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平 碉 楼(春之行之三)
本帖最后由 绿水青山13 于 2018-7-30 11:18 编辑听战友说,离广州不远的赤坎有碉楼,值得一看,离开广州后直接到了开平,晚上就住在开平,第二天早上吃罢早饭就往赤坎方向出发了。至此,我仍然不知道整个开平市都散布着碉楼。上了公路以后,看到有路标上介绍几个景点,心想,反正也是顺路,就捎带着看看吧,谁知,这个决定,让我收获大大的!离我最近的是三门里,到那里一看才知道,这里只有一个最早的碉楼——迎龙楼。三门里村临街,村口有两个修得整整齐齐的大池塘,有台阶通向水面,池塘边上是一排比较老的平房,后面新盖的两三层小楼一座挨着一座,在村外面什么碉楼也看不见。进村的胡同很窄,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着一两根蔬菜和一个橘子,都干瘪了,也挂着,不知道是为了祈求什么。 穿过窄窄的胡同进入村中,一座宏伟的、敦敦实实的建筑拔地而起,像一座森严的城堡。在最上层窗户上方,书写着“迎龙楼”三个大字。 迎龙楼正面三层窗户都用木板挡着,大门也用铁栅栏锁着,门口有一个简介,看后才知道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公元1436-1449年)。原来,三门里村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是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迎龙楼建成后,在保护民众避免洪涝和盗匪的侵袭中起了应有的作用,是开平碉楼传统最原始的模式。 看来,开平碉楼和福建的土楼一样,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都具有防御的功能。围着碉楼前后左右的看了看,在那个年代果然易守难攻;转到碉楼南侧,只见墙角下供奉有“玄武”的神位,楼后面的空地上停着几辆摩托车,有一些村民在支着桌子的旁边休息;这时,又来了一拨参观的,好像还有外国人在其中。因为只能看看外表,村里也没有其它什么特色,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离开三门里,沿着公路继续前行,在公路两侧,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碉楼。最先看到的是两座现代化的砖建的碉楼,这座碉楼明显的没有“迎龙楼”那么敦实、“厚道”,也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但是带有明显的碉楼气质;随后又看到了一个叫“现龙里”据说是“华侨村”的村庄,虽然不是碉楼,可是有碉楼的模样,就是比较矮、规模也小。
再往前走,一座很“洋气”的、高挑的碉楼出现在道路左侧,停车过去一看,在一片杂草和乱树之中,有个荒废的小院,“合安楼”独立其中,说它洋气,是因为它的门楣、窗楣和顶层阳台的设计,都具有西洋特色;像教堂的门窗一样,上面是圆的,可以看得出来,当初做工相当精细!再往里走,还有一座与之相像的碉楼,就是没有名字;其它地方也还有款式不同的碉楼。遗憾的是,外观看起来这么好的建筑都荒废了。 在往第二个景点“自力村”的路上,各式各样的碉楼不时映入眼帘,各具特色的碉楼造型各异、美不胜收、令人大开眼界!不由得感叹,过去人们建造房屋都是各显其能、彰显个性,怎么现在的建筑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可言呢? 快到“自力村”的乡村路上,汽车排起了长队,远远看到村口停车场有一片汽车,进入停车场,还是有不少停车位。紧挨着停车场就有两座碉楼,欢迎参观的大红条幅从楼顶一直垂到楼底,满以为有碉楼群之称的自力村有多少碉楼呢,走近看才发现就停车场附近这四五座,而且,登上楼顶还要交10块钱;我看到在周围转着看的人不少,爬楼的人不多。这里2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跟北方的夏天没区别。大热天的,可能谁也不愿意去出那身汗。 这里的碉楼大多都是4层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梯是木制的,其式样接近现代楼房,只是在楼顶的阳台上的栏杆和廊柱有些花色。 围着村四周走走,农民开着拖拉机在耕地,菜园里的蔬菜可以收获了,村边上几栋颜色发旧的碉楼在绿树丛中透着沧桑,农村大妈摆着地摊兜售农产品,硕大的鹅蛋10块钱可以买3个,旅游经济就是有旅游就有经济活动。 本来,还可以到“立园”和“马降龙”村去看看,感觉也不过如此了,奔下一站吧!
崔大嘴 发表于 2018-8-1 05:55
谢谢老弟的鼓励加分!
绿水青山13 发表于 2018-8-9 11:03
谢谢老弟的鼓励加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