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6-3-24 14:47

玄学论坛0324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是说,要在不放逸中,修持安忍,不要给嗔心任何机会。藏文“勇进”,是指苦行,没有比对嗔恨修安忍更大的苦行,忍辱是最殊胜的苦行。就像赛车,你的安忍速度要比嗔心更快;就像游戏,你要能很善巧地控制嗔心。——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网友问我,为什么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渺茫?佛说每个人都生活在苦海之中,大海无边无际,而我们却在中间浮浮沉沉来来去去,没有明确的方向,虽然一样经历了无数风雨,但离岸边仍然还是那般遥远。只有确立一个方向,坚定一种信仰,那么我们才有可能登岸,才能找到内心的皈依。

Mindfulness and continued awareness are exactly what we need to change our relationship with our emotions from a battlefield experience to a creative and joyful one. 将我们与情绪的关系,从上战场般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力与喜悦,所需要的,正是觉知的心与不间断的觉性。——竹庆本乐仁波切

如果不去思维自己的身语意是不是伤害众生,只想自利,完全不能利他,只会口头说说「利益众生」是没什么意义的。佛教徒喜欢发很大的愿,动不动就说要利益「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但如果连不伤害众生都做不到,这样的大愿有什么意义?——大宝法王噶玛巴《菩提道灯论》

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说的即是宽容。但是宽容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不断地丰富、智慧不断地增加、修养不断地提高,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它是人的思想品性、社会阅历、人生抱负、文化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修行人在生老病死面前应该淡定。佛法中有很多内容,是训练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如果遇到这些就手忙脚乱,说明你的修行不深入。所以,不管面对自己的生死,还是亲友的生死,都应看作检验修行的一面镜子。

单纯未尝不是好事,尤其在缺少规则的环境中。相信凡事都有因果,自己努力向善,诚实而为就好,不去担心、权衡结果。人生失落有时,保有有时,事事皆有时。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一个人若老是轻易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失去一切;反之,不轻易排斥,而随顺一些因缘,则会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有一种魔,它会障碍你进步成长,障碍你解脱成就,障碍你开悟证语。这种魔叫做“傲慢”,它住在你的心中。

诡计与欺诈是沉重的负担,将之抛开吧!嫉妒是摧毁一切善的雹暴,要除去自身的过失!——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我们的概念思惟才是真正的魔罗,落入概念化即是魔罗。藉由认识我们的心性,所有的魔罗都被击溃,四魔消失无踪,所有障碍都被移除,重点在于修持那种对心性的认识。在轮回与涅盘之中,最重要的要点在于遇见心性。——祖古乌金仁波切《如是》

众生的所住是体(假有),诸佛的所住是心(真如),所以《金刚经》,是让我们要“无住”于假有之体,而生真如之心,凡夫住于体,所以凡夫的心就执着于体。

【】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3-24 15:19

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说的即是宽容。但是宽容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不断地丰富、智慧不断地增加、修养不断地提高,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它是人的思想品性、社会阅历、人生抱负、文化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3-24 15:35

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玄学论坛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