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揽胜之四《一 路 井 底 村》
本帖最后由 绿水青山13 于 2018-9-14 14:40 编辑早上从平顺县出发,还有点阴沉,到井底村的路是一条山区公路,没注意是省道还是县道,刚开始出县城到时候路况不是很好,有点坑坑洼洼,翻过一座山以后,路况好多了。 反正是自驾游,看到好点的景色,就停车拍照,这样一路走走停停,来到了寺头村路口。寺头村在路口建了一座有“寺头村”名字的石质牌楼,雕梁画柱,制作得很精细;路边一块巨石上不知何人还用石片搭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样的东西,不知做何用途;牌楼里侧路边上,一位中年妇女搬开石片,正从水井里往上提水,我们好奇的过去问了问情况,以为村里有我们想看的老房子呢,等我们到了村里一看,都是现代化的农舍,没有我们想看的老建筑,就退回来继续向井底村前进。 走到一个下坡的地方,看到了对面有几座窑洞式的建筑在下面路边上,我们决定去“拜访”一下。 这家没有院门,顺着一段坡道我们就到了人家的院子里。院子里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穿着厚厚的发旧的衣裤坐在一棵树下的小凳子上正吃饭,脚下有几只发旧的柳条筐,筐里盛着一些马铃薯,地下还有一小堆;房子都是用石头建的,一间起脊的北屋门开着,窗下停着一辆两轮摩托车; 东屋(我暂且这样辨别方向)是一排五间窑洞式的平顶房,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汉也是穿着两层旧衣服、胡子拉碴的坐在最北面窑洞的门槛上。两位老人面相慈祥、和蔼可亲,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村人。 李岩不愧是纪实摄影老手了,进院就问这问那的跟人家聊上了。因为我们在山西当过兵,和他们交流也不困难。两位老人都不健谈,老汉几乎没说一句话,脸上始终挂着笑;老太太也是问一句说一句,偶尔的也交流交流。当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拍照的,两位老人家相当配合,既不摆姿势,也不做作;征得他们同意,我们也都各屋看看。 北屋好像是个储藏室,迎面的白墙上贴着财神爷、福字和一些宣传画;顺墙一排老式柜子,虽然柒色旧了,但是能看出当初很厚重;柜子上的雕花依然精致、夺目;柜子前面堆了一堆盛着不知什么的编织袋,旁边的小方桌还是很新的,在柜子的右边墙角靠东墙居然还有一台老缝纫机! 东屋最北边的窑洞是个灶间,里面很昏暗,发旧的木门上也贴着财神爷;进门两侧分别是两个个做饭的锅台;墙上糊着报纸,报纸上面挂着炊具;地上有口大缸、靠墙堆着一些农具。 刚要进最南面的窑洞看看,从里面出来个小伙子,打了个招呼,骑上摩托车走了。老太太吃完饭,问我们吃饭了没有,我们回答吃过了;老太太还是希望我们尝尝她熬的小米粥,她说,她家的小米是她们自己种的,没有化肥和农药。盛情难却,我们就把她锅里剩下的小米粥分吃了,还真的很香!老太太见我们爽快的吃完了,又说,还有小米饭,让我们每人在吃点,我们又从另一个锅里每人盛了一点,还真是找到了当年当兵的时候吃的小米饭的味道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老人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招待远方的客人。 事情虽小,这件事却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前年4月,我和同事去安徽婺源,我们花钱进了江主席的故里江湾,在街上看到一户人家屋前有棵盛开的桃花与徽式房屋搭配很有情趣,刚刚举起相机要拍照,门前一位老头一声大喊“嗨!拍照交钱!”,人们纷纷停下说,我们进门是买过门票的呀!老头说:“这是我家的房子,要拍照,就得交钱”,哎呀!难怪江家祠堂那么大,原来这里寸步寸金呀!对比太行老区的人民,朴实好客、人性的纯真可见一斑! 尝完了老乡的小米粥、小米饭,我们又到他们的卧室看了看,他们的卧室也很简单,正面墙上毛主席的画像贴在正中央;两边是观音和财神的画像;靠墙还是一组老式墙柜,柜子上放着一台14寸的老电视机;柜子前面,一张单人床在左手靠墙,老汉坐在床上任我们给他拍照。 出来后,我们看到女主人收拾完了家具,又坐在小凳子上削她的马铃薯,准备播种用;我们在她身边无拘无束的聊着天、拍照片,有了这顿“饭”仿佛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聊天也更融洽了。 从这个家庭中我们看到,中国广大的农村贫穷的地方还很多,在我们不知道的许多地区,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我们退休了,可以开着汽车不愁吃、不愁喝的游山玩水,而他们比我们的年龄还大,还在精打细算、紧紧巴巴的操劳着、过着温饱生活;那些贪官们好歹省下点来,能给这些山区的百姓解决多少困难啊!在这里看个病、买点东西,得走多远的路啊!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路真的还很长。 告别了这户人家,我们继续向井底村前行。太行大峡谷里处处是景,象形山、象形石比比皆是。不一会儿,我们在公路的右拐弯处、左侧山崖的绝壁下方,看到了一排大红灯笼和红旗,一座门楼上写着“狐仙洞”,有几个人在这里进香;荒郊野外的,不供佛、不信道,却供奉狐仙,山里人一定有他的道理。狐仙洞的对面一块巨石上建有一座小亭子与左前方半山腰上的石亭相望,巨石下面是个蛤蟆石,号称“天蟆”。这里山深林密、山峰陡峭风景还真是不错! 再往前走就是享誉世界的挂壁公里,这段挂壁公路,比较宽敞、透亮,出来后就到了“神龙湾”,这里有个简易的观景台——平整出来的简易停车场;在这里,不但能看太行大峡谷雄伟的山峰、多姿的谷地,还在一块石碑上知道了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啊!可以设想,这里除了刀削斧剁般的石头山,就是干涸的谷底,雨季洪水肆虐、旱季石头冒烟;在沟沟坎坎、边边沿沿的地方种点粮食,还得靠天吃饭,能打多少?没有挂壁公路、走路都困难的地方怎么和外界交流?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是修了路、发展了旅游事业,大山里的人们怎么致富? 从这里再往下走一会儿,就到了井底村了。在进村的拐弯处,我找了一个稍微宽敞的路边把车停好,居高临下的观察了一下。。 我的眼前峡谷里碧波荡漾,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峡谷水库;对面有几栋崭新的别墅般的楼房;顺路走就是井底村了;我的侧后有一坐像库房一样的房子,院里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一面国旗下、一辆面包车停在房门口,一个小伙子在忙着什么。我们上前想打听一下情况,交谈中谈到了路边上的那户人家,没想到是这个小伙子的亲姑姑家!好像拉近了距离,他更加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周边的情况。 听完他的介绍,还得自己亲自去看。井底村不大,就建筑在山坡上,这条公路穿村而过,从公路上基本把整个村子都浏览到了。 村里绝大部分房屋都已翻盖成现代的建筑了,老的石头墙、石板屋已经很少了,不知什么原因留下的那么一两处也是十分破旧;村东头有个过街楼,还有点历史感。 我们不是去寻找什么破的、旧的东西,而是寻找特色和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就地取材、与自然做斗争、生存繁衍,看小洋楼就不来这里了。这也说明,在旧址上改造是贫困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首选,这可能也能理解了当初北京城为什么拆了那么多古建筑改造旧城了。 在村子中央的一个小停车场,我们又遇到了昨晚在同一个宾馆住宿的几个北京老乡,他们觉得没啥看的,准备离开了。 我们则继续看我们的。在过街楼的旁边有一条向右下的胳臂肘弯路通向水库大坝,连接到峡谷对面。在大坝上问当地人,顺着过坝后勉强可以开车通过的左前方小路,曲曲弯弯的走了有一公里,在一处山凹里,找到了一处非常隐蔽的小山村。小村掩映在绿树当中,没有几户人家,清一色的石板屋,没有院墙、没有人烟,羊肠小路把各家串联起来,有的人家也翻修了住房,但是,保持着石头墙、石板屋的风格。 我们看到了荒芜的院落、破旧的羊圈,也有规整的房屋和晾晒粮食的屋顶;在一处比较规整的院落,我们看到了一位穿戴像文化人的老先生。 首先看到他家的器具像是做草药的,进屋后,屋门口地上还有一架手摇的破碎机,院里还拴着一条柴狗汪汪的叫着。聊天中得知,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了,他自己在村里留守着,现在也不做什么药了。老人不是很健谈,说话也比较谨慎。我们在村里转了转,就离开了这个“世外桃源”。 在水库岸边上,有位画写生的画家告诉我们下面村庄还有典型的石板屋。按照他的指点我们顺路穿过过街楼出村继续往下走,结果,并没有发现他所说的路标和岔路口,走着走着到了07年曾经来过的石板岩小镇,时过11年,路边的农家院和道路交通有了很大变化,好在有导航,把我们导回了安林高速,一路顺畅的回到了北京。 (完)
百姓人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