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论坛1104
我们平时一定要多留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心态,否则沾染上不好的习气人是会慢慢改变,就像喝酒,开始就喝一点点,直到有一天自己都没办法控制,到了这地步就难以回头。我们毕竟还有更长远的未来,所以在开始就要留意,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个比较有希望的未来。——大宝法王噶玛巴《如法行持的五种因缘》
当下//@Master-Jiqun:【当下】 无穷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都以现在为开端。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是改善生命的关键。
你们都有这种经验,在工作、生活中如果没什么心机或者对别人比较有慈悲,这样感觉是常常会输、被人欺负。但我觉得这世上需要一些善人,需要一些表里如一的人,不然的话这个世间真的没有希望,所以我决定要做一个善人,希望这世界多了一个希望、一个未来。——大宝法王噶玛巴 《如法行持的五种因缘》
我们一定要深入地了解上师的真面目。有些人自称上师、喇嘛,他们的真面目本来就没有道德,很难看,他们假装很有道德的面目来欺骗弟子、欺骗信徒,如果弟子没有真正去了解他的真面目,就会被骗。——大宝法王噶玛巴《如法行持的五种因缘》
单纯依止上师是不够的,必须要听从教言、依教奉行,这样才会感染上师的功德。听从教言也难,因为我们通常会有很多借口没有时间修行佛法,很多借口去生起烦恼:我没有时间、我的工作很忙、我不舒服。上师就觉得他那么辛苦实在做不到是应该的。但我们是在蒙蔽上师。——法王噶玛巴《如法行持的五种因缘》
你变得宁静平和,乃是你已经完全融会贯通所闻之佛法的征兆。你离于烦恼,乃是你已经完全融入禅修 的征兆。随着闻通向思,思转化成为修,你对今生充满迷妄的活动的渴望将会减少,转而心向佛法。你 依止佛法所从事的任何事情,不论它是微小或是不重要的,都将带来利益。——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们祈祷上师三宝,往往仍旧心存疑虑,总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似乎想测验三宝的能力。这样做,能在多大程度上感应到加持力,很难说。就像电路一样,我们这边断了闸,有电也通不过来呀。如果真心信赖上师三宝的愿力,自己也诚心发愿的话,一定能得到加持。O为什么没得到加持?
11月4日(星期三 六斋日 农历九月廿三)#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所谓精进,就是纯一不杂,进而不退。
这种方法与专注不同。专注而修时,双眼睁大凝视前上方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放松而修时,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放松,保持自然、清净,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
第九种方法:放松。双目自然垂视着前下方虚空,并非盯着看;内心全然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有时也要观察,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体外,在屋内还是屋外,有无颜色,有无形状等。诸如此类,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
有人问过我:"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基本上,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我们要试着去作;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我们尽量避免——宗萨钦哲仁波切
对感情,生活现况及其周遭空间有了更真切的体认之后,可以为我们开展更全面的觉知。此时温暖的慈悲心会油然而生,那是一种基本上接受自我而同时保留批判之聪慧的态度。我们可以同时欣赏人生喜乐与痛苦的两面,因之处理情绪不再是大不了的事;我们如实了知情绪的存在,不加压抑也不沈溺其中——创巴仁波切
出离心之道与慈悲心之道的动机,区别只在于一个是专注于内,另一个则是专注于外;但基本上都是想要解脱单个、或是多个众生的痛苦与苦因。同样的这个愿望运用在他人的身上时,我们称之为慈悲;运用在自己身上时,我们称之为出离心。——大宝法王噶玛巴《爱的六字真言》
“自他交换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斩断我们的我执,有此认知,在逐渐修炼的过程中,就不会害怕去担起别人的疾病和不幸,也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众生了。这样的修行方法能够去除我们的自以为是,以及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执着。——堪布卡塔仁波切
重视经典予我们的忠告是有益的。若我们看待无明、染污是空性,智慧与美善也是空性,那么我们可能发展出一种态度,认为任何事都是空的,我们可能为所欲为而不以为意,因为一切是空。佛陀拒斥此种态度而给予严重警告,如果把空性了解为行事可以漫不经心、不负责任,这种见地是邪见。——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佛陀法教的要诀在于调伏自心。如果你能调伏心,便能调伏身和语,你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将得到止息。如果你让心中充满烦恼,不管你身体所行、口里所说的是多么完美,仍离修行之道很遥远。——顶果钦哲仁波切
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声音速度时,会出现阻力剧增,这是飞机速度很难逾越的障碍。修行的过程也会出现烦恼障的困境,在你达到烦恼障的临界点也会有烦恼剧增,业障现前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超越,那就无法在修行的道路上超音速行驶。
「做一个好人」在世间是一个基础,一个孩子有了正直、诚实、尽责等等善良观念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文化和知识,就会让他的人生更加有目标,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服务更多人。——大宝法王噶玛巴《如何籍由利他之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轮回和涅槃肯定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我们都知道,轮回之道肇始于无明,接续着重复不停的十二缘起,显然的,这就是前往轮回的道路。如果跟着无明走,环环相扣的妄念便会带我们进入不同的情绪游戏,以及轮回道途的烦恼毒。——竹庆本乐仁波切《普贤王如来祈愿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