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胶海关
所在地:新疆路16号,原大港一带建筑师:施特拉塞尔·房建总监;汉斯·费特考尔
建筑造价:约18万金马克
施工: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
业主:大清国海关税务司恩斯特·阿里文
建造期:1913年8月至1914年4月
现状:楼体保存
一如胶州法院,胶海关也是德占时期最后完成的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这些建筑都是在刚刚启用后不久,就永远成了只供德国人追忆的历史遗迹。尽管在1897年至1914年间,法院和海关始终都是德国人最为关心的东西。
海关大楼最初建在栈桥老码头。随着港口的北移,1911年,海关移至大港,最终于1914年迁入那里新落成的四层大楼。资料显示,占地12亩,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的海关大楼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托尔斯顿·华纳在其所著《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描述说:该砖木结构的建筑有高高的斜屋顶,横向的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风格派手法,主入口开在纵侧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形壁柱承重。
整个海关大楼是注重功能性的设计典范。建筑外部装饰仅为窗台板的花岗岩条石,黄粉墙,红瓦顶,风格简洁大方。
中国海关的历史可上溯至1860年。海关按欧洲模式组织,属英帝国管辖。港口城市的税务司皆由欧洲官员充任。1898年,整个胶州保护区宣布成为自由港。所有由海路运进或运出青岛口岸的货物均不征税。若货物运进中国内地,或由中国内地运进胶州保护地,再由海路进往他处,则须照章完税。关境以保护地的势力范围为界。为了简化关界的征税过程,德国总督府同意在青岛设立一处中国海关。
1898年8月15日,奉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命,德国人阿里文由宜昌海关调来青岛筹办设关事宜。随后海关总税务司署又调派洋员4人、华员8人来青,协办设关。阿里文来青岛之后,租借了东海常关青岛钞关码头办公地点的四栋平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随即筹集资金,兴工修建海关公署办公楼及海关职工宿舍。同时草拟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青岛海关税务司由德国人充任,所用各项洋员宜选派德国人,与德国人文函来往均用德文。同时,对进出青岛的国货、洋货征税办法做了规定。1899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正式会订实施。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管理全关行政事务,内部机构分为内勤和外勤。胶海关设立后,青岛地区诸海口原属东海关所辖租借地内的常关分关及常关分卡或代办处先后归胶海关管辖。1901年8月10日,胶海关所建兰山路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竣工。1901年10月,胶海关设小港分关,在大赵村、流亭集设立陆路缉私分卡及台东镇火车站征税处。大港的落成和胶济铁路的通车酿成了1906年的新关税协定:青岛关税体系。自此,德国胶州保护地的海关主权归中国所有。海关对山东省与保护地之间的来往货物均不征税。这样,便可在胶州保护区内加工中国原料,其产品无须海关查验,便可直接运往中国各地销售。这为胶州保护区工业的兴起创造了先决条件。由海路运进保护区的货物可在港口一带划定的免税区内免税存放。与其他设有外国租界的中国港口城市相比,这是胶州区的一大优势。
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就海关与青岛的关系,德国传教士和士谦人为:青岛的海关,已成为德国殖民地预算的资金来源。
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和青岛港的建成,胶海关机构日趋扩大,原有的办公楼已不适应。1912年12月,阿里文呈请总税务司批准,在大港区建海关大楼。1913年12月,设于青岛大港入口处的海关大楼竣工,1914年4月举行了落成和迁址典礼。 岁月悠悠 :handshake:victory:不忘历史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4-4-16 1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忘历史
谢谢关注, :victory::victory: 周围都拆,只有 小楼不拆,历史遗留 :victory:
:handshake :victory::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