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海 发表于 2014-4-30 14:25

青岛——东乌衣巷

    外地的游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崂山深处的北宅街道办事处的东北3公里处,在崂山水库的上游、白沙河的东岸、“石老人” 山的下边,居然有一个叫作“东乌衣巷”的村庄。这“乌衣巷”却非小可,她是魏晋风流的渊薮,是著名的华丽世家王、谢二氏的旧居。一部《世说新语》,大半是讲述王、谢世家及其裔系的文采风流雍容华贵的。确实,当年这里有着王导的提调万物、统摄八方,有着王羲之那龙跳天池、虎卧风阙的书法,有着谢道韫落落的林下之风和盖世才情,有着“桃叶渡”的旖旎绝情和低吟浅唱,更有着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谢安而使天下归风万民仰视,甚至连他那因鼻炎所致而齆声齆气的长啸都引发了世人的欣羡而争相仿效,是“追星族”们最高的偶像。所以,500余年之后的中唐诗人刘禹锡在经过金陵朱雀桥边的时候,感慨万端地题写了令白居易都“掉头苦吟,叹息良久”的传世名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出人意料的是,离刘禹锡过世之后900余年,即墨“五大姓”(周、黄、蓝、杨、郭)之一杨姓的后裔,致仕还乡的小官吏杨宏玉、杨观玉到这里定居,嫌这里的村名“老鸹巷”(这是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王臣、王义兄弟二人从云南昆山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在房前屋后栽了十八棵槐树,枝叶繁茂,引得老鸹来此栖息,遂名“老鸹巷”)不雅,就更名“乌衣巷”,想这杨氏二人来到这深山沟里,原本为避尘世繁嚣,隐居消闲,不可能追慕簪缨世家的富贵,更不敢期望能出象王导、谢安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只不过希求王谢家族的文才风流得以流传,让后世子孙读书名理,不落俗套罢了。谁只这里真的钟育灵秀,居然出了一个翰林学士,因其排行老五,被称为“五翰林”。另外还有一个叫杨友云的人被封为香官家,赐“明镜进士”金匾,这里遂有人才摇篮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希坤任乌衣巷乡第一任乡长,而今这里的很多俊才秀彦在一些行政、文化和实业岗位上为人民奉献着。
   东乌衣巷村大都姓王。杨、毛、孙、刘等姓氏占少数。共有413户1308人,耕地600余亩,山岚3000亩。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果树面积达到500亩,崂山茶达到50亩。全村的养殖业较为发达,现有崂山奶羊100只,奶牛50头。村民毛德国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起蛋鸡存栏10万只的兴旺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市的养鸡状元。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50万元,人均3700元。
   村两委注重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使党员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在群众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科技,反对封建迷信。村两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投资12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采取群众出资、集体补贴的办法完成了电网改造,90%的群众安装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
   东乌衣巷同北宅街道的其它村庄一样,为了保护环境和水源无法在工业方面施展手脚,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大生态农林业的发展,会使这里更富庶、更美好。

台湾路电鱼 发表于 2014-4-30 15:40

:victory:

昆仑山 发表于 2014-4-30 21:42

青岛——深厚的历史文化,黄海之滨的城市

青岛腊梅 发表于 2014-4-30 22:35

跟任处长学了不少知识,谢谢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岛——东乌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