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养生着眼于藏!
今日大寒,养生着眼于藏!2019年01月20日
编者按:今日“大寒”,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很多老百姓都懂得,在这个节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大寒养生着眼于藏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养生着重于藏,此时应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适当饮食进补。神静少虑 节欲保精“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老人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睡子午觉 重手足背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既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又可在午后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经络,对身体也有好处。众所周知,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劳宫穴、鱼际穴、合谷穴等,通过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时间可长可短,贵在坚持。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若阳光充足,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汇集于此,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重视脚部的防护,除了注意脚部保暖外,平时应多活动双脚,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还应该养成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的习惯,既能御寒,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劳。“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审慎选食 合理多样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对于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冬令进补尤为重要。此时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以及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中医认为,冬季饮食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但切记不可过多进食此类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补类食物,比如莲子、大枣、银耳、薏苡仁等,此类食物无滋腻碍胃的缺点;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对于阳虚及气血虚之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冬令时节可多食坚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疾病。“三九”敷贴 冬夏皆治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产生了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的养生之道。冬季“三九贴”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详细】“大寒”养生,讲个“暖”字1.精神:暖身先暖心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池晓玲解释说,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饮食:糯米暖笠笠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池晓玲建议说,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等地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3.起居:防风护足好御寒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4.运动:动一动少闹病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大寒时节的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郭林气功、八段锦等等。如果室内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5.滋补:膏方调气血冬令进补,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该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寓“固本清源”为一体。而膏方是靠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辨年龄,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进行个体化调养身体。它能对整体调达血气,平衡阴阳,剿抚兼施。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双友博士介绍,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女性以血为本,而膏方调补气血,养血膏、调经膏都很适合女性。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嬿钊也谈到,中药膏方以调补阴阳气血平衡为主,温补脾肾之阳,滋补肝肾之阴,益气补血,对于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状尤为明显。当然每一种膏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林嬿钊表示,选方调养也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作用,若体质不是对得很准,用起来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成分,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虚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岭南一带的人,体虚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详细】大寒,金刚侧卧调肝肾眼下正值冬春交替的节点,养生除了要养护脾肾之阳,也要提前调达肝的气血。情志上既要安宁恬静,以顺应冬季“伏藏”的特点,又要舒畅开朗,以顺应肝脏喜舒畅恶抑郁的特点;饮食进补时要佐以温升发散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苏叶、桂皮等)以条达肝气,避免壅塞中焦;起居上,既要早睡晚起使精气内聚,又要逐渐增强活动使气血流通以养神骸;运动则以舒缓适度为主,既养阳气,又调肝气。因此,大寒节气导引养生,推荐 “金刚侧卧行气法”。“金刚侧卧行气法”改编自古籍《诸病源候论》,该功法以类似金刚侧卧姿势,放松形体,通过调髋展脊,暖腰温肾,以使水能涵木,肝脏升发有源;接着采用屈膝凸脊,放松肝胁,以使肝气条达,气机疏泄有常。此法对冬春交际之时出现的腰部冷痛、肝区不适、气短乏力、寒热感冒均有预防及调理作用。具体步骤如下:预备式:身体左侧卧位,头部附于低枕;左手虎口贴于左侧耳垂下,大拇指位于耳垂后方凹陷中,其余四指并拢放于耳前头侧;右手横穿胸前,掌心置于靠近左肘下方处,撑于床席上,五指张开;双腿稍稍向前弯曲,自然呼吸(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闭目宁神,安静放松。第一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腰脊。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缓缓伸直双脚,至极点髋部前倾,同时双脚微微后摆,感受脊柱呈伸展平直状态。维持片刻,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共18次。第二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右胁肝区处。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弯曲双脚,带动脊柱微微后凸,至双膝接近或接触右手前臂时,维持片刻,感受右胁肝区处于放松状态。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第三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胸廓。下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右手出力做支撑动作,同时左手以左肘为支点,左手掌做托举动作,使头肩微微上抬,维持片刻,感受胸廓打开,肺气充满。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改为平卧姿势,自然呼吸片刻即可。【详细】大寒节气 谨防病从寒生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感受寒邪发病后,可导致肌肤收缩、汗孔不开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寒邪入侵后主诉身上不出汗,很难受,到处去寻找出汗的方法。阳气受损,人体可能会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寒邪侵袭肌表,就会出现怕冷等感冒的症状;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就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若心肾阳虚,就会出现手足冰凉等。此外,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推动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颈椎痛、关节炎等。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西医也认为: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觉差,血液会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再者就是冷空气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也会明显增多。大寒时节,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上北方室内采暖,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干燥的空气无疑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御寒护阳气大寒节气,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此时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大寒时节应早睡晚起。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养阴气。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御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围巾等,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故此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还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喜或伤心,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晨起过早锻炼,因为冷空气容易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减少感染机会。大寒饮食攻略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大寒时节宜吃温和苦大寒饮食依旧以温食为主,大寒时节还是比较严寒的,饮食方面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红苹果、鸡肉、牛羊肉、白菜、油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而且感冒多发,多吃蔬果还能抵御感冒病毒的侵袭。生姜、花椒、肉桂等辛温食物可以温阳散寒,对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适当吃一些。大寒时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一些人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麦仁饭,麦仁、羊肉,加上少不了的花椒,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冬天本身就严寒、风大和干燥,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厚油腻的食物,再加上室内干巴巴的暖气,很容易上火。所以,大寒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另外,还要清清肠胃,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粥等。进补开始减少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量。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多吃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红薯、山药、土豆、南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大寒时节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大寒这时候就不要大补特补了,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要逐渐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进补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利于生发阳气的食物,如煮牛羊肉的同时,加入一些白萝卜、白菜等,适应大寒向立春的过渡。早上还可以适当喝些人参汤,带动阳气的生发。不过,药补要注意饮食禁忌。体弱、气虚的人吃人参等补气的药物时,不要吃生萝卜。进补期间,避免喝咖啡和浓茶,以免补品里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不要吃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否则会降低药物的功效。现在,有很多药物都制成了药酒,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病和怀孕的人群,切记不要服用。【详细】大寒苁蓉粥,从容过冬在这个节气里,肉苁蓉是值得推荐的佳品。肉苁蓉又叫肉松蓉、地精、大芸等。中医认为,肉苁蓉性温,味甘酸咸,入肾、大肠经。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等属于肾精亏虚的病症,或者女子带下、血崩等属于肾气不固的病症,以及精血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症状。除治疗用药外,肉苁蓉也可以用于配制药膳。《药性论》认为它可以“益髓,悦颜色,延年”,明代医家常用它调养老年血虚、长期便秘的病人。但需注意的是,肉苁蓉属于温性之品,又有滑肠功效,胃弱便溏、阴虚火旺的人应当慎服。另外,以肉苁蓉制膳,建议浸泡、清洗干净,甚至可以先煮烂过水,以去细沙杂砾,避免影响口感。下面介绍两道适合大寒节气的肉苁蓉药膳,供大家品尝。苁蓉粥。取肉苁蓉30克,葱白2根,生姜15克,粳米适量。将肉苁蓉浸泡后反复清洗干净,切成薄片;葱白洗净切成细段;生姜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后,加入肉苁蓉、生姜、葱白、适量水,煮至粥烂,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温补脾肾、升阳散寒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虚、容易受风寒邪气侵扰的人。肉苁蓉乌鸡汤。取乌鸡500克、肉苁蓉20克、淮山30克、枸杞10克、茯神20克、陈皮5克。乌鸡洗净,焯水后切块。上述药材冲洗干净后,与乌鸡一同放入煲中,加2000毫升凉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再煲约90分钟,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滋补肝肾、调胃健脾、理气安神的功效,适于肝肾不足、脾胃失调等病症,如神疲虚弱、腰酸乏力、纳食不香、气虚便秘、失眠不安等病症。随着大寒向立春过度,人体阳气逐渐外行,应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宜多吃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
好帖!学习了!:victory::victory: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868584 发表于 2019-1-20 16:33
好帖!学习了!
不客气谢谢朋友莅临 崔大嘴 发表于 2019-1-21 06:38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非常感谢北京版主莅临的精彩点评和精美图片:hug:
学习了! 868584 发表于 2019-1-20 16:33
好帖!学习了!
谢谢朋友莅临支持 天中华姐 发表于 2019-1-22 19:18
学习了!
谢谢版主朋友光临支持: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