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甘肃也有这么多精美的石窟造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24 15:10 编辑框哥说:“习惯上认为,佛教艺术的发展是自西向东的渐次传播过程,但不能忽视的是,自佛教中土化以来,特别是汉末魏晋之后,由于作为统治阶层的皇家贵族笃信佛教,在平城、洛阳等政治中心大力开窟建寺,在此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早期外来艺术的苑囿,形成独特的民族化、中原化造像风格,并反哺今甘肃所在区域。”
快活鱼 发表于 2015-10-23 2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andshake:handshake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中,有一幅“张骞出使西域”佛教史迹画。据说霍去病讨伐匈奴,获得一尊丈余高的“金人像”,汉武帝将其安放在甘泉宫燃香供奉,但苦于不知道名号,遂派遣张骞到西域询问,才得知这是天竺(印度)的佛像。
此后,平城“露天大佛”的雄姿,洛阳潇洒的“秀骨清像”,长安崇尚的丰腴之美、大佛之壮,宛若东风般频频吹向陇东、陇南直至河西走廊地区,甚至影响了西域的佛教艺术,而江左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也通过巴蜀给甘肃带来了南朝基因。异域与京师,粗犷与清秀,东方与西方,在甘肃这片狭长的净土上永久流传,无止无息。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265/0
炳灵寺石窟•第125龛•北魏
[多宝如来佛]
这尊佛像是北魏“秀骨清像”的代表作。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267/0
出自天水麦积山石窟第78窟壁画残片上的火头明王像则仍显示出某些西域文化的影响。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民族种族多元,艺术来源丰富,在佛教东传的进程中,成为沟通东方与西方、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桥梁。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268/0
尽管经过历代重妆,敦煌莫高窟332窟造像丰满、法相庄严的盛唐之风仍清晰可辨。莫高窟创建于公元4世纪,自北凉、北魏直至西夏、元十个朝代,千年间营建不绝,是中国现存洞窟最多、内容最丰富、艺术极为精湛的佛教石窟群。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269/0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第11龛•西秦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23 19:20 编辑
[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这幅创作于公元5世纪的壁画上,佛、菩萨、飞天、比丘、供养人等形象丰富,画法质朴粗犷,是中国石窟早期壁画的代表。 第169窟位于炳灵寺下寺北段崖壁上部,为不规则的大型天然洞穴,现存造像76身和多幅壁画,其中第6龛内“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是中国石窟中所见最早的造像纪年题记,它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年代和甘肃其它石窟的分期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02/0
金塔寺石窟•东窟•北凉
[中心柱及塑像]
金塔寺石窟位于肃南县祁连山北麓、大都麻河西岸的崖壁之上,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如今仅存东、西两窟,均为中心塔柱式石窟。东窟中心柱四面分三层开龛造像。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03/0
二佛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04/0
飞天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05/0
坐佛三身
在有限的空间内错落有致、姿态各异,立体雕塑的手法使其形象更具动感,尤以古朴稚拙的飞天形象最为丰富。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06/0
麦积山石窟•第147窟•北魏
[释迦牟尼佛]
佛像面部清秀,双目微垂,宽大袈裟的裙裾层层叠叠,如花瓣般绽放在台基前。麦积山石窟古属秦州,是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既得凉州传来的西部之风,又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北魏时期的早期造像就深受云冈石窟模式的影响。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60/0
金塔寺石窟•东窟•北凉
[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拉梢寺石窟位于武山县响河沟峡谷之中,古人在高约50米的崖面之上,以泥塑浮雕技法营造出一幅巨型说法图景,大佛结跏趺坐于由浮雕莲花、雄狮、卧鹿与立象组成的佛座之上,面相方圆,表现出北周造像特有的粗犷、豪放与质朴,奇特的动物形象则显示出中亚文化的影响,可惜因宋人在其上开龛造像,佛座部分遭到破坏。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61/0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中路乡灯山村,俗名“大佛寺”。第13窟东壁正中的倚坐大佛高达23米,两侧弟子、菩萨、天王像也有16米高,皆为石胎泥塑造像,唐风犹存。黄羊河水库蓄水后,大佛窟下部曾在淹没区内,水位最高时大佛腹部以下浸入水中,后于1992年经围堰筑坝得到保护。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62/0
第121窟胁侍菩萨与弟子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63/0
第133窟中释迦牟尼与罗睺罗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364/0
第43窟力士
在造像上,则将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400/0
麦积山石窟•第4窟•北周
[伎乐散花飞天]
麦积山石窟造像和壁画题材和技法都极为丰富且具有独创性。第4窟的伎乐飞天,脸面手足均为薄肉浮塑,衣裙璎珞则施彩绘,亦真亦幻。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401/0
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北凉
[伎乐飞天与千佛]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24 15:06 编辑
文殊山石窟位于今肃南县文殊山中,其中千佛洞壁画当为开窟之始的原作,伎乐飞天翱翔于天宫栏墙之上,其下绘千佛,形象古朴、色彩浓艳厚重,多采用西域晕染技法,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早期飞天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402/0
庆阳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带最大的一处石窟寺群,尤以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第165窟为代表,高达8米的七佛为造像主体,之间辅以菩萨,入口两侧为阿修罗天与骑象普贤。七佛体魄雄健,直鼻厚唇,具有我国北方民族质朴淳厚的特色。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403/0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元
[曼荼罗双身修密像]
此壁画位于莫高窟第465窟主室南壁东侧,表现的是密教中的男女合抱双身修习之法。据统计,敦煌石窟保存的密教经变和造像有数百铺,从盛唐至元代连绵不断,且多集中在莫高、榆林两窟,是探索唐密、藏密关系的极为难得的形象资料。而新的研究发现,敦煌石窟中所存的某些密教遗迹甚至可能直接来自密教的发源地印度。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78572404/0
正月晒佛节上,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喇嘛们抬着佛像进行晒佛活动。自佛教传入甘肃境内,开窟建寺,塑佛念经,崇佛的传统在这片梵音缭绕的净土上,千年不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