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9 12:35

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2019
07/28
23:25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为什么“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业力所显现的,我们要反观自身,消归自性。所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杂譬喻经》中讲过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座寺院, 住着百余名僧众。距寺院不远处,住着一位潜心向道的女子,她每天供养一位出家法师,然后在其座下恭敬听法。


一天,轮到一位老比丘前去应供讲法。他年岁已高、刚出家不久,对许多经义尚不了解,但又不知该如何婉拒,只好硬着头皮,拖着沉重的脚步前去。


这位女子见老比丘的步履如此“安稳”,就对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认为他必定是个有智慧、有定力的大修行人。进入屋里,老比丘心情七上八下,享用斋饭的时间拖了很长。然而,漫长的等待,丝毫未减少这个女子求法的诚心。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


午斋过后,她虔诚地请老比丘说法。老比丘惶恐不已,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纪才出家,对深奥的佛法不明究竟,心里既惭愧又苦恼,不禁感慨道:“愚痴无知,缺乏智慧,实在非常痛苦啊!”


女子听了这段话,以为是给自己开示的,就仔细体会其中的意义,明白了由无明产生痛苦……在反复思维的当下,她竟证得了圣果。


01大清净,大平等


有位尊者说:“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只要你心清净了,到处都是清净的。我们因为自己不清净,所以看什么都不清净;因为自己是凡夫,所以看一切都不圆满。世界本是清净的,众生皆是佛性充满的,我们看到世界不清净,是因为自心不清净,所以要自我觉悟,自我圆满。


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


三昧耶就是正定,三昧耶戒是连好坏的念头都不准起。你起分别了,就没有正定了;你起凡圣的见,就不清净了。如果你认为这是娑婆、这是轮回的世界,你就不清净了。要看一切都是光明的,都是清净的——大清净、大平等。


我们有一颗求智慧的心,把一切都当成我们的善知识, 在看待万事万物、有情无情时,我们都要从中得到启发——“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所以修净土,就是观一切有情皆是阿弥陀佛所化,一切无情也是阿弥陀佛的光所化,正报依报庄严。


在金刚乘里这个叫清净观、本净观,也称为清净见,就是一切都从殊胜的角度来见。对于一个真正有清净见的人,见情与非情都是佛所化现出来的,是为了要成就我,教化我。


尊者来五台山,最后文殊菩萨就问尊者:“你来到这里的感悟是什么?”尊者显现为大梵天王,向文殊菩萨行礼道:“大圣,我来到五台山十分欢喜自在,并体悟到内密的自身、外显的五台山、乃至一切法界,都是诸佛五智自然的流露,为了大悲周遍法界,所以您寓悲于智,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缘起教化。”


只有真正地体悟到这种大清净,才会真正地产生大平等。有了这种智慧,才会产生同体的悲心,对于别人遭受的苦才会生起悲愍心,知道这是由于他过去不清净的因感得现在的果。所以应当注意在自己的因地里不要这样做,就想“他为我表法”,对他生悲愍心,对自己生警戒之心,那你看到所有的一切就会知“道”,就会提醒自己。


02实执,空性


当我们看别人顺不顺意的时候,如果没有我执我见,那你就像面对镜子一样的;如果把对方当成实有的,说明你有对自我的实有的执着。外在都是考验我们修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有真的修行,那你无我见,外在的显现就是像假的一样,面对假的有什么好计较的呢。你把那当真的,是因为你执着自己是真的,执着自己是真的就有“我”,我是真的,众生是真的,业力是真的,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只要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就会有对立。所以在面对违缘、不顺意的时候,马上要用佛法来超度自己。如果还有我,就还有这个生死轮回。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悲悯之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空性的见,空性才是通佛国的,了解如来真实义很重要。在没有懂得真实义之前,真的要好好地、简简单单地“未悟师度”,好好地去听,去思维讲的那些法。


03只管自己,只看好样子


菩萨来到娑婆世界都会示现凡夫相,长得跟大众一样,我们看不出来谁是菩萨,所以要普皆恭敬。很多大成就者都劝诫我们:不要起分别心,因为你没有他心通,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护念住自己就行了,不要议论别人。你如果讲别人的过失,你自己就陷在过失里了,你又不知道别人什么境界,你只是表现出你的愚昧和不满而已。


我师父也跟我讲过,他特意在大殿里说:你看罗汉翘着腿,挠着背,挖着耳朵,抠着鼻屎,你哪敢轻慢他,那都是圣者。你认识谁是阿罗汉?虽然供在佛殿里,但生活当中出现了,他是阿罗汉,他是菩萨,你也不知道的。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只管自己,只看好样子”,我的师父是这么教导,印光大师也这么教导,我去各个地方参访的那些高僧大德也都这么教导。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境界,对方哪怕就是凡夫,但你是修行人,你要惭愧自己生了这个负能量的心态,你要想:我为什么没有智慧去转变这个逆境,不能把逆境转为道用?


为什么“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业力所显现的,我们要回光返照,消归自性。所以“静坐常思己过”,就是说我们有正念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过失,“闲谈莫论人非”,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要看别人的功德。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9 13:36

一个字,道出人间祸福的大智慧
2019
07/28
23:25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易经》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上天的规律是亏损盈余的而利益不足的;大地的规律是转变高耸的流向低洼的;鬼神的法则是祸害骄傲的而降福谦卑的;人类的特点是讨厌骄傲的而欢喜谦虚的。


只要占一个“谦”字,必定处处祥瑞,百福聚集,万苦俱离。


说起“谦”,通常我们会立刻想到“谦虚”。


比如一个杯子,想要倒茶,位置必须比茶壶低,就是“谦”;还要是空空的,这就是“虚”。


所以,“谦”是放低身心,“虚”是空其所有。


“谦”的另一层意思是保持不足。


比如,本来能吃十成饱,我们只吃八成饱就是谦;


本来准载十吨的汽车,我们载八吨就是谦;


本来能赚一百万我们只赚八十万就是谦;


本来有资格享受一百万的汽车,我们只享受八十万的汽车,余下的二十万捐出行善就是谦;


本来有做处长的福气、能力和关系,我们甘愿做副处长就是谦;


本来是别人的错,但为了化解矛盾,我们却主动道歉沟通就是谦;


本来位高德高功高,却像菩萨一样,从不居高临下摆架子就是谦。


忍辱是谦,顺从是谦,包容是谦,宽恕是谦,吃亏是谦,奉献是谦……


淡泊名利、勤俭节约、布施行善、积功累德、知恩报恩都是谦。


所以,谦的现象是“下”,谦的利益是“福”,谦的效果是“久”,谦的体验是“安”——心安、身安、家安、子孙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一个“谦”字是大智慧!而佛家的“五蕴皆空,身心本幻”,实乃“谦”之极致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9 13:40

人需要佛法,动物也需要佛法
2019
07/28
23:25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8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动物需要佛法,动物能听佛号,这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佛陀教育我们说,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各自业力的不同,才投生到了不同的“道”,继续轮回。


所以,人需要佛法,动物也需要佛法,并且不管身处哪一道,都能够受到佛法的利益。


谛闲老法师亲口讲述:他在温州头陀寺做方丈时,常住作息的规矩是:每天早饭、晚饭之后,大众都一起念佛,绕佛三匝,然后回寮房休息。


那时候寺里没有钟表,只有大公鸡报晓,到时候大公鸡一叫,大众就都起来了,去上殿,吃饭过斋,那大公鸡一定要去。


人们掉在地上的饭粒它都吃了。吃完了,在座上念完佛,该走了,那大公鸡就走在众人最后面,人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


这大公鸡在后头叫着,跟着念佛。它还跟着大众绕佛,人们绕出大殿,它也出来了。


有一天,人们绕念都出来了,大公鸡还不肯走。香灯师说:“你怎麽还不走?念完佛要锁门了。”


大公鸡站在那里不动,就站在佛桌前面,仰着脖子,高叫三声,走了!站着往生的!它念的什麽?“南无阿弥陀佛”,人们一念佛它就随着念,随着转。


这是谛闲老法师在温州头陀寺当方丈时经历的事。


其实,有关动物听闻佛法而获益的情况,在佛还在世时就出现过。一天,有五百只大雁在天空飞,恰巧正逢佛陀讲法,大雁被佛陀的声音吸引,想要飞低点,不料被猎人捕获丧命。


因为听闻佛法的功德,这五百大雁死后往生忉利天,成了天人,它们来感谢佛陀时,被阿难看到,佛陀就给阿难讲说了五百大雁的故事。


阿难感慨道:“如来出现世间实在奇妙!演说微妙法雨,世间有情无不蒙受法雨滋润。乃至禽鸟仍能通过听闻法音获得如此福报,更何况人类以信心受持?衡量人类闻法所得果报,超越彼福百千万倍,简直无法可比!”


蕅益大师曾说:“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


印光大师曾说:“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净土。故曰:万修万人去。”


按照祖师大德的开示,真信切愿,真信的标准有三个:决定深信、无疑无虑、不可引转。


如果你没有达到这样的信愿,临终的时候出问题,那就不能归咎于法门,也不能归咎于临终障碍,也不能归咎于佛愿力,一定是归咎于自身的问题。


动物和人不一样,人有思维,总在想,都说有极乐世界,那就暂且相信吧,殊不知,一个暂且相信,就阻碍了人的往生。


动物没有任何思维能力,它们不会相信也不会怀疑,但当它们听闻了阿弥陀佛圣号,就足可以凭借佛号本身的能力,助其往生。所以,人必须对阿弥陀佛深信不疑,才有往生的机会。如果真深信,念一声佛号,都可以往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9 13:45

植物也有生命,佛教中为什么不把吃植物当作“杀生”?
2019
07/28
23:25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有些人认为,不仅人、动物,连植物和顽石等无情物都有生命。


有人则否认植物、微生物以生命形态存在于世,甚至认为动物也没有情感和意志,如同一具机械,没有灵魂。


他们无视动物的恐惧和痛楚,无知、残忍而麻木,任意毁灭它们而无有些微的罪恶感。在他们眼里,除人类外,任何一种形式的生命都如同草莽。


还有人著书:只有人类中的天才和精华、人类物种中最优秀的部分,才有生命价值。


这种人拥有超人的意志,是社会规范和价值的创造者,踞于整个人类之上。


而那些平庸、怯懦、如动物一般低贱和可笑的人类群体,像群氓一样,除了被奴役的命运,没有丝毫价值。


现代人应对这个问题得出确切的结论,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


佛经中说,为了身体,人们可以放弃苦心积虑获取的财产;为了生命,可以舍弃最为珍爱的身体。


无论何种民族、何种地位、何种身份的人,在一切的一切中,他的生命,是世间最昂贵之物,是一切欢愉、希望和意义所在,所有价值都依它而体现。


按照佛教的观点,不仅人类生命是如此,一切众生的生命也是如此。生命是唯一的、最珍贵的。


只要还活着,就能看到广袤的世界,沐浴太阳的温暖,感受生命的意义。


当生命被可怕的仇敌强行掠夺时,最凄惨、无助的时刻已经到来,世界也随之沉入到黑暗中。


植物有没有生命?


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的成分是有机物与水,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具有非常稳定的性质。它的运动、生长和生殖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


生命从狭义而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广义来说,整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花卉都有生命,包括地球,也已有四十六亿年的生命……


一些佛教界论师在演讲时说,万物皆有灵性,乃至草木、瓦砾、矿物都有生命。按照生物学家给出的定义,这种说法未尝不可。植物有产生、成长等一系列能量代谢的现象,遇到其他物质时,它会产生反应并发生变化。


有人说,在苹果前赞叹抚慰,苹果会心花怒放,生长得非常甜美;在牡丹花前唱一些婉转动听的歌,它就会摇曳多姿,长开不谢。但如果把它放在粗糙、恶劣的环境中,它会很快凋零。


但是,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佛教中“生命”的概念与生物学家不同,按照佛教严格的定义,上述法师的观点是不合理的。让我们详细观察:


我方:如果万物有灵,那它是否会成佛?


对方:当众生成佛之时,在他清净法界的显现之中,世间一切万法,无不会成佛。


《楞严经》中说过:“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是人则堕知不知执……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如果你认为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皆有灵知,佛陀说,你已迷失了菩提的方向,忘失了真正的知见。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还说:“一切谷物皆有寿命……如是说者即是魔说。”这也是外道之说。佛陀时代的裸体外道就认为植物有生命,毁坏草木形同杀人。


经中说植物变成了众生,这又怎么解释呢?


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不是指无心的植物变成了众生,而是指生命居于草木之中。


《十诵律》云:“是众生以草木为舍,亦以为村聚落城邑”。世间一些非人、罗刹或泉神、河神、土地神以草木为舍、为村、为城邑,住于泉水处,神树内、山岩中。


当我们损害神树、染污泉水,就会激怒居于其中的神祗,对我们施以报复。


有时,我们砍伐树木时,树木会发出奇特的、哭泣一般凄恻悲伤的声音,还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当非人住所遭到毁坏,改变了形状,非人也会受到伤害,发生变化。只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


第二种情况则如佛经所说,是众生转生于孤独地狱。当年,佛陀身边一些著名罗汉如嘎达亚那尊者、阿难尊者等,常常云游海边和他方世界,亲眼目睹众生堕于孤独地狱。孤独地狱的众生因恶业所感,以和无生命之物无二无别的形态存在于世,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藏于老树及岩石中。


当樵夫砍伐树木时,它们的肢体也被千刀万剐;还有些转生为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绳子等形象,感受人们使用它时的种种苦楚。


在加拿大的一些海岸边,有一种形状奇特的石头,如果把它们放入篝火,或置于平坦之处,石头会自己慢慢地滚动。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有生命的石头,很可能就是孤独地狱的众生。《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种昂贵之石,学名寒石,据说,它也是有生命的。


《大圆满前行》中也描述了这样的事例:成就者上师要求弟子劈开一截漂流之木或一块巨石,人们赫然发现,无缝之木或巨石中央,住一青蛙或蜈蚣;


既然植物没有生命,佛陀为什么制止毁坏草木?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自然与生态的和谐,佛陀不赞叹摧折草木。在佛陀对比丘制定的一系列戒条中,将无意中割草、砍树作为一个轻罪而非重要的堕罪,更不是根本罪。


然而,佛教一直都严厉禁止杀生。如果犯了杀生这第一根本重罪,后世必堕地狱。


如果不了解二者的差别,则砍树与杀人无异,割草与宰牛同罪。


《金刚经》说,生命包含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形态中。从不同层次的生命而言,则有地狱、饿鬼、动物、人、阿修罗、天人乃至罗汉、菩萨等九种。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生存于宇宙中,一般而言,人类肉眼能见到的只有同类和动物。植物虽有新陈代谢,有出生和死亡,但不属于四生九有任何一种,不是真正的生命。


在植物有无生命的问题上,一些佛教徒迷失方向,人云亦云,宣扬外道错误观点。他们不懂此理也情有可原。


因为他们深受达尔文进化论、西方哲学流派和现代生物学家的影响,没有受过佛法的系统训练。


因此,探索“生命”,对指导人类的行为,避免人类因无知造下深重的罪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什么是佛教的生命观?


真正的生命是五蕴的聚合体。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包括色身等物质之法、身心的感受、对善恶邪正、男女苦乐等一切相的想像、驱使心造作诸种行为的意志及眼耳鼻舌等八种心识。断除这五类法聚合体的众生命根,就叫杀生。


《大般涅槃经》“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


事实上,杀生虽能毁灭色身,却不能摧毁心识。被杀众生之肉身虽已化为尘土,但他心识不灭,会以一种又一种生命形态出现,如水车车轮一般流转。


说到生命,首先要了解,是佛教所说的生命?还是现代生物学家或哲学家所说的生命?如果是前者,则指人与动物。


根据佛教典籍,“命”有二种:一是指命根;二是指轮回中流转的心识,也就是我们的灵魂。


命根是生命得以在世间存在的根。按照小乘某宗的观点,它与心识并非一体。虽然它不是心,也不是色身,却依靠心识和色身而存在。


《俱舍论》云:“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世亲论师在《大乘五蕴论》中也说:“命”就是人们所说的“寿”,是暖热和心识的所依。


众生依靠“命”,身体才有温热,一旦命绝身亡,身体就会慢慢变凉;“命”又是心识的依处,依靠它,现世的意识能持续不断地存在。


《俱舍论》又说,“命”是一种异熟果的现象。异熟果是指前世若造善业,会转生于人、天善道;若造恶业,则转生畜生、鬼道等。植物有没有这样的异熟果呢?绝对没有。植物没有命根和灵魂。


佛教生命观的特点是什么?


随着世纪的更替,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们,抒写着自己对人生的见地。比如尼采,在《自由今生》中,表达了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只要是小鸟就会渴望蓝天白云


和自由的飞翔


即使遭遇严寒酷暑狂风骤雨


和致命的敌人


它也不愿被人圈养


自由飞翔是它的本能它心之所向


可是,尼采鼓吹精英主义,宣称“超人”要对如“群畜”一般的人渣宣战。对挣扎于社会底层、丧失了自由的悲苦大众,他都称之为垃圾人。他说:如果去一阵狂风,把这些垃圾人统统卷走,该多好啊!


他无法理解宗教中慈爱和平等的思想,视为虚伪和欺骗。他说:“在上帝之前一切灵魂平等,不过是所有心灵卑贱者怨恨的借口……”


很多智者认为,对基督教的严厉批判,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尼采尚不具足人类平等的观念,更何况其它生命!


不说他的来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知道,现世中,他身染重疴,最后精神癫狂,丧失了所有意识。 在美国未独立前,白人把黑人当作动物一样虐待。虽然黑人会叫、会哭,喜怒哀乐和白人一样,但他们视若无睹。


如果社会以麻木、冷酷之心对待其他生命,又怎么可能尊重和关爱他的同类?怎么可能提升社会的道德良知,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及和平?目光短浅的人想依靠金钱获取幸福,能得到吗?


有些宗派认为:动物天生就是人类的菜肴。试问,当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亲人转生为动物时,是不是心甘情愿受人类的虐待和宰割?是不是在失去子女、身体和生命时,甘之若饴?


任何有心的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切勿施与其他生命。否则,终有一天,我们不得不以自己的生命来偿还。


当年,倓嘘大师在火车上,曾与一位外教徒有这样一番对话:


“凡是活着的动物,都是人们的菜蔬,你们出家人为什么不吃荤?”


“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呀!”倓嘘大师说:“当初上帝训诫后人不要吃动物的血,因为动物的生命在血中。既是动物的生命在血中,肉是血长起来的,血里有生命,肉里就没生命吗?肉里就没血吗?”


如果用刀割自己的肉,我们会失声大叫;同样,割动物的肉,即使是比较愚钝的动物,也会嚎啕不已。


虽然人和动物语言不同,但感受的苦乐相同。我们要培养对一切生命的平等观,对任何一个生命,以自己的一生来爱护和悲悯。


不仅希望它们得到现世的满足,而且祈愿它们获得较好的转世,最终超越轮回,住于不朽的大安乐中。


人类需要信仰和道德,它们契合生命的实相,顺应自然定律,是真理的核心和精华。它们并非束缚,而是心灵的彻底自由和解放,是快乐之源。它们完好无缺地存于佛教的宝藏中。


如果动物没有灵魂,佛教无需建立这样的生命观。佛教的生命观,源于对生命本质的了解。


由此产生的广大、开放、遍于一切生命的大悲心,能救度无量众生于苦难。这样伟大的思想,体现了佛教的大平等观。这种大平等观,在任何一个宗教和哲学思想中,都绝无仅有。


什么是生命的真相?


《生命之科学》,是十九世纪对生命大检阅的巨著,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学家一致认为:就是在生命之中产生生命。他们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遥远、未知的源泉,如同一条无限的河流。


一朵花的生命源自何处?生物学家们说,它的渊源,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无始以来”。表面上,它由种子产生,但种子源于之前的一个种子,之前那个种子,也从前面的种子而来。如果它不假因缘,凭空出世,则随时随地,虚空中都可以出现一朵花。


从植物延续的道理类推,众生的生命,他们光明的心,也源自遥远、未知的甘露之泉。它有没有一个初始?如果有,它是什么样的呢?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起源是一个未知法。


佛经中也说,生命轮回的次序有十二个阶段:由愚痴造作善和不善等行为,分别转生为六种不同的生命:天人、非天、人、动物……这样死而复生、生而复死。


如同种子开花,花朵结果,果实又出生,一直这样轮转,在一个圆圈中。或者说,生命的最初开端极其细微,是无限的。


既然未知数可以在心上安立,也可以在物质上安立。


生命的真相是,生命之源从未间断,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中流转,包括在动物的身体中,乃至我们最终超越生死之前,将一直延续下去。


今生的任何心行,对我们未来以何种生命存在、感受何种苦乐,将产生决定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现代人认为,人死如灯灭,如风吹散灰尘,无踪无迹。这种卑劣的见地,是人类未经观察、思考的愚痴表现。不说《释量论》等论典中尖锐有力的推理,即使运用一般世间之理,也能推翻这种贻害万年的谬说。


佛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说,无论是天文学、生命学还是人类学、社会学,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在其中找到最深奥、最隐秘的答案。热爱真理的人如能深入佛陀智慧的无尽宝藏,真理之门一定会为他打开。


当他伫立世界之巅,掌握真理之钥时,他会喜极而泣,放出真正的利他之光。这时,他唯一想做的,就是致力于所有生命的福祉。世界也会因为他,增添了一分祥瑞与和谐。


什麼是八苦呢?八苦是悉達多太子总结的有情众生所能觉受的痛苦,它们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以人类來說,略述述八苦:


生苦


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老苦


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


病苦


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


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死苦


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


怨憎会苦


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


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


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常使人泪流满襟。


求不得苦


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五蕴炽盛苦


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着,称为五蕴炽盛。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而植物則属于“无情”众生,植物虽然有生机,但无情识(沒有心识的投入)。植物虽有生长的現象,有神经的反应,却无知觉的心性,不能感知八苦,沒有快乐悲伤等感受。因此植物虽然是生命,但是它们不在六道轮回中感受生死。


有情众生所造作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觉知”,倘若像草木一般无知无觉,如何能分辨善、恶价值?又怎会受善、恶业的牵引而轮回呢?


佛教所说的不杀生,是指不伤害有情众生,因为:有情众生从无始以來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杀害他们并且並且吃他们的肉如同吃自己父母的肉,是顛倒觉性的表现,也是起祸造业,在六道中流离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因此佛教戒杀,提倡素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2:54

继程法师:禅坐指导
2019年07月26日 13:42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7人参与) 收藏本文   
继程法师:禅坐指导(来源:正信杂志)继程法师:禅坐指导(来源:正信杂志)
  在所有的禅修姿势里面,坐是一个最理想的姿势,因为在坐的时候,我们身体的状态是处在一种休息,同时保持警觉的状态。


  休息了,就能够让我们放松、安定,符合了定的部分;处在警觉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心保持灵敏、敏锐,那么这个就是慧的作用。


  腿


  盘起腿来的时候,我们的两个膝盖,跟我们的臀部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把我们身体的这根柱子撑起来,我们的身体就稳了,就安定了。


  胸


  我们的胸部呢?应该含胸,这个胸是稍微收一点的,胸跟我们的手去结成一个圆形,我们这个圆是虚的,是含的,是放空的,所以我们整个空间,是很宽泛的。


  手


  如果我们结个印的话,就是四个手指放在一起,然后两个拇指轻轻贴起来。身体调好的时候,这个印刚刚好可以放到我们的脚上面。


  肩


  肩膀是平的,有一种垂下来的感觉,就好像我们这个手没有拿东西,什么也没有做,就把它垂下来了。


  头


  头是通过一个小点接触在颈部上面,我们要让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的头颅放在脊椎上的时候,这样是完全放空的。


  眼


  眼睛向前平视,然后收我们的下巴,我们收下巴的时候眼睛的视线是没有往下的。你需要一个小小的颈部的动作,让你的下巴能够往内收。再把眼帘往下看,然后轻轻地闭起来。我们的整个眼部呢,就放松了。


  舌


  舌头平时是放在下颚,是不舒服的。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收到下面就有一种紧迫的感觉,所以我们就把舌头放在上排门牙的后面,我们舌头的空间就很宽,它就很舒服了。


  最后还要放松面部肌肉,面带微笑,面带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嘴角轻轻地向上翘,整个面部就放松了。这样的一个姿势是基本功。


  我们把腿盘好了,坐在那边,任何一个角落,坐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姿势,就会感觉到这个人在内摄的过程中。诚如法师所说,也许会有疼痛,但不要紧,只要我们能够持续保持身体的安定,很多问题就能慢慢过去。


  出静


  出静不要着急。注意呼吸,觉察了以后,慢慢地摆动你的身体。再慢慢地摩擦你的手,按摩你的眼睛,按摩你的脸部、头部,再依次按摩颈部、肩部、手部……有顺序地按摩,尽量地每个部位都按摩到。不用急着去做完它,而是很放松的。


  (路鹏杰、董冰洁 整理)


  (刊登于《正信》杂志2019年春季刊)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3:01

佛系自律的生活方式:不急,不停,人生不必执着于一事
2019
07/29
14:18
物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物道君语:


听了许多自律的鸡汤:


我羡慕的生活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还有不自律,毁掉你......


自律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自律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自律。


更多时候,自律是包裹着精神安慰剂的成功学。


高度自律很棒,但人人都可以如此吗?


/


自律有许多种打开方式,比如佛系自律和法系自律。


比如减肥一事,佛系自律的人,会认真计算好卡路里,抱着信心去减肥。但偶尔,与朋友撮顿啤酒烧烤时,也会开心地吃完。心态很好,减得了最好,减不了自嘲下心宽体胖,明年继续。


而法系自律的人,风里来雨里去地跑步,三餐水煮鸡胸肉,用减肥大计把不健康的饭局拒掉。带着紧张和压力去做,有时也会反弹,压抑太久报复性地暴饮暴食。




图片|杨肆月-摄


图片|915 -摄
佛系自律是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有些事能做到就尽力做,做不到就看看日月星辰,虫鱼鸟兽。


佩索阿说,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都是黑夜。


我们要自律,但也要留意当下美好的刹那。




图片|阿菲oo -摄
法系自律式的焦虑


我原以为是越焦虑,越自律;后来发现是越自律,越焦虑。


在行为心理学上,一个习惯的养成及巩固需要21天。所以,为了养成读书锻炼的习惯,我试了下高度的自律:


每天下班后,花2个小时健身,回来看1个小时书,早睡早起,控制饮食和娱乐。


坚持了十来天,就慢慢开始松懈,早起仍旧困难,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健身房门口犹豫徘徊,书本打开看半天看不进去。


接着就用各种借口拖延,把今天的量放到明天做,这导致我越来越拖延,变得很焦虑不安,越不安反而越拖延,就开始报复性地熬夜,无休止地打游戏。


21天后,习惯没有养成,反而比之前更焦虑。


这件事给我两个可怕的认知:


自律式的焦虑,是一边用意志鞭策自己,一边与懒惰拉锯的内耗。


它还会带来许多负面情绪:会对自己的虚度光阴感到罪恶,会产生控制不了自己的无助,会有一种计划失败后的沮丧。




图片|PAPATA-摄


图片|Sky-lake-摄
人,最怕跟自己较劲,最怕压抑自己的欲望。当你全靠意志去支撑时,压力会一点点地积压在背上,总会有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


或是面对热闹时突然的孤寂感,或是从地铁站出来下着的暴雨。


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需要过于刻意地自律。




图片|有什么好卷的-摄
曾经老师推荐过许多书,有些书佶屈聱牙,实在难懂,她说:“看不懂,就放下,读你能看得懂的。”


自律不是自虐,无需过分强求。


有的事,可能只是时候未到。




图片|Destinedtodiealone-摄
佛系自律的第一个事实


关于自律的真相是:有些事我们不感兴趣,就算再强大的意志力,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


人类本能是逃避痛苦,趋近快乐的。与本能对抗,是极大的内耗。我们没有永恒的动能,意志力总有枯竭的一天。


所以相对于法系自律,关于佛系自律的最大特征就是:不要求每件事都高度自律,做到完美,而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对于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过于强迫自己。




图片|1103swlp25-摄
台湾有个叫唐诺的专职读书人,当他从出版社退出来后,成为一个自由地读书人和作家时。面对的,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24小时。


每天9点,他就像上班族一样到达固定的咖啡馆,阅读写作,到点就回家买菜做饭。他每天都能坚持写上近一万字,这似乎成为他一个固定的习惯与自律。


但在他写《尽头》这本书的时候,他一边吸烟一边写,一写四个小时,却仍旧只有500字。






图片|Turb_o-摄
显然没有达到平常的标准,但是他也从来不着急。


他说:“我是一个够认真的书写者,不能草率处理自己的文字。”


自律,没有给他造成困扰,因为他热爱读书写字,没有完成目标也没有任何罪恶感,因为他问心无愧。


所以他才说:“不是书写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它。”


一个人有了热爱的事情,就能自然地坚持下去,因为内驱力远远超过意志力。




图片|摄影师庄意寒-摄
你问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同一家咖啡馆,做着同样的事情不会厌烦吗?


我觉得不会,因为喜欢,所以习惯,因为习惯,所以自律。


与其每天打卡伪自律,不如停下来,找到自己想要做这件事的原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慢慢来,不急,不停。




图片|枫704-摄
佛系自律的第二个事实


关于佛系自律的第二个事实,可以管不住自己,但要管理好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放纵的时候,也都有欲望溢出的时候,食色性也,本是人生常态。人生有点欲望,也才有乐趣。




图片|水空气-摄
一直记得梁实秋先生的“不吃是为了吃”。梁实秋晚年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但他有时候也有管不住嘴的时候。


有次,他与朋友们聚餐,菜一道道上,熏鱼,什锦炒饭,冰糖肘子,但他却都不动筷,无非因为里面有糖,甚至苛刻到连淀粉会转化成葡萄糖也考虑了。




图片|csj822_sqzrsyea-摄
但最后八宝饭端上来的时候,大家也以为他不会动筷,因为八宝饭不仅有糖还有淀粉。但梁实秋却大快朵颐,他解释道:“先前的那么多美食我都不吃,是为了把配额留给我最喜欢的的八宝饭呀!面对美食,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得管理好自己的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佛系自律的精髓,大自律,小放纵。没有对自己太过于苛刻,为了自己的放纵能严格控制好自己。


就如我一个朋友,可以一边健身,也一边撸串,他的心态很好,一个上班族做不到运动员那种正规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如果为了这个放弃掉口腹之欲未免可惜,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健身的大目标,于是心态就很平衡了。


保持好体重和状态,该吃吃,该睡睡。


没到达目的地前,不会心浮气躁,找到自己的节奏。


享受当下的美好,才是最好的自律。




图片|丘蚂蚁-摄


图片|ant1post-摄
若能做到高度自律当然是好事,可我们都是普通人,也有不能完成计划而焦虑时,但绝不意味我们就此失败。


自律不在执行多完美,而在于坚持多久。


所以千万不要自责,坚持不了时,索性放松几天。


做人呢,最紧要系开心。


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在夏日多风的黄昏下,山谷里稻浪推涌,


等云霞散尽,看晚星一片清辉时。


想来,人生又何必执着于一事。




图片|an455-摄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7:45

70岁老僧禅语:人一辈子就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2019
07/30
08:29
自在飞花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一位70岁老僧,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禅语,他说,人这一辈子,一直在修行当中,而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那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听到这番话,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困惑。


睡觉、吃饭,这也能叫修行吗?也需要一辈子去做好吗?




是的!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里面,其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吃饭,相当规律。而且呢,也十分自律,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根本不碰。或许,隔段时间,还会辟谷,消除身体内的毒素,让自己的身体,时刻处于灵动自在的状态。


这类人,不光懂得饿了要吃饭,还懂得困了要睡觉的道理。他们在临睡觉前,肯定不会手里拿着手机,还在那里不停的刷。他们在闭上眼睛以后,肯定不会胡思乱想,想一些无用的东西,让自己神思恍惚,直到失眠。


这类人,是具备大智慧的人!




可是有些人呢,就不同了!他们不懂得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的道理。在饮食上,时常暴饮暴食,毫无节制和规律。而且,总是钟情于一些垃圾食品。


在临睡觉前,这类人,肯定是手里拿着手机,刷到精神亢奋。要么,就是在闭上眼睛以后,想一些不该想的事情,让自己无端陷入纠结和烦恼之中。对于他们来说,人生就是一种纠缠,即使在入睡前,也要乱七八糟想一通,最后,搞得自己难以入睡,精神疲倦。或者,他们还经常熬夜,总之各种生活的不规律。像这类人,就是做不好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两件事的人!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别看简单,你能做好吗?


你能像前一类人那样,过克制、简单、规律的生活吗?


如果不能,朋友,那么你就要警醒了,人这一辈子,如果连最基本,最简单的两件事情都做不好,那还能做好什么呢?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健康都不能很好地保障,还如何去照顾身边的人呢?




人这一辈子,就踏踏实实、简简单单地过。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凭良心做事,凭本事挣钱!


这样的人生,才是最踏实最快乐的人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7:50

古训:真正的人生,从50岁开始
2019
07/30
08:00
国学精粹文摘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五十岁的人,都懂了。


走过山水,见过江湖;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甜的,苦的,都见过,都尝过。


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是喜悦与苦痛,都化作了深刻的理解。该爱什么,不该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懂了!


如果二十岁的心像小溪,三十岁的心像小河,四十岁的心像条江。那么,五十岁的心就是大海。




他含笑别人,当然也嘲笑自己过往的肤浅与轻浮。只有时间,让五十岁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内涵,还有担当。


争过了;拼过了;得意过;失意过;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不作非分之想,一切都已经习惯了。


当年的豪气化作了宽容,当年的棱角磨成了圆润,当年的拼斗换来了今天的安逸。偶有不顺,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


五十岁的人,心也更专了。


因为少了家庭琐事的干扰,可以专心致志地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了一辈子,一切都是轻车熟路,又认真,所以绝无差错。五十岁的人干事、做人都能让人放心。




五十岁的人,知病了。


五十以前,人找病,五十以后,病找人,肩周炎是五十岁的人特有的病,所以又叫五十肩。其它的,三高与心脏病开始出现。


人到五十,如果无病,是一大福分。五十岁的人需要亲情,五十岁的人更渴望健康,五十岁的人心里——是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无奈……


佛学大师松原泰道说:“我的人生是从五十岁开始的。”五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以前是打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




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垫定,职业生涯也已经基本稳定,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50岁之前的人生:是为别人活着。如果能活到90-100岁,你怎么规划人生?如果你年近五十,你相信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吗?


101岁的佛学大师给了我们乐观回答:人生就是一场长达百年的马拉松。五十只走到一半,另一半行程才是真正的人生!




好了,终于到了50岁了,松一口气真正的人生开始了。50岁正好是“百岁马拉松”的折返点,你仅仅走了一半路程,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却能看到来时未发现的美景。


如果人生是一条抛物线,50岁你体能下降了,但综合能力却处在人生抛物线的顶点。


你的人生历练、社会关系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亲爱的朋友只要认真规划,善于配置,注意保健,你在人生顶峰停留的时间就可以能更长。


祝愿年近五十和五十开外的朋友们,身体健康、开心如意。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7:54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2019
07/30
08:00
国学精粹文摘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常有人认为风水好坏决定人生命运。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01


言行如一,为情操


《论语·为政》篇里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却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有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02


心口如一,为良知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之人。


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03


始终如一,为坦荡


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无论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元代时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他们都做到了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


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17:57

佛法的最高境界:信解行证,信在第一位
2019
07/30
07:00
拜佛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9


佛法的最高境界


佛教讲信解行证,如果没有信,其它的全部谈不上,解行都是谈不上的,一定要信。


但是我们今天的时代,学佛人的信心很容易被伤害,伤害我们信心的其实不是外面的什么境界,而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的信心伤害了。


信心是一棵树,我们要给它浇水,要长养它,保护它不受伤害。还要提升我们的信心。也可以说,佛法的全部就是信,最高的智慧也是信,到了那个信的时候,信和智就是一个,信和心就是一个。




心在哪里?心无处不在,信也无处不在。信无处不在的时候,你就放下了,无处不在嘛,处处如是。但这是口头禅啊,我并没有受用到这个。但是我知道,信是引导我们通向这里的。


信是什么呢?信还是手,佛法是财宝,如果你没有手,财宝给你,你得不到啊。信是一个管道,如果没有这个管道,佛菩萨的加持法流流不到我们的生命中来。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诵经觉得字字入心,诵了以后,身体好像充了电,心智有增长,身体能量也好像增加了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信,是信的力量。


在修行路上,伤害我们信心的有两大烦恼:一是嗔恨心,二是傲慢心。我在五台山闭关中体会到,嗔、慢这两个心所就像是两个江洋大盗,把我们信的法财,潜移默化地劫夺走。嗔心伤害我们所有的善根,而首要受伤的是信。如果经常起嗔恨心,慢慢就会发现,怎么现在拜佛的感觉不像以前了?诵经的感觉不像以前了?见到师父不像以前了?因为嗔恨心伤害了你的信、损害了你心中的法财。




我们心中的法财有七个(信、戒、惭、愧、思、闻、慧。可以分两种,前面四个是一种:信、戒、有惭、有愧。这四个善根最容易受伤害,这四个受了伤害,后面三个——思、闻、慧就没有了。嗔恨心可以让这些都受伤,《大乘四法经》里讲:宁舍命难,要修安忍,不要嗔恨。”


安忍不只说是不嗔恨,还包括了天气不好要忍耐,吃的不好要忍耐,穿的不好要忍耐,环境不好要忍耐……这些都在安忍里面。


慢心呢,就更难防范。我发现自己平时最明显的就是慢心,慢心已经把自己给弄伤了。我在闭关的时候,受了一次风,比较严重。我反省,这次受风,其实也是慢心造成的。我平时是自己在屋子里面,但有几种情况要出来,第一个要上洗手间,第二要吃饭,第三,每半月要诵戒。


诵戒,我请假也可以,但我觉得人这么少,我不去诵戒就受影响了。按规矩是打板以后在大殿外面集众等候,那一天我很早就去了,天非常冷,将近零下20摄氏度。所有人全部穿靴子了,我还穿着单鞋,护关的师父还提醒我:“这么冷,你为什么不换鞋啊?”那时,我生出轻慢心:这个冷能把我怎么样?没事。意思就是说,只要是明海就没事。那就是傲慢嘛,怎么你就没事呢?




你也是人,你也是血肉之躯,你就不怕冷吗?这就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慢心,轻狂。结果在那儿站了好几分钟,风寒从脚上进到身体里面,对身体就是一种伤害。这对闭关来说,就是一种障碍,而这种障碍从根本上说,是从心里来的。烦恼心里最重要的两个就是嗔、慢。慢心比较微细。


我觉得释迦牟尼佛,一切智者,太伟大了,他让我们修普敬一切,就是恭敬一切人,这个太好了!修恭敬一切,我慢心就减弱,我执就减弱,不就是在修无我嘛?修无我就从恭敬一切人开始。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1 11:54

对于开光有哪些常见误解
2019年07月30日 14:16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现在社会上对开光的误解很多,那佛教的开光究竟指什么?现在社会上对开光的误解很多,那佛教的开光究竟指什么?
  文/上海玉佛禅寺


  我们常常听到他人说,这件佛珠是开过光的,那个貔貅是开过光的。但真当别人问起你“开光”是何含义时,我们却又不太能明确地回答对方。到底开光开的是什么光?什么东西才需要开光?开光后的东西就真的会有灵性吗?开光后的东西是否有很多禁忌?“开光”与“加持”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这些问题将一一为你解答


  “开光”指南


  一、什么是“开光”?


  现在社会上对开光的误解很多,开大光、开小光,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开光,有佛教的开光,还有道教的开光。。。。。。那佛教的开光,究竟指什么?“开光”会不会是一种迷信的行为?


  正解


  开光是佛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他的核心内容是“迎请安住”。表征将法界智慧圣尊,迎请入佛像、灵塔、佛经等物品之中,形成与法界无二无别的结合物。


  在此同时,开光的仪式也在于提醒信众要常常开启自性本具的光明。开启一切众生本有的智慧光明,是开我们自己的光,而不是给佛像开光。佛像开光只是表象,而真正的光明是自性之光。光明开启了,就可以驱走无明黑暗,这才是开光真正的含义。


  开启了智慧光明之后,就能照破无明的黑暗。俗话说:“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被无明烦恼的尘垢遮住了,无法照见诸法实相,所以需要开启内在的光明智慧。


  二、开过光的东西有“灵性”?


  ● 我们常常听人说开过光的东西就有了灵性,开过光的东西就很值钱,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 还有人说,开过光的东西可以包治百病,然而这是真的吗?


  ● 如果我们认为开光就灵,那也只是在追求表面的事相与福报。。。。。。


  正解


  宗教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某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信奉者为宗教施加的能量意识很大,经过无数代人的意识能量注入,由量变到质变,对人类产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影响。


  开光即是与庞大信息场的能量沟通,通过念咒、诵经等形式,将能够与庞大信息能量场相联系的种子赋予在开光的物体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开过光的东西就有了灵性,这不等于开过光的东西就可以包治百病,这是一种错误且迷信的观点。


  三、“开光”与“加持”的区别!


  大家常常搞混“开光”与“加持”的本质含义,其实给玉佩、佛珠的加持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光,但现在大家一般俗称这种行为为开光,但却是有差别的。


  正解


  开光与加持是有差别的,给佛像、菩萨像、佛经、佛塔、本尊像等才能叫开光,我们平时的随身物品,比如一些玉佩、佛珠等只能叫做加持。


  加持的意思就是,通过佛菩萨或者高僧大德的功德修证力,加持信众罪业清净,增长智慧。开光是下对上的,是僧众请法界圣尊入住佛像;加持是上对下的,是高僧大德、寺院法师对佛珠等做一种能力、能量传递。


  佛像开光之后,功德增上,也容易让人产生信心。但是,没有开光的佛像,也是没关系的,也可以进行礼拜。其实佛菩萨无处不在,最重要的就是“心诚则灵”!


  四、开光的仪式是什么形式的?


  大家也许会觉得“开光”这种仪式很神秘,其实不然。“开光”就像是我们平时参加的法会一样,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正解


  开光是一种仪式,只有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修行有成的大德,才是开光的最佳人选。


  开光之前,先做洒净仪式,然后根据开光的仪轨,念诵一些经文、咒语,加上观想,就可以为佛像开光。


  开光之后的佛菩萨像,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通过开佛像的光,达到开启内在的光明,才是开光的本来意义。


  五、开过光的物品有哪些禁忌?


  以佛教来说开过光的物品并没有什么禁忌,主要是要以“恭敬心”对待即可。也许你会听人说,开过光的东西你不好好佩戴就会遭受报应之类的话,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正解


  佛菩萨用开光这一形式引导我们,走进佛门,通过开光,让我们凡夫对供奉的佛像更有信心,更形成一种依靠、依赖,让我们慢慢地历事炼心,从而自利利他。


  开光是开智慧,是一种对佛菩萨的仰望。因为我开了智慧,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与修行上看的更加长远,我们利益了别人、帮助了别人,我自己也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就是我们解脱的善根、福德与因缘,就是我们改造命运的下手之处。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官方微博)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1 12:01

出家了是不是就不要妈了?
转载 2019-07-26 13:49:58
标签:佛法佛教佛学
延参法师在微博里发了几张和老母亲在一起作画的照片,让网友们纷纷点赞。








不过,也有个别网友的留言让人很无语:



这是对出家人该有多深的误会啊?


出家了,就不要老母亲了吗?


出家了,就不能孝敬父母了吗?


“眷恋红尘母亲”,就是没有“大爱”?这是什么逻辑呢?


很多经典记载了佛陀对大众宣说父母的我们的深恩,佛弟子依教奉行,让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说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杂宝藏经》卷二)


【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十一)


【大王!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杂宝藏经》卷二)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二补特伽罗,恩深重难报,所谓父及母,能生长世间;假使以两肩,尽寿荷父母,常供养恭敬,犹未为报恩。父母于世间,能生育教导,慈心求利乐,如彼影随形。】(《本事经》卷4)


【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恩深难报。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本事经》卷4)


佛陀继而讲了子女报父母恩的功德: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说观无量寿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说观无量寿经》)


【使我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决皆是我父母养育慈恩。从死得生,感动天龙鬼神,父母恩重,孝子所致。今得为佛,并度国人,皆由孝顺之德。佛告阿难:“汝广为一切人民说之:‘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佛说菩萨睒子经》)


【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贤愚经》卷1)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


『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此方之,如瞎獼猴。』(《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 第四>)


子女不孝养双亲,甚至虐待双亲会有什么果报呢?佛陀也讲的很清楚:
【諸比丘當知!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杂宝藏经》卷一<慈童女缘第七>)


【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叛於夫主,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方之,劇汝困苦,百千萬倍。】(《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第四>)


【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毱,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毱,速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众善行。”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来极能赞叹父母。”】(《杂宝藏经》卷1)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优婆塞戒经》卷5)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作为子女,该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呢?佛陀这样说: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须,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本事经》卷4)


【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


【佛言:“人于世间孝顺父母,敬事长老,恭执谦卑,先跪后起,后言先止,常教恶人为善,从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为人所敬爱;二者,人皆道其善;三者,自意欢喜;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爱;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众人所媚爱。今见有善心孝顺,为众人所媚爱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顺、敬事长老所致。”】(《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1)


【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为性暗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本事经》卷4)


从佛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宣说了父母的恩德,宣说了子女报父母恩的功德,宣说了子女不孝养父母的果报,最后宣说了怎样报恩才是真正的利益父母。
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出家为僧,就意味着父母年老后,身边无人照顾。因此一些汉地寺院考虑到这种情况,建设了佛教安养院,可以为僧人的父母提供安养服务。
学佛,修行,绝不是让我们六亲不认,也绝不是让我们放弃作为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敬,然后去谈所谓的“大爱”,这不是很荒唐吗?对佛教的理解,要依据佛说,而不是凭自己的理解来妄断。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1 12:14

净界法师: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7-29 21:31:37)转载▼
分类: 精品推荐
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得很远,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近。


你看阿罗汉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时候,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看手中的一颗槟榔果一样;菩萨能够观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够观察无量无边的世界。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答案很简单,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要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


在非洲地中海的南边,有一个国家叫阿尔吉利亚,这个国家的乡村种了很多稻米,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时候,农夫辛辛苦苦一段时间,要期待收成的时候,来了一群的猴子,猴子就把这些稻米比较好的都拿走,剩下都是一些比较差的。这些农夫就感到非常无奈,也非常的生气。


后来在一个村庄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个办法要来对治这猴子,他做一个铁器,这铁器就像花瓶一样大,这铁器的瓶口小小的。关键在这个瓶口,你的手是放松的时候,你的手刚好伸进去,但是你的手要把它握成一个拳头的时候,你的手就拿不出来。它那个瓶口就刚好你的手可以进去,拳头就不能出来。


然后这些农夫们晚上,就把瓶子放了很多新鲜的白米在里面,再把这铁罐绑在树上。结果第二天看到好几只的猴子,手上抓着白米不放,它昨天一整个晚上就跟它瓶子在较劲,它就是不肯把手上的米放了。


不管这个村庄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代代相传,几百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没有一个猴子做得到。结果这些猴子因为抓住手上这些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以后,被卖到动物园去,甚至有的牺牲它的生命。


这个道理当然不只是发生在猴子身上,其实众生的心态都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做凡夫呢?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他就能够做文殊菩萨呢?


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今生都是为了自己来谋福利。结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结果我们得到一个非常卑贱的六根,生生世世都没有改变,就像这个猴子一样。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所做所为都是为众生,他产生广大功德的六根,神通变化的六根。


那你会问说,那我的六根从哪里来呢?文殊菩萨的六根从哪里来?其实讲实在话,我们每一个人六根来的地方都一样。你说从哪里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宁有方所”,本来就存在。


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生命就不断的这样下去嘛!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生命一种不能改变的轨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发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当然你说那菩提心怎么发得起来呢?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参透了,你能够彻底的放下,你才能够彻底的承当。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没有高超的品德,你不可能产生广大的胸量,不可能有殊胜的修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1 15:03

历代最精彩的30首禅诗佛偈,值得一读再读
2019
07/30
18:00
东台市观音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1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一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宋 雷庵正受


2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一一寒山子诗


3




千年石上古人踪,


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


不劳寻讨问西东。


一一唐 寒山子《无题》


4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


只为天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


无去无来不生灭。


一一拾得诗


5




万境万机俱寝息,


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


坐到晨鸡与暮钟。


一一石屋禪師《耳根圓通》


6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一一宋 柴陵郁禅师


7




一念空时万境空,


重重关隔豁然通。


东西南北了无迹,


只此虚玄合正宗。


一一日本一山国师牧牛颂诗


8




一念忘缘寂寂,


孤明独照惺惺。


看破空中闪电,


非同日下飞萤。


一一憨山德清


9




百千世界空华影,


一片身心水月光。


伎俩穷时消息断,


可中无处著思量。


一一明 憨山《居》


10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一慧能


11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


万象森罗从起灭。


一一憨山德清


12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一一慧能


13




狂心歇处幻身融,


内外根尘色即空。


没澈灵明无挂碍,


千差万别一时通。


一一圆瑛常州天宁禅寺定后口占


14




依他非自立,


必假众缘成。


日谢树无影,


灯来室乃明。


一一傅大士


15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一一永嘉玄觉


16




人法俱明执,


了即二无为。


菩提齐能证,


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尽,


空中无所依。


常能作此理,


正果定无疑。


一一傅大士


17




禅河随浪静,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觉性,


亡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


由来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无别有圆成。


一一傅大士


18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耶。


随顺世缘无罣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一一张拙


19




莫道水清偏得月,


须知水浊亦全天。


请看风定波平后,


一颗灵珠依旧圆。


一一宋 林季仲《止鉴堂诗》


20




远观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


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


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


只为太分明。


一一川禅师《佛偈》


21




如,如,


明镜当台万象居;


是,是,


水不离波波是水。


镜水尘风不到时,


应现无暇照天地。


一一川禅师


22




无来无去本湛然,


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


光明透出满人天。


一一拾得


23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


照彼万物,物无遁形,


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一一白居易《明》


24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一一永嘉玄觉


25




麻砖作镜不为难,


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禅求佛者,


至今牛上更加鞭。


一一佛印元禅师诗


26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湛如止水,


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一一白居易《定》


27




见闻觉知无障碍,


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麽飞,


无取无捨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


始得名为观自在。


一一唐 志明《无心自在》


28




有相有求俱是妄,


无形无见堕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问,


一道寒光烁太虚。


一一川禅师


29




耳闻无相理,


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


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


意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


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


无心记南北。


一一庞蕴


30




人法俱明执,了即二无为。


菩提齐能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


常能作此理,正果定无疑。


一一傅大士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1 16:25

在家居士该如何护持三宝和道场?
2019
07/30
16:50
上海玉佛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寺庙是出家人的安身立命所


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


寺庙、道场清净而又神圣


是成就我们道业的地方


需要我们在家居士加倍用心去呵护




在家居士


该如何护持道场与出家人


无论我们来到寺院里做义工


还是伴随出家法师在寺院中修行


或是发心供养、护持三宝


对于我们居士而言


我们充当着佛教护法的角色


但我们真的了解“护法”的含义吗?


作为佛门护法弟子


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什么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护持三宝


要摆正自己位置




我们来到寺院里做义工亦或是来到寺院修行,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佛法僧三宝,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有些师兄常常会因为和法师认识久了,是老义工了,就会产生傲慢的心理,不尊重出家人与新来的义工,这种心态是十分不好的。


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第一个教会我们的就是「礼敬诸佛」,我们不知道礼敬,有傲慢,就很难听得进他人的劝告。礼敬,真心诚意的礼敬,直接降伏的就是“傲慢”这个大烦恼。


《论语》中孔子也曾说过,他说假使有一个人,他的道德才华像周公一样,你从外表上看到,但他却有着傲慢与吝啬。夫子说,这人是假的道德而不是真的,所以其余则不足观矣,他是冒充的圣贤,不是真正的有贤德。


现在有很多居士为佛教、为寺庙、精舍道场捐了很多钱财,帮法师们做了很多事,于是不自知的生起了我慢心,觉得自己了不起,对法师、同修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错了位置。这种贡高我慢之相,正是我执重的外在表现,大家同行善友之间,要常常策励自省才行啊。


以清净心做事




不论我们来到哪座寺庙或佛堂,都要遵守佛教的六和敬,遵守寺庙的清规。


六和敬:一、身和同住,即和睦共处一处;二、口和无诤,即言语上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即心意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即共守戒律;五、见和同解,即寻求见解一致;六、利和同均,利益均等。


大家常常犯的毛病就是在一个群体中争强好胜爱出风头,或在道场拉帮结派,总想别人都要听自己的。还有的居士把生活中的嫉妒心、嗔恨心等带到道场里面。在家还好还不说是非长短,来到道场里看到了亲切的同行善友后,就开始了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模式,这就又给自己造下了口业。


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三门,正可谓:“群居防口、独处防心。”让自己的身语意保持清净,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护自己的口业。同时以一颗清净心认认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做人。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但行善事,功不唐捐!


应以“法情”为上


不以“俗情”牵绊




大家来到寺院里,常常被出家法师的气质与风度所吸引。现在有不少学佛人,在现实生活里遇到了困难,感受到苦痛后,走入佛门,学习佛法。但与法师相处久了,难免会产生世间人一般的情感,如把法师认成父亲、儿子或者称兄道弟,其实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学习佛法,我们在家人也应以戒为师。很多女众,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


常常把出家人当情感医生,不是为求解佛法,而是找个可以耐心听自己倾诉的对象,从而产生感情上的依赖。


在与男众的接触中,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师兄,不重自己威仪,身体和语言过于随便,对出家人以及男居士热情多于恭敬。


有些年纪大的女居士喜欢将出家人认做自己的“干儿子”,在道场中请记住,一切以法情为上。


现在网络时代,微信发达,有居士习惯性的微信不断,热衷于分享自己的见解,严重扰乱了出家人的生活和清净心。


在家居士应恪守本分




作为一名居士,如果我们真心护持道场、护持三宝,就不应该计较个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以清净心全力维护道场和居士间的团结和谐为上。


作为一名好护法,我们一定要放下我执,培养自我海纳百川的胸襟。即使曾经诽谤中伤过自己的人,我们也要学会放下。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修忍辱法门的机会。


佛陀时期的大护法阿阇世王从前不信因果,但一次机缘佛陀为阿阇世王示现了“月爱三昧”,身放光明,犹如月光,令阿阇世王善心增长,从此笃信佛法,成为了佛陀的大护法。


我们也应该以自身的行动来庄严佛土、庄严佛法、庄严自己,并在自利中利他,常行菩萨道,祝愿大家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1 12:12

佛教史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
2019年07月31日 14:2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第十八课 欧美佛教史


  佛教与欧洲接触,可溯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印度境外弘传佛法之时。前二世纪后半期,希腊弥兰陀王则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欧洲人。公元五至九世纪之际,耶稣教集中教会权力,佛教教义始渐失传于欧洲。十三世纪蒙古打通亚欧的交通,马可波罗两次造访我国元朝,把佛教介绍到欧洲世界。十五世纪末以后,由于欧洲殖民政策的结果,学术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兴,主要的国家有英、德、法等国。


  而美洲佛教的传入,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已有佛教的弘传者从亚洲的堪察加横跨白令海峡,到达北美的阿拉斯加弘传佛法,特别是在中美洲,尔后被耶稣教及强权者所隐没。近代佛教的再传入,则要从美国谈起。一八七○年左右,佛教随日本侨民迁至夏威夷而传入,约于一八九九年再辗转传到旧金山,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国本土,同时也北传至加拿大。


  一、德国佛教


  德国人性好沈思,是西方国家之中最早体会佛教真谛,并礼赞佛教教义的国家。十七世纪的莱布尼兹,十八世纪哲人康德,十九世纪初期的许多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及音乐家华格纳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启蒙,于十九世纪得以在德国扎根。


  一八一八年,德国开设第一个梵文、印度学研究所,迄今设立相关佛学研究所的大学已有许多,弘扬佛教义理的书籍刊物、机构亦陆续出现。一九○三年,德国音乐家古斯出家,是德国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许多德、法、美、荷人跟随学佛。纳粹政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佛教受到影响。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后,各地佛教团体又渐成立,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近几年来,佛光山与国际佛光会以建设人间净土为主旨,正积极的建寺发展中。


  二、英国佛教


  英国佛教早期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包括南传、西藏及大乘佛教。主要的贡献有:一八七五年蔡特斯完成最早的一部《巴英辞典》;一八八二年戴维兹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巴利三藏及注释有计画地翻译成英文,而为英国佛教的发展铺路;荷吉森在尼泊尔发现梵文贝叶经典,为欧洲研究大乘佛教的滥觞;阿诺德的诗篇《亚洲之光》问世,被译成十多国语文,接引许多读者信仰佛教;狄斯罗斯著《西藏语文法》、《藏英大辞典》,便利了藏传佛教研究;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古经典文物,则引起西方学界对西域佛教的研究。


  近代英国佛教则以孔兹为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誉为欧洲佛学大师。


  佛教在民间展开弘法活动,始于一九○六年杰克森在海德公园的宣扬教义,此后佛教渐为一般民众所知,遂使佛教组织渐立,如‘不列颠爱尔兰佛教会’、‘佛教协会’、‘西方佛教僧团之友’、‘法光寺’以及专弘西藏、南传佛教的中心等。一九五四年,‘摩诃菩提协会’在伦敦创建‘伦敦佛教精舍’,是南传佛教在欧洲的第一座佛寺。


  一九七○年代,日本佛教传入英国,以禅宗、净土真宗及真言宗为主。中国佛教除了太虚大师曾于一九二八年至英国弘扬佛法外,目前佛光山在英国已有数个道场,国际佛光会也设有协、分会,以推广人间佛教。


  三、法国佛教


  西方首先以系统化的方法来研究佛学的国家是法国。一八二六年布诺夫与德国拉森合著《论巴利语文》,而开西方研究巴利文风潮;尔后,在巴黎组织‘法亚协会’,并首开以梵、汉、藏文版本对照的翻译法,更开启佛学研究的风气,故有‘欧洲佛学研究之父’的称誉。继之,在梵文翻译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列维,校译有安慧的《唯识三十颂释》、无著的《庄严经论》等,为佛教哲学与历史研究开辟新天地。法国大乘佛教另一位著名学者是蒲仙,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世亲的《俱舍论》译为法文,为研究说一切有部的先驱。


  一九七五年,越南沦为共军统治,移民法国的越南人开始设立佛教团体;日本禅宗、日莲宗与西藏的佛教也纷纷传入,并建立据点。中国大乘佛教的弘扬,则始自一九二八年太虚大师的弘化。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亦前往建寺,目前已有多所道场设立。国际佛光会也设有协、分会,积极弘扬人间净土。


  四、美洲佛教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日本侨民大量迁入中、南美洲,佛教的信仰也随之传入,但语言的障碍,佛法的弘传,仍停留在亚裔侨民中。但是这个时期的藏传式佛教已渐流传,形成两大主流:一为日本禅宗、‘日莲正宗创价学会’,二为藏传佛教。当学禅的风气开始在白人社会开展时,许多禅学中心与禅修道场便因应而生。而日本禅学泰斗铃木大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学,对佛学研究的发展,亦功不可没。又‘创价学会’因战后美军由日本撤回而传入,至今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佛教宗派。一九七○年代因中共武力进入西藏,喇嘛纷纷逃离,部份辗转来到美国,于是藏传佛教在美国奠基。


  中国佛教方面,则有圣严、显明、净海、浩霖等诸位法师陆续前往弘法建寺。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在洛杉矶创建西来寺,国际佛光会总部也在此成立,十年来举办了各项活动与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拓展人间佛教事业。至今,佛光山已在美国兴建了二十多所道场,并创立西来大学,成立国际翻译中心。如此结合教育、文化的弘化目的,实为推动美洲佛教的本土化,发展属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佛教。


  一九九二年起,佛光山再将弘化脚步延伸至中、南美洲,目前在巴西、哥斯达黎加、巴拉圭、阿根廷等国设有道场,国际佛光会也成立协、分会,因此为美洲佛教的弘传打开人间佛教的大门。


  五、俄国佛教


  俄国佛教真正有历史可考是在十七世纪时,由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卡尔米克人及布利亚人传入。一七四一年,俄国伊莉莎白女皇下诏,敕封可汗喇嘛为佛教最高行政首长,因此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其后,布利亚的佛教寺院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僧侣的地位更形提升。


  十九世纪后,在沙皇的鼓励下,佛教的研究及经典的翻译大为兴盛。其中,最具名望的是多尔耶夫喇嘛,他曾被任命为达赖十三世的宗教顾问,并且为西藏与苏俄的外交关系穿针引线。一九一二年得到达赖支持与授命,在圣彼得堡建卡拉加哈跨(kalacahakra )寺,每年定期举办法会与结夏安居,是第一座在欧洲国家首都举行佛教仪礼的佛寺。


  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当政,大肆毁佛,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才获得改善。苏联政府开始准许佛教建造寺院,被放逐国外的学者也陆续回国,美、韩、印等国的佛教学者开始到苏联授课,佛教又在学术研究浪潮的推动下渐露曙光。一九九三年,国际佛光会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成立协会,有助于佛教在俄国的传播。


  目前欧美许多国家都已有佛教的传播,特别是国际佛光会所推动的人间佛教,更是遍及于大小国家中。


  (本文节选自《佛光教科书》第四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1 17:58

佛教故事:阎王爷的三封挂号信 你收到了几封?
2019年08月01日 00:33:5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人参与1评论
编者按:你时常注意身体发出的各种“健康信号”吗?学佛为何宜早不宜晚?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人生无常,活到老并不是理所当然。或者一场车祸,或者一场大病,人人都有可能离开。有些人说等我老了再来学佛,等我有空了再来寺院,等我有钱了再来供养三宝,但谁又能知道我们的身体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不现在修,不现在亲近三宝,人生能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浪费?


null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曾有两位老朋友,十多年没见面了,在一个偶然机会中相遇。甲已经信佛多年,乙尚未信佛。十多年的老朋友未见面,一但见面就畅谈不完,谈到最后,甲就劝乙:“我们到了这个年纪应该要信佛了。”乙一听:“唉!信佛,这事情还用你讲?信佛当然是好,可是我们现在才五十岁上下,俗语说:“人生五十五正是下山虎”世间还有好多事等着我们做呢!怎能跑去学佛呢?”


甲又劝说:“我们现在这年纪信佛已经迟了,想到老了才学佛,这完全是错误的观念;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佛法好才劝你的。”乙答说:“学佛好是好,等过几年再说吧!我还有三件事没做心不安呀!第一、我的父母死了,尸骨还没有入土。第二、男未婚、女未嫁,还没帮儿女找好物件成婚,父母的责任未了。第三、家产还没分配,怕我过往后,儿女因钱财起纷争,就不好了。等我把这三件事都办好了,自然会来学佛,那时再谈不迟!”


甲回说:“你三件事未了,我也是父母未入土,儿女们尚未婚嫁,财产也没有分配,我一样学佛啊!何必一定要等三件事情都办完才学佛呢?学佛宜早啊!”乙又:“像你那样学佛不彻底、不究竟,我若要学佛就一定先将所有事情安排好好的,到时就能一心学佛,不用拖泥带水的。”乙很固执,好话不听,说罢两人就分手各自回家了。


可是还没过几天,乙的儿子就哭哭啼啼的来找甲这位世伯,**了,临死时交代他来找世伯帮忙安排后事。甲乃义不容辞地赶去处理丧事。一到朋友家,看到这位老朋友,两腿伸直,眼睛瞪大,甲感慨得说了四句偈:“我的老友名阿牛,劝君学佛说三头;可怜三头事未了,阎王已来把命勾。


乙死的心有不甘,灵魂到了阴曹就与阎王讲道理。乙说:“阎王啊!你怎么这么急要我来?我有三件事情还没了呢!你应该事先通知我,我赶快把事情办好就来。没通知我就要我来,太不合理了吧!”


阎王一听就对乙说:“怎么没通知呢?我早已亲手发给你三封信了!”乙:“三封信?怎么一封都没收到?”


阎王:“胡说!三封都是挂号信,你早已收到了。”


乙:“那到底是哪三封呢?我的确没收到啊!”


阎王:“你实在太蠢、蠢的可怜!我告诉你吧!”于是阎王就耐心地问:“你的假牙什么时候装的?”


乙:“我的牙齿三十八岁就蛀了,痛的没有办法,忍受不了,四十岁时就只好装假牙了。”


阎王:“那就是给你的第一封信嘛!”


乙:“这就是第一封信啊!那第二封信是什么呢?”


阎王:“你什么时候戴老花眼镜?”


乙:“四十五岁时报纸实在看不清楚了,那时就开始戴眼镜。”


阎王:“那就是给你第二封信了呀!”


乙:“那第三封信呢?”


阎王就问他:“看你头发都白了,今年几岁啊?”


乙:“五十二岁了!”


阎王:“这就是给你第三封信啊!三封信你都收到了,现在你服不服呢?这里没有人情,只看你的善恶业,给你苦乐报!”


乙无可奈何的说:“虽然事情没有完成,阎王您已经给我三封信了,我不来也没办法了,只好听阎王也判办了。唉!我错了!未听老友劝我学佛,太迟了啊!”


接着阎王就叫判官查一查乙在世上的善恶业,判官回答:“此人在世只知道挣钱、只为自己儿女,一点善事功德都不做,世间有灾难毫无同情心救济别人。他挣的钱虽不是偷来的抢来的,可是他不知道钱财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发了财不知回报社会,反贪吝不舍、漏税、逃税,盗了国家的税收。名副其实是个守财奴。”阎王一听十分愤怒,就判定说:“这种自私自利、为富不仁的人,把他打入饿鬼道。”世上就有这种富而贪吝的人,贪吝将来就遭受饿鬼报。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五台山佛教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2 09:47

怨仇和痛苦不过是梦,追逐它们无异于空耗生命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01 08:05:35)转载▼
标签: 梦境 醒来 杂谈        分类: 扎西持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被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更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身不由己地在忧患苦恼中流转。这个意义就是像佛陀示现的那样,走出用成功、快乐等理想搭建起来的美丽而脆弱的迷宫,去寻找和实现真正的自由安乐。——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慧灯法师


整个人生就是我们的心幻化出来的梦境而已。你为了梦中的一切,以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而去追逐,这有意义吗?没有太大的意义。


比如,有人特别高兴地对你说:“我昨晚做了个美梦,我中了100万美金!”你会说:“你就乐呵乐呵吧,那不过就是个梦。”他说:“不,这可是个真的梦!我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做下去,我还要好好地努力,今天晚上再继续做这个梦,不只是今天晚上努力,我这辈子都要努力下去,让我一直延续着这个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拿到100万美金!”我们会想:这个人疯了吧?为了一个中了100万美金的梦天天追逐,还想让这个梦不空耗,把它当真,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自己命终,这个人肯定不正常。


再比如,有一个人昨天晚上梦到他家可能有老鼠,醒来之后就翻箱倒柜地找,非要抓住那只老鼠。我们劝他说:“你别找了,那是梦,根本没有老鼠。”他说:“不,这里真的有老鼠,我一定要杀了它我才安心,今天杀不了它,明天继续杀,哪怕到我死!”你想:这人完了,带他去看医生吧。


一个人不论为了好梦去追逐,还是为了恶梦去拼命,我们都会觉得这人有问题。而我们现在不就是那个有问题的人吗?我们每天为了现世中幻想出来的一个个美丽梦境而去追逐,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乃至一切,把往昔世积累的所有福报和善根都拿出来,完全投入今生对名利的追逐当中。


只要跳出今世的范畴,从未来的角度或从解脱的角度看,我们不就是拼命抓住虚空、耗费自己生命的有问题的人吗?追逐如梦幻般的名利真的是毫不值得!执著一件具体的事情是这样,执著亲朋好友也如此。不仅亲朋好友和美好的对境是这样,怨仇和痛苦的对境也不过是梦,如果我们一直去追逐,就会像那个追梦的疯子一样空耗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让自己从梦中醒来。就像你梦到一个非常恐怖的场景时告诉自己:“我一定要醒,我一定要醒,醒来一切梦境就都不存在了,一切痛苦都将会消失。”


同样,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如梦一般的轮回中,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学习佛法,从这个轮回的梦中清醒过来,这种清 醒就意味着我们的解脱。当我们通过次第修习、串习,所有的痛苦都会逐渐减轻;直至有一天我们从轮回的大梦当中彻底醒来,继而断除了所有障碍,获得究竟解脱。


——文章根据菩提洲网站在线课程讲释整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2 09:51

学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01 08:00:25)转载▼
标签: 学佛 熟能生巧 锲而不舍        分类: 堪布答疑
学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




问:学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


索达吉堪布:无论哪一件事情,只要去做,习惯以后就不会有丝毫的困难,就像学习工巧技艺一般,修学佛法其实也不困难。


常言“万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所以说熟能生巧。世间上的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头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但却只能难住意志力薄弱胆小怕事又不精进的人,需知自暴自弃是人生最大的失败。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好比事业的大门,而实践却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且不屈不挠,珍惜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善缘、机遇,忍受一切危难,发誓战胜它,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诸葛亮也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再困难的事也挡不住有志的精进者,在反复实践,逐步习惯以后,所办的事情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易如反掌,习惯的力量甚至可以使自己去尝试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同学习绘画、塑像、建筑、缝纫等工巧技艺,初学之时,笨手笨脚,画虎不成反类犬,塑人不成反像鬼,建筑房屋反倒塌,缝制衣物不合身……很容易使人灰心丧气,然若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习惯后就会得心应手。《卖油翁》一文即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老翁取一小钱,中有小孔,打油之时,使油从钱中小孔流过,而小钱上滴油未沾,观者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叫绝。老翁却淡然一语:“这没有什么稀奇,仅仅是熟能生巧的原因。”


修行的本意即“再三地习惯”。比如说某人开悟了,但还要反复修行(习惯),这样他所悟得的智慧才能进一步稳固和明显。开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此处指最初相似的开悟,而非见道以上的开悟。大圆满祖师智悲光尊曾说:“初学者的证悟如同云中的太阳一般,若不反复修习,所证很快就会被烦恼的乌云遮盖。”所以修行就要反复不断地去“习惯”。刚皈依的人仅听闻轮回因果等基本法义也觉得深奥难懂,不可思议,若闻受般若空性正法,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但对于显密精通的老修行者来讲则了如指掌,且能融会贯通地宣讲,成办自他二利。修行人自当深刻地领悟此中道理,于解脱大道上,越是难事越要努力攀登,冲破艰难险阻,眼前就是光明的大乐如意洲。当真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格言宝藏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2 09:53

如何放下多年的怨恨心和悔恨心?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7-31 06:00:00)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忍观 念佛 杂谈        分类: 修学导航
如何放下多年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见人欢喜者 得欢喜报   恼害人者 得恼害报
  信众: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法师:怨恨是一种对不如意的人与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此时,勿怨天、勿责人,应思惟这些违逆境缘,皆是自己宿世今生业缘所致。


  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害报……种种皆是因果相续之展现,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所以要心平气和,做还债想,可千万不要积聚怨恨,否则是很不吉祥的事情!


  且聚积的怨恨会遮盖着我们的佛性,遮掩着我们智慧的光明哪!这个怨恨一旦像决堤的洪水般冲出来,其力势足以毁灭对方,同时也毁灭了自己,自他不二嘛。


  吾人内心如清泠之水,虚明湛洁,一起怨恨,则若投下污秽之物,当即浑浊水之清泠。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


  此时,一定要忍住,做还债想。尤其是念佛人,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啊!他曾经做过我父母,我作为子女要孝顺他。唯恐孝顺都来不及,还怎么敢怨恨啊?一定要把这个怨恨放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则身心祥和。


  有一种妇科怪病,中医叫“梦与鬼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心大。全身心被恨气控制住了,不就是被鬼控制住了吗?如能忏悔自己、宽恕对方,心地光明磊落,梦中之鬼自然就没有了。


  悔恨心也要遣除啊!事情过去了就把它放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做梦啊!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可执著的呢?


  就好像你昨晚做了个梦,有老虎在追你。等你从恐惧中惊醒过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是假的,虚惊一场。此刻你还有什么可悔恨的呢?


  如果有悔恨的话应该是去想,既然是场梦,何不在梦中“以身饲虎”好了,正好做一桩布施功德,乐得做个人情,乐得做个君子,岂不快哉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