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涛汹涌中壮大的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
长江救援志愿队 在波涛汹涌中壮大时间:2014-11-25 07:16:31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刘智宇 夏奕 责任编辑:郑泽川
昨日,在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俞关荣位于胜利街的办公室内,两个数字被再次提及:114与25——前者是2010年3月,队伍成立时,收到的《水上救援队报名表》份数,后者则是今夏我市两江的溺亡人数。
“光靠114名队员,可没办法把溺亡数字控制得这么低”,俞关荣告诉记者,114,只是志愿队首批填表加入的人数。几年来,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救援,不仅没有让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退却,而且队伍不断壮大。
最新统计,长江救援志愿队员已达1150人。
从114到1150
是因为他们不忍看到生离死别
在王家巷码头冬泳近8年,56岁的陈建钢已经是个“老”冬泳队员了,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却与一出悲剧有关。3年前的一个盛夏傍晚,王家巷码头传来阵阵哀嚎。陈建钢走到江边发现,一名女子哭得跪倒在地,仔细一看,竟是住在自家隔壁的小陈。原来,前一天,小陈7岁的女儿放学后与几名小伙伴到江边玩耍,不慎滑入江中,几名小伙伴直到第二天才战战兢兢道出实情。
“小姑娘乖巧可爱,见到我就喊叔叔。”陈建钢立在江边,流下眼泪,无法释怀。他暗暗感到自责:“如果我当时在江边,把小姑娘劝住,也许她就不会出事。”
第二天,陈建钢找到冬泳队队长,开口就说:我也报名加入救援志愿队。
自那以后,每个夏季,江边值守成了陈建钢的功课,不仅如此,值守时他总是“早到晚退”,他觉得:“早到一分钟,或许就能救起一条命。”
不忍看到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成为不少冬泳队员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最初的动因。
从114到1150
是感于自己身边的成功救援
58岁的余建秋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是因为目睹一次成功的救援。2010年5月,武昌平湖门水域,一名年轻人纵身跃入水中,半分钟过去,只见年轻人脚掌在水面扑腾,却不见身体钻出。冬泳队员梅刚下水查看,这才发现,年轻人头部被水下一处栏杆卡住,动弹不得。众人立即找来撬棍,花了近5分钟,才将年轻人救出。
“他脸色发紫,已经没有了呼吸。”余建秋说,正当大家连声叹息时,志愿队队员胡云来到岸边,捏鼻、吹气、按压,经心肺复苏3分钟,男青年心跳恢复,继续按压2分钟,年轻人睁开了双眼。“救过来了!”众人一片欢腾,纷纷向胡云竖起大拇指。
原来,胡云加入志愿队后,接受了救援培训,“救援知识就是救命知识”。
此事发生后不久,余建秋提交申请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多次接受培训。
长江救援志愿队成立4年来,超过300名冬泳队员接受过培训。培训负责人王辉发现,每次培训过后,救援志愿队就会增加一批新队员。
从114到1150
是个体奉献向团队责任的转变
“组建一支队伍,比较专业地开展救援”,2010年的这一建队倡议让晴川冬泳队张晓慕颇为振奋,她成为该队唯一一名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
当时的晴川冬泳队队员们还没有特别注意到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他们因冬泳爱好聚在一起,以“我冬泳,我快乐,我健康”为口号。
但张晓慕发现,队员们的“快乐”不仅仅来源于“冬泳”。“当时,冬泳基地成立不久,设备很简陋”,张晓慕说,为支援基地建设,家境富裕的队员,大方地掏钱为队里购置帐篷;谁家里有闲置的游泳圈、漂浮带,就带到基地变成公用救生设备;有木工技术的队员,带来板材、锤钉,为基地搭建更衣室。
夏季水位变化频繁,一到退水时,堤岸边便生出裸露的青苔。每天清晨,队员们常常不声不响将沿线几十米的堤岸青苔刷得干干净净,“他们是担心市民踩中青苔”。
张晓慕提议将队伍口号变成了“我冬泳,我健康,我奉献,我快乐”。在一次队内会上,近20名队友集体申请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
冬泳队长:
队内志愿队员数量还在攀升
早上9时到12时,下午2时到5时,下午5时到晚上9时,每个时段至少安排2名队员值守。今年夏天,面对这样一个近乎“苛刻”的值守要求,长江救援志愿队汉阳门冬泳队队长徐利华泰然自若:“队里有40多名志愿队员,人员安排起来绰绰有余。”
而在4年前,汉阳门冬泳队志愿队员仅有11名,“值守有心无力”。
同样的变化在长江救援志愿队平湖门冬泳队更为明显。4年前,该队仅有2名志愿队员,如今这一数字已变为90人。数字变化带来的效应让队员张锡华暖心。“几年前,下水救人经常是单打独斗。现在,几个队员‘抢’着下水救人,还有人在岸边支援。”
4年前,汉正街冬泳队共有志愿队员17名,如今已有40名;在月亮湾冬泳队,这一数字由9人飙升为70人……
连日来,记者采访22支冬泳队队长,队长们几乎异口同声:队内志愿队员数量还在攀升。
弘扬正能量,好帖就要顶起来 蓝背鲸鲨 发表于 2014-12-22 19: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弘扬正能量,好帖就要顶起来
版主朋友冬至好,谢谢好朋友的关注、支持和加分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