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控件探微
<DIV id=index_top></DIV><DIV class=needcenter id=index_main><DIV id=index_right><DIV id=right_main><BR><BR><H1 align=center>百泉探微</H1><P><FONT size=4>百泉风景区位于辉县市区西北部,由苏门山和百泉湖两部分组成,这里亭、台、楼、阁俱全,山水风光相映,是河南省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有着“北国小西湖、中州颐和园”之称,2000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百泉以其和谐优美的山水风景和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格外引人注目。 </FONT></P><P><FONT size=4>百泉湖开凿于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旅游胜地之一。《荀子·儒效》记载,殷商末年“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当年,周武王威武的伐纣之师在百泉休整宿营后,第二天大军从百泉出发,向位于现在新乡市东郊的牧野进军,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战争。《诗经》·邶风《泉水》中“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这里的泉就是指的百泉,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百泉之名了,百泉悠久的历史我们可得而知。 </FONT></P><P><FONT size=4>“百泉”因“泉流百道和泉多无数”而得名,又名“百门泉”。还因泉水自地下喷涌,串串如珠又称“珍珠泉”。整个湖区面积3.4万平米,湖水清澈见底,湖上亭阁错落有致,曲径相连,四周林荫环绕,与苏门山相映如画。 </FONT></P><P><FONT size=4>苏门山紧临百泉湖北岸,满山翠柏,郁郁葱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为我国苏姓的起源地之一。风水学者称苏门山为“盘龙卧虎”之地。 </FONT></P><P><FONT size=4>辉县西周为共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伯(共国国君)名和,因好行仁义而为诸侯称道,被推选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也成为一个多元化政治、民主政治的代名词。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共伯使诸侯拥立姬静为王,他又回到了共国归隐至苏门山,逍遥自在。战国末年,秦始皇灭六国,齐王田建被囚居在苏门山,直至饿死。 </FONT></P><P><FONT size=4>自古至今,百泉因秀丽的山水而吸引了众多名流学者、文人雅士来这里游览、隐居、讲学。晋代名士孙登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因善长啸,被后人尊为口技的鼻祖,他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抗啸成为一啸千古,余秋雨先生曾在《遥远的绝响》一文中专笔回述。孙登之啸,被后人称为“苏门啸”,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杜甫曾有“敢为苏门啸,庶作梁父吟”(《上后园山脚》)。王维有“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白居易有“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秋池独泛》)。贾岛有“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 </FONT></P><P><FONT size=4>宋朝名儒邵雍曾在苏门山上“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安席”,苦读20余年,终成宋代独树一帜的理学家,并在百泉创办书院讲学论道,其时,儒家理学开创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及司马光、富弼等学者也应邀来为书院讲学。元代著名学者姚枢、许衡在这里创办了太极书院,从而使儒家理学中心从宋代的伊川、洛阳而转移到了苏门山,后人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评说。太极书院不仅为元朝培养了许多学者,耶律有尚、姚燧等都相继入朝为官,姚枢、许衡、赵复也成为了一代名臣。 </FONT></P><P><FONT size=4>自魏晋以来,无数名人纷纷前来百泉游览住足,吟诗作画。苏门山的碑廊历代遗留下来了350多块达官贵人的墨迹。1914年,百泉碑帖墨拓曾在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苏门山碑廊后被列入了《中国名胜大辞典》。 </FONT></P><P><FONT size=4>百泉地处中原、山清水秀、气侯温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商贸集散地,后来逐渐由庙会演变而成了以药材交易为主的全国性大会了。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农历四月初八为药交会,自此以后,每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云集百泉进行交易,后来逐渐成为全国三个药市之首,蜚声全国。 </FONT></P><P><FONT size=4></FONT></P></DIV><DIV id=right_two><FONT size=4></FONT> </DIV></DIV></DIV> 百泉以其和谐优美的山水风景和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格外引人注目。 <br> <FONT size=7>百泉是国家级名胜了</FONT> 名副其实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