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论坛0413
本帖最后由 鱼象鱼 于 2016-4-13 19:07 编辑罪业是在心上,自心就像田地,不善业如同种子,未来恶业的成熟,就像是种子发芽、茁壮并结果。我们现在不善的种子没有开始生长,而是以休眠的方式存在。因此,如果能够马上发露忏悔,这种不善业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机会。——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释论
#济群法语# 虽然人生下来都是死路一条,但怎么死法,却是完全不同的。你,会怎么面对那一天呢?
极乐净土在哪?有些上师说“去此地的西方多远多远”。其实净土在哪里?就是你周围这一切,这就是净土!祖师们说如果这样想,就能够快速、容易的投生净土。——大宝法王噶玛巴(第29届噶举祈愿法会上开示)
我们从师父的身上可以去学习,去思维,我们要去知道众生需要什么,要去服务大众冤亲平等,善用其心。以佛心为己心来承担所有众生的痛苦,快乐给予六道有情......海涛恩师梅州弘法行开示
什么是舍弃一个众生?就是当你有机会帮助某人,但你却没做;你有机会消除对方的痛苦,但是你却没做;你发自內心的不想帮助他人,这就是舍弃众生,这时,你的菩提心戒也就没了,你也不算是大乘的行者了。因此,大乘的行者,要从各方面善护、修持菩提心。这真的很重要!——大宝法王噶玛巴《菩提道灯论》
对善恶要抱持诚实谨慎的态度,注重因果业力的心要像面粉般细微,要像面对毒药般,对恶行避之唯恐不及。——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在你的生活中也有两个修行应每天早晚规律地遵行。每天早上要发菩提心,并祈请整天都不会忘记为他人的福祉着想。每天晚上回想白天的所思所为,反省有多少是缘于悲心,有多少是出于自私;在你决定什么该做或不该做之前,先审视你最细微的心态和意图是很重要的。——顶果钦哲仁波切
#济群法语# 语言的背景是心态,当你说话时,不仅表达了你的想法,同时也暴露了你的心态。所以,在这个感官的舞台上,拥有一颗美好的心非常重要。
法说得再精采,如果没有触动你的心、利益到你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大宝法王噶玛巴(第29届噶举祈愿法会上开示)
平等是承认并尊重多样性和共同性,而非简单地追求一致。智慧之道便是训练这种平等待人处事的能力。平时多观察人、物、事,各种现象,在欣赏其多样性的同时,发现他们的共同相通之处。随着这份洞察力和接纳能力的增强,我们对佛教中缘起、平等、无分别、慈悲、空等概念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佛法和行者兩著要交融、合一的。佛法就是修持的法門跟方法,行者就是修行實踐佛法的人,這兩種應該要沒有距離的。什麼叫做錯誤的修持,就是你還是你,佛法還是佛法,你還是堅固的你,而佛法還是在遙遠的地方,還在某個方法、某個經典裡……大宝法王噶玛巴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人活着,不是为了一宿三餐;生命的价值,更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一颗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珍藏起来,人们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一堆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因此,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以一己之生命,带动无限生命的奋起。
學佛修行,不是依個人喜好來決定,閉關自修、深入經藏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眾生的需要。走入人群,實際幫助眾生,療治眾生的身心病苦,才是大乘佛教徒應有的慈悲動力。--海涛法师
学佛修行、解脱成佛,不是要离开这个社会,不是要离开这个环境,也不是要离开这些众生,而是要接触,要面对,同时能够没有烦恼、痛苦,圆满地处理一切事情,解决一切问题。
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噶当派教言(摘自《开启修心门扉》)
当人们回报以伤害性的行为时,此人不过是烦恼的奴隶。「慈悲」是唯一正确的对治方法。——波卡仁波切
亲近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开智慧,就会生真实的信,发真实的愿,做真实的行。真实的信愿行就消业障,开智慧,就会有种种瑞相,跟诸佛感应道交。 如果修法偏离,不愿意跟随善知识,自已觉得自己很聪明,那是千错万错,那是自然外道,所以随学善知识是何其重要啊!
修行需要逆境的磨练,所以不要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视作阻碍,而要将它视为宝贵机会,从中学习如何将困难转化为重新出发的起点,那才是真正的收获。如果一遇到困难就去庙里烧香祈福,一旦不如意,便对佛法或自己失去信心,那就是尚未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丹津.葩默
了解自己所有负面的经验,都跟自己过去所为有关,这是开展“正思维”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停止负面经验,不让坏经验成为更负面经验的因与缘。面对恶缘,不以恶法面对,造下更痛苦的因;而代之以找到解决逆缘之道,或是安忍待之。——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遇到挫折时,不生气,不放弃,不抱怨,只有从容的接纳和面对,要知道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就一定会战胜。
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
修持并不是在你有空时才做,没空时不做。修持是随时去做:当你在睡觉时,你仍然在修持;当你在街上走、和朋友谈话时,你也在修持。你在睡前生起菩提心、悲心和慈心,然后你入睡。无论你是在走路、讲话、吃东西或喝水,你可将一切带入修持中。——桑杰年巴仁波切2010年4月马来西亚《一知全解》灌顶开示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慈悲,要生起一时的利他心并不困难,难的是发广大心,发长远心。所以还需要修增上意乐,将此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菩萨的大慈大悲。 ?【从念恩到报恩】【】
人活着,不是为了一宿三餐;生命的价值,更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一颗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珍藏起来,人们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一堆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因此,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以一己之生命,带动无限生命的奋起。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