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5 15:29

20190725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养生


《周易》的养生智慧:隐遁之道与暑月养生
2019
07/25
13:16
中华中医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热分大小,六月的节气里有两个“暑”,前面月初的为小暑,后面的为大暑,大暑节气是“热气犹大也”。大暑的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中国文化推崇顺时而养,大暑的养生又有什么讲究呢?这可以在《周易》里找到对应的智慧。




遁与六月、脏腑


十二消息卦是《周易》六十四卦里面的12个卦,根据卦的阴爻、阳爻的变化而顺次排列,以阳气消退为消,阳气生长为息。十月为坤卦,全部是阴爻,阴气满。十一月,一阳始生,坤最下一根爻由阴爻变为阳爻,整个卦变成复卦——地雷复。阳气继续生,到复卦的第二爻也由阴变阳,就变为十二月临卦。到临卦的第三爻变阳爻,下卦变为乾卦上卦为坤卦,就成为正月泰卦……依此类推,到六月为遁卦。


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里有一篇《诊要经终论篇》,这篇文章把月份与天气、人气对应起来,其实《黄帝内经》中将一年的季节、月份与人体相配的,大约有二十篇,有四时配五藏,有五时配五藏,有八时配八藏……其中,只有一篇是六时配六藏,将一年十二月划分为六个阶段,然后依次与肝、心、头、肺、心、肾相配。这种方法和十二消息卦是一脉相通的。十二个月里的五、六、七、八这四个月属于天干中的中央戊己土,因此人之气分别在脾和胃。暑月养在脾胃,古代文士已经这么办了。




遁卦:隐遁之道与暑月养生


遁卦在《周易》中是“下经”的第三个卦,即六十四卦里的第三十三卦。“下经”讲“人道”,即来源于天道的人伦智慧,这种智慧非常指导养生。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万事万物不能恒久占据某个位置,有进必有退,有退必有进,这是天道自然。《广雅·释诂》解释“遁”有三个含义:一是“去也”,就是离开;二是“蔽也”;就是隐蔽;三是“退也”;就是隐退。遁卦主要讲隐退,隐退并非无原则地消极避世、逃世,而是应时、应势而隐,而隐遁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后面我们看卦爻辞就能知道。


总体而言,遁卦讲的是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大智慧,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成功之后归隐,是符合天道的,这就是遁卦的智慧。卦辞说:遁,亨,小利贞。意思是遁卦代表亨通,对柔小的人会有利。


《彖传》说: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彖传》对遁卦的九五爻大加赞赏,九五至尊居于最高位,反而隐退,这确实很难做到。一般而言,大部分人成功后会膨胀,不知道要隐退,所以就会有潜在的危机,而遁卦里的九五爻就知道隐退,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当年曾国藩打下了天京(今南京),打败太平天国。朝廷对其功劳予以重赏,赐封侯爵,赐封曾国荃(曾国藩九弟)伯爵。曾国荃不服气说:“大哥,我出生入死打败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战功显赫,我也应该如你一样被封为侯爵,你能不能到朝廷帮我说说。”曾国藩说:“九弟,你现在要赶快归隐,要隐遁。” 曾国荃不以为然,曾国藩说:“你连续多年出生入死,身体抱恙,需要告老还乡去养伤。”曾国荃说:“我身体没伤,还能继续战斗。”曾国藩又说:“有人构陷湘军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现在朝廷已经盯上我们湘军了,准备拿我们开刀,所以要赶快归隐。”经过曾国藩多次劝说,曾国荃也意识到危机,决定归隐。归隐时,曾国藩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千秋万代都已经消失了,历代英雄豪杰已经大浪淘沙了,多少战友都已经战死了,我能留下来是值得庆幸的,所以百战归来还要再归隐读书,这就是一种遁卦的智慧。


《象传》说:“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天下面有山就构成了遁卦之象,山在天下已经开始隐遁了。”我们可以想象:天在上面、在外面,山在下面、在里面,天逐渐向上、向外隐退,而山则逐渐向下、向内引退,这样天越来越高,山越来越矮。“天”代表已经达到了最高位置,还要隐退,它不是无所作为地隐遁;“山”也是如此,已经达到高位了再隐遁。所谓隐退,不是本来是一堆烂泥,还遁,真正的隐遁是要先有成就,功成身退。“君子以远小人”即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远离小人(“君子”指“天”,“小人”指“山”)。“不恶而严”即不厌恶,不表露厌恶之情,但要很威严,使小人有敬畏感。


总结遁卦智慧,讲的是隐退之道,在最得意美好、功成名就之时隐退,需要勇气与智慧。欧阳修解释遁卦说:“遁者,见之先也”,隐遁是表现的开始,只有隐退了才能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后退是为了前进。程颐解释遁卦时说:“君子退藏以伸其道”,君子隐退是为了弘扬正道。所以隐退是一种智慧,遁卦的隐退不是无原则地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天应人的智慧。按照《周易》规律,隐退之后,就会迎来了大壮的局面。


暑月天气热,人容易烦躁,在这种情况,遁卦的智慧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还是一味地争强用勇,显然不符合暑热天气的养生。认识到遁卦的智慧,心静是前提,心静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时位,自然进退自如。真正做到遁卦的智慧,那更需要放下、舍得,在夏月得闲消暑,非常难能可贵。


退居闲处,“遁”文消暑


暑热时节,养生宜修身养性、怡情静养,自古文人多做有消暑诗,久久流传,其中的消暑养生方法对现代人们仍有学习借鉴意义。


《消暑诗》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意思是说,暑热时节,宜腾空居室,放空心态,以心静散热,藉空室生凉,平心静气坐窗下,悠然自得有清风。


《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意思是说,细草、荷花、莲叶,披襟凭风,放空自己,突然还能与荷花对话,仿佛听到荷花对自己讲:太阳下山了都还这么热,真是愁死个花儿啊。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意思是说,大暑时节,黄庭坚悠哉悠哉地去听吹笛,与朋友聚会,这是他的解暑养生法。


三首消暑诗,修己、览胜、与朋友游,都是暑期可用的养生法。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9-7-25 15:52

学习分享

冬晨泳 发表于 2019-7-25 21:44

分享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30 09:14

人体自带“医生”自愈系统, 你需要的是改变健康观念 --2019-07-29   [复制链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9-7-30 04:11 编辑




@香官愚叟 @乐载黄河故道 @山苗@DLW @尘埃落定 @蓝色海湾 @崔大嘴 @山水游@牛弟的阿哥 @一片山水 @wan老兵新传 @小鱼儿外婆 @沈阳天路 @岸上人 @威海杆哥 @今来 @铁锚 @精灵企鹅 @大道致简 @天池水怪@冬晨泳@洪499683166   @QD八大关   @探索冬泳123
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其实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较少的,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这是医疗的至高层
所以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
自愈的原理
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铺”——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就是“药铺”的药材,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 30 多种药方来。不仅如此,人体内还配备了一位高度负责的贴身“医生”——自愈系统,这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能力、应激能力等。
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这位“医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并及时调动“药铺”中的各种激素,进行“配药”、“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反,如果人体的这种能力遭到彻底破坏,即使华佗再世,也不可能挽救性命,艾滋病之所以成为“不治之症”,最主要的问题是免疫系统遭到了灭顶之灾。
60%的疾病都能自愈
德国《生机》杂志 2006 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70% 的疾病都能够自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比如不小心蹭破了皮、出了血,过一会就自动止血了;再过几天,伤口就会结痂;一星期后,痂脱了,皮肤恢复平;再过一个月,皮肤已经复原。自动止血就是因为人体有天然的止血药--血小板。







本主题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9-7-30 04:11 设置高亮
评分
参与人数 2        威望 +16        收起理由
妫川人        + 6        淡定
蓝色海湾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2#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体自愈系统的调节过程中,常常以减弱或暂时关闭身体某些生理活动为代价,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或使人体某些局部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烧,可能是提醒人体某些地方有炎症,而发热则是自愈系统为了医治人体而做的有益调节。
如何激发自愈力?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最高明的治疗手段都是通过修复人体自愈系统的平衡,来提高人体的自我痊愈能力。因此,治疗的方法不应该是单纯中止疾病症状,而是协助人体完成它该完成的工作。
自愈力与生俱来
但天然的东西最怕不合适的干预!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正确激发自愈力?
其实很简单:
1、休息
劳累时,休息是恢复体能最有效的方法。“三分治,七分养”的“养”就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规律的生活。





2、运动
运动能治愈很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3、营养
营养在中医里也叫做”水谷精微”,意思是食物消化后能被人体吸收的、对人体有益的精华部分。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营养对身体很重要,而对于处于恢复中的人体尤其重要。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4#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4、心态
人是身心统一的动物,身体和心灵组成了人的整体。身体是心灵的载体,心灵是身体的指挥。如果指挥系统出现了问题,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
5、中医调理
中医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非常注重人体的自我修复力。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倡导:“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例如中医常用的经络养生法,就是开发自愈潜能最突出的例子。有病先调理,优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针灸、砭石、按摩等治疗方法。实在不行,再用少量药物辅助治疗。
所以有经验的中医通常叮嘱病人多喝水,多休息,禁食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避免加重肠胃的负担,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从而促进机体自愈系统的恢复。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5#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6、激发人体五脏自愈力
激发心脏、血管自愈力。所有的血管都是和心脏相连的,心脏自愈力上来了,血管有点毛病,都可以自己恢复。
1.加点醋,减点盐
为了增强心脏自愈力,少吃盐,可以找些高盐调味料的替代品,比如醋、番茄等。
2.加点钾,助排钠
钠吃多了,会降低心脏自愈能力,造成胸闷、心悸,高钾食物(香蕉、海带、菠菜)有利于排钠,增强自愈能力。
3.加点钙,护血管
中老年人,每天喝脱脂牛奶250-300毫升,利于激发血管自愈力。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6#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激发肝脏自愈力
肝脏是唯一即使切除部分坏死组织,也可自我修复的器官。平常可以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特别是用大枣煮水长期喝,以激发肝脏的自愈力。





激发肾脏自愈力
很多人不知道,人类的肾脏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谈到肾自愈力的问题,“国医大师”、肾病研究专家郑新教授提供了一个方子。
黄芪熬汤煮饭。黄芪先熬水,然后煮饭,一天的用量在100克内。





激发胃肠道自愈力
胃肠道细胞是人体更新速度最快的细胞,平均一两天就会更新一次。早餐可多吃全谷物食品,如老玉米和燕麦,而少吃粉、面这种油脂重的;馒头、包子这种精制的。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汇泉湾泳客


1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78万


积分
舵手级版主


Rank: 18Rank: 18


积分1782263
长老荣誉勋章版主勋章焦点版主


发消息       
7#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4:11 | 只看该作者
激发肺部自愈力
烟雾等严重污染会加重肺脏负担,破坏它的自我修复功能。视黄酸有助于肺脏自愈力激发。胡萝卜、红薯和芒果要每天吃,量不应低于900毫克。





自愈力是人体的“神医”
激发自愈力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善于运用自愈力自我调养的病人,康复得更快,不仅能省去一大笔医疗费,更是在远期效果上对身体的真正负责。
利用自愈力祛病健身的方法有一定应用限度,它适用于防治“未病”以及疾病初起时,也就是在疾病刚刚露出一点苗头,机体自愈系统尚有修复力之时。


如果是一些急症、重症或慢性病,自然要先以挽救生命为主,介入医学手段,对症治疗。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1 16:26

《黄帝内经》是天文和人文相结合的生命健康学
2019
08/01
06:17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黄帝内经》是怎样用天象、天文之象来推测人体内在秘密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篇的开头,黄帝就提了这样的问题: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按照「六六之节」而构成一年,人是按照「九九制会」而构成身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所以人体也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人体与天地相应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岐伯回答说:“你的提问很高明啊,就请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体运行的尺度和万物气化的度数的。”


“六六”和“九九”这两个数字很有意思,如果大家听过我讲的《易经》,马上就会联想到乾卦和坤卦,乾卦的爻数就是九,坤卦的爻数就是六。


但这里说天的数字是六六,地的数字是九九,是从天地阴阳交合的泰卦来说的,就是六六阴气在天上,九九阳气在地下,那么阴气必定要下降,阳气必定要上升,于是阴和阳就互相交通了、交合了,阴阳发生作用,万物就和谐,这样就通泰了。


“六六之节”的“节”,是古代纪年单位。六节,即一年六个甲子。六六就是6乘以60,等于360,正好是一年360天,这是从整数来说的。“六六之节”是说六个甲子为一年。




六十甲子,大家都熟悉了吧?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完整地配一轮下来刚好是六十。甲为天干之首,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叫十天干;子为地支之首,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叫十二地支。


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支相配一轮为一甲子就是六十日,即为一节,六个甲子为一年,共三百六十日为六六之节,当然准确的说是365.2422天,这是古人早就发现了,不是现代人发现的,玛雅人就发现了,他们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了,这多了不得!


考古发现玛雅历法和中国历法即为相似,我们中国人早就发现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也很厉害,古人早就发现了。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就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我们现在有几个人知道天文的?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没有阳历?没有?错了!中国古代有阳历!什么叫阴历?什么叫阳历?阴就是太阴,就是月亮,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




阳就是太阳,阳历就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确定的历法。我们站在地球上的人早期觉得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从而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运动,后来才发现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这毕竟是后来的事。我们还是回到先秦时代,回答《黄帝内经》的时代,当时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个周期就是一天;看到太阳沿着天球上的轨迹——黄道运行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其实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现在我们大家都以为西方人采用阳历,我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中国古代是有阳历的,我们的历法是既有阳历又有阴历,叫阴阳合历。我们的阳历当然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而是用天干地支、用二十四节气表示的。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了。


讲到这里我不禁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大家发现没有西方用的是阳历,阿拉伯民族用的是阴历,自古以来,这两种文明发生冲突,一直到今天也无法调和。可是我们用的是阴阳合历,我们的文化是和谐的,既能融合西方,又能融合东方。所以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流传到今天也没有消亡的文明,而且也一定成为能够消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我们接着听岐伯的回答:“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白天见到太阳运行为阳,晚上见到月亮的运行为阴。天地日月的运行有各自的轨迹,它们运行的周期也有一定的度数。什么度数呢?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太阳一昼夜运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运行十三度还要多一些,多多少呢?多7/19。所以大的月份和小的月份加起来一共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年,阴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平均一个月为29.5天,一年十二个月就是354天。


但阳历是365又1/4天,阳历的天数比阴历的天数就多了,每年要多出十一天多,三年要多出三十多天,就是一个多月了。这样积累下去,阴历和阳历的纪年时间就会越差越大,就会脱节了。怎么办?怎样使得阴历和阳历的天数协调起来呢?




古人很聪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闰月,就是在阴历上加一个月,这就是“积气余而盈闰矣”,就是把每年多余的天数累积下来,盈余的部分就产生了闰月。每2至3年加一个闰月,5年差不多两个闰月,19年设立7个闰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就能够对应起来、协调起来了,就不脱节了。这就是阴阳合历。


那么一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是以冬至日作为一年开始的,这是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校正中气。


圭表,是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和表相连的底座。调节时令节气,推算出从一年开始到一年结束盈余的天数,然后累积成闰月,用闰月来协调阴阳历的协调平衡。你看古人多有智慧。《黄帝内经》独创了一种“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我们后面会详细地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实际上是来源于天文学的,《黄帝内经》其实就是天文和人文相结合的生命健康学!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3 09:09

六张图,把你的一辈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2019
08/03
06:31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人生一辈子的经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哭着降临人世,在亲人的泪眼中离开,在转瞬即逝的流年中,有辛酸,有无奈,有苦累,有幸福,冷暖自知。


人生一辈子的爱情




相遇,相识,相知,相随,一生相伴,然后相濡以沫到白头,接着一人先离去,最后都离去。


人生一辈子的阶段










一辈子,无非就是4辆车4张床4本证4个瓶,形容得恰如其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且行且珍惜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3 14:23

健康长寿的佛法:如何养生最有效?
2019
08/02
18:22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


养生


在社会上,流传著种种养生的保健品、秘方,各种吹嘘得神乎其神的药丸、补品让人趋之若鹜,但往往耗神耗力,心里却不禁犯嘀咕。


要想健康长寿,怎样养生才最有效呢?


作者丨圣玄法师


首发丨腾讯佛学




01


节欲


《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东坡居士的一则养生之方: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


在东坡先生看来,养生之事,说来说去,众多的方法皆不足为道。他说,养生难在去欲。


正如《妙法莲华经》中所说: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


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欲望,似乎是世间人的乐趣所在,却也正是欲望对身心造成了种种伤害。


特别是现代社会,便秘、肥胖、肠道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富贵病”就是随著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产生的。


所谓的节欲,在现代不仅仅是面对“食、色,性也”,更需要在生活习惯上多加留心,特别是上班族、学生族,倘若贪图一时身体安适之欲,动辄“葛优瘫”,或者含胸驼背,不免骨节错位、压迫神经……




02


慈心


慈心是对身体最好的滋养。一个人的心中充满慈悲,对身体有著极大的裨益。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从因果的角度讲述了,有十种业能让众生得到长寿的乐果: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这部经中还说到有十种业能让众生获得健康少病的乐果: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不打;


三者,赞不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


这二十种善因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最后一条则是说要饮食知节量,不可放纵口腹之欲。


我们常常说,多放生护生、瞻视照料病人,即是通过对病苦众生进行观修,来培养自身的呵护生命的柔和心态。


古德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吾一体。”对一切生命生起慈悯之心,不仅能够影响到自己的身心,还能够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其他人,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随著慈心的滋润,自然身心调柔,百福齐臻。


今年,医学杂志《家庭医学年鉴》刊登了一则研究成果,经过对英国49家诊所的867名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医生护士的同情心与这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随访10年的结果显示,感受到的同情心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全因死亡风险也较低。研究人员认为,感受到医护同情心的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保持长期的健康。


可见,慈悲心是利人利己的殊胜善业,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03


正念


有些人一遇到刮风下雨、腰酸背痛,总是爱疑心是不是“怨家债主”来作祟了,似乎遇到些什么事儿,反正和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都是别人的错,接著开始怨天尤人、疑神疑鬼,为何怨家债主不放过自己……


其实,与其把问题都一股脑儿归结到外在的鬼神索债,不如多观察一下自身的性格情志对身心的影响。


如果性情固执,陷入偏狭的世界观和纠结的性格中,终日“凄凄惨惨戚戚”,或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不免情志不舒、气机郁滞。


更严重的是,性格不仅会对今生今世的身心状况产生影响,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志趣心量,这些情志习惯还会延续到未来世,一直影响自己未来的身心,的的确确地“长夜受苦”。


中医有“情志病”之说:“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维摩诘经》中则说:“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


正念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多与内心沟通交流,让我们的心安住在专注、清明中,“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有一颗开朗、阳光、柔和的心,就会造就通畅、明亮、喜悦的生命。


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了许多通过禅修来养生、治病的方法,略摘几则供大家参考:


安心将心念止住在病患处,就能够治愈那个部位的疾病,为什么呢?因为心是我们承受果报的这一期生命之主导,正如有君主所到之处,群贼都会一哄而散。


肚脐之下一寸的地方叫作忧陀那,中文叫作丹田,如果能够将心止住在此而不散乱,久而久之就可以治病。


不管是走路、安住、休息、睡卧,常常将心念止住在脚部,这样就能治病,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四大不调适引起了种种病患,都是源自于心识高举,执取身体的上部,让四大不调。如果能够安心在下,四大就自然能够调适,就能治疗许多病患。


……




04


悟空


《大般涅槃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菩萨在雪山苦苦求法,帝释天王化作罗刹来考验他,要让他用血肉来交换半个偈颂。


菩萨便向罗刹保证:“如果您完整地传授给我这半个偈颂,我就以我的身体供养给您。我这副躯体,最后总是要消逝的,与其被虎狼、飞鸟最后吃掉了,还不能积累一点儿福德,不如为了无上正等正觉,以这脆弱无常的身躯,来求得金刚一般的坚实之身。”


于是罗刹被他的诚心打动,说出了他从古佛处听闻的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菩萨听闻这个偈颂,欢喜踊跃,将它记录在道路、石壁、树木上,最后,他登上高处,投身堕地,来报答罗刹,实现自己的承诺。


突然,一双温暖的手将他接住,安置在平地上,罗刹恢复了自己的相貌,原来是帝释天王来考验他。


而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也正是因为他舍身求法的虔诚,得以顿越十二劫而成佛。


正如《大般涅槃经》这个偈颂所言,面对脆弱无常的身躯,最彻底的安乐之法,便是观察诸法空无自性。


对疾病之相不生执取,心念便可以寂然止住,能够治疗许多病患,为什么呢?因为四大不调,都是源于心识忆想,受到鼓动,如果能够息心和悦,许多疾病都能痊愈了。


如《维摩诘经》中所说,有疾病的菩萨应当忆念:


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


所以《金刚经》中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节节支解时,不生嗔恨,刹那之间就能恢复相好圆满,无一点瑕疵缺憾,这便是解悟“身心皆空”对身心健康的圆满成就。


如是种种,即是健康消灾之法,亦是养身养心之法。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4 10:47

你房间的状态就是你人生的状态
2019
08/04
07:21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你的房间就像你自己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于是摸索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此语一出,举世哗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顿悟的。


但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司总裁到家庭主妇,纷纷成为“扫除力”的拥趸。


一位天天以泪洗面的失恋女孩一边读着《扫除力》,一边把衣橱中的东西整理出14袋垃圾一口气丢掉。


令她惊讶的是,随着密不透风的衣橱恢复整洁,她积郁的心情似乎明快许多。


京瓷公司曾经一度经营不善,员工纷纷离职。总裁稻盛先生非常困惑,闲极无聊,于是每天在工厂里独自做清洁、刷厕所、割杂草。


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顿悟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并且改变了经营理念,从而令京瓷蓬勃发展起来。


扫除力真有这么大的魔力?的确,扫除看似一场简单的体力劳作,实则内蕴深沉的人生智慧。通过打扫,我们可以放下高傲,学会谦卑。在忘我的工作中发现自己。


在中国,打扫的智慧源远流长。譬如“妇”字的繁体字,便是女人手持一把苕帚。


直到今天,在许多地方,端午节的风俗依然是为小孩子们缝荷包,扎彩线,并且扎一把小苕帚,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和有条理的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小小的“扫”字,甚至可以成为打天下的寄托与期冀。


打扫的过程,就是处理、选择、扬弃的过程,是你与环境的互动。整洁的环境明显显示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财神爷喜欢干净明亮的房间


你去旅游:有2个朋友热情邀请你住她家。一个朋友的家干净、明亮、整洁。一个朋友的家脏、乱、臭。你选择住谁家?肯定是选干净、明亮、整洁的!


而神和你一样的智慧,神也喜欢住在这样干净明亮的家,想财神常常光顾你家,行动起来打扫吧!


无论是小家还是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一个肮脏的角落。




清理家就是增长智慧


每当有烦的事和情绪时,请整理家吧!我们外在的环境是内在的投射!那些脏乱臭代表的是内在的负能量及情绪堆积。


动手:一周一小清理、一月一大清理。让环境变清爽、人住里面自然舒适,幸福感自然增加,幸福感增加将带来成功;而那些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脏乱的环境中!


家里的脏乱也带来思想的混乱。清理家就等同于清理大脑中的垃圾,智慧自然会增长!


我们路过垃圾场,习惯掩住鼻子快走。长期呆在脏乱的家,如:垃圾场:“久入兰室不闻其香,久住脏屋不觉其乱”。


在垃圾场般的家住久,外在的脏乱容易引发身体的疾病,清理家就等同于清理病病菌,身体自然更健康!




清理家就是提升正能量


电视剧中鬼屋都是长满蜘蛛网、灰暗,而天堂则是光亮、富丽堂皇。


所以灰暗的家吸引不好的能量,能量不好,财运自然不好;而光亮的家吸引好的能量、正的能量,能量好,财运自然好!


一个人走路会非常轻松,可是如果让你背上很多的东西,你一定走不动!


家里的东西塞得太满,就会导致家里的能量非常笨重,无法正常运作,更不可能带来美好的感觉。


将那些多余的清理掉之后,所带来的将是非常轻松轻爽的正能量!




清理家就是清理心灵


我们的家通常堆放很多闲置的物品、衣服,这些的能量非常负面。犹如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真正被皇帝宠幸的只有几个妃子。


其它的嫔妃们就在后宫抱怨、 算计、怨恨、勾心斗角。而那些闲置的物品、衣服因长期没被主人使用,散发的能量也是怨、恨、负面。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丢掉或者送人,让它们拥有新主人。


当你不断清理家,你内在堵塞的地方,就会越来越通畅了,顺溜了,轻松了,爱和感恩就流进来了!


人生如同一场旅程,有山穷水复的困顿,亦有柳暗花明的惊奇。从长长的一生看来,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只是对生命的浪费。


中国人说,得意是淡然,失意时坦然,这不是中庸,却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态度。


所以,懂得及时清空心灵里的负面情绪,才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处风景。让你的人生从此焕发出奇迹吧!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8 15:25

俗语:“酒不护贤,色不护病”,下一句字字精髓,却十人九不知
2019
08/08
02:00
每天读宋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国养生之道可谓是源远流长的,养生既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也能够使皮肤变好,老祖宗的俗语虽只有寥寥几字,可值得探究的东西还有很多,其中的道理更是让人叹服,俗语:“酒不护贤,色不护病”,下一句字字精髓,却十人九不知。




在古代,人们是很尊敬“贤者”,贤者则是指贤明高尚的人,他能够获得大家的信任,不过如果贤者喜好喝酒,常常烂醉如泥的话,古人也不会信任和尊重这个“贤者”,“酒不护贤”指的就是不维护爱喝酒的“贤者”。


我们知道,喝醉酒的人会发酒疯,有的人发起酒疯来就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丑态百出,大吵大闹,甚至会出手打人,因此形象俱损,人们又怎么会维护这样的“贤者”,看样子还是有一番道理。




“色不护病”指的是好色之人容易生病,红颜祸水是古人的心得,因为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没有男性那么高,男性通常都会三妻四妾,男性要是久久迷恋美色,与女性待在一块,就会耽误正事,而且会损伤身体健康,得不偿失。


朝代历史上,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比任何男性都容易得到喜欢的女性,因此帝辛迷恋年轻貌美的妲己,最终让殷商走向了灭亡,于是这两人留给大家的形象并不好,即使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都会感动愤怒,写下的基本是负面的事件。




而在这两句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财不护亲”,通俗来讲,即使是亲人,也会因钱财变得疏离,很多人说钱乃身外之物,不值得一提,亲人“血浓于水”,怎么能相比?然而不少人还是因为钱财,伤害自己的亲人。




原因是钱还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会用钱财贿赂,为自己谋上一官半职;有人想得到更多的钱财,飞黄腾达;有人却只想用钱换得温饱,而这些正是让古人遗忘了亲情,变得残忍,因此即使发了财,还是不要声张比较好,不然可能众叛亲离。




“财不护亲”后面还有最后一句,还就是“气不护命”,讲的就是容易生气的人也容易丧生,原因就是处在暴怒状态的人,会因为冲动得罪其它人,于是就会有生命危险,而“酒不护贤,色不护病,财不护亲,气不护命”,讲的就是酒、色、财、气对人带来的伤害,不利于养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9 10:16

读懂这10大雅事,你就读懂了生活
2019
08/09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如果世界过于喧嚣,但让人静下来的方法也有许多种。


有人觉得走进山林听山间风过就能安静下来,有人觉得独饮一壶茶也能让人身心安静。


而有人则喜欢焚一缕馨香,在呼吸间抚平心中的烦乱,当下便拥有内心的宁静。


焚香自古以来就是让人身心自然宁静的一种方式。古人读书常以香为友,独处时喜以香为伴。


喜静之时,总会燃上一道香,随着清雅的气味弥散,进入一种清静幽然的心境中。


有人喜欢置茶席前先燃一道香,让身心迅速得以平静,因为心静了才能感受到茶的真正滋味。


琴为圣贤、君子之器。


宋代《琴论》云:“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


明代李贽续而言之:“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在当下的生活中,尚能抚琴一曲,乃是最为快乐之事,也是涵养精、神、性情的最佳途径。


古琴,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说起古人的音乐生活,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崇尚老庄之道,经常聚会竹林,接近自然,饮酒赋诗,过着充满音乐和诗意的生活。


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乐器,至今仍然被弹奏着,奇长而富有生命力。


魏晋大琴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云:“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这就是所谓“心静自然凉”,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也与中草药物一样,能使人与炎炎夏日中,静心,静气,自然凉。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在古代,有学识地位的人,用下棋来消遣娱乐,他们同时也锻炼了全局考虑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谋略,所以闹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闲人士下棋消遣。


笠翁《闲情偶寄》有云:“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


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


但是观棋也有难过之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古语有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闲人读闲书,可堪比上界真人,仙福无边矣。


故金圣叹有言:“红袖添香读闲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古人早已看透人生之大道,将清心涵养视作对自己生命最大的成全。


古人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又云:“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以前虽明字义,但践行的少,视如不见。后历经世事磨练,终信之不疑,以读书为第一乐事。


赏画,能使人的心境沉入到艺术的氛围中受熏陶,使人生增长见识之余,又心旷神怡,是心病的“精神疗法”。


赏画历来就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健康身心。要说赏画是良药,恐怕就会令人难以置信了。其实,赏画治病,古今有之。


唐人王摩诘诗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古人作画,一支笔,一张宣纸,纵横恣肆,写意流畅。


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况名下无虚士,相传既久,必有过人处。


今人赏画,不经师授,不阅记录,但合其意者为佳,不合其意者为不佳,及问其如何是佳,则茫然失对。


花,难觅归鸿暮霭霞。蒹葭白,绮梦飞天涯。


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花是重要的题材。


古曲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玉树后庭花》等。民乐有《茉莉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以花为题材的诗歌、绘画更是不胜枚举,就连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品,花卉图案也是重要的装饰物。


人们欣赏花,不仅仅欣赏它的色、香、姿等自然美,更是综合自己对花的感受,赋予它一种风度、品格。


自古就有“不清花韵,难入高雅境界”之说,人们现在赏花,更是神重于形。


好兰者,好其高雅脱俗;好菊者,好其独立寒秋;爱荷者,好其出淤泥而不染;好梅者,好其临寒斗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


茶无贫富,也无贵贱,可以素朴简约,也可以堂皇精致,大俗大雅,尽在日常点滴之中。


是以茶解渴清心,还是以茶明性修行,表达了每个人对茶的不同态度,其实境界各异,谈不上高下分别,每个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诉求与安顿,能否得道,全凭悟性。


酒,青梅合煮杯中溢。醉心扉,浓淡总相宜。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又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是酌酒的浪漫。


古今智者,大多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修炼自己的品性。


酒是一种文化,饮酒追求意境,不能乱饮。


《尚书 酒诰》中说:“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好风凉月,袂雨时雪;花开满庭,新酿初熟;皆是饮酒的好时候。


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喧闹的都市迫切需要一些清雅来装扮,我们何妨静下心来,学一学古人焚香试茶候月临帖。


候月,在晚上与月亮来个约会,沐浴在月光中,享受着此番良辰美景,情怀亦如水般温柔。


中国人游山玩水,不似西方人抱着征服之心,而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叫“寻幽探胜”。


试着想象一个清晨,漫步到古老的寺院外,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明净的山光,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大自然永远拥有的,都是顺理成章的自由。比起喋喋不休的红尘,它的博大无言总能安抚人心。


摒弃红尘,与大自然一同静默,这是寻幽的浪漫。


古人重修身格物,陶冶情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既有入世的理想主义,也有出世的豁达心境。


而风雅是源自内心的一份宁静、淡泊,从忙碌中抽身,于纷繁杂念处,留一分闲适的空间,宋人苏东坡诗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若无闲心,雅何以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8-12 14:07

古人为何说: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其实句句是真理
2019
08/11
23:38
历史部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传统文化这些年来的再次风靡让很多人都耳目一新,不管是孩童们争相诵读的古文,还是年轻人纷纷穿上大街的汉服,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人再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扑面而来。其实除了这些比较正统的古文化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同样很精彩,比如说自古流传下来,却不知道起源于何处的俗语,就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引导着我们的行事风格。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一句“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就有这很高的流传度,但是其中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相当有趣,在这里简要分析一下,让大家都来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善意。或许我们也能够从中感悟到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总结好了。别看这样简单的俗语没有什么文采可言,事实上其背后的道理却不点都不俗气。




“男不入川”,就是告诫男子不要轻易地进入川地。这里的川自然就是四川,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风景优秀且人口不多的地方,不过所蕴含的资源却非常的丰富,自古以来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否则刘备也不会因为占据了蜀地就得以三分天下。同样正是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优越,容易导致进入这里的年轻人极容易产生享乐、懒散的习惯,而长期沉浸在好山、好水、美女如云的环境中,再怎么志向高远的人都容易懈怠下来,这也就是古人劝诫男子不要轻易来此的原因了。




“女不入藏”的道理则恰恰相反。西藏地处偏僻,不但环境比较恶劣,各种资源也是相当的贫瘠,生活在这里的人原本就非常稀少,高原环境还极容易让平地过来的女孩子皮肤粗糙。而且,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这里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进入此地所遇到的风险自然也很高,所以古人才会劝诫女孩子不要到这里来,不但很危险,还容易变丑。




“老不入广”这句话据说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当时的两广地区由于港口的开放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这样的地方更适合年轻人来此创业、打拼。而思想守旧、动作迟缓的老年人在这样生活节奏较快的地方是很难有所发展的,甚至会产生一些“夕阳无限好”的无奈感慨。




由此可见,古人所总结出来的俗语都是有着一定的哲理的,就像今天我们所说到的三句话都是为了给不同的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年轻人适合到朝气蓬勃的城市打拼,女孩子适合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养尊处优,老年人则应该寻一处环境安逸的地方养老,这样的人生安排才是最恰当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8 12:13

申玉兰:101岁老人画窗花
一键登录
北京日报客户端

申玉兰:101岁老人画窗花
2019
09/28
09:21
北京日报客户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笔一划耐心画,动静结合健身心。

现居昌平区金色漫香苑的申玉兰老人生于1918年,现已101岁高龄。年轻时是一名家庭主妇,后因擅长手工活,在县里缝纫社参加工作。


申奶奶很能吃苦,针线活做得特别好。现在她还能够穿针引线、画窗花。在她面前摊张纸,递支笔,就开始画。她专心致志的创作,先给花画上简单的轮廓,再耐心地勾勒花瓣。她的手虽然不如从前敏捷,但是仍然灵活,没过多久,莲花、牡丹就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申奶奶勤于动手、善于干活,所以她的身体素质较强。现在她还能自个在屋里走走,有时坐着帮儿女择择豆角、剥葱、剥蒜。她也懂得动静结合,歇着的时候她就念经祈福。为此,她忌口吃素,但是饮食上十分的规律。这些都是她的长寿秘诀,另外她的儿女还补充:“我母亲的秘诀啊!就是不操心别人的事,没烦恼。”


在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申奶奶十分高兴,她说:“共产党好!祝祖国越来越好!”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5 13:03

《黄帝内经》10条天规,法天地阴阳
2019
10/05
05:58
明伦书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 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 、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 、虑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

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

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

《内经 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

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 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

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7 12:08

书法已被中医学认定为养生之首,这样解释我服气
2019
10/07
09:31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书法被认为是养生之首,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道出的正是书法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唐朝有个和尚皎然,曾作诗:“浊酒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道出了书法有排解郁闷、忧愁,使人昂扬向上的作用。宋代诗人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毛主席也曾说过:“学习书法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书法也是体力活

古往今来,人们把写毛笔字与健身长寿联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练习书法是脑力劳动,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轻体力劳动,它几乎需要周身活动。

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练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书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因此练习书法被许多人比喻为“练气功”。

书法与中医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

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颜真卿《多宝塔碑》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手挥笔管,可摩动“足三里”这个强壮穴。我们常用的五指执笔法,非但可把字写得刚健有力,而且,通过手指活动能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身体,促进生命活力。


颜真卿《颜勤礼碑》

同时,写字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保健作用。唐太宗《笔法诀》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去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使人受到不同的影响暗示,写出的字也各不相同。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不同书体还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楷书

字体端正工整,结构紧密,笔法严谨,沉著稳重,适合于焦虑、紧张、恐惧症、冠心病、高血压、心率紊乱患者的心理调节。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行书

字体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对抒发灵性,培养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很有帮助,适合于忧郁症、有强烈自卑感、手足麻痹、脑血栓患者练习。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草书

体态放纵,笔势连绵回旋,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一气呵成。尤其适合精神压抑,忧郁者抒情达性之用,而不宜于焦躁者练习。


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

隶书

书体从容,风格变化多端,形象丰富,对于调节焦躁不安,固执偏激的情绪有帮助。


隶书《乙瑛碑》

篆书

严正安稳、行笔缓慢,尤适合于焦虑、紧张和躁动者练习,有利于调节心理,适合于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


李斯篆书《峄山刻石》(局部)

书法养生四阶段

书法有养生的作用,这是不少学书法的人的共识。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


欧阳询《化度寺碑》

“洗笔调墨四体松”

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预想字形神思凝”

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神气贯注全息动”

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的阶段。


柳公权《玄秘塔碑》

“赏心悦目乐无穷”

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传)

书法还可修身养性

书法养神

《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通过学习书法凝神静虑,少躁动,书法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书法养心

学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我们精微的好习惯。


赵孟頫《妙严寺记》

书法养目

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法养美

学习书法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赵孟頫《三门记》

书法养正

书法培养人心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写字提升人格。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即:“写好字,做好人”。

书法养学

学习书法不仅仅在学写字,同时也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颜真卿《祭侄文稿》

书法养气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也。我们注重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法养敬

《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们做学问,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礼器碑》

书法养礼

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我们注重礼的培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学习书法“克己复礼”,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书法养勤

练习书法需要坚持、勤奋,会培养人的耐力。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诗:“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史晨碑》

书法家居长寿之首

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家名列榜首。

《心术篇》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每得以无疾而寿。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是养生强身之妙法。自古书法家多长寿,亦人所共知。


从汉代至清代,这个在人类平均寿命25岁~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约80岁,例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何绍基74岁……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人类平均年龄为40岁~62岁,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88岁;进入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的书作:“书法可以养生,今人知之者少矣。”吴玉如是长寿者,他写这幅字,是有底气的。

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习书法,既能培养高雅的爱好情操,也是一种修身养生的好办法。同时祝愿大家在书法逸趣中,洞彻书学真机,身心怡然,益寿延年。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25 11:43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3 09:55

一行禅师:吃得好吃得少
2018年05月31日 16:15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36人参与) 收藏本文   
“吃”是种很深奥的修行。“吃”是种很深奥的修行。
  文/一行禅师

  有些人会借吃东西来忘记悲伤与优郁,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消化系统的负担,进而产生愤怒。如果你不知如何处理这种负面的能量,它就会转化成愤怒、性与暴力的能量。

  当食物“品质很好”时,就可以少吃一点,身体其实只需要平时所吃的一半分量。为了提高吃的品质,吞进食物之前,应该在嘴中咀嚼五十次。当我们慢慢地吃,将口中的食物变成液态时,就可以使肠道吸收更多养分。所以,如果我们好好地吃、细细地咀嚼,就可以比暴饮暴食又未好好消化时,吸收到更多养分。

  “吃”是种很深奥的修行。当进食时,细细地品尝每口食物,充分地觉察它,觉察自己正在吃东西。我们可以练习念念分明地进食,清楚地觉知自己正在咀嚼,小心地、慢慢地咀嚼,内心充满喜悦。有时可以停止咀嚼,而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僧团——所有的同修接触,感谢我们能坐在这里慢慢地咀嚼食物,什么都不必担心,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当我们如此念念分明地进食,便不会把愤怒、焦虑或未来的计划吃进去,相反地,品尝的是别人精心准备的食物,是多么令人愉悦啊!

  当嘴中的食物咀嚼到几乎成为液体时,你会更清楚地感受味道,它也变得非常可口。今天你就可以试试看如此慢慢地咀嚼食物,当开始练习时,要清楚觉察嘴巴的每个动作。你会发现今天的食物变得非常美味,即使它可能只是片完全未涂奶油或果酱的面包,但它真的很好吃!接下来,你可能会喝一些牛奶,我从来不喝牛奶,而将它倒入嘴中咀嚼,持续念念分明地咀嚼,你可能不知道光咀嚼牛奶与面包就非常可口。

  当嘴中的食物成为液体时,会与唾液混合,这表示它已经被消化一半了。等它到了肠胃,就变得非常容易消化,牛奶与面包中大部分的养分就可被身体吸收,你会在咀嚼的过程中获得许多快乐与自由。当你开始如此进食时,很自然地就会吃少一点。

  当做饭时,小心你的眼睛,不要相信它们,因为它们会让你吃太多,其实你无须吃那么多,如果你知道如何念念分明并充满喜乐地吃,就会发现只需要吃眼睛告诉你的一半份量。试试看,吃些非常简单的食物,如小胡瓜、红萝卜、面包与牛奶等,这可能成为你这辈子最好吃的一餐,这真是很棒的体验!

  我们在法国的禅修中心梅村(Plum Village),已经试过以这种念念分明、细嚼慢咽的方式来进食。请试试看,它能让你的身体、心灵与意识都感到比以前好多了。

  我们的眼睛的胃口总是比胃还大,所以必须以正念的能量训练它们,才能知道身体真正需要的食量。在中文里,出家众的“钵”意指“用来适度秤量的工具”,它帮助我们不被眼睛欺骗,当钵盛满食物时,就知道已经足够,只要吃这么多。如果你能这样吃东西,就可以少买一点,也就能负担得起有机食品。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或与家人一起做,它也能提供想要种植有机食品的农夫们很多帮助,这岂不是一举数得。

  ——摘录自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23 12:38

听星云大师说:养生之道
2019年11月22日 15:5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听星云法师说养生之道听星云法师说养生之道
  文/星云法师

  视频:听星云大师说: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四点——

  第一点 养生要有规律的生活;

  第二点 养心要有虔诚的信仰;

  第三点 养慧要有冷静的头脑;

  第四 养量要有谦抑的应世。

  ——出自星云法语《养生之道》

  (来源:佛光山)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3 10:14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8 10:27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3 16:23

五世同堂!112岁日本老人获世界最长寿男性吉尼斯认证
2020
02/13
08:35
海外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3
来源:海外网


112岁的渡边和他的书法作品(朝日新闻)

海外网2月13日电当地时间12日,日本新泻县的112岁老人渡边智哲获得“世界最长寿男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据称,他有16个曾孙,还有1个玄孙。

据日本《朝日新闻》13日报道,渡边出生并长期居住在新泻上越市,曾是当地的一名公务员,退休后开始从事农业,兴趣爱好是盆栽和书法。

渡边今年3月5日将满113岁,他出生于1907年(明治40年),已经走过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5个时代。

报道称,渡边有5个子女,孙子辈有12人,曾孙辈有16人,还有1个玄孙,家人都称呼他为“大爷爷”。

12日当天,他接过认定证书,并向自己表示了祝贺,他还透露称自己的长寿秘诀是“笑口常开”。

现场还摆放着渡边自己书写的“世界第一”书法作品,家人们向老人送上橙色花束和蛋糕表示庆贺。(海外网 王西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725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养生