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5-10-29 14:48

玄学论坛1029


我们若仅依自身感受行事,将会使得我们的行为过份。当感受到快乐时,情绪不但强大甚至让我们难以掌控。当感受到痛苦时,它亦可能是既深又长。我们一生当然需要快乐的事物,但须适可而止。而能让我们身心平衡的则是我们的心。假如我们对事物的感受不加以节制的话,终将问题丛生。——法王噶玛巴《感受》

若是缺乏福德,这种外缘就不可能产生;而具足福德,任何闻、思、修,都会引导我们发展出必要的外缘或能力,从而生起智慧。因此,智慧与福德二者相辅相成;福德衍生出智慧,而智慧也衍生出福德。究竟上而言,福德是我们掌控一己生命的能力,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实相,还能付诸实践。——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们在手上放一粒灰尘,手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眼睛里若进入一粒灰尘,我们就会有感觉。同理,我们一般凡夫众生,对轮回的过患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就像手上放一粒灰尘一般;但对一位圣者而言,轮回的过患就像眼睛内的灰尘一样,难以忍受。——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为何我们身陷轮回中?并非佛陀对我们不具慈悲心,只因我们的慈悲心和虔敬心不够俱足。佛的本质与我们的本质是相同平等的。因此相对上佛的加持力无法强加于我们。佛的加持力是自然运任的,我们必须变成自然任运。如果我们的慈悲心与虔敬心是自然流露,那么佛的加持力就自然任运了。——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在做实修的时候,不要让各种妄念掌控我们的心。经常是嘴巴上念诵经文或咒语,但是心里各种妄想、念头像雪花般纷飞,心猿意马。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要经常以正念、正知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好好地使它坚固、稳定下来。——贝诺仁波切

悲心的培养是无法强加于我们的。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去修持它。因此,悲心的修持与个人的选择有关,而且它能够带给我们自由。相反地,烦恼会夺取我们的自由,而将我们置于它的掌控之下。悲心赐予我们掌握生命的机会。——大宝法王噶玛巴《如何开展悲心》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O警惕妒嫉心

学佛的目的是出世间,但我们现前的矛盾往往是心欲出世间而身犹在世间,正所谓"我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所以菩萨的处世态度是处世界如虚空,莲花虽根植淤泥但仍然清净脱俗,忙于身但却不能忙于心,身忙心不忙,在尘世中求取菩提,离世觅菩提恰如求龟毛兔角。

通过修持禅定,分别念、烦恼应该是要减少的。但是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分别念增长了,烦恼也越来越多。这时要明白,这是好的征兆!说明相续中就快要生起禅定了。这并非是你的烦恼分别多了,而是因为以前你根本没有观察过、调伏过,所以没有发现。而现在感觉到了,说明你开始观察、调伏了。这是好事。

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即便你在最悲惨的状况、情境里,只要给你时间,它就会有所改变,这是我可以保证的。你要成为情境的牺牲者还是情境的掌控者,这一切操之在你自己的手中。——广定大司徒仁波切《一则请示与一个回应》

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是分不开的,这些分别的目的不是要引领修行人走向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契合的法门会根据其能力和信心有所不同的,如果你对佛法不够了解,就必须从小乘开始,小乘是基础,绝对不容忽视的,佛陀乃是以随机教化的方式来利益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循序渐进走向开悟之境。——堪布卡塔仁波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觉有些人时时都在与人为善,而又有些人则对不善之事趋之若鹜,这些行为正反射出一个人的习性。习性是长时间所累积的一种习惯,一旦你坚持行善,日久之后,它将成为你善的习性,也是你的善业。反之,则成为恶业。——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面对谜样的人生,有人回想过去生中,自己做了什么?也有人妄想来生不知道会如何?更有人怨叹此生种种的不如意。其实迷时不解,悟时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说:孤单的伤害是最大的,比抽烟、喝酒、肥胖更伤。如果说一个人有许多朋友,可以互相照顾,会比较好。我也有帮助一些癌症患者,不是说发功啊,或给他什么加持,就是一种关怀,是会有帮助的。所以不要感到孤单、沮丧,要保持内在的快乐!——大宝法王噶玛巴(2010.8接见台湾心创会)

你不可能一直处在生命的高峰或谷底。谁能保持一成不变?人们经历生命的各个阶段,因为不同的处境而有所改变。只因一时的情况,就觉得非常的骄傲,或感到相当的可耻,这都是不需要的。——大宝法王噶玛巴《就在当下》



山水游 发表于 2015-10-30 15:55

拜读: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玄学论坛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