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老人织了99顶帽子 在99岁生日那天捐给了有需要的人! (钱江晚报)
8月28日,是俞匡章老人的99岁生日。她头发花白,思维活跃,记忆力非常好。看不出已年近百岁高龄。 而更让人敬佩的是,老人还是上虞“点亮一盏灯”公益组织的一名志愿者。在99岁的生日来临前,老人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她把亲手编织的99顶帽子,捐给有需要的人。 从2014年开始做志愿者以来,老人已经织了上百顶帽子,大多送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好几次,老人还亲自给他们送上门。 “这些都是小事,有什么好报道的?”老人说。 俞匡章的女儿也是一名志愿者,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母亲是一位与世无争的人。 俞匡章的父亲俞丹屏是民国时期江浙一带著名的革命家、实业家和慈善家。望族名媛的风采在俞匡章身上至今尚存,她爱喝咖啡,吃巧克力,喜欢斯诺克等等。 “明年100岁,我要织100顶。”老人说。 97岁高龄决定成为志愿者 我要为那些受苦的人做点什么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太太,在常人眼里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为什么她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去帮助别人? 原来,老人的小女儿刘女士以及身边不少人都是上虞“点亮一盏灯”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回到家,女儿总会和母亲讲些团队里的故事,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帮助什么人,老人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受苦的人那么多,我能做点什么呢?”有一天,老人突然这样问女儿。 2014年冬天,刘女士正忙着去西藏等地给贫困孩子送冬衣。“那边天这么冷,孩子们需不需要点帽子和围巾?”老人问。俞匡章老人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学得一手女红,织毛线是很擅长的。 她说,自己年纪大了,想来想去也只能做这点事。 母亲的想法,得到了女儿的支持。有一次,女儿和朋友聊起这事,朋友马上说他也要尽出一份心,毛线都由他来提供。就这样,第二天,老人就动手织起了毛线帽子。 没多久,老人也成了这个公益的组织的一名志愿者,她很有可能也是全浙江年纪最大的志愿者。 为了更好地编织帽子 她专门去做了白内障手术 一头干净利落的银发,胸前挂着一长串的珍珠,俞匡章老人脸色红润精神饱满,言谈思路敏捷,听力也很好。 “自从开始编织帽子以后,我妈就把这事当成自己的第一等大事了。”刘女士说,母亲每天一早起来就开始编织,天气冷的时候,先窝在棉被里织一会儿,然后起床洗漱,吃完早饭又继续织。晚上一般要织到10点左右,就是睡前也要在床上织一会。一顶帽子用2.5两到3两的毛线,一般要四天才能完成一顶。 今年以来,老人的眼睛不大好了,但是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不管怎么样,编织帽子依然是她最重要的事。她总是坐在那把古旧的藤椅上,穿针引线,一刻也不停。 “这是她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她说一定要完成。她花四天时间织一个帽子,还问我是不是太慢了,我告诉她不慢了,很厉害。”刘女士说,为了赶制围巾帽子,但是眼睛又看不清,前段时间老人特地去做了白内障手术。 织帽子虽是小事情 但她说要当作大事去做 老人实在太拼了。家人们都担心她的身体。 有一次,因为长时间低头织毛线,站起来的时候,老人摔倒了。这可吓坏了子女们,他们劝老人不要再织了,老人不听。刘女士说,自己的母亲在生病时也“手痒”,一定要织几针才安心。 “点亮一盏灯”公益组织负责人董国光多次上门看望老人,经常劝她不用这样“拼”,但也没什么效果。 老人总是笑笑,有时会这样说:“一大把年纪了,除了给身边人带去麻烦,还能有什么用?这样多好,让我感觉自己还是有些价值的。这些虽都是小事情,但我却必须当大事情来对待,只有这样,我才会做得认真,做得出色。” 老人的执着感动了身边的人,为了让老人早点完成心愿,一些亲戚也加入到老人的编织队伍,把爱心织进一顶顶帽子里。 这几年来,老人还亲自参加了两次公益活动,一次是去麻风病院,给病人们戴上帽子,还有一次是去看望贫困学校的孩子。 “今年99岁,明年100岁,我要织100顶。”老人这样说。 她出身名门 父亲是著名的慈善家 俞匡章老人静静编织帽子的时候,气定神闲,透露出书香世家的气质,额头的几道皱纹和银发,是那种历经岁月沧桑后的淡定。 俞匡章的父亲俞丹屏是嵊州人,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实业家、慈善家,前期献身辛亥革命,立志推翻清政府;后期致力于实业,开矿办厂,发展蚕桑,垦拓农场,并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振兴中华,为嵊州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俞匡章在杭州出生,在当时有名的 “弘道女中”读书。老人在学校里学了很多:钢琴、舞蹈、女红、排球、台球……凡是名门淑女必修课程,老人无一不通。 俞匡章的丈夫刘克尉,曾是学校的校医兼教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为人正直、无私、善良,2012年去世,享年94岁。 老人的女儿说,母亲最喜欢女红和斯诺克,好几次丁俊晖的比赛,老人竟在半夜设闹钟起来看直播。她还喜欢喝咖啡吃巧克力,很洋气。老人将自己织的帽子亲手戴到受捐者头上。 赞赞赞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