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第八集”失约惹争议
本帖最后由 泰山钓夫007 于 2014-6-10 12:00 编辑观众期盼了近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2》以周播形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2个多月前,央视对外宣布,观众期盼了近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2》将以周播形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40多天后,《舌尖2》不负众望,成了周五晚间收视冠军,创造了纪录片打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难得景象。与此同时,《舌尖2》的相关讨论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按照此前央视的口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时间为4月18日~6月6日,每周五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1:00档,然而在上周五第七集《三餐》篇播出后,央视方面却传来消息,第八集花絮篇本周将不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而舌尖在进行一番修改后,将转战到央视纪录频道进行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联播,而这样一来,第八集花絮篇最早会在本月底跟观众见面。
一、舌尖上的成功学:第二季肯定比第一季赚钱
虽然收获了很多争议,但《舌尖2》无疑是部成功续作。第二季播出档期由春节一再延迟,但从4月18日《脚步》篇在央视综合频道9点档首播,到5月30日正片最后一集《三餐》的收官,其全民热议下的收视率已远超第一季。粗略统计,该纪录片7集正片的全国网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7%,其中第六集《秘境》达到了2.01%,这一成绩创造了近几年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
《舌尖2》在经济效益上更是大获成功。筹备之初,其广告资源便早已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在央视为此举办的几次招商会上,无论是冠名权还是插播价格的销售,《舌尖2》都创造了很多纪录片的“第一”。其中,国内两家企业以近9千万的天价拿下了《舌尖2》赞助商和全媒体合作伙伴席位,在海外版权的销售上,《舌尖2》则以单集价格6万美元,创下了国产纪录片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
第二季正式开播之后,虽然口碑出现过起伏,但其引发的效应无疑已经超过第一季。据某B2C网站的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的第5日,已有5844791人在该网站搜索相关零食特产,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其中,《舌尖》中出现的鱼酱上线仅半天,1000份便售罄,“四川腊肉”更是受宠,一周多的时间便累积销售过万件。而在近2个月的播出周期中,“沙蟹汁”“跳跳鱼”“野韭花酱”等此前并不被观众所熟知的地域甚至“冷门”美食,通过几分种的露面时间,瞬间成了“大众”美食。
第二季的诚意,你get到了吗?
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电视节目,引发争议再正常不过,但无论是否喜欢第二季,有一点却很难否认:从技术标准来说,《舌尖2》是颇有诚意的。
据央视提供的资料,第二季拍了一年多,摄制组行程40多万公里,走访150多个拍摄地点,最终两千多小时的高清素材以150:1的比例进行遴选和“精加工”,剪成7集正片和1集花絮。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单集的制作成本上浮了三成,达到了每集过百万的制作水准,这样的投入已经与国外一流的纪录片接轨。
从拍摄角度而言,《舌尖上的的中国》第二季运用了4k数字高清摄影机、6轴旋翼航拍飞行器,水下、显微、窥镜摄影等“高精尖”设备,对中国纪录片来说,已经堪称“顶级装配”。像《秘境》篇中,为了拍摄白蚁的洞穴,导演组使用了直径3到5毫米的“窥镜”技术来进行拍摄,最终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世界”。
文案以及解说词方面,《舌尖2》依然保持了第一季的水准,像《脚步》篇中的结尾,一句“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路,也许就是对漂泊人生最好的形容和期许”,首播之后,便在微博上被许多网友转发。
第二季原罪——第一季太红?
然而,这样不乏诚意的《舌尖2》,却未像第一季一样大获好评,反而引起了一些前所未有、甚至连主创团队也始料未及的争议。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认为,第一季的舌尖对于观众而言是猝不及防的,“播出前没有心理期待,播出后则是抱着狂喜的态度来接受。”但时隔两年,当《舌尖2》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这样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观众有期待了,对它有种种预想了,每个人脑子中有了自己对舌尖的概念。一旦它的出现跟观众脑海中的概念产生不一致的时候,自然难以接受了。”
第二季遭受的另一种批评是“用力过猛”。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胃口”确实变得有些大了,涉及的美食达到了300多种,人物故事更突破了150多个,诸如“留守儿童”“应试教育”等现实话题也被吸纳进第二季中。而从主创的角度而言,第二季虽然延续了第一季的优点,但也在做出一些改变,尤其“人与食物”这一隐秘的关系上,不仅被放大,其着眼点也放在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上,“以美食见人生。”在这样创作思路下产生的《舌尖2》一经播出后,一些观众觉得难以消化,“人文色彩浓了,社会现实话题多了,美食却少了。”甚至有观众认为,“故事抢走了美食的风头”。
故事与美食究竟孰轻孰重?
关于“故事”与“美食”之间比例的矛盾,实际上是《舌尖2》从开播到收官一直没有断续过的争议。总导演陈晓卿曾作过阐释,“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如果单纯从追求收视率的角度,那应该是全展现吃,“没有美食之外的那些承载,我也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这个片子会特别好看、好吃、刺激,但这点《舌尖1》已经做到了,《舌尖2》总得往前再走一步。”
张同道认为,第二季导演想更关注人文上的东西,“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合理的处理,美食本身就是文化,但有的观众可能更想看到美食的制作过程,当舌尖有了一个亿的观众群后,想要异口同声,这就比较困难了。”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也认为,第二季做出的一点改变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有口碑上的风险,而主创团队们应该也有所预判。“但中国的美食本身就跟乡土情结,人文地理密不可分,这就是中国的的文化,如果单纯讲美食,那显然成了烹饪节目。”虽然在何苏六看来,《舌尖2》中“人物”的比例可能偏多,个别的叙事上出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了舌尖2团队对此的探索。”
《家常》篇——始料未及的全民吐槽。
在众多关乎“人文情怀”的讨论中,第四集《家常》篇收获了本季最多吐槽声。镜头里,导演试图借一母亲陪女儿从河南到上海学琴的故事,展现当下的“漂泊家庭”。但纪录片中出现的母亲因全程陪读、无法守候在重病化疗的婆婆身边的情节却被观众诟病最多,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三观,甚至画面中母亲的哭诉,也被网友认为太过煽情。大面积的争议令导演组措手不及。
此前的一次采访中,陈晓卿曾提及过BBC的同行Mike Gunton谈到过的“8分钟定律”,暨电视观众的视听忍受极限是8分钟,“一个好故事要在8分钟之内讲完”。最初陈晓卿也只是半信半疑,但当《舌尖》第一季有个故事讲了长达11分钟之后,他们也发现收视率曲线表上,到了8分钟后,收视率刷地就掉了下来。而在第二季里,这段备受争议学琴母女故事也很明显超过了8分钟,和其他故事不在同一节奏上。
对于这集的处理,张同道认为,母亲哭诉的部分可能跟舌尖整体风格有点不统一,“因为它整体是比较克制的态度,但这个处理显得有些例外。”而上海纪实频道资深纪录片导演王韧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称,这个故事段落没有布好局,叙事结构有问题,但人物肯定是选得好的,“它勾勒了一个流动的中国。”
总导演陈晓卿本人对《家常》这集是比较维护的,他向搜狐娱乐透露,当初《舌尖2》在开播前,《家常》曾经试映过,“当时想找一些反馈,除了蔡澜老师说可能太悲了,其他老师并没有觉得怎样。包括我小学同学以及农村、城市的小青年。”虽然陈晓卿称可能是自己调研还做得不太好,“但我非常珍视这一集。”在他眼中,人与食物的关系恰恰在《家常》这集中尤为密切。除了河南的陪读母女,纪录片还聚焦了一对珠海的夫妇,通过“月子餐”展现美食背后的人情。“当然(因为)观众吐槽比较强烈,我们到时候会把疼痛的东西拿掉(删掉),可能最终版中,(母亲)就不会哭了,默默地在那做着红烧肉。”
吐槽背后,观众对纪录片缺乏了解?
有业内人士指出,《舌尖2》的周播形式也是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无形中给话题发酵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导致网上出现了一些带着情绪化、不冷静的争议。何苏六认为,“普通的观众对纪录片怎么拍,该怎么拍,可能并不太了解的。但舆论的传播过程中,有些词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其敏感的,比如‘造假’,‘道德’问题,当他们发现被‘欺骗’后,无论是什么,只要跟这些联系上,大家便会一窝蜂地吐槽,甚至发泄。”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曾发布过一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抽样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观众虽然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但并不知道它是纪录片,将其归为电视节目、电视剧甚至电影。该课题的发起人张同道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说,观众应该用建设性的心态来看待《舌尖2》,虽然批评也是对舌尖2的支持,但他希望公众能多了解纪录片行业,多了解其一些规则。
在本季《时节》篇播出时,画面中出现在飞鱼镜头曾被指与BBC纪录片《生命》中的镜头完全一样,一时间,《舌尖2》又陷入了“抄袭”疑云。分集导演胡博予及时澄清,这几个镜头虽然使用的是BBC素材,“但都是对方授权,在流程和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对于这样素材上的选取,有业内人士称,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种通用方式,属于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该集导演胡博也进一步解释,摄制团队当初在台湾只有15天时间。由于时间有限、缺乏专业设备、风浪大,团队尽管很努力,但还是难以用长焦捕捉飞鱼跃起的画面,所以使用了BBC的素材。
而在《脚步》篇中,藏族青年爬树取蜜的镜头同样被指造假,甚至有植物学博士称,该镜头呈现的后半段爬的树为栎树而非纪录片所称的松树。对此,分集导演李勇解释道,主人公爬40米高树的事为真事,只是拍摄高处取蜜片段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才“换树”。
张同道表示,国内很多人对纪录片存在一定误解,以为纪录片就该是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但事实上在选取拍摄对象的时候,其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感。此外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像英国BBC在拍摄一些动物类纪录片时,一些洞穴镜头也是在人工布置的环境中拍摄,而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张同道认为,纪录片的真实也会有其核心要素,“人是真的,事件本身是真的,如果两者落实了,在拍摄技术上采取这样的手段,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三、舌尖上的启示录:下一个舌尖在哪? 国际化视野中的《舌尖》 虽然点赞和吐槽共存,但《舌尖2》的成功,使得《舌尖》模式终于正式成型。据最新消息,BBC已经主动找到央视,商讨共同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两家将共同研发操作手册,卖给其他制作机构或播出平台,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可以看到《舌尖上的英国》、《舌尖上的法国》等等,这样的模式输出,对中国纪录片来说还是头一回。同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名的相关电影也于近日启动,虽然同名电影和纪录片本身关联不大,却同样显示出,《舌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一块金字招牌。 业内人士都知道,国内的纪录片很少有机会进入国际视野,《舌尖》是个少有的例外。甚至在《舌尖2》播出期间,美国《华尔街日报》还特地撰文,指《舌尖2》中植入了爱国主义。对此,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却认为,这样的议论不仅正常,反而恰恰证明了“舌尖”是一部国际化叙事的纪录片,“一部国际化叙事的纪录片首先是多元的。从《舌尖2》中,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亲情,《华尔街日报》则看到了爱国主义。真正的纪录片就是告诉你事实和故事,每个人因观察视角的不同而得出各自的结论。” 在《舌尖》之前,国产纪录片多数以单个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但像《舌尖》这样按系列、按季播出,却让纪录片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在何苏六看来,恰恰是纪录片产业开始走向成熟的表现。他指出,如果说《舌尖1》的作用是把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到了《舌尖2》,则是将纪录片带入了产业化的道路,“给中国纪录片在电视媒介中获得了一种身份的认同,比如它可以插播广告,冠名,甚至可以周播。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而之前,纪录片也不会有像电视剧、综艺节目这样有那么高的地位。”同样,张同道也认为,《舌尖2》让中国纪录片有了“品牌”可言,“第一次把纪录片当做了文化产品,也第一次把一部文化作品变成了文化产品。” 什么样的题材能红过《舌尖》? 对于《舌尖2》的营收问题,尽管央视官方并未给与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舌尖2》投资3000万,收益1亿的说法,倒是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投资夸大了3倍多,如果说收益是1个亿,那是缩小了3倍多。”无疑在产业价值的体现上,《舌尖2》是成功的,频道总监刘文表示,《舌尖2》的营销是 从产业化运营和全媒体营销来做的,“这次的广告、图书、国际销售、网络销售包括电商销售,已经预示着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正在走向多元化,摆脱了以往只有靠传统媒体的销售的单一的格局。”而张同道也认为,《舌尖2》的品牌价值是巨大的,“如果一年有5个舌尖这样的产品,其产值可能相当于全年纪录片产值的三分之一。” 《舌尖》系列所引发的全民狂热背后,也出现了很多较为清醒的声音。张同道认为,纪录片在经历了多年的边缘化状态后,“如果说舌尖让其进入了春天,也只能是早春,春寒料峭的早春。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也仅仅是刚刚出现,开辟了一条小道而已。从整体而言,我们的行业还很弱。全国纪录片行业就是一个楼盘的价格,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下一个舌尖在哪?还会有纪录片像《舌尖》系列一样红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纪录片研究专家何苏六回答,虽然《舌尖》的一些经营、营销模式可以复制,但内容上,“舌尖题材,本来也是最讨巧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想不出来有什么题材能像舌尖这样有那么广泛的社会基础。”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粘过来的。凭心而论,我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美食总是和亲情相联和亲人相伴,如果没有亲人、亲情再美的食物也会味同嚼蜡。另外就是第二季中重点拍摄了人们的三餐和各地的特色食品,不再关注大饭店大厨师,而是关注平民美食,这一点我认为更和大众拉近了关系。第二季更注重的一点是情字,从情到美食再到情,有些情节让人落泪。 :lol;P :lol:victory: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4-6-10 0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 台湾路电鱼 发表于 2014-6-10 1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 泰山钓夫007 发表于 2014-6-10 09: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粘过来的。凭心而论,我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美食总是和亲情相联和亲 ...
民以食为天,普天之下,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是和美食相连的。 泰山侠客来了 发表于 2014-6-10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以食为天,普天之下,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是和美食相连的。
陈版主,我们要多发动他们来玩,要不然太冷清了,光咱们俩在上面玩呢,呵呵!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