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头 发表于 2014-12-31 08:59

我上小学的日子里(我帮母亲生产自救)

低标准那时我母亲带着我的弟弟妹妹从山东老家回来后,家中人口多,我姊妹六个,我的老奶奶也从山东老家来到丹东,就靠我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那日子过的很是紧张。当时政府有个说法,生活困难的家庭要生产自救。我父亲在照相馆工作,归饮食服务公司管,所以他就做了一个大冰棍箱子,让我母亲到饮食服务公司属下的冷饮厂去批冰棍卖。从此我也就开始跟着母亲卖冰棍了。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喊,只是傻站着,愿者上钩。后来被大人逼着吆喝两嗓子,声不大脸倒红了,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似的。有了开头就好了,破了脸就没什么顾忌了,越喊越响亮,“甜冰棍二分!”“大板冰棍三分!”整天的喊着,还真的练出了一副不错的好嗓子。
      我们卖冰棍主要是在京剧院附近,一是那儿离家近,二是当时那儿也是个挺热闹的地方。好时候我们一天能卖四五百根,白天转一天,到傍晚京剧院一开门不一会就卖光了。遇到天阴下雨,那就惨了。天凉吃冰棍的人少,只有晚上看戏的人能少买点。卖不出去时间长了冰棍还化,有的冰棍看着挺好的,可是你只能拿起冰棍筷子,冰棍就散在箱子里了。实在没法卖就只好回家喝汤了。那时挣钱不容易,每一根冰棍只能挣几厘钱,我和母亲忙活一天也只能整个块八毛的,赶上阴天下雨有时还赔钱呢。后来我母亲被安排到鸭绿江饭店后厨烙火烧,我就不用满街的去卖冰棍了。
      我在公私合营时收拾了不少小人书,我在卖冰棍时看见有人在京剧院票房子前摆书摊,当时就感觉那活挺好的。冰棍不卖了我就在家找了一块水龙布,(那时我们都把挺厚实的帆布叫水龙布)把我的书箱埲着,也在京剧院票房子前摆起了小人书摊。那时看一本小人书收一分钱,一天也能赚个三毛两毛的。赚的钱我也舍不得花,凑够了钱就去买新的比较流行的小人书。所以我摆书摊没挣着钱,小人书的数量倒增加了不少。可惜啊,文革后家下乡,把我的那些宝贝都折腾没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上小学的日子里(我帮母亲生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