆放在显眼位置;各公共场所包括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都会悬挂标准化的天气预警级别。
虽然常有人抱怨天文台发布的风球信号是“虚惊一场”,但是,香港市民普遍把天文台的预警“当回事儿”。香港的公司一般会在天文台宣布悬挂8号风球前两个小时让员工下班,确保住得远的员工可以在风球到来前顺利到家。
遇大地震机会小 港府仍推应变计划 香港位于欧亚板块内,而并非处于板块边缘。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欧亚及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并贯穿日本、台湾及菲律宾。香港距离这条活跃地震带颇远,发生大地震的机会很微。
针对地震及海啸,香港特区政府制订了《天灾应变计划》,如发生破坏性地震或遇到其它未预计的紧急情况影响香港,保安局将会启动紧急监援中心以统筹各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应变行动。
据香港天文台网站报道,1905年以来,香港的有感地震从未引致任何伤亡,其中绝大部份的地震烈度为“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的V(五)度以下,最高记录则是1918年由距离香港300多公里汕头附近发生的地震所引起的VI至VII(六至七)度。
开支少见效大 香港防灾教育很划算 香港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和山体滑坡。
20世纪70年代初,在高速发展和缺乏风险管理的情况下,香港建造了大量不合安全标准的斜坡,导致发生多宗滑坡灾害,伤亡严重。为了更有效地防治滑坡灾害,香港当局在1977年成立了土力工程处,专责规管山边的发展和边坡的设计、建造和维修。土力工程处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及公众教育。
“山泥倾泻警告勿轻视,远离斜坡莫迟疑”,这是一句在危险地带常见的标语。香港大多数市民都知道,山泥倾泻警报生效时,应远离陡坡,避免驾车经过山坡地区,受山泥倾泻威胁的房屋居民,应前往安全地点暂避。市民应取消非必要的约会,尽量留在家中。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事前的教育推广十分重要。”香港天文台科学主任陈营华认为。与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相比,防灾减灾教育无疑是一项“划算”的工程。土力工程处报告称,在降低山泥倾泻风险方面,公众教育所需的费用远低于工程开支。
“风雨由天定,安全在人为。”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说道,防灾减灾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民众的灾难意识和对有关自然现象的理解上。“风雨始终会来,是否造成伤亡全看我们自己事前做了什么准备。”
预警信号普及进课本 香港的每一个中小学生,都知道预警信号的基本含义。香港中小学课本,会教学生理解有关气象警告信号和机制,及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土力工程处就参与了新高中学制地理及化学科课程教材编制,提供相关资料,包括14本书册、海报、宣传品等,以提升师生们对斜坡安全的知识。
政府部门还会在电视台播放宣传片,在繁华地带派发宣传品,举办巡回展览、安全讲座、摄影比赛等。比如,土力工程处曾制作短片——“山泥倾泻警报生效期间怎样保护家人和自己”,在雨季来临前在电视台播放。
“8号风球悬挂后,应留在室内安全地方;红雨警告时空旷地方工作人士暂停作业;家中应备有微型收音机、手电、哨子等应急用品……”这是香港政府保安局编制的《趋吉避凶建议手册》中的内容。保安局曾通过民政事务总署、社会福利署、教育署派发1万本小册子,还派发10万张印有防灾指南的书签。
香港天文台出版的《基础气象知识》,每本售价港币40元,向大众推广气象知识,让市民更了解影响香港的天气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这本书共有101页,以浅白的文字介绍基本的气象知识、天气观测技巧、香港常见的天气情况,以及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全球现象。
企业合同写明防灾措施 香港700万人口中,有近365万的就业人口,企业成为防灾减灾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企业内很多防灾减灾教育,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比如,每一名新进员工签订雇佣合同时,会看到合同中清楚写明黑色暴雨和台风警报时的应急措施。
另外,《雇员补偿条例》也规定,在8号或以上台风警告或红色、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间,雇员在上下班途中遇到意外而受伤,均划为工伤,雇主需负补偿责任,员工维权有法可依。
企业特别是公共部门的企业,在明确责任的同时,对危机教育的宣讲也不遗余力。比如港铁公司,作为香港最大型的运输系统,定期举行各种公众教育活动,并与香港警务署、消防处、医院等紧急服务部门定期进行演习,一来可使广大乘客有应急响应、处置的意识和技能,二来也让员工掌握紧急事故来临时的应变和疏导程序。
:lol: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