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海 发表于 2015-6-12 15:24

名人笔下的青岛——王统照:《青岛素描》(1934年)

从北平来,从上海来,从中国任何的一个都市中到青岛来,你会觉得有另一种的滋味。北平的尘土,旧风俗的围绕,古老中国的社会,使你沉静,使你觉到匆忙中的闲适,小趣味的享受。在上海,是处处模仿着美国式的摩天楼,耀目的红绿光灯,街市中不可耐的噪音;各种人民的竞猎,凌乱,繁杂忙碌,狡诈,是表现着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威风派头。然而青岛,却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都会中独自表现着另一副面目。
  “青山,碧海,红瓦,绿树。”康有为的批评青岛色彩的八个字,久已悬于一般旅行者的记忆之中。讲青岛的表现色,这几个形容字自然不可移易。初到那边的人一定会亲切地感到。沿着海岸的太平路,莱阳路,随了汽车队的穿行,这真给我以重游的满足。一面是碧波明净的大海,一面是山上参差的楼台。汇泉一带的新建筑与团团的一大片草场,那么柔又那么绿,未到公园以前便看见比乡镇赛会热闹得多的游众。公园的玩艺很多:水果摊,咖啡店,照相处,小饭店,都在花光树影下叫卖着。不是看花,简直是“人市”。
  C君为要另给我一种印象,叫了一部马车把我们载到东西镇去。那像青岛市中心的首,尾。东镇在以前是与市区隔着一条荒凉的马路,两旁还是野田。这些年那条路却成了日本居留民的中心地带。由日本神社的下面往东走,好长的一条辽宁路,两旁的生意至少有一半是挂着日文的招牌。这是公共汽车与各处长途汽车向市外走的要道。东镇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现在成了工人小贩的居住区。自然,马路,电话,汽车,哪样都有,可是,旧式的黑板门、红门,对小店铺的陈设,冷摊的叫卖者,仿佛到了中国较大的乡村一样。这里很少摩登的式样。有不少的短衣破鞋的男子,与乱拢着髻仍然穿着旧式衣裤的女人。小孩子光着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贫女提着柳条筐子从海边回来。这便是青岛的贫民窟么?不对,究竟得算高一级的。

KTW 发表于 2015-6-12 15:54

:lol

任春海 发表于 2015-6-12 15:26

   由东镇再转出去,便是著名工厂地带的四方。触目所见全是整齐的红砖房子。银月、大康等日本人的纱厂都在这里。男女工人在上工放工时,沿四方到东镇的马路上,全是他们的足迹。山东全省人民日常穿的粗衣原料,这里便是整批的供给处。不错,几万的工人在这到处不景气氛围中,似乎容易发生失业的问题。在青岛却差得多,生意与一切便宜的关系,横竖各个乡村谁不需要一件洋布衣服穿,价廉而又广泛的推销贩卖,这个地方的各个大机器很少有停止运行的时侯。
  四方这地方就因为若干大工厂的关系,变为工人居住的区域。又加上胶济铁路的机厂也在这里,所以我们在这一带所见到的便是短衣密扣的壮年男子,梳辫剪发的花布衣裳的姑娘,煤灰,马路上的尘土,并且可以听到各种机件的响声。
  西镇是紧接着青市的中心市区,除了经过火车道上面的一条大桥之外,并无什么界限。虽然也似乎杂乱,却较东镇整齐得多。小商店与一般职员的住房很多。
   日落时马车转到青市的最西偏处。那是著名的马虎窝。海岸上的木板屋与草棚,中间有不少的家庭在这荒凉的地方度日。
   矮矮的木屋,有的盖上几十片薄瓦,有的简直是用草坯。鸡棚便在屋旁,疲卧的小狗瞪不起警视的眼睛,与西洋女人身后的狼犬不可比量!全是女人,孩子,她们的男子这时在赚馒头吃的地方工作,还没有回来。
  澎湃的涛声在这片荒凉的海岸下响着单调的音乐,向东望,几处高高矗立的烟突,如同一些高大的警察在空中俯瞰着一切。

zhaochunjie 发表于 2015-6-12 21:19

拜读了。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笔下的青岛——王统照:《青岛素描》(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