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老墙
欧洲风情的沂水路上裸露着吸人眼球的老石墙: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与人同在。从个人的心灵之墙、私家庭院之墙、社区的华丽之墙乃至城市的护城之墙。自人类以降墙无处不在。国家的象征塞外大漠上的伟大之墙长城,民族的图腾耶路撒冷的哭墙,冷战的产物昨天的柏林墙,还有气势恢宏的紫禁城的红色围墙。墙的语义、墙的隐喻、墙的形象以及墙的气质等一一印痕在芸芸众生的记忆深渊里。各位,请随我来瞧瞧这日日月月与我们擦肩而过扑面而来的岛城老墙吧。
石墙:
欧洲风情的沂水路上裸露着吸人眼球的老石墙,尤为出彩的就是站立在3号大门口的这堵异类石墙。它在百年前伴着城市的诞生而降临,它被多方人士佐证为岛城最老最美的石墙。它由不规则的岩石艺术地垒筑了8个拱形山墙,任凭雨打风吹,坚毅执着地挺立在这迷人的老街上。百年来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生成变迁和沧桑物语。越过爬满墙头的藤萝枝蔓,透过植立的沉郁老树,有些落败的王邸仍彰显出曾经的富丽堂皇。当年这儿的主人曾是叱咤风云的晚清王爷升允,想必此地曾繁花似锦门庭若市。时光倥偬,人去楼非朱颜改啊!但这道墙,这道有质感的老石墙依然如初。酷爱老墙的摄影人李四多年来拍出了许多牛碧的片子,我有幸在他那儿一饱眼福。不同季节、不同时分的石墙镜头,还有它旁边的原美国大使馆,它斜对面的原英国大使馆以及黄叶满地的感伤的晚秋老街等情景。被李四的机子毫不留情地一网打尽。那影像的片断、那镜像的细节至今令我不能忘怀。东南边小山丘上的基督教堂的晨曲暮钟日日在石墙壁上回荡,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客的欢语笑声天天在石墙壁上回响。。。。。。
铁墙:
绵绵的漆黑铁艺栅栏深深地插在石基里,铺天盖地的占据了上坡的平原路的一边。穿过抽象图案的栅栏“山大”医院里的独特风光尽收眼底。看医生的、查身体的、望病号的、来送饭的人员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围着急救的、抬着病危的人群跑前跑后忙里忙外。这道墙,就是这道能阅尽露天景色的铁栏老墙。多年来竟成了城市大众生命质量王国的国境线。当年,我家老爷子就在墙里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时光,我常常顺着铁栅栏溜达散步向外张望。去年春天的一个黄昏,从美国回来的Peter曾约我在铁墙下碰头,陪他一起进去看望他生病的母亲,故地重游的我此时心潮汹涌感慨万千。墙里面的人们日夜渴望着早点回家,墙外的人们经常无奈的被亲人送了进去。。。。。。铁墙的马路对面是一爿爿圣洁的寿衣店。躲在其中8号甲的是两栋由空中廊桥连接的小楼,别有洞天的美景叫人赞叹不已。民国时代的“平原”和“复兴”两家书店在这老街上已归隐多年了。。。。。。
红墙:
始自大学路桥头终于鱼山路桥尾的这段醒目的红墙,多年来一直是老城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酱紫的墙面和土黄的琉璃瓦联袂打造了多种文化多种风格的建筑群落。从鱼山路的大门观瞻瞬间进入视线的是壮丽的欧式大楼,挡住去路的那四根高大的廊柱,像四个雄伟虔诚的耶稣门徒般的日夜守护在这座充满基督教精神的大楼门前。20多年前,我平生第一次踏进大厅借阅老柴的《悲怆》交响曲总谱时,高中生的我顷刻像触电一样被那高大空旷的空间所震撼,那一刻,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穿过穹顶的天窗洒满了我风华正茂的身子。十几年前,我曾与乐队沐着月光在神的目光下奏着摇摆乐。但些许神秘的后殿大院至今我未越雷池半步,每次路过仅从红墙外窥视多教混居不伦不类的寺庙景象。。。。。。鱼山路红墙对面就是名满学界的陆侃如、冯沅君伉俪的故居,在这个清幽的老院里时常能碰到慕名前来的后学情侣。大学路悠长的红墙名扬四海,川流不息的Bus、轿车,过往的行人游客,观摩展览的、欣赏画展的来来去去。做学问的人士到这儿打听以前杨振声校长的寓所,干影视的分子跑到对面的胡同里,站在当年黄氏兄妹呆过的老房子前寻找灵感,有良知的文人墨客恒常到正对面的那条幽静的小巷里去凭吊我们的老舍先生。。。。。。
在今春正月的一个小雪飘飘迎雨点的下午,逃出聚会的我顺着黄县路的百年桥头溜达到了红墙对面的14号大院,几进院落天井的对称式红砖老楼就座落在有风水意味的形意八卦图形中。站在7号楼门洞里叼着烟斗的长者给我说:这十栋老楼建于1932年,老楼里的故事十天十夜都讲不完。正聊着“咔嚓”的快门声钻入了我的右耳朵里,我扭头一看,一个MM蹲在东南墙角边上,左手端着专业机子右手在空中打量比划着。好奇的我身不由己地往前走,沙沙的脚步声惊动了沉醉的摄影人,她猛一抬头我俩的眼光刹那在半空中相撞。“OH!原来是你!”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大年初二Party上的相逢不日竟在这里邂逅,此时的角儿就是身在京城心在岛城的江雪MM。“每次回家我必到这儿转悠转悠,我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与这条有红墙的老街一起‘读过’的”噙着泪花的她说…… :handshake:victory: :lol :victory: 楼主介绍的这几处墙确实很典型,可幸得是从我记事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仍然保存完好。 谢谢小任的介绍,有机会去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