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11

历史的记忆——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6 16:39 编辑

               历史的记忆——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位于金城关。里面采用了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多视觉、全方位地呈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姿多彩。采用全息数字化环形银幕技术、新型材料上镂刻图谱、微型浓缩景观模型、实物展示等形式,集中了兰州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旱田压沙技术、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兰州剪纸、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兰州羊皮筏子等等。这些都是兰州这个古城历朝历代,悠久历史的沉淀、社会文化的积累、民众智慧的结晶、文明发展的结果。请看PP: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5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5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4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5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6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6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3 编辑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8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8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1 编辑


    兰州刻葫芦刻葫芦乃是葫芦艺术品中的一种,而兰州刻葫芦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属微雕艺术一门。兰州刻葫芦,主要用特制钢针在葫芦表面以极细的线条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生动。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0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1 编辑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据《隋荫刻缉 》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 
   光绪年间,刻葫芦逐渐以甘肃兰州为著名。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王姓艺人鸿平等已在葫芦外皮上刻画戏剧脸谱,最初为民间玩物,到20世纪初被上层社会作为礼品。当时,书画家李文斋也从事刻葫芦,在技艺上加以改进。以细针代笔,刻画人物、诗词等。他能在直径5-6厘米的小葫芦上 ,一面刻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 ,一面刻后《赤壁赋》,并镌刻山水,字迹清晰流利。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4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4 编辑


    到20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5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6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7 编辑


    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7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39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06 编辑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一条遍及“马保子牛肉面”、“兰亭饭庄”、“润兴钱铺”、“天增成皮货铺”等金城老字号的“兰州老街”,将带您穿梭时空,畅游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


    在兰州方言《老街》里,王海用说唱民谣展现了一幅老兰州悠闲恬淡的生活场景:“我自尕就长在兰州城,有一条老街叫双城门,尕尕的院子几家子人,巷口子的老汉卖花盆,隔壁的妈妈那姓冯,那做的酿皮子馋死人……”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40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42 编辑



住在兰州古金城里的藏族商人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9:13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8:24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9:07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08 编辑


    兰州三泡台, 又叫盖碗茶,是由托盘、茶碗、盖碗三部分级成,故而得此名。盖碗雕有细碎小花、山水图案或戏剧人物等,精致典雅。这三样器具,样样有用场:托盘是用来承托茶碗,端起来不至于烫手;茶碗口大底小,呈喇叭状,自然是用来盛水的;碗盖略小于茶碗口,喝茶时,不用拿掉盖子,也不必吹开浮茶,只须用盖子轻轻"刮磕"几下,使茶叶上下翻滚,茶水浓香均匀。尔后使盖子稍有倾斜,缓缓吸啜,只觉口角噙香,直浸心肺。不过,性急之人是喝不得三泡台的,否则会闹出笑话来。因为饮三泡台有两个原则:不能端起来连续吞饮: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须得文文雅雅、细斟慢酌。如果喝完还想要,就不必把茶底喝净,茶主会给你续水。喝足了,清爽了,茶底的水喝干了,用手把碗口捂一下,茶主自然就心领神会。兰州人品茗,是讲究个鲜、爽、活。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 三泡台饮法的讲究,也许是缘于名目繁多的配料,才能使二者"门当户对":上等的清茶以及冰糖、红枣、枸杞、桂圆、芝麻、苹果丝之类的佐料。泡茶也有一套礼俗。如果你到别人家作客,主家会当面将碗盖揭开,烫水冲碗,然后放入汤料,盛水加盖,并按辈份的尊次,双手一一捧送。这样,既表明了主人的识礼,又说明了没有别人喝过,将一个地地道道的兰州风格,无遮无掩地呈现面前。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4-14 19:09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12 编辑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演唱者一般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能给听众以美感。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的记忆——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